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整体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对象:全校学生家长(家长到会率98%)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问卷,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卷987份,无废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状况:

1、家长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为本科学历的占16.7%,大专学历占34.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7%。

(二)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投入情况:

(2)时间投入:每月经常陪子女去新华书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占37.5%说明家长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但经济的投入明显高于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投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还是不够,实质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2)教育子女的途径:以生活经验、随时随地教育为主的站96.8%,3.2%的家长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教育方法。

(5)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整理东西)占58%。

(6)93.6%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

说明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培养的观念、方法日渐成熟,普遍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励为主,方法越来越多。但仍表现出对孩子智力学习重视的倾向。

3、 特长培养情况:

63.2%的家长让孩子参加青少年活动活动中心的乐器、书法、英语、绘画辅导班。

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较为重视,兴趣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特长培养的投入较多。

4、 家校联系情况:

100%的家长希望每学期与老师沟通1次以上,联系方式一发短信、打电话、利用网络、写便条、上门家访为主。

说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同时也反映出家长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师、学校的心理。

四、措施与对策

1、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议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2、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议家长多学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对孩子要尊重,但不是听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独断专横。对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细心观摩孩子,发现有异常要及时想办法给以处理。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最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最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问题

(1)教师的重视度不够,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2)教师观念落后,对教学纲要和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学生问题

(1)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厌学心理。一方面,由于许多政治老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置学生的诸多疑问于不顾而高谈阔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课枯燥,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代沟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会引起群众的议论,而观点不尽相同。还有学生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和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教育尤其是政治课教学产生了强大冲击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2)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和对课程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高考“指挥棒”和社会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采用“识记――考试”的基本方法,只求将此课程应付完毕,因而就出现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些条条中。

二、对策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学校多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教师角色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适应教师新的工作方式的改变,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教师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学习《考纲》,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应积极参加市、区培训,对自己的目标要高标准、多层次,突出实用性,加强典型引路,强化榜样作用,多与参与教改的兄弟学校、同行交流经验与心得体会,学习他们的长处。

2、改变学生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现实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的应试教育必须彻底打破,更应使学生转变其对待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态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脉搏,改变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马列主义、思想等人类的先进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的身心发展。学生讨论的方法各抒己见、自由争论,可以使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升华,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讲授完毕后的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掌握乃至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责任意识;高中生;道德教育

当今的高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责任

责任是一切良好美德的表现和基础。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同时,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是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在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更为突出。因此,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所谓责任意识,即责任感、责任心,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情感体验,并外化为对所负承责任的积极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和自己的责任。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背景

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到底什么呢?即要培养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高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高中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四、责任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道德感化培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当代高中生虽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性强,但是民族自豪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美好的情感仍然存在。利用阅读感人的报道,观看爱国影片等方式往往能激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共鸣。

如这样一则报道:在2004年“4.16”湖南娄底矿难中,矿工聂清文最后关头留下这样的遗言“骨肉亲情难分舍,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按照民间惯例,没有欠条的债务人死后,所欠的债就成了“死债”,债权人的那笔债就成了“无头债”,一种最基本的宽容也要求债权人不再去追究这点利益。然而,聂清文却留下了这样的负责任的遗言。对矿工聂清文的举动,不能不使人萌生一种久违的感动。正如娄底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旭曦说的那样:“这就是我们一些老百姓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老百姓,他使你无法不流泪,无法不感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生命的尽头做出了人性最耀眼的举动?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长久倡导,而在市场经济中又被一些人遗忘的责任意识。聂清文可能说不清楚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契约?但他有老百姓最朴素的“良心”,最深厚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感动他人,感动中国。同学们阅读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在他们的读后感中深入地阐述了“责任”的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等一些爱国影片。面对八国联军、日本侵略者杀戮中国百姓的镜头,学生们则无不义愤填膺。在观后感中大部分同学都表明了为祖国和人民一定会挺身而出的决心。而当我兴奋地在班上谈论神州七号成功升天的消息时。全班同学都兴高采烈,无不脸上洋溢着一份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学们纷纷在中华美德的大背景下。演绎责任的丰富内涵。

道德的力量平时蕴藏在我们的血脉里,悄无声息;而一旦被点燃,则能唤起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不可不重视“道德的力量”。

(二)通过与家长沟通培养对家庭的责任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的家长做好了模范带头作用,如尊敬长辈,关心老人和小孩等,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另外,让学生在家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能加强他们对家庭负责感。有一些学生家长由于自身素质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家长取得共识;同时必须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通过参与学校、班级事务培养班集体的责任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和班级里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职务,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应尽的责任,可以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在班级组建之初,就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建班委、团支部,自己推选宿舍室长,自己制定班训班规,自己选举年级和学校学生会,自己开展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的管理,通过“值日班长”进行自查自律,甚至由学生给教师打分进行“评教评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和班级中的事务虽然都是小事,然而积小流而成江海,这些小事能使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如春风化雨般一点一滴的培养起来。

(四)通过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对自己的责任

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对待家庭、社会、国家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因此,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当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