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之;独立性;用法

一、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解说的质疑

“之”既可出现在单句里作主语、作谓语、作定语的主谓短语之中,又可出现在复句的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所有的文言虚词书中对“之”放在主谓之间的语法作用都解释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这样的解说,将短语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给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此解说为“在单句中,‘之’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在复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样在分析时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在单句中,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成分

1.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主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师道之不传”这个主谓短语作“久”的主语。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烛之武退秦师》

“秦之遇将军”作“可谓深矣”的主语。

2.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宾语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臣之不敢倍德”这个主谓短语作“言”的宾语。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兵之来”作“患”的“宾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东方之既白”作“知”的宾语。

3.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定语

次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孟德之困于周郎”作“者”(地方)的定语。

狂夫之乐,智者哀焉。《史记・赵世家》

狂妄的人喜悦(的事),聪明的人对他就发愁。

“狂夫之乐”作了省略的“事”的定语。

4.放在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使主谓短语作状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在)使者来往(的时候),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会从于赵。《平原君列传》

(在)秦国围邯郸(的时候),赵国派平原君去求救兵,跟楚国联合。

“行李之往来”“秦之围邯郸”中的“之”使“行李往来”““秦围邯郸”这样的主谓短语意义变为表时间,处在状语的位置上,作“状语”。

三、在复句中,放在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邻国的实力雄厚了,你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又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父母爱护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长远的利益。)

“之”在“邻厚”“君薄”“父母爱子”这样的主谓短语之间取消了主谓短语作单句的独立性而作复句的分句。

有的虚词著作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的“之”解说为“假设连词”或“凑足音节,舒缓语气”,但都和他们著作中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化句子为成分”相矛盾。如果说“之”作假设,那它只出现在这一种句型中,没有普遍性,又无可与其他假设虚词互换的佐证。我们把这样的句式进行归类分析,从字数上看这种主谓短语之间加“之”为奇数的句子是常态。从诵读的语气看,这样的句式中“之”提顿和后面内容呼应性明显,形成假设的语气。“凑足音节,舒缓语气”自然也就不正确。

参考文献: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利用汉字学相关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提到“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文言文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一些汉字学的知识,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习。在笔者教学实践过程中,曾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甲骨文。例如《荆轲刺秦王》中“秦王还柱走”的“走”,先在黑板上写出甲骨文,让同学们猜字,再猜含义,“‘走’字形,像人甩开手脚奔跑,所以它的本意是‘跑’”。《诗经》:“彼有遗秉”的“秉”字形,像一只手握着一把禾,本意是“一把庄稼”,所以“彼有遗秉”的意思是“那边有收获后留下的一把把庄稼”。教师通过这种猜甲骨文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整个课堂效果都非常好,学生也能很牢固地记住知识点。

古汉语的形体可以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家”字,是会意字,上面是“宀”,表示与室有关,下面为“豕”,即猪,古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屋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词汇的演变也具有文化色彩。如“百姓”一词。《书·尧典》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这里的“百姓”为百官之意;现在“百姓”一词则指普通人民的意思。

二、文言结合,激发兴趣

对于学习文言文,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古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及超然的智慧。而现代教师总是将“言”的教学,即字词解释作为教学的重点,等于是将经典古文拆解开来,等到进行“文”的理解与欣赏时,早已是兴味索然了。

要解决文言分离的问题,首先要重视“文”的教学。先让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落实词语理解,还能感受经典古文的魅力。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如果注重“言”的教学,则会将重点落在“夜”上,强调是名词作状语,就会忽视了一个特别有张力的词“缒”,如果此时设问“烛之武为什么‘夜缒’而出”,一方面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另一方面表现出了郑国当时已经大兵压境的危急局势。

三、运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

想要上一堂趣味横生的语文课,除了使用许多方法外,教师本身还必须拥有幽默的语言素养。这个策略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领悟到的。

那天是《陈涉世家》的翻译教学,我穿了一身休闲装去上课,同学们看后就说:“老师今天看起来像十八岁”,我愣了两秒,然后爽快的回答“我本来就十八岁”,学生们哄堂大笑。通过这一简短但又幽默的对话,学生们放下了对教师的畏惧,整堂课都充满了亲切和轻松的空气。在讲到古今异义词“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时,举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我故意给出错误解释:“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死了”,学生立刻发现错误并指正。学生们在老师“故意的错误中”边笑边记,教学效果甚佳。

四、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积极制作和运用教具

文言文翻译教学是以文字作为基本材料的学习,这种学习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对大脑的刺激缺乏立体感和色彩感,学习时间久了容易疲劳,所以教师应积极灵活的制作和运用教具,弥补文字材料的不足之处。

1.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

(1)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

文言文中所讲述的事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抽象的世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看千古如在目前,跨万里不过咫尺。学生们看到并认识了这个未知世界,就会更有兴趣去研究学习。

(2)使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朗诵家的成果,为学生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正音,体味语感,使学习内容进一步立体化,给人以真切细腻的感觉。例如:《出师表》中有许多生僻拗口的字,学生通过名家朗读去正音的效果比多次口头强调要好得多。

2.积极制作和运用教具

(1)以最经济的时间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比如在教《滕王阁序》时,挂一张滕王阁景观的挂画,学生对文中的“鹤汀凫渚”“层峦耸翠”“落霞与孤鹜”等的感受就会生动得多,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会强烈得多。

(2)便于学生更加具象化地理解课文

如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由于学生不了解春秋时期的各国地理位置和形势,所以学习起来枯燥、晦涩难懂。如果能自制一张简单的春秋形势图,学生在学习文章时,不仅对烛之武所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而且学起来也会很有兴趣。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第3篇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常考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3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第4篇

文/吕莉春

摘 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文的复习。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本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察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广东高考模拟题二考题8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多为实词也有个别是虚词),考题9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加点的虚词大多对比(一个是阅读语段中的词,一个为所学课文中的词),考题11翻译语段,此题中的分点是必须把语段中的重要词语(实词、虚词、常见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翻译出来,大意对即可。针对近年来的高考语文教学,我对自己特别是文言文复习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我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本的复习。我们知道高中文言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大约占一年半的时间,留给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一年半里学生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得法、不及时,巩固不扎实、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出现不知风云、答非所问、胡拼乱凑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学好课文,巩固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关键。当然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都会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但是我们面对文言文大量的知识点,仅凭几篇例文点拨是不够的。怎样有效地利用课本,怎样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怎样做到歉意,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个难点,更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是我应对高考的必备方法。简单说我采用三步走的方法。

一、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虽然这篇课文只有三百多字,但需要复习并掌握的知识却很多。课本通译是必须,重要的实词如,贰、辞、许、用、陪、鄙、厌、赐、封、阙、唯、微、因、敝、与、易;重要虚词:之(三种用法)、其(两种用法);通假字:共=供、知=智;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夜缒而出缒(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封(使动用法);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辞曰(省略句),行李之往来(定语后置),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对于我们专业学生,不能放过任何一课的复习,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到句式特点,字字落实、点点落实、课课落实。

我认为学习不经过自己的积累总结,那是不扎实的,对于专业的学生,牢抓课本是十分必要的,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归纳、总结、积累、消化,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一轮复习的必备过程。

二、巧用课本,重点复习,落实知识点

临近高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兵。如,我们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练习题的数量,而忽略了练习题的质量,特别是古文翻译语段,遇题就翻译,而忽略在文中或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只凭借主观想象推测进行答题,这样其得分点就容易被混乱。脱离课本,容易答题偏差。但到二轮复习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课本,怎么办?专家所指:《过秦论》《鸿门宴》《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师说》这几篇文章能扎实过一遍,进行重点复习,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落实,高考就不会有问题。实质上这一轮复习,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这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心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二轮复习时文言文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地运用。

三、衔接课本,演练复习,拓展知识点

“温故而知新。”怎样落实知识点还在于练兵考试,最好选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题型比较标准一些,同时也能落实大纲要求,题在书外,答案在题内,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在做题的过程中再次寻找不足,回到文中去寻找与课文衔接的知识点,一定要理清、底清。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结合

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能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通常是分离的,这样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所以,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观念,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

一、语文阅读和写作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思维发展已经趋向成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传授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增强动力,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1]。将语文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破传统阅读和写作分离的现状,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写作的激情

高中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面临着很大压力,教师为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并且教学活动要具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灵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讲述阅读与写作内容前,要精心备课,搜集适量的素材作为补充,将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一节课涵盖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改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形式,设计的教学预案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基础,通过阅读和写作相联系,将学生引入经典阅读文本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优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及写作的技巧,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和写作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及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读写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讲述阅读以及写作的知识点中,应打破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读写结合的方式,开发学生学习潜力,从而积极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二、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忽视写作资源积累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就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动性,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重点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对阅读和写作有机联系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读写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广泛阅读,才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会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境界。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忽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紧密联系新课标教学要求,对阅读教学和写作的整合重视度不足,教学操作的效果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发展。

(二)缺乏学生写作技能培养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语文写作知识时,没有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缺乏学生写作技能针对性培养,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写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无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2]。如阅读教学中讲述《故都的秋》时,其中有对景物的系列描写,这些描法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利用阅读素材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读写脱节忽视情感表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发展。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读写能力培养存在脱节的现状,不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没有按照新课标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必然会对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升产生阻碍。新课标中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有着明确要求,写作需要表达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避免矫揉造作。而教师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发现学生所写内容情感苍白无力的现象比较突出,不足以吸引人。

三、语文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措施

高中阶段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需要采取整合的措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以阅读为基础,丰富写作素材

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阅读内容时,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避免单一化为学生讲述阅读知识,要注重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资源。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增强学习动力,应以阅读为基础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为学生写作打实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观,引导学生阅读中吸收写作的手法技巧,促进学生在写作中得以灵活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订阅其他阅读资料[3]。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述《烛之武退秦师》时,其中对主人公烛之武的描述刻画比较鲜明,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的特点。读写相结合,就是要让学生能从读写当中领会到各自的价值,通过读写结合增强学生读写的能力。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教师在讲述《烛之武退秦师》时,无论是语言特色方面,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供学生借鉴之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从阅读中领会作者写作的特色,丰富写作素材,从而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读写有机整合,提高写作技巧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读写有效整合,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阅读和写作都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通过读写整合的方式,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放在同场景中,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整合重要性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从阅读当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从仿写开始,增强学生具体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逐步达到熟练的目标。例如,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范例进行仿写,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讲述《记念刘和珍君》后,这一写人的记事性散文中运用了诸多描写人物的手法,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具体写作手法应用的要点。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整合的课堂中,针对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锻炼,在这一过程中能大大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写作学习打下基础。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描写的段落比较典型,语言精练流畅,不多的笔墨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符合人物的身份以及气韵。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结合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够逐渐成熟。

(三)阅读写作整合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活跃的思维。教师要结合读写结合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发散创造思维,增强学生写作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续写的方式,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原文基础上按照原文思路延伸拓展写作,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章主旨以及中心思想有明确的认识,结合原文叙述的语言,围绕中心事件展开叙述,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叙述视角,和原文相契合,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及联想力的基础上展开创作,就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阅读内容《边城》之后,文章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刻画最为成功的形象,是湘西世界当中美的精灵,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这一阅读内容时,要利用好教材资源,通过扩展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通过续写练习,培养写作的兴趣,提升写作水平,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续写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出突破口,帮助学生梳理阅读当中的故事脉络以及人物性格特征等,在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续写的动力。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读写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作用,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学习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发展。

四、结语

综上而言,教师在为学生讲述语文阅读内容时,要注重和写作进行整合,通过读写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在读写整合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样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读写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在为学生具体讲述语文阅读和写作内容时,要注重两者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从中增强学习探究的动力,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从写作中运用阅读的素材,灵活创新读写的内容以及方式,有助于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锁明韩.立足课本,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为例[J].国际教育论坛,2020,2(4):71.

[2]苏艳.精整深读开文思勤写细改成佳作:读写结合在高三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之我思[J].课外语文,2020,9(1):2.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文教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中华儿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