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因此,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应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或零配件供应商),制造商(加工厂或装配厂),分销商(商或批发商),零售商(大卖场,百货商店,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和杂货店)以及消费者。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供应链管理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因此,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它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它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出现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财务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优化供应链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实施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实施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包括企业管理要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建立扁平化组织,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面向客户和供应商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利用IT技术协调业务分散与管理集中的矛盾。实施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正确数量的合格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等可使信息快速、准确地流动,从而使各方都获得最大效益。企业实施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后,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经营决策水平,从而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但有双赢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关键在于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重点是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应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

(三)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

(四)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

(五)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地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企业之间的严峻竞争,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谁就能赢得市场。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著名企业如联想、海尔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保新.用供应链打造价值优势[J].电子商务世界,2004(12).

[2]曾繁荣.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J].商业研究,2004(11).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并行工程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环节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它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但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而这些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应具备的功能。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供应商、制造商和回收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通过网络来支撑的。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环运作

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作为原材料再利用或重新销售时,绿色供应链就没有终止点。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实际上是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下游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因此应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使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全过程与回收再利用并行考虑。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节约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减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其体系如图1所示。

(一)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产品性能的70%-80%由设计阶段决定。而设计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因此,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拆卸和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1、标准化设计使零件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的消耗,减少工艺装备和拆卸的复杂性。2、模块化设计满足绿色产品的快速开发要求,其产品结构便于装卸、维护,有利回收和再利用。3、可拆卸设计指零件结构设计布局合理,易于接近并分离的联结结构,便于回收和再利用,减少环境染。4、可回收设计指产品在寿命周期内达到最大零部件重复利用率,减少最终处理量。

(二)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必须严格控制源头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形成零件,同时产生废料和污染,这些副产品一部分被回收处理,一部分回到大自然。零件装配后成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维修再使用,直至生命周期终止而将其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拆卸,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零件。剩下部分废物处理后,一部分形成原材料,一部分返回大自然,经大自然的降解再生,形成新的资源,通过开采又成为原料。

(三)绿色供应过程

供应过程是制造商向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以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1、绿色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对环境过程的提高,对供货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目的是降低材耗,减少废物产生。2、绿色物流。物流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评价指标:①运输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排放、噪音污染等。②保管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③搬运过程中是否噪音污染,因搬运不当破坏商品实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④在包装作业中,是否使用不易降解、不可再生或有毒的材料,造成环境污染。

(四)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状而施加于原材料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1、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选择,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消耗,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2、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加工余量,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3、生产设备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费用适宜;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4、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通过改善生产环境,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5、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五)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1、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①企业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尽量缩短分销渠道。②选用中间商时,应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③开展网上销售。④在促销方式上,企业一方面要选择最有经济和环保效益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2、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其包装一般没有用途,任意丢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材料。3、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运输路径的规划。4、在产品使用阶段主要评价其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使用寿命指延长产品寿命,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六)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越来越多的废弃物品。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能源,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仔细分析自身状况,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既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又能以见效快的环节作为突破口,明确认识实施目标,确保成功。强化环保意识,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让员工了解企业对环保的重视。

(二)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是形成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再次,供应链成员要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可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能民等.系统工程,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2001(10).

2、Guangxing Tan Jian Pan.Habitual Domain A nalysis Based on the Rough Set Theo ry[J].A dvances in System s Scienceand App lications,2000(2).

3、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1.1传统采购工作的发展模式。传统采购工作唯一的目的就在于增加目标物在库存中的数量,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提高库存才会进行采购。在这种采购模式之中,采购部门始终处在相对自由的位置上,除了工作上需要与库存部门建立必要的联系以外,基本属于独立于企业外部的独立型部门,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几乎与其不存在着任何关联。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的企业依旧沿用了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工作严重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使得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分离情况更为严重,导致了企业采购工作呈现出工作流程复杂,资金流转速度缓慢等问题。买卖交易是最短暂的合作形式之一,在达成各自目的以后便各自进行。

1.2供应链采购管理。如果说,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属于被动式的管理,主要根据库存所需来进行开展。而在供应链体系的相关理念下,采购管理改善了传统管理模式中被动管理的特点,实现了采购管理的主动性建设,使其与订单的内容始终保持着紧密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之所以会产生购买并不是因为库存原因,而是因为消费者的需要而进行的购买。也就是说,由于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才会产生制造订单,由于制造订单的存在,从而确定了采购订单,而采购订单则是决定最终供应商的唯一标准。如此一来,在采购管理中,各个环节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一个供应链体系,大大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以及库存周转的效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供应链体系为企业采购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相互合作的伙伴,对丰富企业的材料供应源头以及企业外包方面的选择提供了方便。因此,现在的企业采购管理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采购模式中存在弊端,供应链体系采购模式的出现较大的变化。

2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与影响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消费者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供应链管理体系描述了物流在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移动,最终目标是商品从供应商到消费者实现其价值,而采购是这一条链中的起点,采购成本的高低会影响产品的最终定价和供应链的获利情况,因此采购管理在在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了采购风险。传统的采购模式只是实现了采购部门的事务性职能,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沟通,各企业之间更是屏蔽采购信息,因此造成采购行为的盲目性,导致缺货成本或库存成本过高。采购管理要求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也就是说采购的战略是可见的,这样有利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的体系中其作用和意义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体系了,在供应链环境下的信息是透明的,趋向于电子化和信息化,企业间信息的协作使得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正确工作。

2.2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提高物流过程的效率。在供应链的体系中,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了一种战略联盟的关系,形成一种特殊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种战略合作伙伴的特殊关系的形成,可以使供应合同签署的手续大大的简化,不再需要双方反复的协商,采购物资直接进入制造部门,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流程,无论是时间,还是价钱上,都使交易成本大大的降低。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可以协调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计划的执行和完成。供应链体系的特点导致了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和实时性,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执行都由原来的批量化被细分。所以可以做到整条供应链就是个有机的体系,在不停的连续运作。正因为如此,可以实现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的并行,这样就可以缩短各个环节的响应时间,对时间这个稀缺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效率,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

2.3降低了采购风险。采购风险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支出增加、推迟交货、货物是否符合订单的要求、呆滞物料的增加、采购人员工作失误或和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采购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货物的损失或库存成本。分享信息的采购管理能减少与库存投机密切相关的风险。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企业间缺少交流,也不愿意共享采购战略,因此会引起诸多的风险。采购管理通过建立对供应商的考核机制,利用供应商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体系中的采购管理要求信息共享,各供应链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企业的库存与采购信息是公开的,供应链体系中企业共同制定采购策略,避免由于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损失。

3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中的注意点

3.1供应链采购的风险管理。虽然伙伴供应商关系的建立能大大优化采购管理,降低了采购风险,但是这种模式下的采购也存在着风险,比如由于没有选择合适供应商,或供应商合作关系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因此在供应链体系中,选择合适供应商和供应商管理是维持供应链体系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供应链体系中,任何一方的失误都会使整个供应链遭受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中的企业要制定严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来选择和管理供应商,除了制定一系列标准定性分析法外,还可运用数学模型等方法来定量分析来制定绩效考核机制。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供应商的能力、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战略目标等方面。

3.2加快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企业的分散化,信息不通畅,使得在采购时容易忽略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因此加快采购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方便企业对采购的监控,采用实时跟踪采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利于企业动态制定采购战略,并通过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实现信息的交换,综合处理双方的计划,以避免采购信息不准确而造成的失误。在全球信息化的驱动下,电子商务在企业商业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因此,采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随着经济发展。采购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采购理论。正在创造合作和竞争的新模式,并成为企业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因此,在供应链体系中的采购管理要不断优化与更新。加强伙伴供应商关系发展。增强采购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挖掘促进供应链体系发展的采购模式,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吴迪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7-02

1 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时代特征

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对比工业化阶段规律,服务业结构演变同样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现代服务业一般可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基础服务类,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类,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类,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四是公共服务类,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高端,创新,集群”。“高端”是指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创新”是指创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领域,指现代服务业体系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业领域,形成了创新的生产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指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上的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

2 传统服务业体系发展模式的构成与比较

综合来看,我国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整合模式、外包模式、招商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等多种形式。

2.1 整合模式

包括不同服务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整合、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价值链整合、同一服务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以及区域内资源整合等形式。一是服务行业之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服务企业通过制订合作计划,在合作伙伴圈中通过与互补企业合作来实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目的。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经济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现代制造业作为支撑,也需要发达的服务产业与之相配套。三是从服务企业的角度看,整合包括生产业务单元整合、资本业务单元整合、信息服务整合、经营整合等。在服务企业内部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企业自身组织架构、人员、流程、信息、渠道等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和配置。四是区域服务业的发展还需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整合,积极寻求城市之间在服务业上合作的切入点,考虑产业的承接性、延伸性和互补性。

2.2 外包模式

即企业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将一些原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单位所提供服务的行为。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实现与外部合作伙伴共担风险、缩减成本的目的。

2.3 招商模式

通过建立招商促进机构,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内外资来投资服务业。由于服务业项目占用土地资源少,该模式可以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创造较高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4 内涵式发展模式

即以大型服务企业为龙头,依托行业和产业链平台,通过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服务品种,走以知识型、效益型、生产配套型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基于供应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路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政府在财政、货币之外的第三类宏观调控手段。供应链管理包含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整合和包含了物流、金融、信息、外贸、中介服务、商贸流通等各类传统、现代和高端服务业资源,实施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整合服务业体系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从运作模式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为追求整体成本最小化而达成的合作协议。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供应链内部达到了最优化。推而广之到现代服务业管理过程中,借助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物流、金融、商贸流通、中介服务等服务业与相关产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经济资源有效整合,那么,既可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既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物流、金融、信息、外贸、中介服务、商贸流通等不同的经济门类都可以作为区域经济供应链的一个环节,纳入到对地区经济的宏观供应链管理之中,那么,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有助于统筹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功能与作用,有助于优化配置各类社会经济资源,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

按照服务业的演进历程看,现在许多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所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化了的传统服务业,比如,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保险、货代等行业,它们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根据我国服务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范式,把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抓手是符合当前实际的。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往往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流程,而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现代服务业则是对流程进行深度优化和资源整合,深度专业化及整合性就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最大区别。而供应链的管理则是实现深度专业化与整合性的捷径和重要工具。

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必须具备集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样,它就具备了把单一的环节做成大规模产业的能力;而由于在整个服务业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大规模的,因此从整体上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疆界,从而有效地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

4 基于供应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建设基于供应链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业管理体系要通过供应链联盟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对服务业中各行业经济组织主体进行全面管理,协同、扶持,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业态的新型服务业管理综合体系,涵盖服务业中的总部经济、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电子商务,并覆盖、影响、带动传统制造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主要方法:

一是以现代物流为主线,贯穿于服务业发展脉络。二是以金融与中介服务为依托,支撑起服务业发展体系。三是以信息与电子商务为平台,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通过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调整服务业经济结构,主要是加快实现由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消费型服务业占主导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占主导的根本转变。要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服务业资源,打通服务业瓶颈,建立和完善信息互通渠道和服务业发展运行机制,为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投资与发展环境。通过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立推进供应链联席会议制度、服务业工作联络员制度、服务业信息交流制度;通过搭建平台,分向引导产业合作,通过建立新型的服务业经济体系管理监控体系、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经济运行有效的进行监管,实现实时、可视化的管理,通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对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实现对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自1999年至2002年,软件厂商已经卖出价值超过150亿美元的供应链管理授权软件,而这仅是整套程序的第一步;上述数字还未包括昂贵的安装成本,以及日后的维修合约费用。

但是,这些软件实际使用结果其实好坏参半:

有一名供应链主管宣称这种软件系统乃是其业务赖以维生的氧气。有些公司(包括戴尔计算机及沃尔玛百货)充分发挥这套科技的威力,改进其供应链,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因而改变其商业模式。

可是有些公司则碰上麻烦,甚至公开承认他们砸下好几亿美元,却徒劳无功。

健全的供应链管理是软件系统发挥良好效用的基本前提

简而言之,供应链包括公司产品的流通、与产品有关的信息的流通,以及公司与其供货商及顾客间经手的金钱的流通。如果公司将支持这些流通的程序管理妥当,就可以一方面迅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将存货维持在最低水准;如果无法做到,供应链就会出现断层。

举例来说,顾客下了订单,却听说产品已经缺货,而其实公司可能还有库存。又譬如原料未能及时在卸货码头出现,答应顾客的交货时间老是延误;工厂因顾客取消订单,无法实现最大产能;最后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利润减少,甚至存货报废的结果。然而,仅凭计算机软件系统,并不足以矫正供应链管理上的基本问题,事实上,还可能雪上加霜。

软件系统真正为公司带来的利益,在于将有瑕疵的商业流程加以修补,而在软件安装前就已先着手处理的公司,对于降低存货水准、预测顾客需求都将更有把握。比如:有一家电子制造商在服务器存货方面遇到问题,某些项目存

46把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用对地方

计算机软件的绩效表现,不只看其产品特性如何,也与使用者运用的方式有关。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找出公司常犯的错误,得出下列四大指导原则:只对最重要的流程瑕疵进行调整、只对能实现的事做出承诺、加强对使用者实施训练,要求所有参与者都负起责任。

48开发战略资产分食汽车物流市场“蛋糕”

物流不单单是把货物聚拢来,再把它们运送到不同客户手中的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从供应链中独立拉出的一个“环”。成功的物流公司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开发战略资产(strategicassets)上。

49企业物流的关键在整合现有社会资源

就目前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整合现有物流或者说是用资本或股权托管方式进行企业和社会现有资源整合才是一个可行和经济方式。而物流资源的投资并非是圈地或者简单基本建设,应该是在流动资金和管理技术改造投入,这样就可以始终将物流系统发展主动权握在企业自己手中。

508个I,创造成功的我们

最佳的组织关系,就像最佳的婚姻关系一样,是趋于满足一定标准的真实的伙伴关系。这些标准就是:个体的优秀(IndividualExcellence)、重要性(Importance)、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投资(Investment)、信息(Infor-m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完整性(In-tegrity)

50让仓库增值

除了经济利益和服务利益外,仓库还必须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以保持其竞争能力。这种情况对于公共仓库和合同仓库的经营人以及私有仓储的经营人来说,是千真万确的。货过多,某些则又不足。该公司有先见之明,先重新设计其制造流程:对需求模式稳定的产品,订制固定的生产水准,并且以平均的方式补充库存;其他产品的生产水准,则交由预测需求准确、卓有成效的经理人决定。还有一些产品,已经事实证明无法预测其需求量,则采取依订单生产的方式处理。

在公司还未为新软件花一分钱之前,这三种生产制度就已开始运作。一旦加上软件系统,改进的速度可望加快,效果也更持久。为了找出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安装成功的原因,我们从《财富》杂志一千大企业中挑出63家高科技公司,对其1995年至2001年间的纪录进行研究,这六年刚好也是投资热潮的第一波。研究的样本包括制造硬件、网络设备、半导体及电子器材的公司,但不包括软件公司。只挑选这一类型的公司,因为他们是采用这种应用软件系统的先锋,但是,我们相信研究结果对于高科技产业以外的公司一样适用,所以也从其他行业挑选了一些公司作为例子。

我们选用存货周转率(inventoryturns)作为衡量标准,此项指标直接影响到投资资本报酬率、流动资金,以及销货成本(主要是报废及存货处理相关成本的影响),因此极为可靠,足以判断供应链是否健全。正如一名主管所述:“存货水准高低决定我的生死。产品组合已经定型,我的工作就是拼命加快周转率。”我们发现,平均而言,花钱投资供应链软件系统的公司,其存货周转率比那些未投资的公司来得快。已投资的公司当中,周转率最快的前三名,其比率较排名最后的三家高出100%。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另一项发现:未投资于软件系统的公司,也比排名最后那三家公司表现得更好,其中有些公司的周转率甚至还有改善。

正如前述,安装成功与否,其主要差别在于供应链是否已经健全,或至少在软件安装的同时是否已获改善。此外,公司上下应该都已准备就绪,如果管理层、信息技术部门及使用者无法体会到供应链迫切需要改进,他们不太可能使该软件系统的效用充分发挥。

在研究对象当中,那些不但安装供应链软件,而且重视顾客需求预测信息的搜集与运用、据此订出存货水平,同时注意顾客关注重点,如准时交货及存货充足的公司,往往在两年内就使存货周转率大为改善,幅度高达100%至150%。

如果未在安装软件之前进行此项分析,流程的缺点往往会扩大。因为当流通的信息品质不佳时,计算机化的结果,只会使其传播的速度更快而已。

“四大原则”解决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失效问题

计算机软件的绩效表现,不只看其产品特性如何,也与使用者运用的方式有关。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找出公司常犯的错误,得出下列四大指导原则:只对最重要的流程瑕疵进行调整、只对能实现的事做出承诺、加强对使用者实施训练,要求所有参与者都负起责任。

如果企业在这个四方面好好加以改正,不但能提高软件的绩效表现,也能让公司付出的投资得到更好的回报。

1.只对最重要的流程瑕疵进行调整

有些公司一发现供应链失灵,就大张旗鼓,重新设计流程。表面看来,这会比完全不予修补来

得好,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计划往往徒劳无功。

其实,那些经济影响力最急迫的流程才必须加以调整:预测需求、界定存货水准、避免缺货现象(即毫无库存),以及确保准时交货。然后,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执行这些已经改善的流程。比如:某家个人计算机组装公司认为,其最重要的流程瑕疵在于业务团队与预测分析师彼此间的互动关系,因为该公司的业务团队以业绩目标为准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而非以顾客需求为准做出务实的预测。于是公司决定迫使两个团队合作,共同做出预测。一旦双方就预估数值达成共识,就将之导入供应链管理制度,该数值因而直接纳入决定个人计算机产量的工厂系统。这种作法让公司得以大幅减低过季产品的产量,缺货现象也大为减少。

与之对比,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在使用供应链管理预测软件系统时,几乎完全忽略其最重要的流程瑕疵所在,即:其销售奖金方案变相鼓励生产过剩。公司产品销路热门,无论产量多少,总能找到买家,而且利润惊人。所以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发出警讯,指出需求已经开始下跌时,经理人及业务人员却因盈余压力及销售奖金,未能提高警觉而受到蒙蔽。结果原料存货开始堆积如山,接着就是大量报废。如果该公司先将奖金方案加以改正,大可避免发生这种后果。

2.只对能实现的事做出承诺

某家医疗保健公司,通过一连串研讨会,承诺将完全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所以在安装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上,大获支持。但是,鼓吹安装软件的说客既未解释需费时多久,也未说明成本几何。几个月之后,这些说客不得不对用户群承认,他们不仅只能得到原先期望的一小部分成果,而且就连获得这一小部分成果也比原先预期等得更久。该公司因而完全失去用户对该项计划的支持,不得不回到原地,重新出发。

事实上,为了得到支持,很多软件系统安装计划对使用者的承诺已经远远超过能力所及的范围,但是若想满足每个人的期望,往往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遭遇重重困难,同时可能拖累原本应优先改革的项目。补救之道唯有回过头,重新简化努力的目标。

上面提到的医疗保健公司此后在策略上出现重大转变,改革重心放在新产品上市的管理,以及产品订价自动化,这些正是供应链中最令人头痛、在销售及利润损失方面付出最多代价的问题所在。通过缩小改革范围,该公司终于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收获。

3.加强对使用者实施训练

发挥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潜力所需的培训,通常远远超过公司的预期。

系统的使用者,即使不是信息技术人员,都必须熟悉该系统,例如,他们应该学会如何分析计算机软件系统生产出的结果,以及如何对其建议进行实地测试。

某家使用供应链管理软件进行全球规划的半导体业领导公司,要求使用者参加培训,内容既包括使用者接口及报告制作之类的基本常识,也包括比较深入的内容,例如,为何该项软件系统建议该公司采购某些数量的原料,或将成品运往某地,以及如何解决对芯片的日常需求等。

与这个案例相对照的,是某家成衣制造商的经验。该公司安装软件试图改进其预测准确度,并降低存货水准,结果却徒劳无功。后来,经理发现负责需求与生产规划的人员,全凭直觉提出预测数值及存货水准,就将之输入系统中,完全忽略计算机软件系统本身就能订出存货水准估计值。显然很多规划人员根本不知道那套软件可以预估需求量,或者利用不同的假设,针对季节性产品与全年性产品分别提出建议。

在这个涉及制造商的简单案例中,公司因为未能适当训练规划人员,培养其正确技巧,导致无法发挥该套软件应有的功效。

4.要求所有参与者都负起责任

当大规模的供应链管理软件计划失败的时候,每个人都到处指责别人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