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爸爸绘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关系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激励、启发和引导,“开而弗达”是教的最高境界;学不仅是被动地听、看、记,更是积极地做、思、说,“学而思”“学而问”乃学之真谛。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各种关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故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是处理好其他各种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教与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从对立方面看,教的愿望与学的现状往往存在偏差,即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之间常常是不一致的;从统一方面来看,教与学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于课堂这个统一体中,教以学为依据,学以教为前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谓教学相长也”。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教和学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兵教兵”,做“小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和学的矛盾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即课堂教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笔者认为,教和学的地位是动态变化的。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相对于传统课堂,“新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的高度重视,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这一对立统一关系中,教师应该追求教学同步(非绝对同步),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倡“现教现学”“现学现教”。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关系的现实意义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更高效,使学生的发展更和谐。
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看,教和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和学不是统治和被统治、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权威,而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熟练工,而应该是不断探寻教学规律的研究者;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包括学生(学生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二传手”,而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因为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要善于“开而弗达”,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育)的时机,启发在“愤”“悱”时,点拨在关键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二是有利于“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得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没有教的学是低效的,没有学的教是无效的。当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包办代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及时“到位”与“让位”,做到“到位”不“越位”,“让位”不“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两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有利于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其实质是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为只有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真发展”,促进学生“真学”“在学”。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体现,课堂教学已悄然从传统的“教”中心向当下的“学”中心转化,课堂教学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四、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主要策略
为使教和学走向和谐境界,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挖掘其“和谐元素”。
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和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想学”的前提。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等于和谐的教学关系,但和谐的教学关系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为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状态和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从喜欢一位老教师开始的。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以学定教是和谐统一的关键。“教”是为了“学”,因此,“教”要依据“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情”,即学生的已有储备(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的情感因素等,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教师要换位思考,教学设计、问题设置、教学推进都要多从“学”的角度出发。“学情”是课堂教学的“源”和“本”,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个“源”和“本”,引导学生去建构、生成,学会“顺藤摸瓜”。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除此之外,其他权益性投资不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如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核算。
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会计核算按企业持有权益性投资的目的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四类: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第一类权益性投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第二、三类权益性投资以及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第四类权益性投资(以下简称第一、二、三、四类)。会计准则规定,在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中,第一类和第四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第二类和第三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成本法与权益法在会计核算上有很大的区别,每本教材仅仅是阐述成本法与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这对于学习者来讲无疑比较困惑。比如说同样是被投资企业发放现金股利,成本法的做法是增加“投资收益”,而权益法则是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如果单靠记忆,很难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精髓,更不可能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为此,建议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思想上把握它们,理解它们的实质,这样才能分清二者的区别所在,达到活学活用“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的目的。
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思想
成本法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思想可以这样总结:“成本法”从字面上看,重“成本”,总是计较自己的得与失,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自己的取、舍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被投资单位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自身既没有付出又没有收益便视而不见,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不做任何处理。所以,由此可以得出,“成本法”只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追加投资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低于“长期股权投资”可收回金额即发生减值时,才会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做出处理。而对被投资单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被投资单位是否实现盈利、发生亏损等现象都表示无所谓,给予漠视,不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处理。而“权益法”则不是这样,从字面上看,“权益”,一般与权利的享有相联系。投资单位往往会考虑自身在被投资单位所拥有的权利,认为作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在承担相应风险的同时,更应享有被投资单位股东的权益。即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体现投资单位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有多少,投资单位认为自己与被投资单位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一旦被投资单位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带来了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那么,投资单位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此时要做出账面调整,即投资单位“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永远等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明确了这一点,成本法与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问题的处理就轻松多了,下面我们就从不同情形下二者处理经济业务方法的区别以及二者贯彻该核算思想的具体方式分别进行阐述。
三、成本法与权益法会计核算中的区别
1、初始投资成本调整方面
在进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后续计量之前,所有的会计教材均已经按合并方式(同一集团下、非同一集团下)和非合并方式分别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初始投资成本的核算。而在“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学习中,又一次向我们提到了投资成本,那么两种方法下,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呢?
会计准则规定,成本法不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即第一类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第四类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金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不需要再做调整。
而权益法需要在投资时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所以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第四类(其后续计量按成本法核算)外,均需在初始投资成本基础上再作调整。即需要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代表所支付的成本中包含被投资企业未被确认的商誉价值,所以不需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作为投资企业在投资时刻取得的收益,记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四类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关系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会计处理不难看出,在投资时,成本法和权益法贯彻了我们刚开始提到的会计核算思想。成本法站在自己的角度,只看付出,不看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权益。由于投资时投资单位除了初始投资时发生的投资成本,没有发生其他支出,所以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不做调整。而权益法站在双方命运息息相关的角度,体现占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而初始成本仅仅是投资时付出对价的公允加上直接相关费用组成,并没有体现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所以,当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不一致时,权益法按不同情况做出了调整。
2、持有期间被投资企业实现盈利、发生亏损以及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的会计处理问题
首先,成本法下对于被投资企业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不做账务处理。由于其没有从被投资企业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中得到收益或付出成本,所以其继续保持独立立场,认为被投资企业的动态都与自己无关。而权益法认为作为被投资单位股东应享有其权益,始终体现在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当被投资单位盈利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多,所以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也跟着增多,于是投资企业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记“投资收益”。如果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则所有者权益随之减少,则做相反处理。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借记“投资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当长期股权投资不足冲减时,应冲减长期应收项目。如果冲减后还有亏损,则计入预计负债,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则做反向调整,依次为预计负债、长期应收项目、长期股权投资。
其次,成本法下对于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认为没有付出成本购买权益性证券,也没有收回以往投资,更没有发生投资成本减值,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不做处理,而是作为投资权益性证券获得的收益处理,贷记“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而权益法认为由于被投资企业分派现金股利,分配利润,则留下的未分配利润减少,从而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减少,继而带来投资单位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减少。所以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借记“应收股利”。即永远站在与被投资单位命运息息相关的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自身享有的权益。
3、持有期间被投资企业发生其他权益变动
成本法继续贯彻会计核算思想,在不发生投资、追加投资、投资发生减值时,对“长期股权投资”不做任何处理。而权益法则认为由于其他权益变动带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发生变化,继而带来所有者权益发生改变,肯定会影响投资单位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份额,所以按照其他权益变动中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股票股利
我一直在思考,绘本教学和讲读教学的区别在哪?它们之间到是什么关系?今天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发展与建构、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那么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来实现这些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素养呢?下面我就以我的一些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和感受。
一、绘本中的语言发展与运用
绘本教学中,阅读理解是很重要的。虽然绘本主要是由图画构成,但图画不能尽达其意。当画面出现局限、必须要语言出场的时候,语言才在绘本里出现。所以,语言是画面未达之意的补充或者提升。画面是绘本的核心,但是语言文字少而精,而且往往在最关键、理解最困难、最需要强化情感或者写作规律的时刻出现,所以语言往往也非常重要。我们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它的语言密码,发现语言的特点。
以《我爸爸》为例,在这个小故事里,“我”非常崇拜爸爸。围绕“我”对爸爸的崇拜,“我”说:“他可以飞过月亮,他可以走钢索,他敢和巨人摔跤,然后他参加运动会竟然跑了第一名,他吃的像马一样多……”注意它的语言,整本书乎其实是用最简单的句式把“我”对爸爸的爱表达出来。在阅读过程当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发现这个特点,又要带领学生做一些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归类整理这些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学生就会发现:“天啊!它是这样表达的!”“原来,赞美爸爸可以这样打比方啊,安东尼・布朗的爸爸好了不起!”学习了《我爸爸》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单句、长句、递进关系的句式……迁移运用,尝试创作。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长颈鹿一样高大,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他完全把安东尼・布朗的话学到了。还有一个学生,围绕“我爸爸”,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他说他也要像安东尼・布朗一样,为爸爸创作一本书。在绘本的学习中,学生的语言就是这么发展建构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谁能说这是一堂单独的语文课?谁又能说这是一堂单独的美术课呢?
这本书的最后,是一张非常有意思的画。几乎整本书都在叙述“我爸爸像……”,最后一页,突然成了“而且你知道吗?爸爸爱我,我才那么爱他呀!”这样一来,一本书就变成了两本书,既有“我爱爸爸”,也有“爸爸爱我”。“爸爸”是怎么爱“我”的,书里没写,那么让爸爸参与到亲子阅读中,与孩子共创绘本。就是这本书的定格。有个学生画了一只猪,睡在被窝里,还打着呼噜,下面有一句话:“我爸爸像猪一样懒。”其实在儿童的眼里,动物没有好坏,他只知道他爸爸跟谁像。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爸爸的缺点,不过,也有一些学生写了爸爸的优点。有个学生写的是“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雨点还画得特别大,大的雨点就是他的爸爸。所有家长都坐在那儿听课,有的愧疚得满脸通红,有的感动得泪水涟涟。不用教师赘言,家长们自发地走上前,抱起自己的孩子。抱起来没有用,还要表达,学生要表达,家长也要表达。学生把画拿给爸爸:“爸爸,你像长颈鹿一样高大,爸爸你好了不起啊,你像我们家的大楼那样高大……”家长也激动地说爸爸爱你,等等。《我爸爸》变成了“我爸爸”,学生的语言发展就在这样的情感推动中完成了。
二、L本中的艺术审美与创造
绘本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力的绘本数不胜数,它们会让读者充满联想、充满情感,充满一种内在的滋味。比如,我上过《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这个故事里的审美鉴赏、情感驱动与图里的色彩,以及这些色彩里的关键细节,值得我们感觉、发现。
故事里,儿子狄姆重复地说:“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直到剧情发展到“时间终于到了。到了站台,两人开始分手。焦尼面对那些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对车上所有的人大声喊道:‘大家听一下好吗?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车厢里静极了。”两个人的语言相互呼应,眼神也相互呼应。火车开了,爸爸也走了,可是狄姆对着路人又喊了一句:“我在送我爸爸呢,我的爸爸叫焦尼!”我们发现,狄姆的这句话,故事的标题,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而爸爸只说了一句话。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爸爸的眼睛。爸爸很潦倒,但是爸爸的眼睛没有一刻离开过孩子,尤其是俩人在看电影的时候,爸爸根本没看电影,眼睛都在盯着他的儿子,片刻都不离开。还有爸爸的动作:奔过来,把孩子举过头顶,把孩子搂在怀里,手牵手走上站台。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看出这些细节,看出这些关键的情感表达。
封底,妈妈终于出现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好好观察画里的妈妈:妈妈穿了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围了一条什么样的围脖?而且妈妈走得慢慢的,最后成了一个圆的聚焦镜头,定格在那儿了。这个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妈妈会说什么?妈妈和爸爸未来还会怎么样?妈妈还会等,怎么等?爸爸还会来,怎么来?
一部好的作品,不能粗略地翻过去,不能简简单单当作语言的训练,要体会,要感受。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学着表达,才会想象,创作。其实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写给父亲的,也不仅仅是写给儿子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品味出其中的滋味。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可是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画面、构图、色彩,甚至作为道具的围巾、火车道,都有什么意境?遇到好的绘本,要慢慢地读,一点一点地看,看它的色彩、结构、细节以及语言。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审美的雅趣,才能得到一种品位和欣赏。
三、绘本中思维的发展与建构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绘本特别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发现。我上过这样一堂课――《威利的奇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绘本中思维的发展与构建是如何实 现的。
教师如何利用这本书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先发现一次。“看这张图,你联想到了什么?”作家巧设悬念,这本书里全是密码。图文结合,能够看出,威力穿越空间去了金银岛,再往下阅读,是《鲁宾逊漂流记》。学生会发现这本书藏着的秘密,原来书里面还套着书!每天,威力都穿越一本书,穿越到《绿野仙踪》里,或者《长发公主》里,又或者《莴苣姑娘》里。安东尼・布朗为了让孩子们很快地发现画里面的书,树干、海鸥,连大楼都是用书画出来的。然后呢?让孩子模仿他,也推荐书单。于是,学生也像作者一样,选择一本书的一个情节进行绘画创作,巧设悬念,用一个情节、用威力这个形象把书穿在一起,创作自己的书单。这样,学生不仅读了《威力的奇遇》这本书,不仅读了这本书里推荐的10本书,还分享了自己读的书给其他人。而且他们推荐的方式生动有趣,像安东尼・布朗那样,图文结合,巧设悬念,讲究关键细节与颜色搭配,然后找到原密码。
四、绘本中的文化理解与传承
好的绘本除了有思维、语言、审美的培养,还有价值观的塑造。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需要教师有一个价值观的判断。
比如《大脚丫跳芭蕾》这本绘本。我们请这本书的作者艾米・扬到学校为我们上课,大家一起去发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叫贝琳达的女孩是大脚丫,无法跳芭蕾。评委们一致认为,她没有可能跳芭蕾。可是,她竟然最后获得了成功。故事情节其实特别简单,但是故事丰富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事仅仅是讲了一个贝琳达吗?这里面每个人都有怎样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透过画面看到看不见的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再度发现,让学生好好地将书里面的人物进行前后比较,让他们再次判断发现。
例如,故事里有一个厨师,在贝琳达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一直默默帮助她。这个厨师在这本薄薄的书里出现了九次。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因为作者希望学生能发现他,进而能发现,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总有一个重要的“他人”。这个“他人”就是默默帮助、一点也不求回报的“他人”。又例如故事前后的两幅画面。一个画面是最开始出场的时候评委给贝琳达的评价,评委让她回家去吧,“你根本就不能跳”;另一个画面是贝琳达成功以后,评委都来了,“哇!太精彩了”,前后反差天壤之别。学生会发现,有些人知e就改,值得赞扬,我们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
借来的火照不亮自己的心灵。这是另一个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价值观。虽然有那么多人帮助贝琳达,但归根结底还是她自己的努力,为她带来了成功。这样学生才能看到,一个人要想成功,只有朝着目标努力前进,整个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最后,教师问,“大脚丫”究竟是什么?学生说,“大脚丫”虽然看起来是缺点,但是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个缺点,把缺点变成特点。最后贝琳达就站起来啦,腿更长了。克服了不灵活,练成了灵活,她超越了自己。这个时候,“大脚丫”就是她的垫脚石。学生还说,如果贝琳达自暴自弃,天天伤心难过,不刻苦训练,又没有帮助,那么这辈子她就永远地悲伤、潦倒,永远地抱怨、永远地压抑。“大脚丫”就是她的绊脚石。
这究竟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还是简简单单励志的故事吗?学生说贝琳达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其实,天下的故事都似曾相识。所以,阅读绘本时,才会在看似简单的绘本故事里找到人生的哲学命题。
一、在诵读童谣时滋养语言
诗人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一文中这样深情地感谢自己的母亲,“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细细咀嚼这句看似平常的感恩语后,我们感受到孙友田不仅在感恩母亲,还在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蒙着每一位读者。品味这句话,作为教师的我豁然开朗起来,原来帮助低年级学生打开文学宝库之门,使语言带着情感、充满灵性的秘笈之一就是让他们在低年级大量诵读童谣。经典的民间文学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摇篮,散发出语言魅力的童谣,带给学生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积累汉字基本词汇、接触并逐步掌握汉字汉语的句子结构,形成语感,让写话能力拔节长高,让语句更有个性。
例如: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时,一个学生以猜谜语的形式开头,“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大家猜猜看,我要向你们介绍的小动物是谁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开头比较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平时背诵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儿歌,看图写话描写秋景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引用这首熟悉的儿歌, “秋风起,天气凉,梧桐叶儿渐渐黄。片片黄叶飘飘落,叶上坐着秋姑娘。”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儿歌,让读者感受到了美丽的秋姑娘身穿黄袍,乘着秋风来了!向人们报告着丰收喜讯!
二、在落实训练时习得语言
名师薛瑞萍认为,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做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此话不无道理,但是仅靠积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技巧的习得。技巧是外化的形式,是准确实现表述的途径。技巧的习得就像火箭助推器一样,能助学生语言表达一臂之力,会使语句变得有理、有趣、有情。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消除学生语言生硬、句法单调症状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的词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句表达技巧。缺乏感染力、无法打动人的语句巧妙变换一下说法,定会趣味盎然,妙不可言。
譬如:“小雨点飘落下来”一句,语句通顺,简洁明了,但缺少韵味。此时,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一下,“同样一句话,还可以通过怎样的表述,让句子变得更生动、更贴切,更能反映你表达的意思?比一比谁的改动更独特,更富有情趣。”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精彩的语句不断呈现出来。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顽皮的小雨点将雨伞当作了舞台,尽情地跳起舞来。”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述,所描述的意境大不相同。有效的句式训练,不仅使学生表达的兴趣浓厚,还促使他们运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想象的美好画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言语表达能力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
三、在练习写话时运用语言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他们有时又是懒惰的,需要老师不停地鼓励、不断地鞭策。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大多数学生嘴皮利索,笔头不利索,老师要“逼”着学生用笔来思维,这样能有效地将口语学习转化为书面思维,“逼”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地运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告诉我们习得的语言在反复运用中会越用越活。习得正确的言语表达方式,儿童的言语之树才会愈发枝繁叶茂。因此,要为儿童打开一片语言的空间,必须给学生提供操练的空间。低年级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写话激情,每日变换方式让学生写一句话,既不增加负担,又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2、《脸,脸,各种各样的脸》。 看书,配合书进行表演小宝宝很喜欢,适合刚开始看书的宝宝。
3、《抱抱》。 整个绘本只有抱抱两个字,简单易懂,很适合低龄宝宝。信宜版本的开本很大,图片精美,书中动物种类多,色彩艳丽,能够吸引宝宝眼球,内容是讲亲情的,充满爱得一本绘本。
4、《好饿的毛毛虫》。有知识,有趣味,不同的年龄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意思。
5、《月亮的味道》。迎合宝宝丰富得想象力,认知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