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骚赏析

离骚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骚赏析

离骚赏析范文第1篇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译为: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昆仑山上。我本想在灵琐稍事逗留,夕阳西下已经暮色苍茫。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让我的马在咸池里饮水,把马缰绳拴在扶桑树上。折下若木枝来挡住太阳,我可以暂且从容地徜徉。叫前面的望舒作为先驱,让后面的飞廉紧紧跟上。

赏析:《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关于它的内容层次,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

(来源:文章屋网 )

离骚赏析范文第2篇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古诗词鉴赏教学部分要求学生在识记背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并能结合生活与自身完成赏析与情感升华。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进行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探讨相关的改进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06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以来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古文作为一种文体,格式、韵律均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在浏览、阅读、理解以及欣赏古诗词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有专门爱好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感悟效率高,而部分学生则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可见,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环节仍有待改进。对此,笔者以教学现状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思考,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善策略,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

一、以探究模式导入,破除先入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桎梏

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首先学习相应的释义,而教师在释义教学环节所采用的策略以直接展示为主,稍显乏味,由此极易引起学生的无趣与倦怠情绪,随后的古诗词鉴赏与领悟便无从谈起。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完善课堂导入模式。探究模式常被用于开放化、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环节,突破传统思维,将其用于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获得意外效果。例如,《离骚》一诗,该诗与常见的古诗不同,首先,其篇幅较长,结构分化不明显;其次,该诗灵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具有多层内涵,不易于理解;另外,诗歌的背景相对隐晦,与现代生活出入极大,对学生学习形成较大困难。而常规的“释义―阅读―翻译―情感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容易进入灌输式教学误区,从而形成桎梏,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探究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诗歌进行分部分学习,如小组A学习第一章“被贬”,小组B学习第二章“反思”,小组C学习“再试”,小组D学习“徘徊”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各小组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在探究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撤掉常规学习套路,使学生对诗歌进行自我学习与感悟,为其后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情感奠定思维基础。

二、以文学背景渲染,建立交互体验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要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不仅要认清、看懂古诗词的字面含义,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进行古诗词文学背景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的,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同样以《离骚》为例,对于该诗歌的文学背景,主要包括了作者、作者的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作诗的直接事件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构建最完善的文学背景体验模式,是提高学生文学背景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领悟水平的关键。对此,教师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古诗词课堂。首先,教师可从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中下载《离骚》的朗读音频、背景介绍小视频以及对《离骚》一诗的各角度赏析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流畅化设计,以音频为导入,使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聆听有感情的诗歌朗读;欣赏完朗读后,通过视频的文学背景介绍了解屈原的作诗环境,包括外在环境与心理环境。其次,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针对该诗歌进行讨论,可自由发挥自我看法,必要时教师可设置相关开放性的话题,使学生的自由讨论有方向可循。另外,在学生经过思考与体会后,组织学生开展详细的教学活动,并穿插各种鉴赏评论,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诗歌,为其形成独立看法奠定基础。

离骚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开放性阅读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普及和推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应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封闭性,采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努力创建一个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审美情趣。

一、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插上翅膀。

提高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阅读方法指导很重要,好的方法是良好阅读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占有”,即让学生大量阅读,占有大量信息,为个性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阅读量,广泛的阅读面,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的源泉。教师应根据阅读教材的课本、读本篇目,充分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提供阅读书目,建议学生间交换藏书,为学生选择不同国籍、时代的作者,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的作品。

其次是“挑选”,即让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主动积极思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此为个性化阅读的关键之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他们明白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谁也代替不了,也是无法替代的。面对文本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文本表达的信息,伴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质疑,选出适合自己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

二、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为学生个性的张扬选择蔚蓝的天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生疑,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激疑的办法就是设疑。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利用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相互争议。我觉得开放性阅读教学,老师应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质疑。如《离骚》的阅读中,我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初步感悟诗情,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分别用《离骚》中的一个层次诠释一种感情或诠释一个意境。创设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给了他们自主创造的空间,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离骚》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难教的篇目,其实,这样的设计正是化难为易,化生涩为易解的过程。学生对屈原的知识储备中或多或少都会跟《离骚》中难懂的内容有关。只要他们能够理解诗句的大意,个性解诗就不成问题,学生仿佛回到了屈子的那个时代。这样的课堂他们激动,他们投入,为那感人的情愫伤怀,为那些精彩的评说喝彩。这样的课堂,我相信,即使经历很久,也绝不会从学生的记忆中消失。

三、留给学生充分释疑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学中,学生学会质疑能促进思维,但质疑只是手段,促进学生因疑生思,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探索、相互交流、自己释疑才是目的。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所以开放式阅读教学不仅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而且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分析、综合、推理、想象,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前进的灵感,产生新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师应是一个艺术家,始终要有一种独特的“语文味道”,“以情语文”,精心构建每一堂课,让学生学习语文是享乐的感受,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扬起个性化阅读的风帆。再赋予个性化阅读体验,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让自己感动,让学生感动,共同开创出个性化阅读的广阔、深远前景。

四、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蔚蓝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让学生创造性阅读,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精美作品去赏析,即能独立阅读时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自己能理性判断、评价;能调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能有指向性地搜索资料处理信息。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项脊轩志》,要读出那个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她颤巍巍地迈着三寸金莲去取层层包裹的象笏,又颤巍巍地回到书房,要看到她带着无限的期望把传家宝交给孙子时的热切的目光。诵读时还要触摸一个多年考不中功名、在家复习备考的落榜者的孤独寂寥而沉重的灵魂。

培养批判性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有何特点?认识:除了凝聚着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魏晋时期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或纵酒,或求仙访道,或清谈玄理,或隐居,或移情山水。点拨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抱怎样的态度?他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死的态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离骚赏析范文第4篇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至分水戍》,原文如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第一题要求分析“离忧”,很多学生把离忧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甚至有学生把“离忧”理解为离开了忧愁,抛开了忧愁,其实屈原的《离骚》中课下注释就解释得很清楚,“离”即遭遇之意。但很少有学生把离忧解释为遭遇忧愁。

由此提示我们,在复习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单元时,不能急于求成,一些重要词语,文学常识,文化典故应给学生点到,引导学生做好全面复习,而不能简单地读读背背就算完事了。课本是知识的宝库,与其搜肠刮肚从课外给学生恶补知识,不如踏踏实实带领学生把课内知识学好。

第二题要求分析抒情特点,很多学生只围绕借景抒情答,对直接抒情避而不答,结果丢了分。很多老师感叹,那么明显的直接抒情如何学生发现不了呢?我想这也与我们平时的复习有关联。

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是很复杂的,但命题有时候较为集中,比如抒情方式,虽然都知道分为直接抒情和问接抒情两种,但试题上常考的是间接抒情,久而久之,一些学生的印象中只剩下间接抒情,逐渐淡忘了直接抒情,直到看到答案,才恍然大悟,自己把很简单的知识点漏掉了,所以复习要全面,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否则总要栽跟头。

学生丢分多的另一个原因是答题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分析,没有采分点意识。目前试卷上诗歌鉴赏试题分数总分为11分,两个小题分别设为5分,6分,分值的增大必然带来内容的增多和分析的精细,如果仅仅是“点到为止”,很难得到满意的分数。所以在备考时要培养答题的规范化、条理化,分析要深入、全面,这样才可能得高分。

离骚赏析范文第5篇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

答:

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注]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元:原来。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答: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注]。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南县。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成都府[注]

杜 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这首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1. 诗中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2.请简要赏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 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O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O: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答: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 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③,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①毵毵(sān):形容柳枝细密下垂的样子。②不那:无奈。③玉鞭:华贵的马鞭。云外:此处指遥远的江南。

1.恰当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 君[注]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注]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③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④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⑤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鹭鸶栖息的地方。⑤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注]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答: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W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答: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楚辞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屈原学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