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牧金谷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梁园、沁园、金谷园,玉树琼楼何处觅;王侯、骚客、佳人,当日风流入东风。它们辉煌在史册上,风华在诗文歌赋里,吟诵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口唇间。一部中国文学史,如果缺失了这三个园林,它的光华不知会暗淡几许。中州三园,文华苑。
梁园三百里,睢水逶迤,修竹青翠,兽走禽飞,楼阁星布。梁孝王,效法信陵君,座上客邹阳、公孙诡、羊胜、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皆一时之秀。枚乘吟《梁王兔园赋》,邹阳诵《酒赋》、《几赋》,羊胜歌《风赋》,公孙诡作《文鹿赋》。呵,汉赋耀星空!李白、杜甫、高适日月星三光共耀梁园。李白在宋平公平台上咏《梁园吟》,倾诉被玄宗“赐金放还”出京后的心情。他叹“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却作梁园歌”,伤“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唱“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杜甫在多年之后满怀深情回忆梁宋游,“剧谈怡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忆与高李辈,论文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李白、杜甫和高适,携手梁园饮酒歌诗,实为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宋。”居家梁宋十年,李白不知写出多少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此后,岑参、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秦观、元好问、侯方域等历代无数文人先后游梁园、叹梁园。岑参叹道: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后,春来还发旧时花。”李商隐寄友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秦观赞梁园梨花:“梁园雪尽已无馀,月锁瑶枝冷自如。妒杀双双白燕子,故将春事往来输。”笔蘸梁园水,抒写兔园情。
沁园春,古今多少清词丽句,逸兴豪情。太行山南,沁水之畔,沁水公主园,沁园春词牌的渊薮。东汉明帝封他的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给她建的园林人称沁水公主园。想当年,沁水公主在园中赏百花,戏流水,幽篁曲径,亭台望月,窈窕仙子风。外戚窦宪垂涎沁园美,丧心病狂,竟敢逼抢沁水公主园。皇帝发现后痛斥窦宪,园林复归旧主。千年风雨打,伤心沁园春。元耶律楚材《过沁园有感》云:“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移居》诗里的沁园是:“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沁园美,最美沁园春。沁园春色好,至今人歌沁园春。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是坠楼人。”《金谷园》,杜牧之的千古绝唱。西晋石崇,富可敌国,美女侍厕,骄奢逸,列锦障数十里,珠玉奇珍山积,连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比不过他。石崇在洛城北,邙山阳,金谷涧,依水势山形,建金谷园。金谷园中楼阁逶迤,美人如仙,宝物充陈,绿柳袅娜,奇花争妍,异卉吐芳,鸟鸣蝶舞。在石崇的上千美人中,尤以绿珠艳冠群芳。绿珠人美舞妙,最善吹笛,艳名满洛城,独得石崇宠爱。石崇与贾谧、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潘岳等文士结成诗社,号“二十四友”。绿珠吹笛妙舞,文士们饮酒赋诗,不分昼夜。物极必反,自然之道。石崇的靠山贾谧在皇后贾南风被废后伏诛,赵王司马伦的手下孙秀即派使者来金谷园向他索取绿珠。石崇怒不答应,孙秀就劝赵王伦杀石崇。石崇得罪被收时对绿珠说;“我因为卿而获罪。”绿珠流着泪对石崇说:“愿效死于君前!”言罢,绿珠自坠楼而死。此后不久,石崇及其全家也被杀于洛阳东市。临死前他叹道:“奴辈利吾家财!”拘押他的人回答道:“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殷鉴不远,古今石崇知多少!贾谧、石崇死后,金谷二十四友星落云散,金谷园也逐渐荒废,只剩遗迹供后人吟咏凭吊。历代文人骚客,在金谷园低回徘徊,他们或讽或刺,或叹或伤,所咏篇章,不知凡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风景。唐人张继叹息道:“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唐末五代贯休上人吟道,“昔时惜时洛城人,今作茫茫洛城尘”,“茫茫金谷园,牛羊龁荆榛。飞鸟好羽毛,疑是绿珠身”。晋时金谷园,诗文半天下。积金买刑戮,奢华一梦中。楼头一坠后,绿珠千秋名。
梁园、沁园、金谷园,三园已随历史的白云悠悠飘远。它们的故事昨日书、今日写、明日叙;它们的情,昔人吟、今人咏、后人歌……
国际金融中心大斗法,陆家嘴要斗的是华尔街,不是香港中环。不久前北京公布2020这个时间表,香港的关心人士说不怕不怕,香港不是与上海竞争,只是互相协助。胡说:互助当然;竞争也当然。上海人做生意是不会手下留情的。至于香港认为人才比上海多,商业法律比上海好,等等,我不同意。加上地理,我认为有一面倒的形势,上海应该胜来容易。关键是中国的央行对人民币的处理是否到家。分点说说吧。
(一)说过了,虽然时间一样,上海的太阳比香港早出一个小时。重要的。太阳早出可以早开市,先拔头筹。纽约的太阳比芝加哥早出一个小时,后者的股市搞不起。上海推出金融中心,香港及其它地方的股票及金融交易,可以在上海先开市。
(二)长三角的工业发展胜于珠三角,国际名牌云集于前者。另一方面,十多年来,无论空运、海运、陆运、通讯等发展,到今天,长三角达到的水平,尽属一流,不亚于世界任何地方。
(三)金融人才也是上海胜。这方面,我的判断是经验之谈。香港土生土长的商业及金融人才,不少是我教过的学生,而今天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不是我教过就是我的学生教过,应该达八成吧。他们的水平我知道。不是说香港的学生不够好,不少好得很,但国内人多,淘汰下来能在上海打江山的一般优越。想想吧:中国的人口是香港的二百倍,能打进名校的是很小的一个百分率,其中选修经济或商科的很多。今天国内有不少学子令我见而生畏。可以这样看吧:初出道而又算是良材美质的青年,上海的月薪约五千,香港则要二万。十年前我们可以说国内优质学子的英语水平比不上香港的,今天我们只能说在发音方面香港的还占优,斗识字多则国内的略胜。但国内的懂普通话,中语文笔高出相当多,以计算机打简体字往往快得离奇。还有,在浙江一带的中年工商业人才,甚众,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群。
(四)高级的金融人才,今天当然是香港胜。这些专才大可移师上海。看另一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专才的命运使我想到杜牧写《金谷园》,落花犹似坠楼人也。正因为这个不幸的发展,陆家嘴与华尔街大比并,前者有机会胜出。那所谓金融衍生工具这个行业,看来日暮黄昏。动不动年入数百万美元的金融工作,不容易继续下去了。有理由相信,美国目前的困境过后,他们会把金融行业管得紧。大家不搞复杂无比的金融运作,上海占了甜头。
(五)搞金融中心,你道上海胜香港最重要是哪一点呢?我赌你猜不中。这是严格地说,港元没有自己的面目。钩着美元或转钩人民币,港元算不上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货币。多年以来,港元在国际上打出一点名堂,算是了不起,但要搞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自己的货币可以独当一面非常重要。
回顾历史,英镑曾经雄视地球,今天还清楚地有自己的面目。伦敦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有其因也。美元的成功故事不用说,面目得来不易,带起华尔街。七十年代日圆呼之欲出,一时间东京红得发紫,可惜政策出了大错,一蹶不振二十多年了。欧洲采用欧元之前有三几只货币有看头,但国际上不成大器。今天的欧元有面目,但金融中心没有国籍名堂。再者,金融危机出现后,欧元能否保得住是问题,因为不同的国家需要有不同的货币政策。当年佛利民(弗里德曼――本刊注)反对蒙代尔的欧元建议就是为了这一点。
要搞起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货币有自己的面目重要。这是说货币需要是一只名牌,有公信力,容易被各方接受为结算单位。弱币不成,强币较好,但太强也不成。与物价水平衡量,币值稳定重要;国家本身的生产力可靠也重要。人民币有13多亿人口的可靠生产力支持,过了一个难关,而如果依照我多次建议的以一篮子物品为人民币之锚,物价当然稳定,所有难关都过了。这里要说的,是不久前周小川先生提到凯恩斯三十年代建议的以三十种物品为货币之锚,与我建议的方法不同,施行会有困难。我建议的要点,是为锚的一篮子物品要化为任何人可以大约地在市场自由成交的物价指数。这是重点,我解释过多次了。
2006年5月16日,我发表《是港元转钩人民币的时候了》。今天看,港方不接受是大错:外汇储备与银行输多了多少是一回事,香港市民这几年买贵米是另一回事。最近转钩人民币之声再起,曾特首说要等到人民币自由兑换才可转钩。不对。在钞票局的制度下,转钩人民币要有足够的人民币储备,不多,而就算是不少北京没有理由不支持。自由兑换搞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搞钞票局不需要。1983彭励治考虑钞票局时,我参与研讨,是过来人了。
目前看,如果上海推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要比得上是不可能的。不得已而求其次,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辅助中心的机会还好。争取这机会,香港要转用人民币!单是转钩而不转用不足够。这是因为一旦人民币成功地杀出国际市场――这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准则――港币还是依然故我,单从金融那方面看,上海与香港之别,会有点像今天的香港与澳门之别了。
关键词: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十一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声音意象;理解;表达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1-0107-07
汉语古诗词中声音意象的翻译一直被视为翻译的难题。传统研究侧重于汉语古诗词音律美感的分析,忽略了声音字符背后隐藏的意义。一方面,诗词声音符号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加诗词的美感;另一方面,这些声音符号与文本意义和写作意图息息相关,构成了诗词意境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挖掘音律语言符号背后隐藏的意义,并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符号,再现原文想要表达的声音效果,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语用效果。可见,译者在翻译声音意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翻译主体的主观认知性,只有运用认知语言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汉语古诗词英译过程中音美的再现问题。自2000年以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一直被不断应用到翻译领域的研究当中,以解释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是如何建构原文本意义、创建译语文本的,但是,鲜有学者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古诗词声音意象的英译问题。本文将在Fauconnier原有的概念整合四空间模型基础上,根据汉语古诗词中声音意象意义的不同类型,分别创建四空间、七空间、十一空间概念整合模型,使所有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在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英译过程中形成有机的整体,更好地透视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英译的过程。
一、概念整合理论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Fauconnier[1]先提出了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的概念,是类似于框架、脚本、ICM等认知单位,人们要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往往需要激活多个心智空间。概念整合理论[2]就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模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概念整合模型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它包括了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 )、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均以圆形表示,“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在合成空间内,用方形表示。大脑接收到的新信息投射到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彼此进行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它们的共有元素还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和两输入空间的元素根据优选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因此,合成空间里面的内容包括了类属空间的内容、各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内容和不存在于输入空间的“层创结构”。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既有两输入空间元素和类属空间的共享元素在合成空间里的对应物,也有其它空间没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世界知识等内容,新的概念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等途径在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产生。“组合”指输入空间的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的过程,“完善”指投射到输入空间的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扩展”即产生“层创结构”,并在在合成空间中认知运作的过程[3]。
例如,“沉鱼落雁”和“貌”两个词语的意义不仅仅是语言的叠加,它们彼此可以形成心理空间投射的关系,读者可以通过概念整合模型理解“沉鱼落雁之貌”,输入空间I为“沉鱼落雁”,输入空间II为“貌”,两输入空间因为有“貌”的联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同时把共有元素“容貌”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组合过程,输入空间把跟“容貌”相关的元素通过优选原则投射到合成空间,再通过完善过程把长期记忆中关于中国古代“沉鱼落雁”与美貌相关的背景框架(《庄子》中的“毛嫱、丽姬”被形容为“鱼见之深之,鸟见之高飞”)与先前的元素相匹配,最后通过扩展过程产生“层创结构”,推导出“沉鱼落雁”和“貌”两个词语没有的意义――“该女子很美丽”。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
自2000年以来,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幽默、翻译、汉语语言、修辞、外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4]。王斌是第一位把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翻译领域研究的学者[5],之后,学者们不断利用该理论探索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还在概念整合四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扩展为八空间、九空间模型,解释理解过程中原文本意义的创建以及表达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的抉择。还有学者利用该理论研究汉语古诗词的意象翻译过程和其它文学作品,如小说、广告等体裁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还留有很多空白,本文的内容就是其中一个研究空白。
二、概念整合视觉下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的翻译
(一)声音意象概述
意象跟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指的是认知主体在接触客观事物后,表象在头脑中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包括了头脑中主动浮现的画面、感觉、情感等。在诗歌中,意象往往是用来表达具体物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或多个意象群组合表达意境。与声音相关的意象,就是声音意象。一些声音意象因为经常在古典诗歌出现,已经成为读者们长期记忆的一部分,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猿鸣和杜鹃啼叫代表哀怨、雨打梧桐和雨打芭蕉代表悲苦孤寂、寒秋捣衣声代表征人的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古寺钟声代表诗人的淡泊宁静[6]。看到这些声音的语言符号,读者们就能点击储存在脑海中的背景框架知识,创建它们的意义,因此,声音意象意义的建构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
翻译分为理解、表达、校对三个过程,本文将研究在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中如何创建不同的概念整合模型,以解释译者建构原文本意义和创建译语文本的过程。
(二)多空间概念整合模型的创建和译者理解过程中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意义的建构
“在思维过程中,(概念整合模型的)四类空间只是相对的,中间空间可能成为下一个环节上的输入空间,产生新的合成空间和新的类属空间,继续进入下面的环节。”[7]因此,概念整合模型是一个无限扩展的网络模型,人们为了达到理解的需要,可以建立无数的概念整合模型。下文将探讨译者在理解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的过程中,可能建立的概念整合四空间、七空间和十一空间模型。
1.概念整合四空间模型和译者理解过程中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字面意义的建构
如果汉语古诗词中出现的声音意象仅仅表示字面含义,即代表某物体或动物的声音,译者只需要创建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就可以建构该声音意象的意义。如图1所示:
该概念框架网络属于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一个输入空间里面是语境激活的框架,另一个空间里面有该框架的多个子元素[6],在诗词语境中体现为声音意象,译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声音意象及其语境,语境激活的框架和声音意象分别投射到两输入空间,由于彼此存在共享同一框架的关系,元素之间互相投射,并通过组合过程和优选原则把可以相匹配的相关元素投射都合成空间(形成方形中的实心点),两输入空间共享的框架元素还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完善”过程,输入空间的元素与译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声音的语法结构、所翻译诗词的相关知识)相匹配(图1方形中的空心点),最后通过“扩展”过程推导出新概念(方形的内容)。
例1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里兮?
――诗经・魏风・伐檀
译者在建构“坎坎”声音意象的意义过程中,建立起图1所示的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伐檀”激活的“伐木”框架在输入空间I,声音意象“坎坎”在输入空间II,相关联的元素彼此投射,并通过“组合”过程和“优选原则”投射到合成空间,两输入空间共享的“伐木”框架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完善”过程,输入空间的元素与译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坎坎”的语法结构、该诗的写作风格――对奴隶主直白的抗议)相匹配,最后通过“扩展”过程推导出新概念:“坎坎”是叠词,指的是伐木的声音,没有言外之意。又如:
例2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春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
同理,译者要建构诗文中“啼”这个声音意象的意义,就必须让“啼”和“鸟”建立概念整合四空间模型,“啼”在输入空间I,“鸟”在输入空间II并激活了“鸟”框架,由于“啼叫”是“鸟”事物框架的成分之一,两输入空间通过“组合”过程和“优选原则”把相关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它们共享的“鸟”框架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完善”过程,输入空间的元素与译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啼”的语法结构、该诗的写作风格――对繁华转瞬即逝的哀叹)相匹配,最后通过“扩展”过程推导出新概念:“啼”表示“鸟叫”,只表达字面含义。
2.概念整合七空间模型和译者理解过程中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联想意义的建构
如果汉语古诗词中出现的声音意象不仅表示字面含义,还具有联想意义,译者需要创建七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才可以建构该声音意象的意义。如图2所示:
该七空间模型是在图1的四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同样属于简单网络。 如图1所示,译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创建概念整合的四空间模型,在合成空间I整合出声音意象的字面意义,合成空间I只不过是中间空间,它成为下一个环节上的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II),输入空间III激活了输入空间IV的事件框架,因为输入空间III是输入空间IV事件框架的子元素,通过共享事件框架元素的投射,同样通过优选原则、组合、完善、扩展等途径产生合成空间II,建构出声音意象的联想意义。
例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译者要建构诗文中“萧萧”和“滚滚”声音意象的意义,就必须建立七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译者先建构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I、合成空间I组成的四空间模型,在“落木”、“长江”等语境的提示下,建构出“萧萧”、“滚滚”的字面含义:落木飒飒作响的声音、长江咆哮东流的声音。这两个字面意义继续构成了输入空间III的内容,并投射到输入空间IV,作为子元素激活了该空间内的“秋景”事物框架,两输入空间通过“组合”过程和“优选原则”把相关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它们共享的“秋景”框架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完善”过程,输入空间的元素与译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常识性的世界知识,如风急、天高、鸟飞、猿啸、落叶、水流都是秋景的组成要素以及作者写诗时政局动荡不安、诗人年老体衰无法报国因而心情愁苦悲壮的背景知识)相匹配,最后通过“扩展”过程推导出“萧萧”、“滚滚”的联想意义:枯叶簌簌、狂涛轰轰,万物萧索,传达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壮。
3.概念整合十一空间模型和译者理解过程中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多重意义的建构
如果汉语古诗词中出现的声音意象表示多重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多个联想意义,译者则需要创建十一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才可以建构该声音意象的意义。如图3所示:
该十一空间模型是由两组同时创建的四空间模型拓展而来的。译者在阅读汉语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创建概念整合的第一组四空间模型,在合成空间I整合出声音意象的意义1;与此同时,该声音意象还构成了第二组四空间模型的输入空间III,它是输入空间IV中框架2的子元素,最终在合成空间II整合出声音意象的意义2。合成空间I和合成空间II只不过是中间空间,它成为下一个环节上的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V),输入空间V激活了输入空间VI的事件框架,因为输入空间V是输入空间VI事件框架的子元素,通过共享事件框架元素的投射,同样通过优选原则、组合、完善、扩展等途径产生合成空间III,建构出声音意象的联想意义。
例4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耙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苏轼《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译者需要通过创建十一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建构出“浪浪”的意义。译者先是创建出“浪浪”(“雨”框架的子元素)为输入空间II、“雨”事物框架为输入框架I的四空间简单网络,建构出声音意象“浪浪”的意义1:“浪浪”表示“雨”的响声;与此同时,译者创建出“浪浪”为输入空间III、“大海”事物框架为输入空间IV的四空间单域网络,输入空间IV“波浪”框架的元素全部投射到合成空间II,输入空间III通过优选原则选择性投射,整合出“浪浪”的隐喻意义(意义2):雨下得波涛滚滚。译者继续拓展上述的模型,“下雨的声音”和“大雨连绵不止”构成了输入空间V,并投射到输入空间VI,作为子元素激活了该空间内的“雨中游观音院”事件框架,两输入空间通过“组合”过程和“优选原则”把相关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它们共享的“雨中游观音院”框架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通过“完善”过程,输入空间的元素与译者长期记忆中的背景框架(包括常识性的世界知识如,“下雨”、“雨景”、“观音”、到观音院许愿的凡人“农夫”和“桑女”等“雨中游观音院”事件框架的组成要素以及苏轼为官时关心老百姓疾苦的背景知识)相匹配,最后通过“扩展”过程推导出新概念:“浪浪”表面指雨下得很大,实际表达了苏轼担心老百姓生计、批判坐享清福的统治者的心情。
(三)概念整合视觉下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的翻译策略
译者在建构出声音意象的意义之后,就进入到表达阶段,这个阶段同样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原语文本的元素构成了输入空间“原文空间”,空间内包含了多个元素(a,b,……),译者建构原文本语言符号意义的过程就是激活框架并把这些认知结构投射到类属空间的过程(也就是上文多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创建的过程),“原文空间”的元素投射到另一个输入空间“译者空间”(内有元素a’,c ……),译者空间是译者将类属空间的意义与译入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原文空间可以找到对应的元素(a’)时,互相投射,最终所有的元素,包括对应的元素(a,a’)和其它不对应的元素(b,c……)投射到合成空间“译文空间”,生成译文,该空间分别包括合成物aa’、b’、c’、b+c,整个过程如图4所示:
通过建立如图4所示的概念整合模型,译者在表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四种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策略翻译汉语古诗词中的声音意象。
1.代表声音意象的元素在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激活对等时(a――a’),用对译法翻译
例5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在理解阶段,译者先是通过创建概念整合四空间模型建构出“飒飒”的字面意义:风的声音,然后通过“相思”一词激活了“相思”框架,继续扩展该四空间为七空间模型,结合汉语古诗词中“相思”框架通常包括“风”、“连绵细雨”、“打雷”等组成部分的世界性知识,从而建构出“飒飒”的联想意义:借风雨凄迷的春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寂寞空虚、思念爱人的心情。在西方文化中,“风雨交加”也是用来烘托失恋心情的,著名的歌曲“雨中的旋律”就是咏唱在风雨中与恋人分手的苦闷心情的名曲;此外,字典里面显示“飒飒”在英语有对应词rustle。因为译者在译者空间合成译文的过程中,发现原文空间的元素“飒飒”在译者空间找到对应的元素,即语言符号rustle,因此采用了对译法翻译:
例5译文:A rustling eastern wind comes with a drizzling rain, / Beyond Hibiscus Pond rolling wheels faintly thunder....My desire cannot bloom and vie with the spring flower, / For inch by inch my heart is consumed by the flame.[8]
译文空间合成的译文中rustling(飒飒作响)与“飒飒”意义对等,描绘出东风的柔和。前两句话的译文含义为:飒飒东风引来飨赣辏芙蓉塘外隐隐传来轻雷响动,东风像情人的抚摸挑动起女主人公的情思,加上绵绵细雨、轻雷殷殷的春景烘托,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过程中,也可以建构出相应的概念整合模型,建构出诗人要表达的意义,理解到女主人公的闺怨之情。
2.代表声音意象的元素在原文空间,其意义在类属空间,而在译者空间找不到对应物时(b――零对应物),用直译法翻译
如上文所述,译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通过创建四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建构出例1中“砍砍”的含义。“坎坎”的伐檀木声音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该声音意象可以在原文空间与类属空间相互投射进行意义整合,但是却无法在译者空间找到对应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背景知识与其相匹配。有鉴于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直译法进行翻译,保留了原文空间的语言符号元素并投射到译文空间:
例1译文:Kan-kan go his blows on the sandal trees,/ And he places what he hews on the river’s bank,/ Whose waters flow clear and rippling./ You sow not or reap;/ How do you get the produce of those three hundred farms.[9]
译文空间生成的“Kan-kan”是译者根据原文空间声音意象“坎坎”直译的拟声词,考虑到原文直抒胸臆与剥削者抗议的情景而且该声音意象只存在于原文空间,译者采用了音译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等值传递了原文的声响效果,结合倒装句的使用,译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译入语读者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仿佛看到一群伐木工人辛苦劳动后,愤怒地声讨奴隶主的情景。
3.代表声音意象的译入语语言符号在译者空间、意义在类属空间,在原文空间找不到对应物时(零对应物――c),用意译法翻译
(1)增加词语,化隐为显。如上文所述,译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通过创建概念整合八空间模型,建构出例3中“萧萧”的含义。然而,由于此意义只存在于类属空间,译者无法在译者空间找到“萧萧”对应的语言符号翻译,以帮助译入语读者建构该概念整合类属空间中概念结构隐含的意义,因此译者通过下面的方法,在译入语中揭示语言符号背后隐藏的意义。
例3译文:When winds rage and the sky is high,/ gibbons cry mournfully;/Over white sands on a clear riverbank, birds fly and whirl./ Leaves fall from deep woods――rustling( and soughing);/ The Long River rolls on, forever, wave after wave.[9]
在译者空间中,译者舍弃了“萧萧”的语言形式,选择了其它动词进行与类属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整合。最后,在译文空间生成了“rustle”(簌簌)一词,该词揭示了该声音符号的意义,但是,原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表达的是“无数的落叶,秋风中哗哗飘落”的情景,要建构的意义是“万物萧索、诗人壮志难酬的惆怅”。“rustle”一词不足以表达这个意义,因此,在译文空间还增加了它的同义词“sough”(沙沙),该词语表达的意义更粗重。通过两词叠用,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仿佛看到“萧索的秋风当中,数之不尽的落叶不断落下来,落得越来越多”的情景,体会到诗人忧心国事民灾的悲凉心情。
(2)省去拟声词,突出动作,化显为隐。如上文所述,译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通过创建十一空间的概念整合模型建构出例4中“浪浪”的含义。译者在表达过程中,发现音译的“lang-lang”在译入语中不能建构任何意义,因此在译者空间选择省略拟声词,另外选取恰当的动词,从而更好地与类属空间的概念结构整合,在译文空间生成更准确的译文:
例4译文: Silkworms grow old, wheat is half yellow;/ On hills ahead, hills behind, rain sluices down;/ Farmers must leave their plows, mulberry girls their baskets;/ The white-robed goddess keeps to her high hall. [9]
在译文空间中,译者省略了“浪浪”的语言形式“lang-lang”,选择了动词“sluice down”(倾盆而下),虽然牺牲了形式,但是该译文传递了暴雨下得大而猛的信息。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创建概念整合模型,能够体会到原文要塑造的大雨倾盆的情景。
上文例3中译者用了同样的方法处理“滚滚”的翻译。鉴于该声音意象的音译“gungun”无法与类属空间的概念结构整合,译者在译者空间省略该拟声词,选用更恰当的语言符号进行整合,最终在译文空间生成动词“rolls on”。译入语读者读到合成空间生成的译文,不难重塑“长江江面一浪拍打一浪的波澜壮阔”场景,仿佛听到了狂涛轰轰的声响,从而体会到诗人的沉郁之情。
4.声音意象的元素在原文空间,其意义在类属空间,代表该声音意象的译入语语言符号在译者空间时,用直译+意译法翻译
如上文所述,译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通过创建概念整合七空间模型建构出例2中“啼”的含义。译者希望把原文空间的元素直接移植到译文空间,同时结合译者空间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整合,结果在译文空间整合出原文语言符号和译入语的联想意义加背景知识的生成物――译文,这样,译入语读者既能够了解到原文本的声音意象符号知识,又能够理解到该语言符号蕴含的含义和文化联想意义:
例2译文:A wilderness alone remains, all garden glories gone;/ The river runs unheeded by, weeds grow unheeded on./Dusk comes, the east wind blows, and birds (pipe forth a mournful) sound;/ Petals, like nymphs from balconies, comes tumbling to the ground.[10]
该译文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原文空间的“啼”在译者空间找到对应语言符号,并投射到译文空间中,生成译文“sound”;此外,译者在译者空间中还选择了拟人性的语言符号和揭示“啼”一词联想意义的语言符号整合,投射到译文空间,生成译文“pipe forth”(吹奏出)、“mournful”(悲哀的)。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听到小鸟也忍受不了金谷园的衰败、发出哀鸣,从而体会到诗人悲凉而惋惜的心情。
Fauconnier提出的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只是相对的,中间空间可能成为下一个环节上的输入空间,产生新的合成空间和新的类属空间,从而完成整个语篇的意义合成。译者在理解汉语古诗词声音意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为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十一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分别建构出声音意象的字面意义、联想意义和多重意义;在表达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创建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通过分析原文空间的元素与译者空间的元素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以及原文空间和译者空间的元素在译文空间的投射情况,采取对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法在合成空间合成译文,使得译文在译入语读者脑海中激活与原文读者脑海中类似的联想,从而产生相同的感受。本文探讨了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四空间概念整合模型不断扩展以及表达过程中译者选择恰当的空间合成出译文的可能性。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该领域研究中来,提出更多高知卓见,更好地指导汉语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2nd 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85.
[2]Fauconnier.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0-5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3-217.
[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0-230.
[5]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50-54.
[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4,21,22.
[7]曹德宏.浅析古典诗词中的声音意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1.
[8]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