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程序设计实践

程序设计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程序设计实践

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XXYJY-2012-020)资助。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4-02

《C程序设计》课程是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功能强大、效率高、简洁灵活和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使其在软件开发领域颇受开发人员的青睐[1]。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C程序设计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际掌握的情况并不太理想。笔者在多年的 C程序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C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难入门,C程序设计前几章介绍的是运算符和表达式,如果按课本顺序来讲,这些内容足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慢慢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生源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进度缓慢,每次的实践任务在规定的上机课内难以完成,越积累多,最终可能放弃;第三,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取不当,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课时不断压缩,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减少教学内容,有些学校甚至把可以称作C语言精华部分的指针都已经取消;第五,考核方式不合理,造成应试教育效果,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C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上好第一节课

上好C程序设计的第一堂课很重要:首先讲明C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其次结合一些生动的C程序实例,展示C语言强大的功能,使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并狠下决心;再次 提出该课程的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给出平时作业、上机试验、考试方式等具体要求[2]。

(二)教学模式改革

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案例为驱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的法和步骤,具有阅读和编写一定应用程序的能力,具有上机调试、正确运行程序的能力[3]。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同时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形成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恰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一个个有趣的典型实例的驱动下,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掌握了清晰的思路、解决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程序设计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实践环节改革

1.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由于学校每周安排的上机时间仅仅为2小时左右,所以需要学生在上机前按照上机试验的要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编写程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调试程序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编程解决较难问题的信心。

2.教师也要认真对待每节上机课,要细心组织安排每一次试验内容,让学生在试验前都有明确的上机目的和必要的编程准备。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教师对于上机试验内容应尽量精心设计,与所学的课堂知识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同时还要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各种办法克服困难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3.试验结束时,学生按统一要求,提交实践程序到FTP,个别试验按老师要求写试验报告,教师把学生提交电子文件作为试验报告评分的参考依据。

(五)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效能是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信念。这种信念表明了教师对本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教师效能感通过对教师心理的作用影响教师的教学及其它行为,并以教师对待学生的外部行为为教师传递教育效能感的必由方式,并最终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成就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上。教师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活动。本团队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效能感,方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材修订

当前大部分C程序设计教材是传统的编排模式,即先介绍入门知识,然后是基础语法知识、数据类型、程序结构、指针、结构体、文件的读写。这种方法以知识点为主线,容易陷于语法细节,使学生容易判别错C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本教学团队在以趣味性案例为目标的前提下重新编写了C程序设计教材,该教材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了大量有趣的生活实例,每个实例包含了即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这样通过大量经典实例讲解和实训,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努力,不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本团队努力构建了C 程序设计教学网站,该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和优势,对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规划和组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集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包括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环境的开放性网络教学平台。将该课程的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进度计划、课件、经典程序源代码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这样学生既可以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还可以使用Email、QQ或 论坛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完全避免了时空限制,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八)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

本学院对C程序设计考核不再采用仅仅笔试的形式,而是笔试和机试相结合。与传统的笔试相比,上机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实际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考核分析问题,编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督促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课程的精髓。

三、近六年的期末平均成绩分析

笔者将本院计算机专业近六年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整理(每年选本届第一个班整理成绩),C程序设计课程期末考试中各项考核的平均成绩,按时间顺序分析发现尽管每年参加C程序设计考试的学生不同,但总体成绩大体呈现稳步上升,尤其是上机考试成绩在逐步提高,甚至出现超出笔试成绩的情况,这说明本团队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应用能力培养的结果逐渐凸显,诸多情况完全符合我校应用性本科建设的要求;笔试成绩尽管有所提高,但不太显著,说明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基本稳定。

本团队实施以上改革措施后,学生不仅对C程序设计课程有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教师应精心选择并钻研教材,把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恰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最优化。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地去完善。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平. C语言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 .电脑学习,2011(4). [3] 冯运仿.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福建电脑,2012(1) .

作者简介:

祁昌平,男,(1976-),硕士,副教授,2013年国家青年骨干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

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课时统一化;小组竞赛;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24-02

在21世纪信息技术时代,大学生不能只满足于会用办公软件。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无论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并且把它当作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基础。C语言作为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它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既具有高低级语言的许多优点和特点,适用于编写系统软件,又能方便地用来编写应用软件[1,2]。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语言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且实际上它也日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然而,当今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如学不会、不想学、听不懂,这些问题逐渐地恶性循环,致使这门课程没有完全发挥出价值,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亟需大家探讨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实践教学现状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在各高等院校开设,现各高校普遍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讲解概念、语法、教材,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这种方式存在弊端,致使大部分学生只能读懂程序而不会编写程序,甚至一部分学生变成程序代码的“搬运工”,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根据目前的教学状况,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全板书形式,如今,多媒体普及,教师又改为全多媒体教学[3]。实际上,多媒体就是节省板书时间,但依然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一头雾水地听这种陈旧的模式。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从头讲到尾这样被动的课堂,学生就是一名观众,没有参与到学习与思考中来,正因如此,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为一件高频率事件,等学生再集中注意力回归课堂,会发现对教师的话已经是不知所云,所以为了保证学生高效率听课,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其中。

2.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时总量不够,时间安排也不适当,表现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繁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一个学期理论课共42个授课课时,26个上机实验课时,加上各种节假日,上课的时间少之更少。C语言程序设计是长期的、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依照现在的教学任务设置,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顾不上对实践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果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偏低,但若全部进行机房实践,又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而且,为了教学课程的安排,通常学生的上机实验课会比理论课晚两天左右,甚至周一理论课,周五才安排上机操作,不能将实验与课堂教学环节很好地进行连贯,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4]。

3.实践与应用太少。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要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读懂程序、编写程序,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在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这一点。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非常不到位,即在课堂上,学生仅仅翻开教材,盯着讲台听课;在上机课上,学生也只是按照课本照搬程序。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不巩固复习教材,也不看程序,更不会自己编写代码。如此下去,他们的实践能力不仅不会提高,反而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4.实践未得到及时反馈。由于课时紧张,教师不能将学生上交的实践报告或上机操作的实验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本人,以致于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错误或疑惑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解决,造成学生盲目地学习,甚至不学习。但等到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占用大部分时间去点评学生的实践结果而耽误课程的进展。另外,新的知识点讲完就会有新的练习内容,如此积累,工作量繁杂,学生对之前编程的细节也会慢慢忘记,更重要的是程度较落后的学生会出现知识的缺陷,长此下去,学习困难的打击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

二、教学方法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实践锻炼,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时统一化,采用多种方式考察。既然由于课时原因,全理论授课与全上机操作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我们可以统一课时,即我们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如今,机房设施完备,软硬件已足够完善,我们可以选择在机房授课,利用机房的多媒体与黑板,讲解理论知识,遇到需要学生动手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动手操作。教师完全不用担心在授课时,学生玩电脑游戏影响听课,我们可以远程控制桌面,实时控制学生的电脑,进行各种操作,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系统还可以自动统计出勤率,比点名更加快捷,具有实时的监督作用。另外,教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由于近视问题而看不清多媒体屏幕。其次,这种机房授课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考察,例如提出问题法、纠错奖励法、学生演示法、小测试法……提出问题法是指教师提出一些重点或难点问题,由学生来回答;纠错奖励法指教师给出某个算法或程序让学生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纠正,最快找出的学生给予小小的奖励,如一张精美的书签、一句鼓励的话语等;学生演示法指的是找一名学生到教师端编写一个小程序或某个算法中的易错点,以此找出学生的通病,引起大家的注意;小测试法是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左右给学生发放一份提前写好的试题,两到三题即可,可以按照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模式编写,学生提交,系统直接核对,省时省力。这样多种方式进行考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节课的掌握程度,也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

2.小组竞赛法,模拟各种编程竞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C语言课程的学习。整个班级可以自由分组,两到三个人一组,教师布置相应的编程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由教师来评分,选出程序最清晰、代码更简练的一组。在学期中后期,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的情况下,可使其参与评选过程,通过评选人员相互交流讨论,在提高被评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使参评学生也有所提高,即所谓的“教学相长”。除了进行班级内小组竞赛,还可以进行班级之间、专业之间集体赛。依然是先在班级中进行初选,再经过层层选拔与淘汰,指出各方的优缺点,最终评出优秀、良好等。奖项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让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提升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

3.网络交流法,建立多种网络平台。伴随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指出并解决问题。如教师可以给每个班建立一个QQ讨论组、微信群,如果学生在课下时间有难题或者对课堂上的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和教师取得联系,以此使得“教学课堂”在时间和地域上得到无限制的延续。另外,通过网络平台,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年级建立公共邮箱、论坛,用来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共享教学资源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把一些实践或实验发到网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网上点评,把优秀的程序分享给大家,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到网上,学生自行查收,及时地给学生反馈。另外,这些平台还可以作为学生们的“讨论网”,大家自由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心得,成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在线测试的途径。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不受时间的限制、地点的约束,由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从而解决教学时间不充足的问题,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进一步方便学生及时解决疑惑,及时得到反馈,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本文探索的一些方法和改革创新是优缺点共存的。研究发现,采用以上多种方法相结合,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能保证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没有最棒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做的就是尽可能给予学生指导,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如果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包庇、帮忙完成实验上机报告等问题,将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经常鼓励、辅导他们,督察学习情况,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引导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C语言程序设计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学生选择的课程,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选择之一。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分析和探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应时代需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薛小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福建电脑,2004,(01):87-88.

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字】高职 Java程序设计 双证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66-02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师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2011年,我国软件产业人才需求达120万人,全国Java技术人才的缺口应该在6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随着开源技术的迅速发展,Java人才供不应求,国内许多软件开发企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培训Java软件开发人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适应企业的需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国内的许多高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寻求新的突破口。由于Java语言的实践性和开发环境的特殊性,如何在传统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近几年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高职Java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Java程序设计2005年获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定为核心课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通信技术专业根据培养计划纷纷开出与Java技术相关的课程。大部分院校以面向对象技术、Java程序设计、Web技术为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作为扩展课程,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实施项目教学。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教学中对关键知识点和应用能力要求模糊,理论与实践环节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在实训过程中,多数项目还停留在模拟实现阶段,缺乏软件项目实训环节;对于教学与实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质量监控体系和学习过程的支持体系不完善。出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学科教学的影响,专业课程设置依然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课程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合理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没有把握好知识“够用”“必须”“实用”的标准,导致学生只是泛泛而学,不能精通一项技能,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市场调研与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关注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在明确课程建设思路的基础上,确定建设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掌握Java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适应企业岗位技术需求。

三、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快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课程建设中内容的合理收集与选择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Java的开源特性要求课程内容建设者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网络为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搜集提供了便利。在SUN公司被收购前,通过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现在,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对于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兼顾理论知识讲授。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不断完善相应的教材、资源库建设。

(二)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块的划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计算机类与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高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一是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以及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标准程序和小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二是熟练使用JCreator、Eclipse等平台从事应用程序开发;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四是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与格式规范。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可以把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三个大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Java开发环境、语言基础等内容;技能训练模块包括数组、类、多线程等内容;综合应用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设计、绘图程序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等内容。每个模块下又再细分为具体相应的子模块,不同的子模块设有相应的课题,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取舍课题,并在教学中不断更新。

(三)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Java课程在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构建Java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Java课程体系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JSP技术、J2EE架构技术等。我们可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以Java技术为核心制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师资配备、培训效果等四个模块的标准。其中,课程设计是核心部分,由基础与高级两个模块构成。在Java SE、Java EE、JavaME、Java 类认证课程体系中增加Java开源解决方案, 补充MySql数据库、Struts、Hibernate、Spring等开源技术,介绍Web与Ajax等热点技术。采用P(Project 项目)+ E(Experience)+ T(Technology)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积累经验。具体方法可以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的流程进行软件项目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各种手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双证制”教学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学生对口就业率大约为54%左右。通过市场调研反馈回来的信息,随着企业“蓝领”人才规模的扩大,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应用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试行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双证制”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双证制”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其功效,紧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为了确保这种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必须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好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保障,是办学“定向”和“定位”的重要依据。要保证“双证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要聘请IT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按照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将职业技能取证的理论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

2.构建设施齐全、功能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功能完善的实验实训基地是实施双证制教学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针对Java程序员职业岗位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自身构建好实验基地的基础上,与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合作,寻找合理的合作方式,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得到有机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了保证“双证制”教学的顺利实施,可以构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训教师三级实践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制定项目任务书,按要求进行考核,不断强化理论和技能训练,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刚,牛连强,阚洪敏.“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

[2]高源,刘力.市场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1)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教教改工程2011年立项项目(2011JGB296)。

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第4篇

摘 要: 教师要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质量,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梳理;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 组织结构 教学方法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C语言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起点。另一方面,C语言是其他很多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如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等。所以C语言的掌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确确实实地学好这门课程,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指导方向。

2.改革教学内容组织结构

《C语言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法基础、控制结构、数据类型、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文件等。近年来因为学校培养方案的改革,很多专业课程课时都被压缩。C语言现有学时满足不了把所有知识点都教授给学生的教学要求。改革内容组织结构就很有必要,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和程序设计的常用方法;领会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通过编程训练,熟练使用编程工具编写和调试程序;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编程风格和程序设计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及通过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依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3.改革教学方法

3.1教学手段的改革

C语言的课堂内容多是抽象的理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枯燥无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研讨和网络资源,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其次,整合资源制作优秀的教学课件,既要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又要现实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再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行调用,也可在网上给学生答疑。最后,以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不单纯依赖多媒体教学。

3.2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项目驱动,分层教学”的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是整个实验教学围绕一个工程项目进行,逐步拓展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作为项目的一部分完成,最后课程结束时,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程序的建立。

通过实验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内容掌握及编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在内容掌握和编程应用方面会有较大差异。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应用“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给一些深入的实验题目,而对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帮助其弄懂、掌握学习内容。

3.3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分为两部分: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过程考核就是平时成绩,依据学生的出勤、日常表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测验和项目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终考核是以卷面考试方式检测学生对于所有知识点的综合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40%。

4.结语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效果都得到很好的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课程内容掌握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戴大蒙.“程序设计类”课程层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3]张秋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2.11.

[4]何钦铭,颜晖,苏小红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育,2010.5.

程序设计实践范文第5篇

一、“以赛代练”学习模式概述

“以赛代练”的模式包括选定项目、参考规则、程序设计、成果交流、活动反思等过程,是以分组竞技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赛”顾名思义就是机器人竞赛,把机器人竞赛作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把比赛规则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细化规则,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例如,光感传感器对机器人循迹来说是核心的元件,所以在教学光感元件时,针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制定的初始目标为运用一个光感走黑线,针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制定的目标为运用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光感来循迹,并对比、总结不同光感数量对循线技能的影响。“练”是指练习、操作,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设计算法编译程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操作。例如,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机器人是通过光感传感器来判断进攻与防守区的,由于传感器在机器人底部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空隙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测量回值,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经过反复地实验操作,设计出用“裙子”进行遮光,降低了不同环境下光的强度对光感的影响。“以赛代练”即赛中做,赛中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学会整体构思、设计开发,并能够针对项目主题主动研究、动手实践,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会合作,共同体会成功与失败,进而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以赛代练”学习模式建构

1.选定项目,分组竞技首先组成学习小组(两人为一组),学生们要相互了解,为合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例如,机器人循迹比赛主要考查机器人循迹线路以及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兼顾稳定的外观与性能。分组时教师可以将建模能力强的学生与编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搭配,优势互补。

2.解读规则,制定目标同一项目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规则解读时,各组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机器人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机器人硬件的使用,包括马达控制模块、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声控等;二是程序语句的运用,如循环语句、条件判断语句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要及时作出提示与引导。例如,当学生开始使用RoboEXP机器人快车软件设置马达“前进”与“后退”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马达模块的“正转”与“反转”的概念,机器人的结构是任意搭建的,相同设置的马达模块安装在机器人左侧或右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经过多次尝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学生形成一个默认的习惯,就是用马达模块图标来确定“马达模块转动的方向”与“机器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马达模块“正转”能使机器人“前进”;马达模块“反转”能使机器人“后退”。

3.设计算法,编译程序确定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击破各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机器人控制程序的算法设计与编译,遇到问题时小组内部交流,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机器人编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在足球项目中,学生们发现了一个技术难题。在赛场上,用绿色和浅绿色区分场地左右两边,但是两种绿色非常接近,使用灰度传感器检测的时候,检测值只有2到3的差距,这意味着在激烈的比赛中,机器人很容易出现误判,学生很难写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场地检测问题成为比赛的一个瓶颈,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开始,学生总在程序方面去想办法,迟迟不能突破,后来,有的组想到了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然两种颜色的差值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可以增加样本的数量,14或者24个样本一起检测,这样区分度就明显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但仍旧不够理想,当机器人从一个色块运动到另一个色块的时候,明明是在不同区域,但平均值却是两种颜色的中间值,仍会有误差、误判等情况发生,最终我们升级了这一段程序的设计,仍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但改为在程序中统计出现不同颜色的频率,每采样十次,做一次判断。后来,学生在程序中使用统计学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娴熟,他们开始有目的地统计攻门次数、控球时间、射门概率等,一些概率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教师都不知道,但学生们却能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无穷的潜力。2对2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的排兵布阵尤为重要,或一攻一防或同时进攻,根据不同的策略编译不同的程序。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两种策略的对决,一攻一防队在进攻方面明显比较薄弱;两攻队的进攻能力很强,但球在自己区域的时候防守缺陷却很严重。有没有一种策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们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将两种策略优化整合,即先将场地分成一定的区域,每个机器人各自负责一片区域,只要球位于自己的区域内,就享有踢球的优先权,反之则协助进攻或者防守。这种方法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互不侵犯,大大提高了机器人活动的效率。

4.以赛代练,成果交流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发现对手的优点,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以赛代练强调的不仅是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任务,更是要让他们通过比赛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赛只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任务的主体,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