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毛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三毛 道家风骨 儒家情怀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朴实流畅、细腻动人的文风和自身颇具个性的形象赢得了受众的喜爱,自上世纪80年代她的文字传入大陆后,其热度便经久不衰。如今,尽管三毛已离世二十余年,但各种版本的三毛作品仍层出不穷,关于三毛的电视节目和新闻报道仍不时地出现在媒体上,在中国文坛百花齐放的今天,她的影响力尚存,并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人。
作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濡养的女作家,三毛的文字看似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实质却折射出特定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趋向,展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自由随性、天人合一的道家风骨
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是道家文化的重要本源。三毛的作品洒脱不羁,自然宽和,延绵着老庄哲学的仙风道骨,具体表现在:
(一)在流浪中感悟自由:“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三毛说“我是一个自由魂”,流浪和自由是她众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她的词作《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传递出心向他乡,为自由而漂泊的意念。三毛曾表示:“自由是多么可贵的事,心灵的自由更是我们牢牢要把握住的。”在《孤独的长跑者》中,她说:“我自然也是一群又一群长跑人类中的一员……这些年来,越跑越和谐,越跑越包容,越跑越懂得享受人与人之间一切平凡而卑微的喜悦。当有一天,跑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世上再也不会出现束缚心灵的愁苦与欲望,那份真正的生之自由,就在眼前了。”①
对于自由的追寻和感悟使三毛颇具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风采,而这也使得她的文字满含中国闲适文学“独抒性灵”的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仰观土曜,府察含章,高卑宅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②近代作家林语堂则认为:“性灵”也就是要作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或“自我表现”。③三毛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这些特质,表现出道家文化对于创作者的影响。
(二)在天地间体味和谐:“俯仰自得,逍遥自在”
三毛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以异域风情为背景,将一个个故事铺成展开,向读者展现芸芸众生与天地间自然和谐之美,从而传递出随遇而安、逍遥洒脱的人生观。在《白手起家》中,她说道:“远离我们走过的路旁,搭着几十个千疮百孔的大帐篷,也有铁皮做的小屋,沙地里有少数几只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④在《黄昏的故事》中,她描绘道:“船都拉上了滩,没有预备出海的迹象,有些面熟的年轻人坐着钓鱼,老人在补网,穿热裤的金发游客美女在他们身边哗笑走过,这么不同的生活和人种同住在弹丸大小的十字港,却平静得两不相涉……港口的椅子上,一个外国老太太,一个西班牙老渔夫,两个人话也不通,笑眯眯的靠在一起坐着,初恋似的红着脸。”⑤
三毛的作品中,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尽管她旅居他乡多年,但漂泊的生活并未给予她怨天尤人的性格,相反,她的文字无不传递出从容淡定、温情乐观的和谐之美,烘托出一种远离世俗尘嚣的浪漫主义精神。“此心安处是我乡”,三毛的逍遥行天下,是一种获得精神自由的文化行动,诉诸文字,超然出尘、返璞归真,便形成了庄禅意味浓郁的道家风格。
二、中庸仁爱、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
崇尚“仁义”,提倡“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了百姓的心灵深处。三毛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异乡完成的,在十几年的流浪生活中,她以东方女性温婉而不失个性的形象成为了儒家文化的践行者,她的作品中也体现着她中庸仁爱、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
(一)在差异中找寻平衡:“不偏不倚,调和适中”
《论语・雍也》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免不了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的碰撞,而三毛秉承着中国人的中庸品性,以一种“不偏不倚,调和适中”的处世态度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平衡。面对西班牙丈夫荷西,三毛“在语文上迁就他”,面对与婆家人的矛盾,三毛恪守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忍让和协调,在《亲爱的婆婆大人》中,她幽默地说:“结婚半年过去了,我耐心写信,婆婆只字不回。我决不气馁,一心一意要盗婆婆的心,这还得一步一步慢慢来。”⑦她不激烈、不极端,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将自己的婚姻生活打造得有滋有味。她表示,“结婚之后,双方的棱棱角角,彼此都用沙子耐心地磨着”,“‘开放的婚姻’这个名词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撒哈拉沙漠居住时,对待邻居她既不过分亲昵也不刻意疏远,而是“除了给药时将门打开之外,平日还是不太跟他们来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我是十分恪守的”。④在《西风不识相》中三毛说道:“我没有忘记大人的吩咐,处处退让……我是中国人,我要跟每一个人相处得好,才不辜负做黄帝子孙的美名啊!”⑦可是这并未使她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她开始反思自己妥协中庸的行为,“我一再的反省自己,为什么我在任何一国都遭受到与人相处的问题,是这些外国人有意要欺辱我,还是我自己太柔顺的性格,太放不开的民族谦让的观念,无意间纵容了他们;是我先做了不抵抗的城市,外人才能长驱而入啊”。⑦
我们可以看到,三毛在作品中不但表现出中华民族顺从谦虚、中庸低调的美德,也对这样的传统文化提出了适度地批判,这是环境转换下行为个体对于传统文化价值取舍的理性反思,如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早已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三毛在其作品中不仅直抒胸臆地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不适于现世环境的因素进行了反思,这是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的。
(二)在尘世间播散仁爱:“以人为本,仁者风范”
三毛的文章之所以动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对人间真情真爱的凸显和高扬,她笔下的故事中,“我”――不仅是事件亲历方,更始终是一位尘世间播撒仁爱的使者。在《悬壶济世》中,“我”免费替穷人看病疗伤;在《温柔的夜》中,“我”给予陌生人无私的帮助;在《哭泣的骆驼》中,“我”为沙漠女子的悲惨遭遇痛哭流涕;在《写给“泪笑三年”的少年》中,“我” 安慰失足少年,提供人生建议;在《哑奴》中,“我”尊重遭人唾弃的残疾家奴,请他共进午餐;在《朝阳为谁升起中》,“我”倾囊相授,谱写朴实的师生情;在《一个陌生人的死》中,“我”对异国老人的关切溢于言表……三毛说:“我能学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在她的文学世界里,充满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感恩,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天地万物的珍视,她亲亲、爱物、从善的儒家情怀倾注于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使文字饱含浓郁的东方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创作者对生命价值的体验探索,也是她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皈依。她的故事里沉淀着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产物,是儒家文化观照下的真善品格,以文字为载体,传播的是中国情结,是民族精髓。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三毛的作品不仅具有自由随性、天人合一的道家风骨,也蕴含着中庸仁爱、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同样,正是由于三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咏叹,才使其作品经久不衰,并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注释
① 三毛.闹学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7.
② 刘勰.文心雕龙[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
③ 李喜华.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J].现代文学评论,2010(5):130.
④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73,97,156,189.
⑤ 三毛.背影[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6,57,96.
⑥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1.
一、传奇的一生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3月出生于重庆,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她在上小学后就开始偷读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的“禁书”,以及《红楼梦》、《简爱》等“闲书”。初二时因数学老师对她的羞辱,无奈选择退学,她因此患上自闭症,甚至曾割腕自杀过。此后七年里,父母成了她的老师,指导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英语,后又幸遇良师顾福生教她画画,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17岁的三毛就把处女作《惑》发表在《现代文学》上。随后,她进入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旁听,但她并没能在这里找到解答人生困惑的答案。美好的初恋无疾而终,这一重创使得她远赴西班牙求学。后转入德国歌德学院学习。两年后回到台湾,与一德裔男子相恋,不料未婚夫竟在结婚前夜心脏病突发猝死。伤心欲绝的她只得逃离伤心地,重启流浪旅。在撒哈拉沙漠,她与深恋自己七年的荷西共结连理,三毛由此重生,并开始了她的创作高产期。六年清苦却幸福的生活终因荷西的意外离世而画上句号。
孤苦的三毛最终回到了台湾,为父母和读者活了数年后,于1991年1月4日的凌晨,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却最终舍弃生命的她,让爱她的人痛心不已。
二、我笔写我心
三毛不仅是个有故事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纵观她的作品,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人――“我”,即三毛本人。也许有人会认为她的作品没有社会责任感,但三毛的率真让她成功地扮演了“生活自录者”的角色,也使她的作品独树一帜,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三毛的处女作《惑》中,她用略显生涩、哀伤的笔调描述了迷失“自我”的迷乱和孤独,她自称这种迷失来源于“乡愁”。
《雨季不再来》记录了三毛早期创作时内心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感伤,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她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重视,于是她把这种内心的渴求融入到创作中。
提到三毛,便不得不提她的撒哈拉之旅。在一次偶然翻阅《国家地理杂志》时,三毛便找到了她前世回忆中的故乡――撒哈拉沙漠。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用她的笔“画”出了这片遥远地域的壮阔与绮丽。她在这片“故土”上与荷西幸福地生活了六年。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两人骨子里的浪漫和率真却把日子过得温馨而充满情趣。
婚后的三毛开起了自家的“中国饭店”,“可惜食客只有一个不付钱的。”
荷西送三毛的结婚礼物竟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头骨很均匀整地合地一起,一排大牙齿正呲牙咧嘴地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寒夜里,她觉得“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向我覆盖上来。”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一改往日的迷茫感伤,显得豁达、洒脱,语言生动浅显,感情真挚。这种文风上的转变不仅是因为阅历的丰富以及写作技巧的愈发纯熟,更多的是来源于荷西对她那羡煞旁人的爱。他们的爱亲密有间,尊重对方并保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三毛曾这样说过“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正是在这种不失独立、自由的爱让三毛在生活和创作中都能充满创意,游刃有余。
荷西的意外离世再一次改变了三毛的人生,而她的创作题材也有了很大改变,侧重于在行走中记述着街头巷尾、乡土人情,但在内容上更为开阔、多元化,仍不失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孩子先是津津有味的把漫画看了一遍,然后与我们一起读漫画下面所附的文字。
《三毛流浪记》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解放前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在这个号称“东方巴黎”的大都市里,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他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可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还常被人打骂,被人欺负。但不论他的生活多么艰苦,他还是表现得乐观善良,机智勇敢,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会尽力去帮助,遇到困难和坏人他也会勇敢的面对、解决。
《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而且漫画这种形式为孩子所喜闻乐见,我们感觉它挺适合给孩子看的。
关键词:三毛 人生 独特 艺术创作
一、三毛的传奇人生
三毛,原名陈懋平,“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她“和平”的大使命,后来她开始学写字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写“懋”,每次写名字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去掉只写陈平。1943年3月出生于重庆,六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她在上小学后就开始偷读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的书,在中学时期几乎读遍了市面上的名著。初二时因数学老师对她的羞辱,无奈选择退学,她因此患上自闭症,甚至曾割腕自杀过。此后七年里,父母成了她的老师,指导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英语,后又幸遇良师顾福生教她画画,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17岁的三毛就把处女作《惑》发表在《现代文学》上。随后,她进入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学习,在学院与才子梁光明相遇并交往,但美好的初恋无疾而终,这一重创使得她远赴西班牙求学。
后就读于德国歌德语文学院,得到德文教证书,又到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本想专攻陶瓷,后来在法律图书馆打工,留学期间不时把握机会打工赚钱,当过西班牙马略卡岛导游、德国商店香水模特儿、美国图书馆员等。游历过东德、波兰、南斯拉夫、捷克、丹麦等国,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1971年返国,与一名德裔男子相识相恋,不料一年后,未婚夫竟在结婚前夜心脏病突发猝死。伤心欲绝的她只得逃离伤心地,重启流浪旅。1974年,在撒哈拉沙漠,她与深恋自己七年的荷西共结连理。荷西上班后,陈平被封闭在家里,天气炎热,与邻居们无话可谈,非常寂寞。此时陈平应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平鑫涛之请,开始以三毛为笔名,用幽默流畅的文笔,以西属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及见闻为题材写作,开始了她的创作高产期。六年清苦却幸福的生活终因荷西的意外离世而画上句号。
孤苦的三毛最终回到了台湾,为父母和读者活了数年后,于1991年1月4日的凌晨,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却最终舍弃生命的她,让爱她的人痛心不已。
二、艺术创作风格
三毛不仅是个有故事的人,还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纵观她的作品,我们惊讶地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人―― “我”,即三毛本人。三毛以其真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特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她曾说过:“我的写作只是我生活的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独树一帜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三毛的处女作《惑》中,她用略显生涩、哀伤的笔调描述了迷失“自我”的迷乱和孤独,她自称这种迷失来源于“乡愁”。白先勇后来回忆:“《惑》是一则人鬼恋的故事,的确很奇特,处处透著不平常的感性。”
《雨季不再来》记录了三毛早期创作时内心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感伤,与世隔绝的生活使她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重视,于是她把这种内心的渴求融入到创作中。她自己曾对这一书作出以下的评论“《雨季不再来》还是一个水仙自恋的我,我过去的东西都是自恋的,如果一个人永远自恋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过去是怎样的一个病态女孩”。台湾文化学院教授胡品清的《断片三则》之一描写她:“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幻影变为真实的时候,便开始逃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三毛就像谜一样,是个超现实的女子。
一提到三毛,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撒哈拉。一次偶然翻阅《国家地理杂志》时,三毛便找到了她前世回忆中的故乡DD撒哈拉沙漠。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用她的笔“画”出了这片遥远地域的壮阔与绮丽。她在这片“故土”上与荷西幸福地生活了六年。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两人骨子里的浪漫和率真却把日子过得温馨而充满情趣。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她是以真挚的心去创作,是写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
《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把粉丝称作雨,对荷西说“这个是啊,春天下的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冻住,山包扎好了,背山下来一束卖给了换米酒喝,不容易哦!”《结婚记》中荷西送三毛的结婚礼物竟是“一付骆驼的头骨,惨白的头骨很均匀整地合地一起,一排大牙齿正呲牙咧嘴地对着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三毛用朴实自然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让人觉得他们夫妻两人看似平凡艰苦的生活实则充满着浪漫的气息。
《温柔的夜》中的语言温柔、细腻,她觉得“夜,像一张毯子,温柔地向我覆盖上来。”。在这些作品中她一改往日的迷茫感伤,显得豁达、洒脱,语言生动浅显,感情真挚。有人说她文风上的转变不仅是因为阅历的丰富以及写作技巧的愈发纯熟,更多的是来源于荷西对她那羡煞旁人的爱。他们的爱亲密有间,尊重对方并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三毛曾这样说过“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荷西可以进我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也许正是这种不失独立、自由的爱让三毛在生活和创作中都能充满创意,幽默,率真。
荷西的意外离世再一次改变了三毛的人生,她后期的创作风格则转向了沉郁、平和。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倾诉了对荷西的无比思念,在《背影》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无限感激,读后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回台执教后写的《千山万水走遍》,风格渐趋于平和,少了忧伤。
参考文献:
[1]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3
[2]师永刚,三毛 [M]作家出版社,2011
三毛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让她的文字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她用色彩缤纷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她看到的异族文化,那些奇特神秘的异国风情总能让人们神经振奋,一个接着一个故事,强烈的新鲜感吸引着读者往下看。题材新颖,情节曲奇成为她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荒山之夜》中三毛为我们展示了~幅沙漠战斗图。那晚,沙漠被风吹成一个个弧形沙丘,好似一群半圆的月亮,是那么的柔美。可是最心爱的荷西却陷入了死亡的黑洞之中,险些丧命,这与前面的没月形成强烈的反差,奇妙的情节吸引着读者往下看。三毛为救生命中的唯一,情急之中,向吉普车上的男人求救,但是没想到车上的男人不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起了歹念。几经波折中,将读者的心悬在半空,情节跌宕起伏,增添了作品题材上的艺术魅力,然后荷西在三毛的艰辛的救助中脱离了魔爪,情节曲折离奇,环环相扣。在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三毛为了拯救自己的爱情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困难面前早已忘了自己的生死,世问这么有真性情的女子我已不多见,那份清心净目的感觉让人深深感动。
二、人物形象多样、情感内容率性真实
三毛善于在描绘景物中着重写人,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形神各异。娃娃新娘》里面那个无知愚蠢的姑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文展现出的是沙漠上沙哈拉威人古朴野蛮的结婚风俗,通过只有10岁的主人公姑卡的惶恐不安、痛苦不堪以及无奈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这种荒诞的风俗对未成年女性的伤害。还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三毛通过对瑞典老人义务为地区打扫街道,银行退休的老人主动帮助作者种菜,七旬老人热情主动无偿地给邻居们做零工等真实的描写,把世间的真善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这样的人物描写使得作品主题显得更加深刻动人。再如《哑奴》中那个贫困而善良的哑奴,作者用中国人的爱心写了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具有悲惨遭遇的人物,表达了作者在为正义与自由而呼吁的善良的心声,也表达了她对下层人民的施舍与怜悯,对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穷困人民的爱。再如《卖花女》中的卖花女;巨人》中的达尼埃,一个陌生人的死》中的加里等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三毛说过:“我重视生活,远甚写作。”生活给了她生命的全部过程,但是写作只是“蛋糕上面的樱桃”。正因为三毛如此坦率,让人在阅读她的文字时,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进去浏览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三毛作品的成功,正在与在巧妙地运用了写实,直面人生,“我笔写我口”,率真地写出了真实的自我,执著地去探索人生的真谛,而不是背对现实。无论是Ⅸ撒哈拉沙漠))还是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一切故事都是以贯穿始终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强烈地吸引读者,让人感到心灵的震颤。
三、语言幽默诙谐、叙事生动率真
“三毛是一个终其一生坚持心神活泼的人”,“她的聪明活泼会透过语言发散出来”。也就是文如其人,三毛散文语言时常显得幽默诙谐。Ⅸ白手成家》有这么些个文字:“拜金的两个人跪在地上对着钞票膜拜。”这里写的是荷西拿到薪水后,三毛与其丈夫荷西两个跪在草席子上一边数着钱,一边筹划着去购物,以装修他们沙漠中那个简单而又幸福的家。夫妇两人并不是钱奴,但此时看到钱时的心情与钱奴无异,所以这种反差使得语言非常俏皮。再有三毛向荷西介绍一些中国菜色的时候,往往会用些比喻,这些俏皮幽默的语言让人印象深刻。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促狭地将粉丝叫做“雨”,还顺1:3对荷西吹牛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的哦!”然后有写道:“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地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这一连串准确而幽默的文字将夫妇两人幸福的笑生活展现地淋漓尽致。再有三毛夫妇去卖鱼,不是很顺利,就连唯一到手的一张收据,也误人了洗衣机被搅成了泥,这些小灾难让人忍不住又笑又怜。。三毛却幽默地说:“荷西,最后的鱼也溜掉啊!我们又要吃马铃薯了。老舍先生说过:“幽默是一种心态”,三毛用一些不常见的幽默诙谐与潇洒,生动地描绘了她生命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也用这种诙谐的语调把她的爱情诠释的十分真切。三毛是一个真性情的女作家,她笔下的文字靠着讲实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来深深地吸引读者,她的文字有着日记式的随意性,但却以情动人,充分展现了率真美,从中读者可以感受的到作者的一些纯情与真诚。三毛愿意将生活中的困难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把真情披露出来,抹掉隐私的一面。Ⅸ素人渔夫》中,作者描述了她和荷西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去海边捉鱼,靠着把鱼拿到市场上卖掉为生。在车经过旅馆时,她叫荷西停下来,然后伸头向门内张望着,再向柜台的安东尼奥小声打招呼,但是恰好碰到了经理走过,三毛只好溜回车上去,最后还是靠着朋友的帮助,终于把鱼给卖掉了。如果文章单纯写卖鱼,就没那么有意思了,但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畏畏缩缩地卖鱼的过程,展现了自己那种内心深处的清高,这使得文章更具有吸引力。II三毛的语言不仅具有率真美,而且还非常的鲜活生动。三毛是这样形容沙漠的:黑色的沙漠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火山沙砾造成的乐园。白色的沙漠是:烈日下细致的雪景。fI早晨的沙漠是: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I黄昏的沙漠: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