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

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

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范文第1篇

一、组织互动的课堂教学

英语的学习正如任何语言的学习一样,仅靠教师的全盘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尽管面临“高考”这一关乎人生重大选择的考试压力,但填鸭式教育,在英语教学上有种种弊端,只是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的学生。素质教育如何开展,成为每一名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多设问,多提问,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穿插使用新课标所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方法”,特别精心设计一些便于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合作的任务,给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发挥创造性,提供较广的空间。

2.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氛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情景,用图画再现情景,同时借助录像、电视和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积极互动。英语教学可以以话题为核心,根据教学题材,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并实现在课堂内的互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用英语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4.评价方式。一般认为,表扬、鼓励能够添加动力,而批评多数情况下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曾经有学生本来很喜欢英语,但因为老师多次在课堂提问中批评他语法中的错误,使他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可见,适宜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和成绩,才能更好地找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使教师在良好的互动中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不断改进。

二、引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学习英语的动机很多,有人曾专门做过研究,并将动机分为证书型、工具型、兴趣型、文化融入型等,但唯有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内在动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固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学习,并且通常学习,成绩较好;另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也很感兴趣,但由于基础成绩不好,感觉学习的道路困难重重;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英语不感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如何让学生爱上学英语,成为每个英语老师面临的难题。重点正是如何引发后两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由“不感兴趣”到“喜欢”,进而由“喜欢”到“酷爱”。

对于大多数学生,英文歌曲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先从歌词简单的歌曲开始,循序渐进,如“Sailing”“Say You Say Me”“Yesterday Once More”“I Swear”,等等。一旦学生喜欢上英文歌曲,那么对英语的学习也会慢慢热衷。还可以播放一些原声电影片段剪接,最好有经典台词的,像“Gone With The Wind”中“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或者经典对白,或者最新播放的美国大片,等等。还可以介绍英美一些节日的由来,像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等。对于男生,还可以通过介绍其感兴趣的内容,如军事方面的英文知识,包括武器知识,如体育方面的知识,如NBA的背景内容,还有一些实用知识的介绍:如一些旅行英语、商务英语,甚至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产品说明书,服装布料成分表,等等。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关心和细心,相信每个老师都能找到学生喜欢的突破口,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

三、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同学:他们很用功,也很愿意学英语,但花了大量时间却换不来英语成绩上的同步的提高。也就是说,英语学习效率很低,长此以往,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会被一种挫败感逐步泯灭。因此,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诚也仅仅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做英语学习的主导者。

1.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流畅的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通过朗读还可以得到对课文规范语言的深层感悟,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通过教学发现,对于那些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的学生,其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一般也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充分利用晨读这个大好时光,鼓励学生放声朗读,看谁读的响亮,读的流畅,给予表扬。

2.灵活记忆,增加词汇量。词汇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学生听、说、读、写和翻译各项的发展与进步,可以将快速记忆法,联想记忆法,以及卡片法等运用在单词的识记上,并且鼓励学生,不仅要多动脑,更要勤动笔,多写单词对加深记忆非常有好处。另外,掌握英语词汇,不要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句子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活记、活学和活用。

3.培养英语思维方式。最好的途径就只有多看、多听地道的英语。看,可以看外文原版书籍,外文网站,外文广告,外文电影(英文注释),等等。听,可以听外文广播等原汁原味的英文资源。

4.在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记一本错误笔记,把自己总是记错的单词,总是用错的短语,总是混淆的语法知识等记在上面,有空就翻看。慢慢地,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就越来进步越快,逐渐体会学习上获得成功的那一份“成就感”。

感恩的句子经典短语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语文教育;浸润涵养;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范维胜,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语文学习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语文教学法委员会理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中语会全国优秀实验语文教师,首届“语通杯”中学生个性文学鉴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

“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莫言在诺贝尔文学颁奖晚宴上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她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用处,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可以摒弃功利。

虽然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兴趣比成绩重要,良知比对错重要,成长比输赢重要,甚至旅行比课堂重要!可是,太多时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自己仍然走不出应试与分数的牢笼,所有的重要,都显得微乎其微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中学的课堂,甚至是语文教育的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尴尬之至,令人心痛。如今的学生,你不能说他们知识面不广。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外来文化和俗世文化成了他们追逐的主流。不少中学生不懂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文史知识匮乏,民俗文化无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语文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它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责任,更承担着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重任。可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对前一种功能过于放大,过于看重,只满足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思路、得分采点,功利化的语文教育,让语文的文化性严重缺失。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度之烈亘古未有。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学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一代无根的孩子,用着尿不湿,吃着肯德基,看着韩日片,过着洋节日,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冷漠无知。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历史,也无法审视现实的处境,甚至于数典忘祖。他就可能对自己身处的家庭、社会缺乏责任感,这是危险的教育处境!所以,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智慧和策略,采用恰当的途径,激发学生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目的。

一、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植入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和个性品格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的语文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1.每天两个一:课前一个成语,课后一句名言警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形式简单而意义精辟的词组或者短语。大多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形式简洁,内蕴丰富。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明白成语的意义及内涵,再追溯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典故,既可以积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或名人贤士在一定的历史长河创作积累下来的简单而又意义深刻、发人警醒的句子,闪烁着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辉,颇具哲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让学生记诵积累,分类整理。或爱国,或诚信;或修养,或理想;或励志,或孝顺。让传统文化在名言警句的记诵中浸润学生心灵。

2.每周两个一:每周一张古诗文书法习作,每周一段《论语》背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不仅历史悠久,诗人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而书法又是另一座丰碑。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国粹,要通过书法写出气象、写出灵魂、写出境界、写出思想、写出人生,也许我们根本不能给予学生这样的境界,但通过古诗文书法的习作练习,至少可以让学生去积淀文化,养成素养。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论语》的精髓、灵魂不能不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论语》节选,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浅层理解上。每一周利用一节课,讲一段《论语》,汲取精华,让学生在理解之余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这样久而久之,浸润有序,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而优秀的文化向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田。

3.每月一个文化专题。

中国的灿烂文明是各个时期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的,顺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可以理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语文教材编选的古代文化经典的优秀篇章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凭借,对这些经典的篇章追本溯源,形成一个个文化专题进行探究,就会很好地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的熏陶。例如学习陶渊明的相关作品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隐士情怀”;学习蒲松龄的作品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志怪小说”……这样久而久之,探讨优秀文化的传统的氛围自然而然形成了。

4.每学期一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积累的文化素材需要呈现,学生学习的文化成果需要汇报,那么每一学期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展示就给了学生一个绽放的舞台。或书法佳作展示,或《论语》解读笔记展示,或千古美文朗诵比赛或古诗词默写比赛,或诗词情境短剧表演或古文化常识抢答竞赛,甚至是文化专题小论文评比等,形式不拘一格,旨在让学生形成良性的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二、在课文、名著的文本探究中汲取传统文化

首先,知人论世,寻找文化源头。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根基,如果抛开作家的生活时代去研究他的思想、作品主题,那只是架空的研究。学生在理解上自然是一知半解。对历史文化名人,尤其是凭借思想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家,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去探究作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方向,探究其思想的成因。例如,学生都知道杜甫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则是和他的生活和时代有关。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撞上这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离散、贫病交加,悲慨满怀的诗人一直心系国家安危、黎民疾苦,所以他的诗歌必然有着深沉的忧思、深厚的情感,满腔喷薄欲出的悲怆被压抑,释放出来,自然是沉郁顿挫。这样,学生就会在心底里镌刻下杜甫诗歌的低徊转折的旋律。

其次,激情朗诵,共鸣文化情感。语文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意境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历代的启蒙教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着力点都是在诵读上。我们的语言,声韵和谐,金声玉振,非诵读不能体味诗人创作的初衷。例如《别董大》,一二句描摹劲舞的凄清,我们要读出悲凉之感,读出人物离别的伤痛之感。三四两句体现出了作者的境况,“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诗人在困境中自信、乐观、积极,同时又希望朋友乐观自信起来,我们要读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面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听着朋友的激励的话语,曾经的挫折失意烟消云散,我们还得读出自信豪情。我们在诵读中达成学习目标,与诗人产生共鸣,送别文化浸入心田。

最后,巧借名著,渗透文化要义。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的的浸润需求,对学生的名著阅读的时间和篇目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教师根据人教版教材后面的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每星期上一节专门的名著阅读导读课,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迈进文学名著的神圣殿堂,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的同时,再领着学生进入阅读的深水区,针对名著中精彩的章节、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感受形象的人格魅力,体悟形象内蕴的文化,洗礼精神,净化灵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体验了感恩、诚信、勇敢、正直、道义等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了检验学生的真正阅读效果,我们每个月在班里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如读书内容报告会、人物形象讨论会、读书观点辩论会、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譬如读了《水浒传》,可以举办“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分享交流会,或者“我最喜爱(佩服)的水浒英雄”读书演讲比赛;譬如读了《三国演义》,可以举办“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读书辩论会,或者是“刘备的眼泪有用么”读书讨论会等,这样的名著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满足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的要义得以传承,从而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的目标。

三、在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利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以某一个传统的节日或文化标志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可以在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上网去查询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有关,你是否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用网页或者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屈原》、唱《橘颂》、吟《离骚》、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从查阅资料到文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传统,学国语言,在节日氛围的营造中,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让学生去探究节日风情,研究民俗文化,体验文化传统,那洋节日就会离他们渐渐远去,这样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极其深远。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那些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如脚踏一方土、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戏剧大舞台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它们涉及的素材、人物、语言、风格、地域背景不同,这就给我们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学习时,可以依据文中的民俗文化为主线,重点赏析,赏其事,明其俗,嚼其言,悟其道。例如学习《吆喝》一文,我们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走热闹学吆喝,而是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俗文化,体悟民族精神,把握文化内核,感受语言风格。

四、在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

如何把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记叙文的写作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入手,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着眼,引领学生就地取材体味身边的传统文化,然后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这样可能会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为就地取材,亲身体验,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的有趣,说的有据,说的有理。利用影像设备把当地的优秀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传统工艺、文化名人介绍给学生,再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考察中产生剥开传统文化内核的欲望或者热情,然后再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去,编辑成一个个文化采风小故事,学生就会兴味盎然。

2.散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底蕴入手,不断思考甚至反思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写出古为今用传递正能量的散文来。这一方面的实践,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给了我们很多的借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将散文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并且熔铸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散文中蕴藏的文化独标高格。诚然,像余秋雨这样的散文大家的创作,无论是模仿还是借鉴,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能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但我们也不能低估现代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散文的手法对一些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思考、阐释、分析、探讨,意在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不求过分的高深深邃,但求学生作文中思想灵光的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