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古人读书提倡“熟读精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文言文,初步具备了进行点评的条件。教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将所读文章的词句、段落、篇章、内容等诸方面的精妙之处表达出来,促使他们仔细研读、反复揣摩。这样,就把阅读、思维、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具体做法有以下一些。
教给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传统的做评点读书笔记的方法,重点讲清评点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做评点读书笔记的一般常识。
示范引路以学生熟悉的文言示范评点,使学生有“规”可循,有“矩”可蹈,起到引路作用。我选择《口技》第一段示范评点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入题,简介表演者。“善”字精当,为文章主眼。]会宾客大宴,[为下文写听众反应作伏笔。]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演出场地、道具。]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宣告开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开场前听众表现。“寂然”写宾客静待神情,为下文制造气氛。]
本段写口技表演前的情况。四句话交代了表演者、时间、地点、道具和宾客。
选择段落评点形式的读书笔记适合于短篇。对于初学评点者更应精选段落。所选段落,在字、词、句、内容诸方面确有可评之处。据此,我选择了《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作为首次评点练习内容。(见附)
指导实践段落选定后,对评点的要求作扼要说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时指点。
及时讲评学生评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反馈,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当堂讲评,对评点好的给以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第一次评点练习,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组织第二次,练习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近一年来,我先后组织指导学生评点了《柳敬亭传》《六国论》《芙蕖》《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指南录〉后序》等文言文的重点段落或全篇。学生对用自己所学知识评点文言文热情很高,一般都很认真。为了点评好,同学之间自动讨论;为了做到语言精练,他们字斟句酌。通过几次练习,不少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能写出较充实的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用评点法阅读文言文有四点好处: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精心阅读的习惯,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②评点练习对学生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有帮助,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③抄写原文对记忆背诵文言文中的精彩段落和佳句大有益处;④熟悉了评点法,为学生日后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附:学生当堂评点《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一、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 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 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承“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通过鼓励初中生阅读课外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我会为初中生创设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文章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教学时我还选择了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论语》《诗经》等,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把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文言文 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怎样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我个人认为:
一、先自学后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调激情乐学习
如今,许多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经进入城乡学校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录像、多媒体课件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三、精讲授多诱导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探讨时间,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教师不可以不讲,但多讲、“满堂灌”绝不是一个好教师,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更要克服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画龙点睛地讲、启发性地讲、归纳性地讲,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突出“四讲”的原则:(1)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3)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4)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四、勇质疑善启思
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很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求知的基础,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有“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启发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允许和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答案和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采用设问法、自学法、悬念法、图解法、演示法、活动法、情感法等行之有效的教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到敢想、敢疑、敢问、敢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敢想敢说的创造力思维,使学生在不断思索、不断质疑中前进。
如我在教《桃花源记》时,在让学生听完配乐朗诵,自读课文后,进行了第二步赏读课文,屏幕上先显出一个大大的“美”字,然后提问:“你认为桃花源美不美,美在哪儿?你能不能描绘一下。”进而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细细品味,领略文章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才思。
又如:在上《论语十则》时,我先节选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讲的片段,再回到课本,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模仿于丹老师的讲演,挑战名家,还有许多学生课后“大补”文言文知识,掀起学习古文的热潮。这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热爱之情,使得他们对语文文言文课的学习热情骤涨。
五、积累总结内化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重要的文言词语,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这种分类整理的过程,日久天长会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探究所得的知识比较单一、零碎,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系统结构,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体系,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而文言文的知识结构,由简到难,有“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篇章,有纵向沟通到其他章节,有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认识,加深其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与新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内化和发展。
如在《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字:“岁赋其二”,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字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再回忆旧知识,《岳阳楼记》也出现过一个“赋”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正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科学地训练了技能。
六、反思拓展提高
所谓反思,就是从新角度、多层次对文言文教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规律,获得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反思是探索,是再创造。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意识,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宽思路。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借助于反思性教学促进自我的不断学习与提高,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对语文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调控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素养,精心备好文言文课,钻研教法,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把每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真正实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 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错误面前稍作停留,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案例再现】教学《孔乙己》片段:
师:以嘲讽孔乙己来娱乐自己的冷漠看客,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1:使孔乙己在悲惨中死去。
生2:使鲁迅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也变成了冷漠的人。
(显然,这个学生误把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和作者鲁迅画上等号了。)
师追问:看来鲁迅的经历还真丰富,《孔乙己》里在咸亨酒店当过伙计,《藤野先生》里告诉我们曾东渡日本学医,《狂人日记》里却又不幸神经失常,最后,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力求用文字来摇旗呐喊唤醒国人麻木灵魂的鲁迅先生,他真的曾那么冷酷地对待过孔乙己吗?
生2(恍然大悟):我忘记这篇是小说了,小说里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
师:对。这篇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安排小伙计这个角色,却大有深意……
【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散文,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形成了思维的定势,“我”就是作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小说中线索人物“我”的作用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把修辞和说明方法混淆了,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杂糅了,主题理解偏差了,文言文解释短路了……凡此种种,如同知识的嫩芽旱的牢笼死死网住,这时教师的启迪如同载着雨滴的云朵及时降临,一两拨千斤的语言,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
二、有效的启迪追问能使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多少意外不可以预约?有多少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启迪式追问,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案例再现】《谈生命》教学片段:
师:读文章最高的境界是涵咏品读,读出灵魂,读出自己。请大家结合“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谈谈你的理解。
生1:黄莺清吟如同别人对你的赞美,杜鹃啼血就像听到悲伤的消息,而枭鸟的怪鸣,可以联系到他人对你的责难。
生2:黄莺清吟是和我一起欢笑的人,杜鹃啼血陪我一起痛哭的人,枭鸟的怪鸣指的是在我痛哭时欢笑的人。
师追问: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同学们,对那些枭鸟怪鸣般的责难与幸灾乐祸,你会报以怎样的态度呢?
生1:如果我因此失落颓废,不是会受到更多的责难吗?我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就算没有黄莺清吟,我也会唱歌给自己听。
生2:我感谢那些在我哭泣时幸灾乐祸的人,我不能让别人左右我的生活。
【教学反思】《谈生命》的作者以达观的胸怀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认识。如果学生的理解止步于生命中会有来自外界的各种“频道”的声音,而不去自我追问“面对责难与讥讽,我该如何?”那就和作品的主旨擦肩而过,也不能在情感上种植这样的观念: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教师的启迪式追问,巧妙地处理了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有效的顺延式追问能使学生拨云见月
有时想想,语文的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时令的,成长规律的。更重要的是,长在农田里的,没有完全一样的禾苗,没有完全相同的谷穗。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固然非常丰富。但有些往往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一个例证,又或者,对于一个话题会百家争鸣,不可定锤。教师的提示性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
【案例再现】《那树》教学片段:
师:那树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又在一天深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那树的消亡到底是不是悲剧?
生1:是悲剧。大树被砍了,连蚂蚁也来参加葬礼。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恰恰是作者的恻隐之心,作者觉得那树是不应该被砍的。
师追问:这场冲突以大树的信仰消亡为结局,的确有几分悲剧色彩。所以你认为作者也觉得那树不该砍。是否是悲剧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谁?
生2:那树。
师继续追问:那树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的?
生3:在屠刀面前,那树是坦然从容的。“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师小结:在经历过自己的辉煌后坦然接受退出的命运,坦然地用自己年迈生命的消亡换得新生事物的成长。看来,大树最终的消亡不是喜剧,不是悲剧,而是正剧。
【教学反思】在这个片段中,老师的追问是有指向性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使学生的发现走出了主题理解的歧途。因为此文语言悲愤而深沉,不少读者容易单纯地理解为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其实不然。本文写作大树命运引发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只是期待以更好的文明来取代已有的文明。
顺延式追问,避免了痕迹明显的牵引,多了顺藤摸瓜的喜悦。教师的顺延式追问,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让学生巧借文本,用思维之光拨开误读的云雾,领会创作者的用意。
【关键词】课堂实录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0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
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钱先生执教重视学生的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巧妙地设置问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钱先生的课堂中,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以后应有针对性地把时间集中在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另外,钱先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引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 问要有值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学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教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师这样总结:
教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是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研习钱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体会,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 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如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因素,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得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四 问要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