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祖国的金句

赞美祖国的金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1篇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镇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篚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人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41—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以“舌耕为业”,“口耳相传”几乎是教学的最主要途径。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纽带,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锤炼教学语言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不是平淡无奇的问答过程,而是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会模仿课堂上教师说话的方式、说话语气以及所用的语句。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尽可能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幽默,并且富有感染力。除了锤炼教学语言外,教师还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课文,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对课本中的优美语言进行深层次体会和感悟。

比如,教学“金”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字谜:“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了两块糖”。由于这个字谜很多学生之前就听过,他们很快回答是“金”字。之后,教师就告诉学生,今天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了解咱们的好朋友“金”字。不仅要了解它的字形,还要了解它的发音以及意思。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精心设计提问语言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提问无效。其具体表现是:有的教师提问没有针对性,往往偏离主题;有的教师只顾自己的单向提问,将学生置于被动回答的地位;有的教师把提问当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动不动向学生发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超越了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无所适从,望而生畏等等。如此种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费时低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概括性、思考性、前瞻性、发散性、激励性的问题。同时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注意问题的有效性,使得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且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巧妙运用评价语言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和启发。激励性评价可以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会因为教师一句赞美的话,一个欣赏的目光,扬起自信的风帆,划动探索的小船驶向理想的彼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爱学生 健康成长 赞美 鼓励 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亦是教师前进的原动力。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温馨钥匙,也是照亮学生前行的灯塔。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只有心中有爱,才会全身心地奉献自己,服务学生;只有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接近你、信任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但要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培养心理健康、品行优秀的人才。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开出艳丽的花儿;要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每一株幼苗,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要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一、关爱学生,让师爱温暖每一个学生

作家冰心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教师要有爱心,要像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热爱学校,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以积极的姿态热情为学生服务,让师爱温暖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一种感情,一种血浓于水的情义。他们才会在你的引领下,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关爱学生,必须面向所有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真正领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相应的教学教育方法,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树立起向上的信心。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才会有所进步,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特长才能有所发挥,个性才能有所张扬。

有一位学生,来自安徽农村,他的父母在常州做生意,平时因为工作忙,所以疏于管教孩子。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学习很不认真,上课经常打瞌睡,有时连作业也不做,还顶撞老师,任课老师经常找我告状。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歧视、放弃他,用的更多的方法是关心他,帮助他。经常找他谈话,和他交流思想:谈他的父母,谈他的家庭,谈生活、谈学习。我对他说,你父母从安徽来到常州做生意,是想给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你以后不再受苦受累。父母千方百计地为你打算,你也应该为父母承担一定的责任,至少不应该让父母为你的学习担心。平时我像母亲、像大姐姐一样关心他: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关心督促;有了成绩及时表扬他,犯了错误耐心地帮助他。在我的关爱下,这个学生进步很大,不但改掉了一些坏的习惯,还主动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末考试中各科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位学生的进步,让我更加感受到爱是学生成长的源泉。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它能够驱散黑暗的寒夜,消融心底的坚冰,滋润焦渴的心田,不断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关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和赞美中体味成长的快乐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周围疼爱他们呵护他们的人太多。优越感强、抗挫折能力差、易成功但也易失败。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向成功?我认为,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和赞美中快乐地生活、学习。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以刺伤一个人的心灵和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可见鼓励、赞美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成长,了解他们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及时鼓励并帮助他们,让阳光普照他们的心灵。

2011年9月,我接了一个新的班级。这个班有五十名学生,年龄都在13-14岁。开学第一天,我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中,发现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学生。很明显,她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每当我看她的时候,她的眼睛就躲闪着。我心头一紧,这个孩子有什么难言之隐吗?为什么见了我总是躲躲闪闪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她。原来这位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失去母亲,她的父亲常年患病,全家一直靠低保生活。没有母亲,父亲身体不好,家庭条件又差,这个学生从小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不敢与同学太多的接触。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心里暗暗为这个学生难过。是啊,当大多数孩子都在父母膝下承欢的时候,她却饱尝了人间的艰辛。我下决心帮助她。我一面鼓励她,面对生活的苦难,要有信心。俗话说: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艰难的生活是暂时的,你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另一方面我发动全班同学伸出援助的手,帮助她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为她申请到了1000元助学金。在我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的学习更加勤奋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期末被评为优秀学生。

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我们做老师的,应做有心人,及时鼓励和赏识他们,满足他们成长的心理,让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赞赏和激励是沐浴学生成长的雨露阳光。他们会在鼓励和赞美声中体味成长的快乐。

三、关爱学困生,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往往把学困生简单地等同于“差生”,甚至一差百差,一无是处。在课堂上老师讽刺挖苦他们,课堂外同学们讥笑孤立他们,家庭里父母呵斥责骂他们。久而久之,学困生便在冷嘲热讽中丧失了自信,在孤立中日渐冷漠,在指责中放弃了自尊,一颗纯洁的心灵渐渐扭曲、变形,学困生真的成了我们所说的“差生”了。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就讨厌他们,甚至不愿意理睬他们。应该更加关怀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优点,并合理利用“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少批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我曾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父亲再婚有了一个弟弟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年岁大了,也没有太多的精力管教他,让他放任自流。上课常常迟到,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作业也经常完不成,考试成绩常常是最后几名。

我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就经常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以及学习情况。他的英语比较差,我就利用空余时间,对他进行个别辅导。从简单的字母到英语语法,一遍遍地教他,让他感到老师关心他、千方百计在帮他。一段时间下来,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次英语考试,他考了70多分。我抓住时机,在班上表扬他。并告诉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渐渐地,这位同学上课认真了,并且愿意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了。一年结束了,他由差生上升为中等生。并且现在正在向优秀生迈进。这个学生的进步,进一步证明,学困生在老师的关爱下,也可以成为优等生。

老师要把学困生放在心中,时刻想着他们,惦着他们。为他们的落后而焦虑,为他们的进步而欣喜。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关爱他们,如果没有老师的爱,没有老师的帮助,学困生是不会进步的。

四、关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的发展和形成。”人格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品位和格调,是人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心理学家对百分之二十有成就的和百分之二十最无成就的对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差距,在于人格品质的不同。因此我认为关爱学生,还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上。

多年的教育经验,让我明白,关爱学生,应该培养他们勤奋、努力向上的人格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诗中写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勤。”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想取得成功,离开勤奋只能是幻想。在班会课上,我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文章,让他们明白勤奋使人成功的道理。平时我还通过谈话、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勤奋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养成勤奋、努力向上的品格。

赞美祖国的金句范文第5篇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