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于丹讲诗词

于丹讲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于丹讲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于丹讲诗词

于丹讲诗词范文第1篇

问题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科学性规划基础上的,即顺应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特征和心理规律,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发地寻找较适合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中寻求到快乐。 

二、问题设置与英语单词讲授的自然融合 

1.实施前提。单词识记一般呈现两种路径:一种是在没有任何语境辅助下的“死记硬背”,一种是有课文语境辅助下的“活学活用”。前者指的是学生借助词汇表或词汇书,追求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单词。这种识记其实记忆的是单词的音、形、义,即读音、拼写和意思,以能够在考试的阅读题目中见到单词时迅速反应出单词的意义为最终目标,从而使得记忆者体会一番“死记硬背”努力后的成就感,但是该种识记对学生自身的记忆力、原有的记忆单词的习惯、尤其是学习的意志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因为“死记硬背”的无趣和精力消耗而难以坚持。对于坚持下来的学生,即使有单词识记的积累,也会在考试后经历一段放松期后迅速遗忘。 后者指的是学生在词汇表、课文的基础上,对单词的意义有了初步的印象性的识记后,在老师的单词讲授中,能思考单词使用的情境,理解单词及与单词有关的短语的用法,并使用单词和短语进行语句翻译。在这一从基本的会读、会认到较高水平的翻译的单词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被全方位调动,也真正做到将单词收录到自身的“语料库”中,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中,能够及时调取。两相比较,从真正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让学生体会语言学习快乐的角度,后者是英语教学的可取之道。 

“活学活用”路径强调的是“用”,即学生会使用新学的单词,扩充自身的语料库,增强语言交流能力,以“用”来强化记忆,来激发学习兴趣。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语言储备不够,尤其是语法储备不足,往往会难以融进教师的讲解情境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例句式讲解,在此种被动的信息接受中,学生原有的语言储备未能积极调动,加之教师语言知识的积累又直接影响语言情境的创设,如果单词情境设计得僵硬、死板,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区也就更不能得到强大的兴奋刺激,从而降低了自身单词记忆和运用的学习效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高涨的教学热情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设计、积极思维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高水平的教师修养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保证。 

不得不承认,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双边都有极大的热情投入。笔者所在的全国最大的预科生培养基地南昌工学院的教学管理规定,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等,教师可有权给出占学生该门课程学期成绩30%的平时成绩,所以笔者以小组回答问题来加减平时分这一奖惩性措施,来提高学生参与到问题启发式教学当中去。 

2.实施过程。符号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学说,即语言作为符号,伸向能指和所指这两级。语言符号的能指即语言的发音和书写这两种表现形式,所指即语言的意义,这其中所指又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所以,笔者在语言教学中,力图肃清学生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范围内的困惑,以此来设计问题情境,实施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案。 下面笔者列举一些适合在单词讲授时启动的问题情境。 

(1)翻译。 单词讲授中,如果能设置汉译英,学生可较好地体会单词的使用方法以及英语意念的表达和中文的不同。 

例如,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impress).Impress,作为动词,impress sb,即给某人留下印象,所以中文中的名词宾语却要在英文中转换为动词谓语,翻译为:He impressed us deeply.而英译汉,更是能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例如,在讲授tend一词时,作者给出以下英文句子要求学生翻译: 

Recent years in China prices tend upwards. 

The nurses and doctors tend the patients. 

I have a tendency to talk much when I am nervous. 

Mom gives me tender care when I am sick. 

帮助学生熟悉了tend,tendency, tender 三个同词根、形近单词的意义差别。 

(2)填空。填空题的设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据题目情境选择词汇表中的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一种是补充完整与单词有关的词组,即补充单词在表达意思时,在英语的语言结构中还需的介词、副词等。英语是表音文字,大量的意思表达还是借助与单词相关的短语构造,所以,填空题的设置可以触动学生理解英语和汉语语言元素的差别,从而适应英语式思维和语感。 

于丹讲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开始显现:当今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非常少,古文化知识匮乏,缺少传统美德的熏陶等。笔者认为,学科渗透是提高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水平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战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既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1.在课前培养学生古典文学学习的热情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古典文学是非常难的,多数学生都对此产生畏惧心理。我主要是以课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基础,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

比如,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从课前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说出来,此时的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红楼梦》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作品,因为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都刻画得非常深刻,还有里面的爱情故事写得有些唯美、有些凄凉。有的学生听其他同学赞扬《红楼梦》写得好,于是就拿起书,津津有味地欣赏起来,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发浓烈。

2.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读和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诗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感情。在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读和鉴赏,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学生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境美,诗中不仅有优美的图画,而且还有色彩,学生还可以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中体会这种诗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例如,由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由教学《香菱学诗》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由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由教学《杨修之死》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等。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领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所学习的每一首诗都赋予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古人常常运用比较凝练的文字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体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当学生学习唐诗宋词时,学生熟练地将诗词背诵下来,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学习时要深刻理解作者当时写诗词的年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心情,只有学生读懂作者的心思和所寄予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达成思想共鸣。

另外,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激发学生做诗的想象力,当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诗,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的语言来做诗,然后加上学生的想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让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举行讲座,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蔡礼旭讲《弟子规》,本校教师开展《诗词探究》讲座等。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举行诗词名篇诵读比赛

开展唐诗宋词等经典名篇诵读比赛,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树立人生理想,明确对社会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其树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方法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担负起历史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元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苏州大学,2012(07).

于丹讲诗词范文第3篇

笔者近三年来听了几十节古诗文欣赏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依然选择师本化课堂模式。由于自身对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不足,他们大多崇拜串讲,追求知识批发的所谓效率,简单地选择以讲代学、以讲代读、以讲代品、以讲代悟,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省事且高效,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思维活动长期处于抑制停顿状态,最终导致很多学生沦为学习活动的旁观者。逐字逐句的串讲,看起来字字落实,很实在,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品味,造成了整体目标的架空与低效。

为了还原以“读”为中心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生本化,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自主先学掌握文言知识

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阅读首先存在文字理解的障碍。怎么解决这一障碍,大多数教师选择了“师讲生记”的疏通形式,以期达到字、句落实的效果。其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这一要求,我尝试让学生自主先学、疏通文意。开放自学通道,利用“导学案”对学生提出词意和翻译要求,让他们利用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自主探究词意、通译课文,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生有疑难自查资料可解决的教师不讲,有疑难同学讨论可解决的也不讲。课堂上侧重呈现两个环节:一是质疑,有疑无法解决的,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二是展示,将自主学习成果与同学、老师交流。

几年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些所谓的难点,在学生的自学中都没有成为难点。“及反,市罢”“将军身被坚执锐”句中,“反”和“被”都无法讲通,学生查工具书发现应为“返”和“披”,掌握了通假现象;“何陋之有”借助注解翻译“有什么简陋呢?”比较中掌握了倒装句型;“山行六七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山”不能译为“琅琊山”,而应译成“在琅琊山上”,了解了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梁以此奇藉”,学生发现“奇”译为“奇异”句子不通,而应译为“认为……奇异”,掌握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为自主先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不但感到了探究有得的学习愉悦感、成功感,而且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更为持久。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展示阶段都会有很积极的表现。而质疑阶段,往往只有极少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学生无法确定“虽”译为“虽然”还是“即使”,师生共同比较分析,明确应译为“虽然”。古诗翻译中,我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译和美译的区别,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诗歌翻译的方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译为“雎鸠鸟在水中陆地上关关地叫着”为通,而译为“雎鸠和鸣关关地唱,就在水中小洲上”则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译为“水中荇菜长短不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摘”则通,译为“长长短短的荇菜哟,忽左忽右来采摘”则美。

有了美译的基础,我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尝试改古诗为散文。品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理解:“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窗前,我点亮了红烛,柔和的烛光立刻溢满了我的小屋。家书上,你清秀的文字一如离家时你的容颜……”咀嚼“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我鼓励他们不仅诵之于口,更要发之为文:“三月,长安,花正开,草正长。踉跄的脚步,破烂的青衫,稀疏的白发。一腔忧思的你,只能憔悴着叹息,无奈地在荒凉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课堂实践让我体会到:教师大胆的放手,学生能走得更好;有了教师的信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掌握文言知识;还给他们自主探究权,学生的积极性将成为学习的最大助力。

二、酣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古诗文的诵读。其实,酣畅的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体会汉语的节奏,增强语感,更有助于在抑扬顿挫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摒弃串讲,给人物贴情感标鉴,而是选择引导学生初读、细读、精读、品读、悟读。先读通,后读懂,先读进,后读出,让学生在酣畅的诵读中自然地品味情感。学习《与朱元思书》,坚持以读悟情,以读赏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远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读出欣赏与赞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心所欲,畅意闲游,读出从容与惬意;“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给上联“舟行碧波上”,学生对下联“人在画中游”,读出闲适与陶醉;“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读出惊喜与愉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读出感慨与惆怅。反复诵读中,学生将吴均的文字读成了自己的文字,将作者的情感读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龟虽寿》一诗,我首先给出“建安文学”的风格“苍凉”(悲哀、悲伤、悲壮、悲楚、悲愤、悲凉),要求学生在诵读品味后,选词填空,并说出理由。学生们经过反复诵读品味,豁然开朗,选出了“悲壮”。“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突出生命之悲。因为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是人类的终极悲伤,所以要将“寿”“竟”“雾”“为”四字拖长,读出悲伤和无可奈何;下面四句诗则一反消极的情感取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充分写出了曹操作为一代伟人面对生命无奈时豪壮的呐喊,所以重读“千里”“不已”,读出豪壮之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积极面对,所以要重读“不但”“永年”,读出释然和自信。

如此,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风格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合作讨论深化主旨理解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鲜明地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难以挣脱传统观念束缚,依然选择省事的满堂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激情,而且能在合作讨论中将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体验到成长、提高、豁然开朗的快乐。

教学中,我常常精心设计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苏轼,会作出哪些选择?闲居赏月是不是他的真正追求?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苏轼也有那个时代一般读书人的梦想:修成栋梁材,献与帝王家,所以被贬放闲非心之所愿。但是,他又有过人的宽阔胸襟,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不是选择激愤或消沉。合作讨论,让学生们感受了一个立体的苏轼。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我问学生:前句极写西山之浩大壮美,后句突然写颓然就醉,怎么理解?同学们结合柳宗元的处境和对西山的描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原来,山与人有着相同的境遇。西山傲然不群,无人欣赏;作者满腹才华,无人重用。莽莽群山君傲立,漫漫宦海我超然,柳宗元见西山如遇知己,所以情不自禁“引觞满酌”,以致“不知日之入”。合作交流,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近了作者。听《曹刿论战》一课,下课时,我让一个学生说说曹刿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爱国”。我又问:“你怎么知道的?”他答不上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只是给人物贴上性格标签,忽视了最重要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我请他合作学习文章第一段 “十年春……乃入见”部分,一起探究: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的与众不同?品读交流中,他收获了很多:“请见”说明他身在市井却关心国事,其境界非同一般;面对国难,以百姓身份求见国君,其勇气非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对权贵认识深刻,远见非比寻常;“乃入见”写出他国难当头时,既没有慨叹无人赏识,也没有选择逃避逍遥,而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其精神也远非常人可比。这样的合作讨论,不仅课文学活了,人物也立体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再流于标签化,课堂就有了语文的味道。

四、通古融今熏染提升情志

温习经典,是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果拘泥于文本,就事论事,就文讲文,就会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如果在课堂上巧设平台,提供条件,学生就会展开思维之翼,穿越时空,在融古通今中趣学经典,熏染情志。于丹先生《〈论语〉心得》、易中天先生“智品三国”就是极为成功的范例。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台。一是模仿第一段写法,概括一个人物事迹作为论据,来证明伟大的思想总是被不同的时代一再验证。学生踊跃异常,答案精彩纷呈:周文王被囚拘推演《周易》,司马迁遭宫刑著成《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最终登台拜将,刘备起于贩席终得三分天下、范仲淹四岁而孤终成一代文豪……二是抛弃直接展示主旨的教法,让学生拟写一句凡人名言表达与作者类似的思想。经过热烈讨论,学生或引用或撰写,用凡人名言表达了和孟子同样的思想:阳光总在风雨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苦难是勇敢者通向成功的检票口;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没有遭遇断崖,生命就无法铺展出壮观的瀑布……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情志得到了提升。

学习《岳阳楼记》,我问学生:“如果滕子京是你的朋友,你怎么劝慰?”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可见,只要我们给学生创建一个融古通今的平台,学生就一定有表达的愿望。学习《与朱元思书》后,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这封不完整的书信补上首尾。目的是让学生在资料查阅中领略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并评出了最佳补写:

于丹讲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流行文化教学资源

一、问题提出

本文探讨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指以青少年为消费对象和主体,旨在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流行文化。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流行文学、流行影视、游戏、网络游戏、流行语等。当今针对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主要具有市场化、娱乐性、通俗性和快餐化等特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流行文化也趋向复制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说流行文化不仅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更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面对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流行文化都采取了回避或者打压的态度。而我认为,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和整合文化。流行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狭隘性和负面性,但它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和排斥它。教师也不应该把流行文化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打杀。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文化构成体系中所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然后以“拿来主义”的策略挖掘流行文化中正面积极的情感与思想,并借鉴流行文化中活泼多样的形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利用流行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和鉴别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引导下恶生在欣赏流行文化积极面的同时,学会质疑和反思,在批判中培养一种合作和兼容的能力。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第二课堂”,作为教师,如果仅仅用反对学生看武侠小说,禁止看偶像剧等办法,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多问问“学生现在关注的流行文化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喜欢?”“教师应该怎样加以引导?”“怎样将流行文化为我所用?”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体现出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形态,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流行文化不仅侵入教育领域,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影响。课程内容应该更有远见意识,要适应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在以前,流行文化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例如流行影视编剧,动漫专业,广告语的设计等,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三、应对策略

初步确立以下九种途径和方式,有选择性地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

1.激发兴趣法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缺少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入手。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们都很喜欢,其实这部电影张艺谋巧妙地借助了《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教师不妨趁此介绍我国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如好莱坞新片《重回梦幻岛》正在上映,教师不妨推荐这部电影的原著———经典童话《彼得潘》。教师可以从流行影视中找到切入口,及时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创设情境法

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就要让文本贴近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体验和感受。例如古典诗词语言典雅凝练,意蕴悠远绵长,但是许多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缺乏文化底蕴,也感叹学生心态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词。其实教师可以试着将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例如在教《蒹葭》这首诗的时候,我在这节课的开头大胆引入了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那优美动人的曲调,那哀婉的演唱,再加上琼瑶改编的忠于原诗意境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这首诗的意境,也让学生有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3.正面渗透截取法

正面渗透截取法就是截取流行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内容和情感,将之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以流行小说为例,很多学生都很喜爱金庸的武侠小说。前段时间,金庸的作品已经进入了全国版中学语文教材,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流行文化中还是有一部分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内容。像学生们喜爱的畅销书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床边的小豆豆》表达的是童年的纯真情感;热门网络日志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表达了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坚强;《佐助家的阿姥》表达了乐观朴实的生活态度。另外像学生喜爱的流行杂志《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小说》等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立专题课外研究或是以开展阅读会的方式,及时向学生推荐流行文化中的优秀作品。

4.巧妙融合法

巧妙融合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巧妙地融合。这样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能消除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心理隔膜。例如我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庄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阅读《庄子》的几篇代表作。但是在预习作业中仍有很多学生反映很难读懂。是啊,艰涩难懂的古文确实让学生“敬而远之”,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画的《庄子》的动画版,于是在课前我给学生看了十分钟“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那活泼可爱的画风,那忠于原著的内容,那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就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当然在讲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融合的同时,有点要特别注意。首先教师应该选取忠于原著的版本,不要选用改编甚至是恶搞的版本。其次教师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随意地引入流行文化。最后像《庄子》的动画,我只让学生看了“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并没有让学生看《秋水》的动画版,因为影像会破坏文字的魅力,更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力。另外教师在坚守文化操守、固守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让流行文化成为良性的教学因素,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对《三国演义》、《论语》、《聊斋志异》、《史记》、《聊斋志异》等作品的理解,在传统的理解与阐释之外,也可将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说《史记》、马瑞芳说《聊斋》等引入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也能拓宽学生思考的层面。

5.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借鉴流行文化活泼多样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外在形式,作为语文课的资源。许多娱乐竞赛节目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因为它们都有鲜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借用或化用流行综艺节目的外在形式,变成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带有语文训练性质的竞赛或活动方式。例如古诗文背诵,如果只通过默写的方式检查,长期以往学生必然会感到厌倦。教师不妨尝试一下“超女比赛”的方式,以层层晋级的方式,评选出“学识渊博奖”,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赏析毕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样》时,我就大胆借鉴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形式。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结合“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题目,我又巧妙借鉴了拍卖会的方式,先以一场“人生拍卖会”的游戏形式开展讨论,结果全班每个同学都上台畅所欲言,之后学生们写起文章也不再感到思路枯竭了。另外像实话实说和幸运52等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都适合移植到语文课堂中。

6.拓展延伸法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流行文化已经渗透了学生的生活,并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流行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语文拓展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选取流行文化的专题,开展写作、访谈、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将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后流行文化的探讨结合起来,既能激活流行文化中隐蔽的教育,又能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以“我最喜爱的广告语”为主题开展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做一份“本年度网络中最热门的词汇”的研究报告。另外像影视评论等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门选修课来开展,以流行影视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研究。

7.反面批判法

反面批判法是指明确指出流行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和负面效应,并提高学生面对流行文化去芜存菁的能力。流行文化纷繁多变,良莠不齐,因其商业性、娱乐性的特点造成了不少负面和消极的因素。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倾向,青春派作品中的刻意颓废,流行歌曲中的无病,这些都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有必要用经典文本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辨别和抵制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

8.两相对照法

两相对照法借用了比较文学的鉴赏方法,是指找到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的相似点并互相联系,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流行的魅力,更感受经典的韵味。例如我曾以“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主题,将流行歌曲与文学作品进行两相对照,歌曲《涛声依旧》和诗歌《枫桥夜泊》的对比;歌曲《等等等等》与小说《边城》的对比……又如学生喜爱的流行偶像剧大多套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些甚至套用了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式作品的情节和结构,也可以以此为角度,让学生进行分析。另外流行歌坛刮起了“中国风”,像《东风破》和《花田错》等歌曲学生都是极力追捧。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有赏析周杰伦的《青花瓷》这样的题目,说明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流行文化的潜在教育价值。“中国风”的歌词大量选用古典诗词的常用意象,教师可以从古典诗词的意象这个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鉴赏。两相对照,揭示出了流行文化的苍白和古典文化的醇厚;两相对照,也可揭示出流行文化的鲜活和古典文化的生命力。

9.质疑反思法

质疑反思法是指面对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独立的精神,质疑的态度和反思批判的勇气。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就是盲目跟风,因此质疑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以郭敬明和韩寒为代表的青春派作家对当今的中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追捧他们的作品,摘抄甚至模仿他们的作品风格。针对这一文化现象,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质疑和反思。我曾以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青春派作品,结果学生们意识到:郭敬明的作品语言功底确实很好,但题材太过狭窄,情感基调陷入了刻意感伤的套路;而韩寒的文章虽然文字犀利,但有些批判缺少发人深省的力量。通过质疑和反思,学生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向往以更深厚悠远的文化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

于丹讲诗词范文第5篇

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人,活着的、不断成长着的人,不是简单的容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新课改理念贯彻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政治课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它就在我们身边。积极寻找创设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点,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去体验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事实证明,效果明显。学生普遍反映政治课非常有意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学,才能愿学,才可能学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创设生活化课堂,鼓励学生参与之外,我还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评价机制,比如,将全班学生组合成五个独立纵队,按每节课的表现,现场评出明星队,选出明星队员。

二、恰当利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

新课程主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他们想参与课堂,充分展示他们的风采,特别是文科学生,情商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则充当一名领路人和倾听者。比如讲到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我提前把学生参与的话题告诉他们,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问题,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第二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怎样的?你平时都会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第三、第四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上网经常会浏览哪些信息?有没有接触过不良信息?为什么一些网站要把不良信息放在网络上传播?第五、第六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们家发生过家庭成员争抢电视的情况吗?你们争执的焦点是什么?第七、第八小组负责的问题是:你喜欢的流行歌曲有哪些?你认为若干年后周杰伦的歌曲能否成为经典?这些小组发言分别放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展开,事实证明凡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紧跟新教材,贴近学生,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新课程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充实教材,使教材“活”起来。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时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比如,河南的粽子为什么要包成三角形的,驻马店当地农村为什么至今还流传着捉癞蛤蟆的风俗,从而引出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四合院建筑引出传统建筑的继承;从大家暑假看的一部大型神话电视剧《搜神传》的原作者——东晋史学家干宝是驻马店新蔡县人,引出传统文艺的继承;从驻马店籍的历代思想家比如春秋的漆雕开等文化名人引出传统思想的继承……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再趁热打铁问大家:“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是不是只有继承性,在今天它还有哪些特征?”顺利引出第二目。学生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掘,有效利用。

四、注意锤炼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文科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讲文化生活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这个民族精神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问题,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都知道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流域生活了141年,有部电影《东归英雄传》就是描写这个部族,东归的历史可以说是惨烈的,对此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复杂的伤感。而真正让人感动的是这次近乎疯狂行动的领导者渥巴锡,这位年轻的大汗率部东归时年仅27岁,在他面前是大自然死亡的法则,在他身后则是沙俄无尽的追兵,他要带的不是16万精锐部队,而是16万拖家带口的普通百姓,而27岁的他却是那么坚定,他要带上这全部的男女老幼,几百万的狗马牛羊和锅碗瓢盆上路。东归之路的惨烈,让所有曾经描述过它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战争、寒冷、饥饿、疾病、尸横遍野,到最后16万人只剩下不到7万,他们历尽磨难终于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1775年1月,年仅31岁的渥巴锡与世长辞,这时距他回归祖国还不到四年,临终前他给他的人民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耘、勿生事端。遥想二百多年前不远万里的土尔扈特东归,近观仅一峡之隔的台湾回归的艰难,一个不远万里冒险东归,一个近在咫尺儿不能认母,支持的分子有没有想到这其中的天壤之别呢?”讲完这一段话后,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我知道这番话起到了预想的效果。在政治课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这是积极营造良好政治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更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方式和桥梁。

五、注重语言的积累,打造幽默课堂

学生喜欢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的老师,这是大多数教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能成为这样的教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发誓,自己一定要成为这样的教师。于是,课下我自觉做一个有心人,在家经常上网浏览名师名家的文章、视频。从于丹老师的讲课中,领悟她语言的驾驭能力,讲课的风度及语速;从中国的古诗词、当代散文以及一些人生格言中吸取优美的语言风格;从郭德纲、周立波、小沈阳、赵本山的段子中寻找语言的幽默感……并将这些感受和文字及时记录在册,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该雅则雅,该俗就俗。我在课堂中会经常出现一些诗词典故,而且也会有大量的生活化的语言。比如,在向学生提问某个问题学生一时想不起的时候,会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看我,我只是个传说”,学生哄堂大笑,及时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在讲评试卷时,会说: “做题一定要看清谁在干什么,不要把大师兄当成二师兄,虽然今天猪肉很贵”“做选择题,一定要学柯南,走到哪就让他老兄死到哪”……诸如此类的幽默语言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课后做个有心人,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整理,这样何愁课堂效率不高?何愁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不喜欢你?

六、尝试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