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约20年前的语文课上,老师曾经用蜜蜂和花的关系来形容美的吸引力。蒋勋先生也说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而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花的美是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不美的早已经被淘汰了。
美所呈现的状态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待美的理解。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里,人们很早就发现,美不仅仅是关于璀璨和绚烂,更是关于生命的艰难。牡丹的美是一种需要万千宠爱的美,唐朝人喜欢牡丹和那个时代的风度有关,曾经在日本东京牡丹园,看到那种牡丹绽放时的绚烂之极的美,但是需要无微不致的呵护,一点风雨都会将这种美摧毁。宋代抛弃了这种需要宠爱的牡丹之美,转而推崇梅花,因为梅花的美体现了生命的竞争力。
历史上,那些和亲的公主们,是对于美的竞争力诠释得淋漓尽致的一群人,这种美是在政治、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呈现的力量,比如王昭君和亲塞外,文成公主和亲新疆,虽然是一种政治结果,在独立的个体上,我们必须尊重这种美的努力和竞争力。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每一天都在酝酿美的能量,即使在萧瑟的秋冬,自然也提供了一种无比厚重的竞争力。它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在春夏释放一种大美。所以我们说,冬天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残忍,那是大地万物把自己一部分牺牲掉,而等待来年的绽放而作的努力。
美需要强烈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感,否则我们就永远在追逐美,却始终不能真正感受到美,因为从来不曾让美停留。历史上,“东施效颦”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对美的自我认同的个体,她固执地去追求西施的美,模仿西施的言行举止,最终留给世间一个笑话。其实,我相信东施也一定是美的,但是,失去了主体性,缺乏自我认同,也就丧失了发现美的能力。
在设计领域,对于独立性存在和自我认同是设计在美学精神层面独立发展的关键立场,我们所认为的“不美”的设计通常是因为缺乏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能力的设计,也就是缺乏美的独立存在依据。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是典型案例,这座“不美”的建筑真正缺乏的是对于独立探寻美的心态。
为什么,我们想到健美这个概念时,总是想到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我们费劲功夫爬到希腊山上拍的那几根神庙的柱子却在全世界的纪念堂、市政厅和文化建筑中被广泛使用。为什么非洲黑人任何一个抖动身体的动作似乎都有节奏之美,而我们很难把这种情境和其它民族、国家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其实自私的,它总是有先倾向于那些自信的、自我认同的群体、民族和国家。
今天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这种美的困境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现代化的冲击,它虽然帮我们摧毁了很多陈腐的观念,发展了技术、经济,甚至一定程度改善了社会状态,但它在价值建构层面却几乎没有作为,甚至注入了很多危险的因素。更加危险的是,我们正在丧失对于美的主体感,对于设计而言,这个结果的背后是创造力的丧失:对于公众而言,原本已经单调乏味的生活将陷入更加深刻的美的危机中。
事实上,当所有的美都来自对于“他者”的羡慕和模仿,当我们不再美的时候,或者当我们自己不能独立发现和发展美的时候,我们也就真的不再具备竞争力。因此,重提美的立场对于我们个体,还是国家部非常重要。
关键词:动荡环境 动态竞争 动态竞争力
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动态竞争力是企业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跟上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动态竞争力理论是为克服企业资源惰性和核心能力刚性而提出的,它强调了以往能力理论中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即“动态”和“能力”。动态竞争力理论突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性,强调“暂时的先动优势”以及“竞争规则的改变”,强调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反击之前就及时放弃原有优势和建立新优势,认为这是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将更多地依靠不断创造一系列短期优势而获取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我国的陈明哲也认为,传统竞争的制胜原则是如何把握机会消灭竞争对手,而动态竞争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机会放弃自己原有的优势,建立新的优势。尼尔森和温特则进一步认为企业是在任何时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决策规则的实体,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竞争力和规则作为有目的解决问题的努力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而被更改,而市场作为自然选择的相应经济机制,最终决定哪些企业赢利,哪些企业不赢利,并淘汰落后者。
事实上,动态竞争力的本质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知识。当企业拥有的知识不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企业就有必要重塑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改变实质上是企业学习、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改变的结果是企业新知识结构的确立。因此,由于企业总是处在“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就有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竞争力。誉有“现代管理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正是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而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的这种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
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学习是企业的根本,一般地说,企业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是企业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专门技术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吸收。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客观上说,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各不相同,竞争力也就不同。
动态竞争力的意义
动态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市场环境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只有具有与这种变化相一致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努力竞争。但是,企业的动态竞争力受到两方面挑战:其一是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培育与变革似乎永远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很难在企业与环境之间长期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速度以及企业间竞争规则变化周期的加快,竞争手段的现代化与国内、外竞争的互动,使企业的竞争环境复杂化。竞争的高强度和高速度使企业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往往容易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破坏,因而,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只有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经济学家波特指出:“竞争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企业竞争行动的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其二是竞争力一旦建立起来后具有某种刚性,因而,往往不能应环境的变化而迅速改变,所以,企业应有的竞争力与现实竞争力之间总会形成某种差距。
企业竞争力的刚性表现在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两个方面,非人力资本刚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品牌、商誉的固化性,人力资本刚性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竞争力刚性制约着企业的战略调整,使其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在某一时刻,尽管企业拥有大量优越的资源和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却可能无能为力。用蒂斯的话来说,就是丧失了关键的动态竞争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垄断和资源垄断都是不能持久的,只有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才能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现今,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企业竞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明显增加,因此,倘若企业不注重环境的变化,眼睛只盯着企业内部,就有可能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变化脱节、企业竞争力僵化、过时,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必须用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关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最新动向,不断调整、更新自己,始终注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基业长青,立于不败之地。
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三项措施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动态竞争力塑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资源重组
资源的本质是企业实现其自身目标的能力,外部机遇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为了获得和保持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运用现有资源的新方式。资源重组是企业以新的方法运用现有资源,是重新构造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渐进式变革,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来源之一。彭罗斯指出,“资源的功能是它们被运用的方式的函数,更确切地说,当同样的资源以不同的方式或者与不同类型的其他资源要素组合以后,能提供的服务或若干服务是不一样的。” 经验研究也表明管理组织的整合方式是企业各种能力差异的来源。Clark和Fujimoto研究汽车厂商的项目开发后发现不同企业协调活动的水平差异对企业绩效包括开发成本、开发领先周期和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并且这些影响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企业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虚拟公司、和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技术合作等方式来整合和融汇外部资源。知识是企业的特殊资源,所以,资源的重组还要依赖于企业知识的流动。变革成本很高,所以,企业必须通过观察环境、估计市场和竞争对手,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重构和转型能力,来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动态竞争力。但是,蒂斯也认为,资源是“粘性的”,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而是依路径演化的。
学习管理
学习是企业获得动态竞争力的根本,对于企业来说,学习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和实验,更快和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识别新的产品机会。企业的学习过程受过去活动的约束,因为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试验、反馈、评价的过程,如果企业的学习能力被削弱,学习的效果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学习的过程内在地具有社会性和集成的特性,学习过程不仅仅通过模仿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来进行,因此,企业学习需要共同编码,需要协调的探索程序,以能帮助企业发现不合理的例习,避免战略盲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有组织学习需要执行以下步骤:确认企业竞争力各阶段的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规划、设计学习组织机制:构建团队学习、交流网络、学习联盟、制定协调与激励制度等、以项目或任务为核心组织学习、综合利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记录。
战略柔性
战略柔性是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在当今的动态竞争时代,一方面,竞争环境中非连线性限制了线性管理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逻辑、战略意图、管理过程等要素的变化也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所以,面对动荡的环境,企业战略必须具有柔性。事实上,保护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轻松、更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迷失程度。当代管理大师安索夫也认为,柔性目标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进行持续的自我更新,增强外部柔性与内部柔性,才能形成自身的动态竞争优势。安索夫认为,外部柔性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增加进攻柔性,主动为未来的突破做好准备;其二是增强防御柔性,在发生重大错误之后立刻改正错误或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风险或不确定性,从而使未知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内部柔性则指在出现意外事件时,组织实施缓冲的能力。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只有具备柔性特征,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动态性,也才能从整体上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动态竞争力把企业关注的焦点局限于竞争对手间的博弈关系,忽略了产业结构模型中卖方、买方、替代品等其它因素的动态分析,因此,一个企业要成功塑造自己的动态竞争力,还离不开对行业特点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英)加里哈默[等]编著.战略柔性.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母斯卢克斯编著.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4.Hammer,M.and Champy,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1993,New York:harper Business.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竞争日趋加剧,中国企业面临世界品牌的强烈冲击。然而,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品牌意识不强,认识模糊,品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在强大的外来品牌竞争面前力不从心。因此,提高我国品牌竞争力必须提高品牌认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品牌经营管理机制。
关键词:品牌竞争,差距,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市场已逐渐趋向国际化,市场无国界的时代已经到来。同时,由于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企业活动已很少受时空限制,大多数企业采用全球战略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面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营销环境,企业的生死成败靠什么?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这仅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取胜的关键是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而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其市场已实质性的成为全球潜在的大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必然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因此,提高中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
我国企业品牌与国际名牌的差距
品牌竞争力对于企业如同生命对于人一样重要。如今国内不少企业都在刻意追求、创造名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然而,有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感到名字难扬,牌子难亮。从国外名牌成功的经验看,竞争力较高的品牌都具备以下特点:
1、完美无缺的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名牌的成“名”之道。名牌产品的质量是经过多道工序,多个环节,全体职工努力的结果。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制作到产品制成出厂,无一不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因此,企业要创名牌,就必须从创业之日起就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这是企业创名牌的先决条件。美国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跨国公司之一,其产品畅销全世界,该公司成功的秘诀在于:它把追求尽善尽美作为公司的三大原则之一(其它两原则是尊重个人,服务客户),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动摇。德国的宝马轿车驰名世界,这种殊荣的获得来自该公司的宗旨:“力争完善,永不罢休。”
2、持之以恒的信誉。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专家的研究表明,许多产品需要花费数十年的功夫才能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树立起名牌的形象。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美国的可口可乐都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始终光茫四射,如日中天;世界名车奔驰所在的公司,从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小轿车开始,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考验,今天它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仍然信誉卓著,供不应求。其原因就是该产品优异的质量和稳定的性能。可见,一个名牌的真正创立,需要企业数十年的精心培育,需要经受消费者反复的筛选和认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是名牌信誉的保证。
3、特色鲜明的魅力。大凡名牌都具有特色,或者功能先进,或者工艺独特,或者设计精巧,或者包装新颖,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中总是灿烂夺目。瑞士钟表,是世界上钟表之王,它那精湛的制作工艺,传统而独特的设计,以及那长达400多年的辉煌历史,使上至皇家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爱,无人不喜;意大利名牌杰民亚服装,它不像大多数服装那样以流行的款式取胜,而是追求服装的高质地,以不断推出新面料,保持名牌。可见与众不同,风格独特是名牌产品的共同特征。
4、合理的按质定价。任何产品都存在着如何定价的问题。名牌产品的价格战略应当在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将科学规律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这是名牌价格战略的唯一宗旨。像风靡全球的金利来领带、耐克鞋、永不磨损的雷达表,其售价分别为同类产品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这些名牌采用的都是高价策略。而像麦当劳、可口可乐是在中档中价战略的引导下走向成功的。
反观中国企业在提高品牌竞争力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对品牌特性的认识模糊,操作技术不到位,导致了品牌构建上的诸多局限。
1、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发达成为中国品牌走向国际的障碍,而品牌理论的贫瘠与实际操作经验的匮乏则是导致品牌建设乏力的重要原因。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法制经济尚在探索和实践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决定了中国品牌的成长道路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从企业的微观环境看,中国企业界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仍以产品经营为核心,还没有真正地转移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的理性认识上去。探求品牌发展规律,加强品牌资产管理是摆在企业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对品牌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中国企业在创建和发展一个品牌的过程中,始终没把品牌的民族性放在世界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下去培育,而是不自觉地自我封闭起来,把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机械地割裂开来,使品牌难以体现出“越是历史的,就越是现代化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极富哲理的经营理念。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品牌,就异化成了企业或个人抒发豪情的代名词。
3、中国品牌的道德缺陷,最终导致中国品牌缺乏信任感、认同感和持久力。义与利的冲突是传统文化症结。中国品牌之所以有那么多“昙花一现”,是因为创造品牌的企业人不明白经营一个品牌的过程就是向社会、消费者传递一种承诺的过程,是受制于商业道德约束和规范限定。然而,许多品牌的企业经营者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难抗拒短期内迅速获取高额利润的强烈诱惑,最终以牺牲品牌承诺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导致许多新老驰名品牌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中国品牌要想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品牌,品牌的建设者们就必须时刻恪守自己的承诺,这是优秀的世界级品牌一贯遵守的法则。
4、企业普遍缺乏对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内在关系的认识。一个好产品是支撑品牌的基础,但一个好产品都不一定能成为好品牌。不少企业因为缺乏对品牌理论的学习和认识,面对洋品牌高深莫测的营销战略,我们除了叹息就是模仿和照搬,东施效颦式的经营方式最终导致中国品牌缺乏个性和理性,这是企业难以把握品牌的又一主要原因。
5、中国名牌的市场影响力还未达到统领市场的能力。一般品牌与驰名品牌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两个方面。产业组织规模代表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它是通过产业或产品的集中度来反映的。集中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在价格、质量、营销方式等方面都会影响甚至引导着本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走向。据悉,在中国电讯市场上,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这三大国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5%以上,由于其产业的集中度之高可见国际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之大。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行业仍表现为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市场影响力低的竞争格局。
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途径
1、尽快完善市场法律环境,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竞争准则。当前中国知名品牌受到的最大伤害和冲击是来自于不法商贩的商标侵犯和伪劣商品,这些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品牌健康发展。政府和法律界应尽快建立健全对国产品牌的保护性措施及相应法律和法规,加大对不正当的竞争企业和个人的“惩治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恶意的地方保护主义更应严惩不怠。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企业创新运行机制。我国知名品牌大多集中在烟草、医药,食品等这样一些传统加工领域里,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也大都是历史较悠久的老国企。历史的原因,使得许多这样的老企业在企业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模式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和色彩,这对品牌的创新发展是个严重制约。因此,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企业创新机制是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保证。
3、转变经营观念,正确认识品牌价值。意识决定行为,行为的变革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前提的。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或产品的一种依据,是为企业创造持续、稳定、独有的有形和无形利益的竞争手段,是企业竞争优势体现的载体。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销售表现与消费者建立一种较稳定的关系,便逐渐积累为品牌资产,它是企业的一种最有价值的长期投资。
4、建立品牌经营为核心的虚拟经营的管理模式。所谓虚拟经营就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其之现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是因为当今国际市场变化太快,企业必须有非常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当然,虚拟经营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运用的经营形式,但它的思维方式可为每一个企业所借鉴,那就是运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品牌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已成为企业重视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机制。
5、建立企业的内部品牌资产经营管理专门机构,实行品牌经理负责制。考察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发现他们都拥有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品牌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有专设的品牌经理负责此项工作。品牌运作的每一过程都是非常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甚至法律化。中国企业应从品牌经营方面向国外优秀企业学习,借鉴国外品牌的成功运作方法,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置中,建立起专门的品牌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及相应的品牌经理负责制度。
主要参考书目:
1、李会明:《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事出版社
2、陈 放、谢宏著:《品牌策划》,时事出版社
3、梅清豪著:《21世纪新营销》,世界图书出版社
谁会面对中国的竞争而怨声不断,谁有着更多担忧?是频繁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不仅在地理上毗邻中国,在经济上也与之关系密切的亚洲小国?事实上,中国农民工仍然愿意为低工资从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国依然占据着产业的第一级梯子,而且来自中国沿海工业地带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正迅速升级,已威胁到那些正在发展半途或者处于更上游的经济体。
中国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经济巨龙,不仅仅是意大利制鞋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制造商会对中国的竞争怨声载道,对中国有更多担忧的则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不仅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在经济关系上也与中国尤为密切。
对于这些周边的国家而言,它们自身零零碎碎的长处犹如杯水车薪,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十分强大。
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只有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尤其是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在重新审核自己的优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的影响进行部署,避免”被开过来的火车头碾死”,积极铺路修渠,等大水来临的时候,妥善的分支引流,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
中国引力磁场
中国拥有庞大而且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分化的国内市场格局,拥有劳动力成本低于越南的内陆地区,转型金融和科技中心的上海、北京更不必说了。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以致于一种近似”中国”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全面扩张已将它的邻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逼向了边缘。
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视为东南亚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正忙于树立起商业形象。在新加坡这个整齐有序、遵纪守法的国家,人们现在已被要求去做一些看起来完全不自然的事情:要求”敢冒风险”,并提倡富有自发和创造性的精神。上个月,新加坡政府甚至搞了一次胡乱涂抹的比赛,允许学生们”美化”公交车,而这种做法在以前会遭到政府的”铁腕”惩罚。
面对中国公司席卷而来的进攻性竞争,新加坡政府的这些举动,只是目前正在东南亚各国蔓延的紧张浪潮的一部分。
在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正式作废后,在短短5个月中,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便增加了158%,远远高于对印度尼西亚所增长的23%、泰国的 12%、柬埔寨的9%、越南的6%。观察家指出,如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所谓的保护美国市场的措施,那么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市场所抓到的份额甚至会更多。
一些事实的发生,展现出中国经济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巨大吸力。
同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韩国基本上都允许制造企业接受不可避免的竞争,然后将它们的低成本 业务外包到海外,目的地通常是中国内地。过去20年,香港很大一部分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迁移至中国内地。香港转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
长期以来,马尼拉一直自认为是亚洲的运输和通信中心,但是,美国的联邦快递(FedEx)已经把自己的区域分销中心从菲律宾迁至中国广州,还称”这是顺应制造业和贸易的趋势”。
近年来,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数字化分割了全球供应链,使产业的各个生产工序分布在多个国家,而非产业整体迁移。中国从中获得了大量电器的最终组装工序,它生产的电脑或MP3播放器等最终产品可能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穿梭,装配不同的部件或添加不同的功能。
在亚洲,许多国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如何与中国竞争以吸引外资,而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把它们的原产品增值而最终陷入只能赚取较低的利润的代工作业。这意味着就算这些国家即便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它们还是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相反,目前中国建立起自己众多的产品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它已经不需要单纯依赖作为世界的工厂来发展经济。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另一个发展的层次,脱离了初级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此外,对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埋怨之言,并不客观和公道。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都不陌生,当时正处在东亚崛起的期,东亚崛起当时已经是国际普遍的共识。但也正因如此,国际游资开始在东亚悄悄地布局,利用了一次短期债务的失衡,给予了一次蓄意的沉重打击,不仅在资金上大量地突然抽走,而且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了极大的声势,通过舆论影响市场的心理和制造危机感,加速资金的抽逃,从而使局部的金融失衡演变成全局性、危害更广的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对此记忆忧新。
正是中国在这场蓄意打击东亚崛起的事件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对稳定东亚经济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化解和减少了这场冲击,这充分说明,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巨龙腾飞的恐惧是多么狭隘和偏激。
邻国陷入窘境
“
害怕和中国竞争,害怕将丢掉市场,可是,这个进程又不可能被阻止,我们只能面对现实。”菲律宾工商会的一位人士坦言道,他的语气有些无奈。在菲律宾的工商界里确有一种担心,害怕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会受到来自中国的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亚洲地区既拥有像新加坡这样的欧洲水平的经济,也存在着像老挝那样的非洲水平贫困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些国家。其中,在柬埔寨存在服装加工业问题,马来西亚出现了半导体问题,泰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家用电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由于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越来越激烈。
全球化经济浪潮使马来西亚获益良多,但与此同时也在伤害着他们,从中国进口的许多商品,都要比马来西亚的产品价格低出30%~ 40%,这样一来世界上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同中国展开竞争。在过去几年,马来西亚已花销巨资兴建类似硅谷的高科技开发区,但现在那里只有空荡荡的楼房,早前曾设计好的发展蓝图,在中国经济的冲击下已很难实现。
但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甚至延伸到非洲和南美的巴西和埃及而言,这些经济体正面临一个风险:可能陷入世界银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它们已实现基本的工业化,但目前难以找到新的高增长领域,可以与中国一较高下。
菲律宾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它已从50年前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沦落为亚洲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趋势增长率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已有所提高,其表现在亚洲地区颇不一般,但它要想赶上马来西亚和泰国还差一大截,更别说台湾或新加坡了。
近年来菲律宾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4%~5%,对于一个人口年增长近2%的国家来说,这一增幅还过得去,但并不引人注目,远未达到让菲律宾发出“亚洲小虎”咆哮的7%~8%水平。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吸收大量的外资,给新加坡造成竞争压力。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则说,外资在维持东南亚经济复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警告,“如果外资得不到增加,经济将难以维持。”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竞争力源自劳动力成本
从竞争的实力来比较,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其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最大优势,因而,“中国制造”全球盛行。
据经济学家徐滇庆分析,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巨大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以及相当大的城乡差别,使得大部分工人对提高工资水平的要求并不迫切,从而抑制了工资成本的上升。
另据一家在珠江三角洲营业的日本资讯科技公司透露,在中国雇用一名普通工厂员工的成本过去10年来一直停留在每个月50美元左右的水平,原因是来自内地的年轻员工供应源源不绝,每三四年便出现新一批的员工。
但现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也正在与其争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机会。
在同等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据香港出口商会调查,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千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含人工、土地、水电、运输、设备等)仅需要600万~700万港元,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随着印尼政局的逐步稳定和印尼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印尼也有可能迎来外资大举进入的黄金时期。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小时0.69美元,而东南亚一些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成本约为0.4美元,最低月工资仅有20~40美元。据德国《财经时报》报道,1998年~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在8%~12%之间,高于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同期水平。此外,中国外企的中方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也高于东南亚国家。
“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在经济上主要是竞争关系,两者的出口产品雷同,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亚太经济研究专家梁英明分析道。在出口产品方面,中国在成衣、玩具与劳工密集电子产品等领域,同东南亚的重复性很强,特别是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他们的出口市场又基本上和中国重叠,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于健龙说。
比如,中国的出口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支柱,但机电产品的出口与日俱增,在东南亚工业最为发达的新加坡眼里,这并非福音。因为中国的小型纺织、农业等类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很有竞争力,而产品的性能又适合东南亚广大农村使用。现在新加坡的小型机械借着同是东盟成员国相互优惠关税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称霸本区域市场。”入世”之后,中国产品既摆脱了关税上的制约,依靠其强劲的竞争力,长驱直入,这自然要令新加坡厂商大皱眉头了。
可以理解,东南亚的制造商担心他们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会被中国夺走。
更让这些国家担心的是,外国投资纷纷离开它们,转而流向中国。亚洲开发银行设在马尼拉的地区经济监测机构中心发表最新报告表明,私人资本从东南亚外流的趋势正在加剧,本年度流向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私人资本净额很可能为负值。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众多外资正转向中国,投入中国的巨大市场。
去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投资19亿美元,超过它在马来西亚30年的投资。已在上海设厂的通用汽车也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以推出几款新车。在西方企业及投资机构眼中,中国大陆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无论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至政治稳定性等方面,均较东南亚国家优胜。
“总之,与东南亚相比,当前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使得投资风险降低的社会安定,最重要的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巨大市场潜力,这对于西方大企业很有吸引力,而东南亚国家国小人寡,市场有限。”梁英明说。
总体来看,劳动力价格的差距正在使中国的东南亚、南亚邻国成为可怜的投资”洼地”。例如耐克公司海外工厂的迁徙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原先印尼是耐克鞋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后来由于印尼政局不稳以及劳工运动的发展,耐克鞋把生产基地逐渐迁移到中国。但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水电等方面的成本上升,耐克公司又开始把大量订单投给其越南的工厂,并且计划在越南建立耐克鞋的最大海外生产基地。
当然,来自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目前尚无法从整体上影响中国作为吸纳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因为中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仍然比较低,并且随着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外资来说仍然有吸引力。
印度是中国竞争国际资本的另一个强劲对手。据美国默瑟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一般情况下,中国工人挣的比印度同行多;在同等劳动强度下,中国工人每年比印度多挣500美元,而管理人员年薪甚至比印度高出一倍多。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在中国,经理和专业人员的收入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竞争不如共赢
世界经济和行业生产的布局,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重新洗牌。
尽管经济学家耗费大量时间,试图纠正“国家要像企业那样互相竞争”的错误看法,但菲律宾企业仍然不得不花上大量时间,寻找它们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世界银行的研究证实了一种坊间说法: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他东亚经济体表现最差;而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能取得更好的表现。菲律宾已展开此类活动,但迄今为止仍然不够。
对于菲律宾等无力进行大规模公共投资的国家而言,多数企业界人士提出的与中国竞争的政策建议并无神秘之处。政府应当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和教育;尽可能发掘新兴的特色产业,并对其提供支持,但在其他方面却减少干预。
在中国正变成一个经济大国之际,美国人开始对与中国公司的商业交易持怀疑态度,并为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心。相比之下,亚洲各国还是采取了一种较低调的姿态,观看中国的崛起,并从中谋求利益。
新加坡政府官员称,上海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中取代新加坡,成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新的大公司总部,很可能会吸引一些主要公司和银行移迁上海。新加坡一些政府官员在预测这一变化时指出,新加坡必须用增加强调高科技研究和发展的措施,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东南亚各国也看到了中国入世为它们拓展和中国的合作带来的机遇。新加坡今年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战略上的新构想,其别指出中国是其经济腹地中的最重要国家。新加坡有关分析人士认为,在两国经济合作上,双方各有优势,可以将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新加坡的科技和资金优势相结合,进行互补。
目前,在中国的外来投资者里,新加坡名列第五位,累计投资180亿美元,已在中国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宁波工业园等一批大型工业园。现在新加坡正在深圳兴建工业园,不少地区如广州南沙也在纷纷争取和新加坡在工业园建设上合作。
入世后,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量年年递增,从而增加了国际水上和陆上货物吞吐量,这无疑给新加坡具竞争优势的交通运输业带来契机。数月前,新加坡港务集团与广州港务局合资建设及经营黄埔港集装箱码头,引起业界关注。
尽管中国经济的全面增长让东南亚各国面临多种挑战,但该地区的经济同时也在过去几年中从中国繁荣的经济中“大获其利”,中国对原材料和制造业资金投入的需求一直在刺激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也这让该地区的经济正以一种健康的步伐增长,其平均国内经济产值约在5%~8%之间。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劳动力的供应方面和中国相比,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印尼、越南、菲律宾拥有大量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而印度的优势在于,由于人口增长率较高,年轻劳动力的储备比中国丰富,且劳动力的英语水平和理工方面的技能比较高。
目前中国国内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劳工荒,一些企业选择到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邻国投资设厂 ,更有不少外资企业把订单转投其他劳动力比中国低廉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甚至中国资本也加大了进军东南亚的力度。
菲律宾则避开中国经济的锋芒,充分利用了自己相对较好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的英语能力(美军占领时的遗留物),来发展那些中国不擅长的服务业。它正日益成为外包业务加工、为外企编写网站以及英语外语教学的中心。
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所以与其竞争,不如合作,这已经是亚洲各国的普遍共识。比如东南亚国家已经开始避免在低生产成本的制造业领域同中国竞争,而是围绕以资源产品为中心,提供中国市场所需要的服务及商品。
未来全球的行业生产趋势将会是:中国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中国需要的东西将会越来越贵。近年来能源、矿产、资源等商品的价格上扬就是最好的例子。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农业出口在过去10年来几乎翻了3倍,出口前列的还有铁矿、氧化铝、羊毛、原油、煤、小麦等。这对于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中国的需求是食品、原材料、能源、资本产品,输出到世界市场的是制造业产品、工业增值。 此外,由于展望人民币币值会持续上扬,中国企业极有可能逐渐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并将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为东南亚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并通过让更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消费,带动东南亚的旅游业,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多少缓解”中国”的压力。
唇亡齿寒,对于发展经济和地区经济尤其是如此,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共赢的结局;彼此互相拆台,恶斗,那是没有赢家的游戏,中国不可能在周遍国家都穷困潦倒中崛起,对于亚洲的整体崛起而言,也是如此。
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近年来,流向东北亚(主要是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是东南亚的10倍。新加坡贸易部长杨荣文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地点排行榜上,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他引用一项调查显示,东盟国家在争取外国投资的竞赛中已经落后于中国。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公共政策
一、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政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政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
农业产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区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科技进步和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提高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把农业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
一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地域格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结构调整,重组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四是着眼于增加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五是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构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4.构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入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向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而农业投资大多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特点。所以,政府不但自身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投资职能,而且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根据我市近期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农业法》。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的责任,调动地方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五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数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5.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要逐步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全程全季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保险,改变小阶段如小麦收获时的防火保险的做法。对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进行市场保险难度大,但这是农民最盼望的保险,也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试行并推广。还要开设农民最低收入保险,如农民的一年收入达不到一定的数额,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农民所得,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