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方体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导入新课程时,我是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媒体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名称,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着实物展示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通过从平面图形迁移到立体图形,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并初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长方体知识的兴趣。
在探索新知识时,我首先利用教具、学具,积极引导学生触摸长方形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顶点三个要素,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作准备。
教学时,我把本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小组,围绕表格上的内容继续观察长方体实物,看哪个小组配合得好,最先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将讨论学习的结果由小组长填在表格上。接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组间交流辩论,质疑问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新。在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验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并利用长方体的特征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最后通过学生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明确长方体的12条棱分的组数,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关系,从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能找出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这节课这样安排,我认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转向了多向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操作、实践的多种形式教学,但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四十分钟却未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花时多、收效不大的环节在于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而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接受知识,养成了一种惰性,不想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善于表明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习惯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经被我们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课堂,但我们的学生还未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后与学生交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概括有三:一是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学生不善于合作,不善于交流。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太重。把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交给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感觉压力大,思维紊乱;三是表格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训练了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后,我将长方体框架的制作课前做好,并且将长方体面、棱、顶点特征的合作讨论分两步讨论,把表格由原来的总表分成两个表格:
讨论一: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哪些面完全相同?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继续观察长方体实物,分小组展开讨论,由小组长将讨论结果填在表格上。讨论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多媒体验证结果。
讨论二: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多少条棱?2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拿出做好的长方体框架进行观察,分小组开展讨论,将讨论结果由小组长填在表格上,讨论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多媒体验证结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70-02
“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这句话凸显了有效引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灵活的指导、精准的掌控、适度的点拨不仅能改善课堂的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到学习的最前沿,成为自由的探索者、快乐的创新者。在此,笔者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实例,谈谈科学引领对改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善假生活元素,促进感性积累
课件展示:火柴盒、文具盒、牛奶盒、墨水盒、长方体的模型等实物。
师: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
生:见过。
师:说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类物品呢?
生1:电视柜也和它们一样。
生2:积木。
生3:……
(学生激情高涨,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样的场景持续了3~4分钟才有所缓解)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向大家介绍你的认识和想法?
(生答略)
师: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一下。
(教室中学生的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兴奋地东张西望,有的在小组中打打闹闹,有的呆呆地眼瞅着面前的长方体,有的手拿长方体茫然地转来转去,有的旁若无人地做起小动作,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几分钟,要求进行汇报交流时,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真的都是这样的吗?
(学生不知道回答是对是错,只能呆呆地坐在那儿)
生2:(手举着一个药品盒)长方体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这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的这些面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默然无语,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低头玩自己的物品)
师:(有些着急,用手势比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思考:
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采用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但课堂的状态却不尽人意,究其缘由,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乏力,针对性不强,启发不利所致。面对同样的格局,我们也许只要稍加改变,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当学生找出同类物品时,可追问深化所举例子的共性,以强化对形体表象的感知。“想想列举出的物品,它们都有几个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追问会比“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的研究,引发学生比较、思考和辨析,为后续进一步认识面的特征提供最为直接的积累。
二、科学驾驭资源,加速认知建构
这是一个较为新奇的师生共同实践的教学情境。利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小刀,师生共同操作研究。切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第二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第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再切三刀得到一个长方体。
师:下面进行切长方体比赛,看谁切得既快又像(学生切过后,展示切出的长方体)。
师: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像长方体,谁的不像。不像的理由是什么。
……
师:简单的操作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回顾切的过程,一刀能得到什么?两刀呢?三刀呢?回顾实践的过程,探究长方体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最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满怀热情地研究起长方体。虽然整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有方向,兴趣就会高涨、学习就会投入、活动就会有效。
教学思考: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学生在切的活动中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后续的总结归纳积累了丰厚的感性认知。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促使学生在切土豆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利用比赛,通过“快”“像”两个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切长方体的活动中,逐步建构长方体的特征,在经历回顾反思中逐步深化表象,触及知识的本质,紧接着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从哪里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方面教师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再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融合了观察、思考、交流、操作,学生兴致盎然,人人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第1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习七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到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通过测量、观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体积的含义,及体积单位的大小关系。
3.通过学习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体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名称及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盒,3根1
m长的木条,水杯,水。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课件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一只乌鸦口渴了……”)
师:你们认为这只乌鸦是只什么样的鸟?它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生:这只乌鸦很机智,是只聪明的鸟,它往瓶子里扔石头,水往上升,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这只乌鸦很聪明,这位同学也很棒。那么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1)师生一起做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第二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补充、完善:因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4)课件展示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空间更大?
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
(5)揭示体积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出示两个长方体。
(1)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有哪些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
(3)认识体积单位。①认识立方厘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它到底有多大呢?伸出手,看一看,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②认识立方分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它有多大?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大小的物体?出示: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
dm3。③认识立方米。棱长是1
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它有多大?用3根1
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比一比,看一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有一部分被布遮住了,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1~7题。
用故事引入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数学课上做实验,又一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小。学生积极参与,一起探究,更加直观地理解“体积”的含义,将“体积”和“体积单位”在操作过程中形成具体表象,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关键词] uPAR;抗uPAR抗体;活率;活力;顶体反应
[中图分类号] R3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23-0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influence of uPAR on keeping human sperm normal function in vitro
HAO Junjie, XU Jixiu
(Department of Ur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0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uPAR on human sperm viability, motility rate, and acrosome reaction(AR).Methods: The spermatozoa solution was incubated with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nti-uPAR antibody in vitro.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10, 30 and 60 min, including sperm motility and viability, while establishing normal control group.the spermatozoa solution was incubated with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nti-uPAR antibody in vitro. Acrosome reaction induced by anti-uPAR antibody was measured by flowcytometer, while establishing norm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Sperm motility functio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with increasing anti-uPAR antibody,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ed time. Anti-uPAR antibody of high concentration could induce AR. Conclusion: uPAR has effects on human sperm motility function, capacitation and acrosome reaction.
[Key words] uPAR; Anti-uPAR antibody; Motility; Viability; Acrosome reaction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受体(uPAR)又称CD-87,是一种新的纤溶因子。在细胞迁移、新生血管的生成、组织重建以及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已有实验证明,uPA同男性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参与调解成熟、排放[2]、获能、活力、受精以及液化[3-4]等生殖生理过程。然而,作为uPA的特异性受体,uPAR在男性生殖系统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并不多。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uPAR在维持活力、活率以及参与顶体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推测uPA和uPAR对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搜集常规正常的志愿供精者,按照WHO标准从中筛选20份样本。
1.2主要试剂
抗uPAR抗体、PBS缓冲液(武汉博士德生工)、Earle's液、FITC-PSA(Sigma公司)、人血清清蛋白(华兰生工)、孕酮(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BWW储备液、BWW培养液。
1.3方法
1.3.1 悬液制备及分组根据文献[5]制备悬液,将20份悬液分为两组,即参数组和顶体反应组。每份标本按0.5 ml/份标准分装入4支试管,分别标记1、2、3、4号管以备用。
1.3.2参数分析将参数组中的2、3、4号标本分别加入10、50、100 μg/ml的抗uPAR抗体,1号标本加入BWW培养液作为对照,置入恒温水浴箱中孵育,分别于10、30、60 min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分析,观察的活力和活率。
1.3.3评价顶体反应将顶体反应组的所有标本离心,沉淀悬浮于BWW获能液中诱导其获能。在2、3、4号管中加入抗uPAR抗体,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0、50、100 μg/ml,1号管加入等量BWW培养液作为对照。之后将所有标本加入孕酮诱导发生顶体反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顶体完整性。
1.4 数据统计分析
各组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个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
2 结果
2.1 抗uPAR抗体体外对人运动参数的影响
经过10 min孵育后,各组的活力和活率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30、60 min孵育后,50 μg/ml抗体组和100 μg/ml抗体组同对照组比较,其活力、活率有显著性差异。10 μg/ml抗体组同对照组比较,其活力、活率无明显差异。两高浓度抗体组之间比较,其活力、活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表1 不同浓度的抗uPAR抗体体外孵育不同时间后
对活力和活率的影响(x±s,n=10)
Tab.1Influence of anti-uPAR antibod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sperm motility and viability at different time in vitro(x±s,n=10)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不同浓度的抗uPAR抗体体外对人顶体反应的影响
加入抗uPAR抗体终浓度为10、50、100 μg/ml的顶体标记荧光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2 不同浓度抗uPAR抗体体外对顶体反应的影响(x±s,n=10)
Tab.2 Influence of anti-uPAR antibod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sperm acrosome reaction in vitro(x±s,n=1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将不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发挥纤溶效应[6]。在雄性生殖系统,uPA 分泌后与 uPAR 结合,局限其作用空间,延长uPA半衰期,并使其作用强度提高200~400 倍[7-8]。uPAR是一种高糖基化蛋白质,由313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与uPA特异性结合且亲和力很高的浆膜结合位点。uPA有多种受体,包括uPAR、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α2-巨球蛋白受体(α2-MP)等,以uPAR的亲和性最高。
活力对受精十分重要,活力的高低,是临床衡量男性生育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实验表明[9],人膜结合uPA的量和活性与的运动和活率呈正相关,但精浆中的 uPA与的运动和活率无明显相关性,可能前者对活力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后者的作用是间接的。应俊等[10]对 32 例高黏稠度经体外尿激酶处理,观察到提高的活动力和活动率,明显降低黏稠度而且对无损害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在膜表面的uPAR被抗体阻断之后,运动能力有明显降低,并且随着抗uPAR抗体浓度的升高和孵育时间的延长,运动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正常的顶体反应是穿透透明带并与卵细胞融合的必要条件,被视为受精的重要因素之一[11]。顶体反应的过程是的细胞膜与顶体膜相融合,形成许多小孔,导致赤道部前端细胞膜与顶体膜破坏,顶体内容物释出。uPA和uPAR分布的部位不同,其生理作用也不同。位于顶体部位的uPA和uPAR可能参与顶体反应,有助于对卵子的识别以及穿过透明带和穿透宫颈粘液[12]。本实验通过三种不同浓度的uPAR抗体阻断膜表面的uPAR,发现其可以显著降低的顶体反应率,但是可以显著降低顶体反应率的最佳抗uPAR抗体浓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uPA和uPAR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uPAR结构的完整可以保证它们的结合以及之后的胞内信息转导,对于uPA参与生殖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本实验推测,uPA和uPAR结合后,通过跨膜蛋白的介导,激活了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氨酸蛋白激酶,传递细胞外信号,引起相应的生理病理过程。uPAR也可能与其配体结合后引起内Ca2+浓度的改变,进而影响的运动、获能和顶体反应。
[参考文献]
[1]Skrzydlewsaka E, Sulkowaska M, Koda M, et al. Proteolyticantiproteolytic balance and its regulation in carcinogene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9):1251-1266.
[2]Lacroix M, Smith FE, Fritz IB. Changes in levels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 in normal and germ-cell-depleted tests during development[J].Mol Cell Endocrinal,1982,26(30):259-267.
[3]Maier U, Kirchheeimer JC, Hienert G, et al. Fibrinolytic parameters in spermatozoa and seminal plasma[J].J Urol,1991,146(3):906-908.
[4] 丁晓芳,熊承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趋化运动中的作用[J].中华男科学,2005,11(6):409-412.
[5]郭应禄,辛钟成.男子生殖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86-388.
[6]Schwartz BS, Espana F. Two distinct urokinase-serpin interactions regulate the initination of cell surface-associated plasminogen activation[J].J Biol Chem,1999,274(21):15278-15283.
[7]Plow EF, Freany DE, Plescia J, et al.The plasminogen system and cell surface: evidence for plasminogen and urokinase receptors on the same cell type[J].J Cell Biol,1986,103(6 Pt 1): 2411-2420.
[8]Poliakov A, Tkachuk V, Ovchinnikova T, et al, Plasmin-dependent elimination of the growth-factor-like domain in urokinase causes its rapid cellular uptake and degradation[J].Biochem J,2001, 355(Pt 3):639-645.
[9]Huang XB, Xia WJ, Xiong CL, et al.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human sperm motility[J].J Tongji Med Univ,1997,17(4):213-217.
[10]应俊,姚德鸿,尤建清. 尿激酶对高黏稠度的影响[J].男性学杂志,1998,12(1):39-40.
[11] Fraser LR.Sperm capacitation and the acrosome reaction[J].Hum Reprod,1998,1(1): 9-19.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个人成长工作坊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46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Experience Teaching: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Course
LI Cuiping, YANG Xiaoxing, DING Zhigua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s a use of the theory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into new forms of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mong real.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s to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act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case of setting the theme,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drama plays, expand training and other forms of psychological open lesson.
Key words experience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rsonal growth workshop; group counseling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三位一体的特色。个人成长工作坊是顺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个人成长工作坊既丰富了理论授课,同时也是对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和创新。
1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意志、情感、态度和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整个学习过程和形式由教师设计、指导;学习效果呈现在学识层面上的增加和个体能力、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改变上。
体验式教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研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至杜威、勒温、荣格、罗杰斯等人。1934年,科翰(Kurt Hahn)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教育思想应用到人员培训和户外学校(Gordonstoun School)上,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阐述体验学习应该包括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它涉及到学习者的情感、知觉、思维和行为。其中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一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计划,强调亲身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其中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有布鲁纳发现教学(JeromeS.Bruner)、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的非指导性教学、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Suchman),马夏拉斯与考克斯(Masha, and Cox)的社会探究模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以他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为依据进行教学创新,提出“在做中学”。杜威从社会角度观察教育,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教育;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互通的意识、情感、目的和信念,经由人们的交际和联系实现;而教育是实现有效交际和联系重要渠道。无论是何种教育,都是在进行经验的改造;由于经验改造和生活紧密相联,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而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他反对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
从体验式教学发展历史来看,它的理论基础比较丰厚,国外研究成果较多。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体验式教学起步较晚。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并得到规模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9年,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重点就是要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教学,重点强调“在体验中学习”的教育思想;2001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各学科进行教学目标和体验目标的描述。另外,从近几年的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发表文献数量上,可以得出体验式教学逐步受到重视。在心理健康康教育领域,更多的是把心理工作坊作为一种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训手段,或是进行团体辅导的实证性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综述和问题提出方面。
2 个人成长工作坊的开展缘由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应用到不同人群的相互交流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工作坊当中有不同的角色分类,一般有三种:(1)参与者如学生,一般10~20名左右,他们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群体,在本课题研究中,参与者均是在校大一学生,他们问题相近,心理需求相差不大,为同质群体。(2)专业者如指导教师,一般是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指导老师,对参与主题工作坊的学生有直接的帮助作用,每次主题由一名老师主导,其他两名老师辅助。(3)促成者指一般的工作协助人员或观察者,促成者既可以具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也可以是其他人员,没有严格要求,但其作用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地协助学生探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工作坊以10~20名左右的成员在某领域专业领导者的引领之下,通过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活动形式。由于其趣味性强、人群的易接受性、效果显著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短期的心理培训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形式,每次活动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设计、组织活动,让参加人在活动中有所感悟,促进他们的思考,获得个人成长。
目前,关于本课教改的呼声很高。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颁发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文件明确地将本课定位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据所查资料显示,目前有少数学校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学校开设了类似的选修课,而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体现“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一特色,本研究尝试将在心理培训中常采用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设定主题的情况下,借鉴心理剧扮演、心理扩展训练等形式开设本课。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计划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形式开设两期选修课作为试点,并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与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教学效果做对比研究;除此之外,试图探索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为将来全面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 个人成长工作坊实际应用
在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成长工作坊开设两期“个人成长”选修课作为试点,每期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两次课,时常八周。为了便于整体活动、分组活动和分组对抗活动的开展,设定每期32人;选修同学为2年级的本科生,根据学校男女生比例设定为1:4,他们在一年级都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编》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情况、自身的教学和咨询经验以及文献查阅等几方面来源发现,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心理需求比较强烈;因此我们设计四个主题:人际交往,心灵成长,放松减压和情绪管理。这四个主题根据授课循序渐进的情况进行排课:首先是随机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相互认识、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由于放松也可以作为管理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情绪管理之后;情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认知,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体验,之前的活动能够很好地为这一课程做铺垫,根据这点把它放在最后讲述。
个人成长工作坊以学生体验为主旨,通过借鉴团体活动、心理剧、角色扮演、放松训练等活动形式,进行主题设计、组织活动。每次课正式开始之前会有一个5~10分钟的热身活动,比如放松减压课堂用到的“为你按摩”――其中一个学生背对另一名学生,后面的学生为前面的学生按顺序从头部到肩部一直到双臂,开始用指尖为对方按摩;这一热身活动既可以让大家打破僵局、活跃气氛,又能体验到放松的感觉。主题活动是围绕每一次的主题进行设计的活动,比如情绪管理课当中使用到的心理剧扮演。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设定好剧本,比如课上用到《镜子》――李明一心想当学生干部,却一直未能如愿,为此,心情越来越坏,时逢学生会干部改选,每每与同学交谈,他总是指责批评某某同学想当 “官”,令其他同学十分反感;最终,在一系列的问题之后开始反思,最终走出情绪的魔窟。
每一次课程都会涉及到体验、分享、交流和整合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能通过活动获得更多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期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有所收获,并把这种行为改变应用到生活当中。
4 存在的难点、问题与建议
本课题试图遵循体验式教学的理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做-学”结合的思想,利用个人成长工作坊式的体验教学,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启发学生把课堂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个人成长工作坊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在开展的过程对学校师资、学生的考核以及规模性的推广都存在一定的要求:
通过总结两学期的开课实践,发现个人成长工作坊作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验式教学的尝试。它充分遵循了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中心,以合作为主线” 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原则。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学生在工作坊当中不仅增强了自信,体验了快乐,还满足了需要,塑造了行为,获得了成长。个人成长工作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只有学校全员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使个人成长工作坊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
*通讯作者:丁之光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GJJG060)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