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言的心

莫言的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莫言的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莫言的心范文第1篇

莫言的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锁托槽;摩擦力;牙移动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6-0820-03

自锁托槽是新一代低摩擦托槽。其理想的结扎方式,既能保持弓丝与托槽的稳固啮合,从而精确控制牙位,又大大减小了矫治器系统的摩擦力,使牙齿能够在较小牵引力的作用下迅速移动。自锁托槽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学者们对其研究也不少见,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尚未见广泛的临床应用。因此,我们在传统翼结扎托槽基础上,初步研制出一种自锁托槽,希望可以对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1 结构和优点

1.1 结构:新研制自锁托槽的基本结构:托槽底板为弧形,其上有槽沟,底板上亦对称设置四个翼,其中心为弓丝槽转轴支架,上侧有卡道及卡紧圆槽凹。自锁卡环绕轴旋转180°,由凸台与圆槽配合卡紧,内凸圆亦可压紧弓丝,从而完成弓丝与托槽的紧固。

1.2 优点:①此自锁托槽可省去繁琐的结扎程序,节省临床操作时间,且可有效地避免结扎丝对口腔粘膜造成的损伤。②此托槽主要靠卡环的旋转动作来完成对弓丝的固定,而压紧凸圆是靠圆弧面与弓丝接触,这就大大减小了弓丝与托槽的摩擦阻力。③支架上侧设有二个槽(卡道),可调整凸圆的压紧程度。临床上调整加力时,只需将松弛的托槽与弓丝锁结处再扣紧一格,压下至第二个槽即可,无需在槽沟内加垫附加物来调整阻力大小。④托槽结构合理,使用灵活,制造方便,成本也很低廉,非常适用于国内各大中小型医院。

2 实验材料和装置

2.1 材料:随机抽取两种右上尖牙托槽各10个(新研制自锁托槽和国产槽沟为0.022×0.028传统翼结扎不锈钢方丝弓托槽)、三种弓丝各10根(国产0.016“Ni-Ti弓丝、0.016”澳大利亚弓丝和国产0.017×0.025不锈钢方丝)、直径0.20mm、长24mm的不锈钢结扎丝若干根。

2.2 装置:①紧固弓丝部分:包括弓丝定位孔架,紧固螺丝,传感器连接板和滑轮。②拉力驱动部分:包括无级变速电机,传感齿轮,传感丝核,移动滑块和固定机座。③测力部分:包括500mg拉力传感器,微波放大器和支架。④记录部分:包括调压器和存储示波器。

3 法和步骤

3.1 将支架、托槽和各种弓丝用酒精棉擦净吹干并将组装好的支架放于一水平玻璃板上,按事先画好的中心线将自锁托槽固定在支架前方,使其中心与支架中心相吻合。

3.2 取0.016Ni-Ti弓丝沿支架中心线将其一端穿入托槽后方传感器上的微孔中,拧紧螺丝,以便压紧弓丝,确保弓丝另一端位于托槽槽沟中心。

3.3 将上述弓丝游离端纳入自锁托槽槽沟内,取一段结扎丝,顺时针旋转6圈,将弓丝固定在槽沟内。

3.4 旋转电机令固定好的弓丝处于松弛状态。打开已连接好的示波器,旋转电机并使其以1mm/min的速度拉动传感器,继而将拉力传导至弓丝上,通过传感器上的放大器可将受力情况显示在示波器上。

3.5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在拉动过程初始阶段,可见曲线逐渐上升,达到最高值,在弓丝被拉动的一瞬间,曲线突然下降形成一个波峰,记录下峰值和波形图。更换弓丝和托槽,重复上述实验,共得出200组数据。

3.6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0.0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与哪种弓丝组合,翼结扎托槽的摩擦力均远大于自锁托槽,二者有极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4.2 无论与哪种托槽组合,Ni-Ti丝与澳丝和不锈钢方丝进行比较,其摩擦力远大于澳丝和不锈钢方丝。呈现极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澳丝与不锈钢方丝进行比较,方丝的摩擦力远大于澳丝的摩擦力,二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5 讨论

实验原理:滑块在微电机的驱动下,沿滑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移),通过紧固螺钉拖动拉力传感器,使另一端结扎在托槽内的弓丝受拉移动,摩擦力也随之产生,再通过放大器将所产生的信号放大,并将拉力变化的这一动态过程(即规律)由存储示波器显示记录出来(即结果),以此来表示弓丝与托槽接触面之间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更换不同托槽及弓丝,完成测试比较。

在摩擦力实验中,从微电机拉动弓丝开始,示波器上的波形是逐渐上升的,这是摩擦力逐渐增大的过程。当波形上升到最高峰,即弓丝刚刚移动的一刹那,波形迅速下降,出现一个波峰,这个波峰的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的值,也是本实验所求的摩擦力值。

莫言的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仿;自动模仿;过度模仿;仿真;镜像神经系统

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什么是模仿(imitation)?Thomdike(1898)认为模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做出一种行为(cf.Subiaul,2010)。Thorpe(1956)认为模仿是复制一个新异的行为(cf.Subiaul,2010)。Whiten和Ham(1992)将模仿定义为观察者的行为与榜样的行为存在可以辨认的匹配(cf.McGuigan,Makinson,&Whiten,2011)。Heyes(2001)将模仿定义为观察者对示范者身体运动特征的复制。复制是模仿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但是在桑代克的定义中并没有提到复制,至少没有明确地提到复制,他所强调的实质是观察学习。而观察学习和模仿是有区别的,因为观察学习不一定要有明显的匹配行为。比如看到别人做某事有不好的后果,自己就不做了,这是观察学习,但不是模仿。Thorpe的定义同时强调了学习和复制,但是却将模仿限定为对新异内容的复制,忽略了对熟悉内容的模仿。Heyes的定义将模仿局限于动作模仿,对其它领域的模仿则没有提及。相比之下,Whiten等人的定义站在第三方的视角,说明模仿是观察者对示范者某种行为的复制,对行为本身的性质没有予以限定,最能概括模仿的本质。简而言之,模仿就是复制,至于模仿的内容属于何种领域、模仿的内容与模仿者已有经验存在怎样的关系、模仿者对模仿内容的理解程度等则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提出具体的操作定义。

但是,在外文的有关文献中,有“复制”含义的概念并非只有imitation,还有emulation和mimicry。为了区分这3个相似的概念,Carpenter和Call(2002)借鉴化学原理,提出了社会学习的化学(the chemistry of social learning),认为所有的社会行为可以分解为3种元素:行为、目标和结果。个体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复制他人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的目标,但忽略行为的精确性,就是仿真(emulation);假如复制他人的特定行为,但忽略行为的目标或意图就是无意识模仿(mimicry);假如同时复制他人的行为和目标,就是模仿(simpson&Riggs,2011)。

由于仿真、无意识模仿都有复制的含义,只是复制的内容有所区别,所以从广义上来讲,我们认为仿真和无意识模仿都属于模仿。模仿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关新生儿和婴儿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人类个体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行为,包括肢体动作和发声等(Meltzoff&Moore,1 997;Gratier&Devouche.2011)。模仿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Young et al.,2011:Casper,Zilles,Laird,&Eickhof£2010)。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纷纷涉足模仿的研究,使得这个领域持续升温,因此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模仿研究进行阐述,并对模仿研究未来的进展提出建议。

2、模仿的理论

2.1 模仿能力的起源——AIM与ASL之争

Meltzoff和Moore(1997)提出了积极的模块间匹配理论(active intermodal mapping theory,AIM),并用新生儿能够模仿成人吐舌头的动作来支持这一假说。该理论假设存在一种超模块(supra-modal)表征系统,所有知觉系统和动作系统的信息都在这个表征系统中被登记。这个表征系统能够将知觉信息与本体动作信息匹配起来,正是这个过程帮助个体匹配视觉输入和动作输出,通过在超模块表征系统中比较示范者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来校正模仿。模仿就是匹配目标(matching-to-target)的过程。既然出生后数天或数小时的新生儿就能模仿,那么这种模仿能力就不可能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而是天生的。

与之相反,Heyes和Ray(2000)提出的联结序列学习假说(associative sequence learning,ASL)认为模仿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个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模仿者首先观察示范者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感知表征,这种感知表征和模仿者自己的动作表征之间建立兴奋性联结,称为“垂直联结(vertical association)”。垂直联结的形成过程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是一样的。同时观察和执行同一个动作,可以建立“直接的垂直联结(direct vertical association)”。经由词语表征激发动作表征,可以建立“间接的垂直联结(indirect vertical association)”。

虽然后来有一些研究重复了Meltzoff等人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要求模仿吐舌头的动作。假如模仿能力真的是天生的,普遍性的,那么婴儿应该不止是能够模仿这一种动作行为。于是研究者开始尝试选用不同的动作考察婴儿的模仿能力(Nagy et al.,2005)。比如Jones(2007)研究了6到20个月婴儿的模仿。在这项研究中,母亲一共示范了8种行为,其中包括吐舌头和连续的手指动作。判断婴儿模仿的标准是:在该行为被示范时做出该行为,而不是在示范某一行为时做出另一种行为。结果,12个月大的婴儿只有一种行为符合模仿的标准——模仿“啊哈”的声音。1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模仿连续的手指动作,18个月大的婴儿能够模仿吐舌头的动作。

对于新生儿以外的婴儿进行的模仿研究涉及了许多行为,包括不及物行为、及物行为以及言语。但这些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例如有研究表明12到16个月以内的婴儿能够进行模仿(Schwier,vall Maanen,Carpenter,&Tomasello,2006),也有研究发现同样年龄的婴儿甚至连最简单的动作也不能模仿(Jones,2007)。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一岁半以内的婴儿很少模仿(Jones,2009;Nielsen,2006)。

2.2 婴儿模仿的机制——目的性推理和动作共振之争

虽然一岁以内的婴儿是否能够模仿有不同的结论,但多数研究都肯定一岁以后的婴儿能够模仿。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用于解释婴儿的模仿:一是目的性推理(teIeological reasoning),二是直接的动作匹配(也称为动作共振,motor resonance)。

目的性推理假定婴儿使用理原理来评价他人的行为(Gergely&Csibra,2003;Gergely,Bekkering,&Kiraly,2002)。婴儿观察和预测他人的行为目的,通常都带着一种假设即“每个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婴儿能够根据目的性推理进行选择模仿(Williamson,Jaswal,&Meltzoff,2010;Schwier et al.,2006;Brugger,Lariviere,Mumme,&Bushnell,2007;Csibra&Gergely,2007)。

动作共振指的是“观察他人的行为有助于执行同样的行为”。该机制假设行为知觉和行为产生有着共同的表征形式,这种假设得到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支持,即行为知觉和行为执行共享相同的脑区(Gazzola&Keysers,2009)。早在生命的第一个年头里,个体就已经具备了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建立行为。效果的双向联结从而习得新行为的能力,这种认知机制使得社会学习成为可能(Paulus,van Dam,Hunnius,Lindemann,&Bekkering,2011;Verschoor,Weidema,Biro,&Hommel,2010)。在这一点上,动作共振吸收了观念运动(ideomotor)的思想。观念运动的意思是行为是用行为的效果来表征的,所以当个体想达到这种效果时,相应的行为就会被激活。个体一旦了解某一行为的效果是什么,当他想达到同样的效果时,就可以激活与此效果对应的行为,等于建立健全了行为一效果的双向联结。而且,假如观察的行为是个体有过相关经验的,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动作共振(van Elk,van Schie,Hunnius,Vesper,&Bekkering,2008)。Paulus等人用实验证明动作共振是婴儿模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Paulus,Hunnius,Vissers,&Bekkering,2011a,2011b)。

3、两种特殊的模仿研究

3.1 自动模仿(automatic imitation)

自动模仿也称为无意识模仿(mimicry)(Heyes,2011)。近年来对自动模仿的研究越来越多,因为它介于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实验心理学之间(Heyes,2011)。前者的研究发现运动前区和顶皮质在执行特定动作以及消极观察特定动作时都有激活。后者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有大量的同时或动作的无意识模仿,对合作态度和合作行为有主要的影响作用(Chartrand&Van Baaren,2009)。

通常在研究模仿时,都要求被试与示范者有外显的行为匹配。但是为了揭示自动模仿的自动性,往往都以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行为的精确匹配,被试不需要表现出完整的模仿行为,因此,这类研究选用的示范行为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动作或面部表情。自动模仿是一种内隐的模仿,其核心过程与模仿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实验范式(刺激一反应相容范式,SRC)的特点使得被试无法充分的表现出对示范行为的精确匹配。

自动模仿部分地依赖于效应器:观察某种效应器(如嘴,手或脚)的动作可以启动相应的效应器模仿行为,但是当效应器不一致时,启动效应会明显减弱。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用手做一个动作时,我们更倾向于用手去模仿这个动作而不是用脚去模仿这个动作(Leighton&Heyes,2010)。

为了观察到自动模仿,包括SRC在内的许多研究范式都会创造条件诱发被试模仿,至少不会明确地禁止模仿,更不会对被试的自动模仿进行惩罚。Cook等人则大胆创新,让被试参加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要想赢得游戏,就要避免对对手的模仿,因为模仿会付出代价——平局。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境,一种情境下被试能够看见对手,另一种情境下被试看不见对手,结果表明当被试能够看见对手时,会有更多的平局出现,说明自动模仿是不由自主的(cook,Bird,Ltinser,Huck,&Heyes,2012)。那么,自动模仿是否总是不由自主的产生呢?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表明人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抑制对他人行为的自动模仿。

由于自动模仿是一种优势反应,要想抑制住自动模仿,执行功能是必须的。一旦执行功能超负荷,就难以起到抑制作用,于是启动效应引起的自动模仿就很容易发生(van Leeuwen,van Baaren,Martin,D.jksterhuis,&Bekkering,2009)。通常情况下,运动前区与自动模仿有关。但是,在需要的时候,右侧额下回和额中回传递有关抑制反应的信息给运动前区,随后,信息被传递给双侧的顶叶后部和内部皮质区,这两个区会将反馈传递到运动前区。最后,左侧的额顶岛盖接收到运动前区的信息并执行具体的抑制功能,从而成功地抑制住自动模仿。因此左侧的额顶岛盖相当于抑制自动模仿的最后一道大门(Bien,Roebroeck.Goebel,&Sack,2009)。

3.2 过度模仿(overimitation)

儿童虽然能够选择性的模仿那些在他们看来最有效的行为(Williamson,Meltzoff,&Markman,2008),但有时也会复制榜样示范的无效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模仿。对此,自动因果编码(automatic causal encoding,ACE)假说的解释是“过度模仿是完全自动化的,因为模仿者错误地将无效行为解释为是有因果意义的”(Lyons,Young,&Keil,2007)。

尽管可能会因此面临时间压力、违背任务要求甚至受到直接的警告,儿童仍然经常进行过度模仿,因为他们把成人示范的无效行为看成是该情境中所必须的,以为成人的行为与最终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要想达到同样的结果,就不可避免地要复制成人的所有行为。反之,当儿童认为榜样示范的无效行为是无意为之的,会明显减少对这种行为的过度模仿(Kenward,Karlsson,&Persson,2011;Lyons,Damrosch,Lin,Macris,&Keil,2011)。

假如过度模仿的原因是模仿者错误理解了因果关系,这种错误理解很可能是知识经验相对较少导致的。那么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日趋丰富,个体错误理解因果关系的情况会逐渐减少,过度模仿也应该会减少,但是有研究却发现过度模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McGuigan et al.,2011)。

为什么知识经验已经相当丰富的成人也会表现出过度模仿呢?ACE理论的核心是指儿童会自动地将成人示范的无效行为编码成是有因果意义的。因为儿童在观察成人示范时不仅看到了示范的行为,还接收了成人传递的某些明显的交流信号(ostensive signals)如眼神,眉毛上举,呼叫姓名等。儿童偏好以这些信号为参照再结合明显的情境推导出对他人行为的合理化解释(csibra&Gergely,2009),无效行为也就因此被看成是有因果意义的并过度模仿之。进入成年期以后,丰富的社交经验只会使得成年人解读这些明显交流信号的能力更强,从而更倾向于自动编码无效行为是有因果意义的。因此,成人才会有更多的过度模仿。

但是,过度模仿是否完全是由于错误理解了行为的因果意义所致呢?有研究表明过度模仿并不完全是缘于错误理解了因果关系。在一项实验中由成人示范以头开灯,同时闲置双手不用。当轮到婴儿操作时,婴儿居然会先用手开灯,然后再模仿成人的行为用头开灯。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婴儿会用手开灯,说明他已经知道用手开灯是符合日常习惯的,但婴儿仍然模仿成人用头开灯,很明显是过度模仿,只是此时的过度模仿显然不能解释为是由于婴儿错误理解了成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zmyj,Daura,&Aschersleben,2009)。Nielsen等人对此的解释是过度模仿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特质,反映了一种进化意义上的适应,这种适应对于个体的社会化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基本的作用(Nielsen&Tomaselli,2010;Tennie,Call,&Tomasello,2009)。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同时也是传递人类文化的需要,人类个体存在“遵奉偏差(conformist bias)”,即为了亲密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模仿他人的言行,而不是特立独行(Richerson&Boyd,2006)。

因此,我们认为,ACE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完善。既要考虑因为错误理解而导致的过度模仿,也要考虑因为社交需要和“遵奉偏差”而导致的过度模仿。

4、模仿的脑机制研究

Rizzolatti提出镜像神经系统是行为理解和模仿学习的基础(Rizzolatti&Craighero,2004),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Heiser,Iacoboni,Maeda,Marcus,&Mazziotta,2003;Heyes,2011;Kana,Wadsworth,&Travers,2011;Menz,McNamara,Klemen,&Binkofski,2009;Ogawa&Inui,2012)。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模仿与镜像是同义的,将镜像神经定义为“人们观察和模仿时会激活的那些神经单元”(Downey,Zaki,&Mitchell,2010;Lieberman,2010),它们主要分布在颞中回(MTG)、顶下小叶(IPL)、颞上沟(STS)和额下回(IFG)等区域(Ferrari,Paukner,et al.,2009;Goldenberg&Kamath,2006;Molenberghs,Cunnington,&Mattingley,2009;Rizzolatti&Craighero,2004;Schulte-Ruther,Markowitsch,Fink,&Piefke,2007)。后来发现运动前区腹部(PMv)以及顶后皮质(PPC)也属于镜像神经系统(Gazzola&Keysers,2009;Ogawa&Inui,2012)。

MNS并不是作为单一的整体被激活,而是模块化的分工表征行为的不同成分(Hamilton&Graffon,2008;Ogawa&Inui,2012)。右侧的IPL选择性的对动作的运动特征和知觉表征做反应,负责对行为目标进行编码(Chong,Cunnington,Williams,Kanwisher,&Mattingley,2008),双侧的STS则负责积极地表征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视觉信息(Molenberghs,Brander,Mattingley,&Cunnington,2010),IFG负责拟定行为计划,在一般性的知觉一行动匹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Newman-Norlund,Ondobaka,van Schie,van Elswijk,&Bekkering,2010)。仿真的神经机制是从STS到IPL,然后再到IFG。自动模仿的神经机制是从STS直接到IFG(Hamilton,2008)。自闭症患者的模仿能力差就是因为在IPL和IFG之间以及STS与IFG之间的神经通路存在问题(Kana,Wadsworth,&Travers,2011)。

由于镜像神经强调了知觉和动作的匹配,而且这里所指的动作往往是知觉者的动作经验库中已有的动作,因此用镜像神经来解释自动模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人类的模仿并不都是自动模仿,更重要的是模仿学习,即通过模仿习得新的动作经验。如何使观察到的新行为与模仿者动作经验库中的行为相匹配?有学者提出镜像神经系统存在两条通路:一条是“直接的镜像路径”,影响向下的动作输出,可用于解释新生儿的模仿和自动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对自主动作的控制和有效抑制自动动作的能力都逐渐加强,就形成了“间接的镜像路径”,从镜像神经系统的核心区域通达前额皮质。这条间接路径在解析、储存、组织动作表征中起关键性作用,从而保证个体能够有效的模仿复杂的行为(Ferrari,Bonini,&Fogassi,2009;Catmur,Walsh,&Heyes,2007;van Elk et al.,2008)。

镜像神经系统在模仿中所具有的机能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Iacoboni,2009;Iacoboni&Dapretto,2006),然而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和争议(Gallese,Gemsbacher,Heyes,Hickok,&Iacoboni,2011)。

质疑之一是认为镜像神经与模仿没关系,理由就是镜像神经最早在猴子身上发现,而猴子不会模仿。假如我们对模仿的定义是建立在对示范者意图理解的基础上的故意复制,那么就不奇怪为什么猴子不会模仿了。但是,当我们将模仿定义简化为拓扑学上的复制,就能在猴子身上发现模仿现象fFerrari et al.,2009;Voelkl&Huber,2007),甚至其他物种也有模仿现象(Mui,Haselgrove,Pearce,&Heyes,2008;Range,Huber,&Heyes,2011)。

质疑之二是认为当前的研究有循环验证的嫌疑。理由是目前模仿研究常用的都是即时模仿,而即时模仿要求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因此,模仿所激活的皮层区域和单纯观察所激活的皮层区域互相重叠就不足为奇了,但由此就认定镜像神经是模仿的神经基础却有同语反复的可能(Hickok,2009)。从逻辑上来讲,模仿一定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产生,观察并对他人行为进行编码是模仿的必经阶段。因此单纯观察引起的脑区激活和模仿引起的脑区激活必然会有所重叠。但是,我们可以改进研究范式来分离观察与模仿的脑区活动。比如Buccino等人(2004)在他们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吉他上模仿吉他手的手指动作。实验通过锁时将行为的执行、观察、模仿和计划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运动前皮质的腹部在行为执行和观察中有激活(Buccino et al.,2004)。这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值得今后的研究借鉴。

质疑之三是镜像神经是否是模仿的唯一神经基础。镜像神经曾经被用于解释自闭症患者的模仿缺陷,认为自闭症患者之所以存在模仿缺陷正是因为镜像神经功能失常(Dapretto et al.,2006;Williams et al.,2006)。但是,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在目标导向的动作模仿、面部表情的有意模仿等任务中和正常人有一样的表现(subiaul et al.,2007;Oberman,Winkielman,&Ramachandran,2009;Hamilton,2008),,只是在模仿无意义动作或新动作时表现出最大的困难(Kana et al.,201 1)。假如镜像神经是模仿的唯一神经基础,上述结果将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除镜像神经之外可能还有广泛的皮层区域也与模仿有关,比如额中回(BA46区)、顶叶和额叶(Buccino et al.,2004;Molenberghs et al.,2009),,因为成功的模仿不是身体动作的简单匹配,还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认知加工:视觉分析、动作目标的表征、模仿内容和模仿时机的选择以及动作控制(southgate&de C.Hamilton,2008)。

模仿的脑机制的复杂性还反映在一些相互冲突的研究结果上。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布洛卡区(BA44区)在行为模仿时有激活现象,说明布洛卡区是模仿的关键脑区之一(Iacoboni et al.,1999;Heiser et al.,2003)。但是,另一项研究却发现布洛卡区(BA44区)在模仿中并没有关键的作用(Makuuchi,2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模仿任务不同,呈现的实验材料也不同。Iacoboni等人的实验任务是即时模仿,示范材料是有动画效果的手,Makuuchi的实验任务却是延迟模仿,示范材料是静态的图片。还有研究发现有目标的动作和没有目标的动作有不同的脑区激活(Kroliczak,Cavina-Pratesi,Goodman,&Culham,2007)。这些都说明不同类型的模仿有可能对应不同的神经机制。以有意义模仿和无意义模仿为例:这两种模仿都会激活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域、前额皮层腹部。除此以外,有意义模仿时,左侧的颞下回有显著的血流反应。无意义模仿时,右侧顶枕区有显著的血流反应。这说明两种模仿的神经机制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Rumiati et al.,2005)。

总的来说,已有的脑机制研究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技术和方法上的限制,即便能够确定某些脑区在模仿任务中被激活,却无法明晰这些脑区在模仿中各自起到怎样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的交互作用。目前只能说已有研究支持镜像神经与模仿有关,然而就连镜像神经本身的存在与功能也开始引起学者的质疑和争议(Gallese et al.,2011;Hickok,2009),这意味着今后还有漫长的探索道路要走。第二,不同的研究使用的模仿任务不同,涉及的模仿类型也不同,或者动作部位不同(例如有手指的、手部的、面部的、脚部的等等),研究结果自然就会不同。比如模仿陌生的动作和熟悉的动作,激活的脑区是不一样的(Vogt et al.,2007)。另外,现有的脑成像研究考察的多是对简单动作的模仿,模仿学习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复杂行为的模仿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模仿的脑机制的全面把握。

5、模仿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社会情境因素

作为社会学习的重要手段,人们更偏好模仿由同类示范的行为,所以模仿最容易在社会交往的情境下产生(Kiraly,2009;Longo&Bertenthal,2009;Nielsen&Blank,2011;Press,Gillmeister,&Heyes,2007;Slaughter,Nielsen,&Enchelmaier,2008)。对于知识经验几近空白的婴儿来说,人类的许多特有现象,如语言、文化、风俗等都是十分复杂、难于理解的,因此完全地模仿就成了极为关键的学习机制(Gergely&Csibra,2006)。作为人类的后代,婴儿在不会主动交流的时候就表现出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信号(ostensive signals)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很好的接受性,如视觉通道的眼神、视线变化和听觉通道的妈妈语(motherese)等。以视线变化为例,前言语阶段的婴儿由于听不懂语音,所以在理解他人的时候经常会借助于其他明显的线索,例如追随成人的视线,当成人的视线转移有一个明显的目标时,婴儿特别喜欢追随(csibra&Gergely,2009)。在生命的第二个年头里,儿童的模仿能力有显著增长,这种增长与个体在语言表达以及社会卷入评定方面的进步有关,即社会交往促进了儿童的模仿(Young et al.,2011)。

另外,当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到社会排斥等不利因素时,也倾向于用模仿周围同伴来调整修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应对排斥,例如通过过度模仿与他人保持一致,从而为自己营造理想的人际关系(Ovet&Carpenter,2009)。

5.2 示范者因素

人类在选择模仿对象时还存在“榜样偏差”,即人们会有选择地决定模仿什么人的言行。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最为适宜的榜样进行模仿(Richerson&Boyd,2006)。年仅1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榜样的选择——当示范者的能力比较强时,能够引起儿童更多的模仿(zmyj,Buttelmann,Carpenter,&Daum,2010)。除了能力以外,研究还发现示范者的性别及年龄也会影响他人的模仿。另一方面,Grace,David和Ryan(2008)以41到64个月的幼儿为被试,采用班杜拉的榜样示范的范式,结果发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偏好模仿同性的行为,尤其是同性成人的行为。当榜样的性别保持恒定时,儿童则偏好模仿同龄人的行为。这说明示范者的性别和年龄都会影响儿童是否模仿(Grace et al.,2008)。

5.3 示范信息的内容及传递方式

示范内容不同,模仿的水平就会不同:研究发现对不及物动作的模仿优于对及物动作的模仿(carnlo&Rumiati,2009)。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对抽象认知规则的模仿好于对具体空间动作的模仿,对熟悉内容的模仿优于对陌生内容的模仿(Subiaul,Anderson,Brandt,&Elkins,2012)。

示范内容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物,将影响到儿童是模仿还是仿真:在一项研究中,成人示范移动玩具老鼠,一种条件下老鼠最终进了房屋,另一种条件下老鼠在同样的位置停下但没有房屋出现。结果,前一种条件下儿童进行了仿真,即移动老鼠进房屋,但忽略了模仿老鼠的移动方式。后一种条件下儿童进行了模仿。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第一种条件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后一种条件没有明确目标,所以儿童注意到了移动方式(Carpenter,Call,&Tomasello,2005)。人类很早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倾向,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是目标导向的(csibra&Gergely,2007)。所以只要示范行为有明确目标,儿童往往首先编码行为目标并准确复制行为的最终目标,对于榜样的行为方式往往不能精确复制,其实就是仿真。当同样的示范行为没有一个明显的目标物时,儿童才退而求其次编码行为方式,从而精确复制榜样的行为,即模仿(Williamson etal.,2008)。

除了示范内容本身以外,示范内容的传递方式也会影响模仿。有研究对比了电视和书本两种媒体传递的示范行为是否会引起不同的模仿,结果发现两种媒体传递的示范行为都成功引发了儿童的模仿,但电视媒体引发的模仿明显更多一些。当书本中没有插图时,儿童也能在成人的言语讲解下完成模仿任务(simcock,Barr,&Barr,2011)。

5.4 模仿者的认知水平和经验

有研究表明婴儿要到12个月时才能考虑情境中的限制因素,这种考虑直接影响到了婴儿对模仿的选择(zmyj et al.,2009)。儿童的认知水平会影响到他们的模仿,因为他们的物理知识少,所以他们无法意识到榜样的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效率不高的,所以更容易出现过度模仿(Simpson&Riggs,2011)。

除了认知水平以外,经验也会影响到对模仿的选择和反应(Catmur et al.,2007;Schulz,Hooppell,&Jenkins,2008)。有一项研究以3岁儿童为被试,控制儿童参加模仿任务以前的经验,然后由成人示范新行为,结果发现儿童用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决定是否模仿别人的行为。他们选择性的模仿那些在他们看来最有效的行为。也就是说,在选择模仿什么和选择什么时候模仿方面,儿童会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己先前的经验,二是他们观察到的他人行为的有效性(Williamson et al.,2008)。

6、综合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模仿的研究有增无减,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我们认为还有必要从以下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从理论构建上来看,已有的模仿理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往往着眼于某一具体问题,比如解释过度模仿就用ACE假说,研究婴儿模仿就用目的性推理或动作共振假说,揭示模仿的脑机制就用EP-S模型等等。这些假说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且可以解释一些研究结果,说明它们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这些理论无法帮助我们对模仿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模仿理论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现有假说进行整合。在宏观层面上,可以将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纳入其中,解释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模仿是个体发生的成就,以感知运动学习为基础,以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Ray&Heyes,2011)。在中观层面上,可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模仿及其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在微观层面上,可以把模仿者的心理加工过程和对应的脑机制纳入其中,揭示模仿在模仿者内部的形成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模仿的理论,也可以借此形成新的研究动力,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模仿研究以实验研究为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经典的研究范式,包括“榜样示范”的范式(Grace et al.,2008),“以头开灯”的范式(Meltzoff&Moore,1997),“延迟模仿”的范式(simpson&Riggs,2011),“反模仿”的范式(Cook,Press,Dickinson,&Heyes,2010),“刺激链”范式(Terrace,2005),“从笔到杯(pen-to-cup)”的范式(Ogawa&Inui,2012),还有从认知研究中借鉴来的“刺激反应相容(sRC)”范式等等。未来的模仿研究在方法上要想有所突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形成新的研究范式。正如“刺激链”范式借助了触摸屏技术一样,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日益更新,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和技术研发人员合作创制新的研究工具,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第二,改进或扩展已有的范式。例如“刺激链”范式就有值得改进的余地。该范式很好地控制了两种模仿任务在项目数量等额外变量上的一致性。但我们认为,认知规则模仿和空间动作模仿的任务在记忆上是有难度差异的:认知规则模仿任务中的3张图片不一样,儿童只要能记住第一张或最后一张图片就会大大提高他正确模仿的概率,而空间动作模仿任务中所有图片是一样的,无法提供这种记忆线索,所以记住触摸顺序的难度更大一些。因此,今后有必要改进这一范式,避免记忆线索之类的额外变量引起的误差。第三,丰富示范的内容。目前研究中采用的多是动作示范。但生活中的模仿可以涉及动作、声音、表情、规则等许多方面,因此今后在模仿任务的示范内容上可以有更为广泛的取材。

最后,在研究主题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系统探讨不同类型的模仿。根据不同的标准,模仿可以有不同的类型:自动模仿与有意图模仿,仿真与精确模仿,即时模仿与延迟模仿,熟悉模仿与新异模仿,动作模仿与认知规则、言语表情模仿等等。众多模仿类型中,有的已经研究得比较多了,但并不全面,如自动模仿,已有研究重在考察其自动化程度和脑机制,对影响自动模仿的因素却少有考察。有的却只是初步涉及,如认知规则模仿,还需要更多的探究。而且,不同类型的模仿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呢?在心理层面和脑机制层面是彼此分离还是有所重叠呢?Subiaul(2010)提出了多重模仿机制假说(Multiple Imitation Mechanism,MIM),假设模仿能力包含了不同的内容特异性心理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是分离的,并且都是结构化和功能化的。MIM的科学合理性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检验,但这种思路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在目前已有数量如此丰富的实证研究以后,更需要从系统观的角度整合。

莫言的心范文第4篇

一、文学翻译

从翻译文体的角度,广义上人们将翻译分为文学文体翻译和应用文体翻译。文学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喜剧和诗歌等,以特殊的语言审美创造活动抒发或寄托情感,为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文学作品是语言的重要艺术形式,形象、生动,不仅具有指称功能,还有表情功能,说明作者或者人物的态度和语气,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以及词语的象征意义。文学翻译在不违背原文思想、意义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创作,以传神的笔力力求取得与原文一致或相似的效果,从而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和传递原文的深层内涵,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普通文本的翻译不同,它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需要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文的反应达到一致,因此文学翻译不是对原文简单的机械复制,需要在尽可能达到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一种原文会出现多种译文。能翻译的是表达的内容,不能翻译的是表达的形式。弗罗斯特曾说过:“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说,寓意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文学翻译,常常是翻译出了表层结构,深层含义和结构不容易被翻译出来。

纵观中国翻译史,文学翻译的理论基本按照“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发展,但是在翻译实践时,对于部分交际英语的翻译遇到了“信达雅”或“信达切”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功能对等”中的词性抛弃

当中国的翻译理论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尤金・奈达适时提出了他的“功能对等”,简而言之,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局限于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本中交际用语的翻译,比如《水浒传》31回中“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的翻译难题。在该句中,赛珍珠将“放屁”译为“pass your wind”,尽管在意思和形式上译文与原文较为对等,但是很难达到原文的功能,给目的语读者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困难。关于功能对等,奈达大体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即词性、核心句和同构体,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在翻译中“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

传统语法一般将英语分为词法和句法,在词法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词性概念,不同词性的修饰关系在我们的脑子中已根深蒂固,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句子靠连词连接等详细规则我们都已熟记于胸。学习英语如此,学习翻译亦是如此,由此导致了我们翻译时手脚被缚,难以灵活地进行语言的转化。

奈达认为用词性来描述语言只能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但是语义的关系不容易做到较好表达,比如“She danced beautifully”,按照词性决定的句法关系只能译为“她优美地跳着舞”。很明显,该句在汉语中比较拗口,如果我们抛弃词性概念,将其译为“她的舞姿优美,或她舞跳的很美”则更为地道。为了能从翻译上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模式来完善他的这个基本思想,他抛弃了已有的术语表达,而改用实体、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来对句子中的成分进行表述。

实体指具体的事物和人,如tree,boy等。事件指行动、过程等发生的事,如fall,play等。抽象概念指对实体和事件等质量和程度的描写,比如beautifuHy,cra―zily等。关系指用来将实体、事件和抽象概念连接起来的手段,比如连词或介词等。这几个名称提出就为我们翻译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environmentallydamaging waste,如按照传统语法分析的方式进行翻译的话就是“在环境上有害的废物”,但用奈达理论来分析的话,environmentallv和waste都属于实体,damaging属于事件,三者关系应为waste damages environment,据此,可以译为“损害环境的废料”,这和第一个译本相比就更为地道。该观点的提出为下面翻译技巧或策略的总结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随心所译”点亮了指路灯。

三、文学翻译中的“随心所译”

(一)莫言作品部分原文和译文对比分析

“丁钩儿耳朵里有嗡嗡的响声,他想到蜜蜂。蜂蜜。蜜饯婴儿。此行任务重大,不敢马虎。窗玻璃似乎在微微颤抖。几架巨大的机械,在窗户外的天地间缓慢地、无声无息地移动着。他感到自己在一个水柜里,像一条鱼。那些矿山机械是黄色的。黄色令人昏昏欲醉。他努力谛听着矿山机械的声音,但任何努力都是徒劳。”――《酒国》

译文: A buzzing filled Ding Gou'er's ears. Bees andhoney, he was thinking, and honeyed infants. This missionwas too important to be undone by carelessness. The glassin the windows seemed to vibrate.

In the space betweenheaven and earth outside the room, large rigs moved slowlyand noiselessly. He felt as if he were in an aquarium, likea pet fish. The mining rigs were painted yellow, a numbingcolor, an intoxicating color. He strained to hear the noisethey made, but no dice.

首先通过对汉语原文的分析,可以得知该段人景描写交叉进行,描写顺序在中英文中没有较大区别,因此翻译时句子的语序无需调整,逐句翻译即可。进一步对比中英文可以发现,译文在句式、词汇的翻译上较为灵活。该部分中两个句子明显突破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在传达原句意思的基础上采用了符合英语表达的句式。其一是“丁钩儿耳朵里有嗡嗡的响声”,译者根据英文的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将其译为“Abuzzing filled Ding Gou’er’s ears”;其二是“此行任务重大,不敢马虎”,作者根据英文形合的特点,同时还得统一主语,于是灵活地将其译为“This mission was tooimportant to be undone by carelessness,”

“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生死疲劳》

译文: My story begins on January 1, 1950. In thetwo years prior to that, I suffered cruel torture such as noman can imagine in the bowels of hell. Every time I wasbrought before the court, I proclaimed my innocence in sol-emn and moving, sad and miserable tones that penetratedevery crevice of Lord Yama's Audience Hall and reboundedin layered echoes.

首先,对于《生死疲劳》书名的翻译,译者根据英语主语“物称”的特点,将其灵活地译为“Life andDeath Are Wearing Me Out”。其次,在该段的翻译中,译者没有逐句忠实地翻译,但是在意思上做到了对等,比如“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译者没有束缚于“讲起”这个词汇。对于“我都会鸣冤叫屈”,译者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将其译为了“Iproclaimed my innocence in solemn…”,语言使用地道准确,究其原因,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勇敢地去掉了“舞者脚上的镣铐”,做到了随心所译。

(二)“随心所译”概念的阐释

“随心所译”并不是随便去译,而是首先分析原文,对其进行解剖,找出特定句子或篇章中的核心信息,这里的核心信息不是具有某个词性的特定词,而是抛弃词性的含义,可以把它抽象化,然后按照目的语的表达特点将所得到的核心信息用目的语传输出去,这一过程不是针对词的角度去翻译,而是基于核心信息,为了使译文更为地道,翻译单位一般至少是句子以上。只要句子包含了分析到的核心信息,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译者可以相对灵活地在译文中增加或减少一定的词汇,表达可以使译到随心所欲。

在“I Was reliably informed”句中,核心信息为re_liable和inform,由此该句可以译为“我得到可靠消息”或“我得到的消息很可靠”。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的练习中有一句英译汉练习:“The white―haired farmer man laughed toothlessly.”根据语法分析,有的学生将其译为“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农没有牙齿地大笑”,看到如此翻译,我们不免大笑。根据上述的随心所译法,我们首先分析该句中的核心信息为white―haired、farmer、laugh和toothless,基于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就可以将其灵活译为“这位白发老农开心地大笑,嘴里没有一颗牙齿”或“这位白发苍苍、牙齿掉光的老农开心地大笑”等,至于采取哪个译本则需要看原文作者整体的写作风格。

英译汉如此,汉译英亦然。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一个有经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已经将原句的核心信息考虑于胸。当我们将原句进行分析完之后,我们刚刚踏出翻译的第一步,还远没有到达目的地,显然单纯几个词的翻译还不够,需要重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这时不能够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复制,否则以上的工作就没有了意义。所谓重建就是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将所分析的独立核心信息连接起来,由此一个与原文意思一致的地道表达就可以实现,这种翻译摆脱了原文的束缚。有人将译者比作戴着脚链的舞者,如果能够做到“随心所译”,译者的脚链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就变成了装饰物,更能够体现跳舞的水平。

莫言的心范文第5篇

摘要: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而且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其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相关图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图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揭示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阅读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理解;图式;图式理论

引言:

图式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和信息处理等各方面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阅读理解过程被认为是一个输入信息和读者头脑中已有对世界的认识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本文通过介绍图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揭示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阅读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心理语言学理论对阅读的诠释

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和经验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的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行为。阅读理解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读懂语篇的语法结构,这种理解限于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二是从语言的功用来理解,即除理解字面意思外,还得理解语篇的交际功能。阅读的本质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使读者尽力透析语言如何表达作者意图的过程。这种阅读更具挑战性,促使读者不只是阅读文章,而且身临其境。

因此,阅读不仅是获得信息的过程,而且是解释信息的过程。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概念能力、处理策略和“已知知识、旧有的知识”的相互作用。

2、图式与图式理论

2.1图式

图式是输人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作为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图式有两个基本特性。

第一,式有变项,即不同的组成部分。例如,人们读到“昨天,总统出席了开幕仪式”这条消息时,就会联系开幕仪式的一般做法(图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已存储在他们脑中的常识性概念,虽然这些信息没有被表述出来,但这其中的缺省值有助于推断出未提到的情形。人们读到这条消息时,就会推断出这一图式的其他组成部分,1)这是一场盛大的活动;2)为此项活动祝福。由于这些变项中都包含着特别的信息,其变项就会把不相关的信息排除在外,理解就会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

第二,图式可以被彼此包含、相互嵌入。图式有层次分明的结构界定,由高层最一般的结构层次到低层最特殊的结构层次。面部图式的组成成分有眼、耳、鼻,都是主图式中的次图式。每一个次图式也有其各自的成分。一个次图式,反过来又成为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主图式。在这个例子中,主图式眼睛有其次图式,即瞳孔、虹膜、眼睑,等

2.2图式理论

1781,Immanuel Kant就提出了“图式”(schema)的想法。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把“图式”描述成“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阅读心理的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可用于语言理解中。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本中未表述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而Carrell和Eisterhold也认为.任何语篇或文本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是引导读者或听者,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来重新获取或建构文本意义,达到阅读理解的目。他们把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定义为“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所以,这种对读者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

3.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图式是理解的基础,阅读中的信息处理,如: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都有赖于图式的帮助

3.1结构图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结构图式即形式图式是人们“有关文本各种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作者用这些修辞结构组织文本中的内容和各类概念,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把其中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不同的文体构成了不同的结构图式或形式图式。显然,读者的形式图式影响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回忆。如果读者拥有足够的文本体裁和结构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结构策略,激活正确的形式图式,根据文本的组织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对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选择性验证,这将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透彻理解。文本的体裁和篇章结构是多转多样的,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如果打乱了文本的结构,违背了正常的修辞结构特点和框架,不仅影响阅读能使读者很快摸清作者的思路和意图,有利于揭示文章的意义。读者掌握这类图式越全面,运用越熟练,阕读时便越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篇章的要领,掌握意义核心,阅读的质量便会越高。

3.2 内容图式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内容图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一般说来,读者头脑中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就能够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高层次阶段的信息处理上,就越能保证对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并不需要上下文中的冗余信息来完成辨词活动,他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之外的信息上。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帮助读者预测、选择信息和消除歧义,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两,背景知识严重缺失或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不足或不清楚,就只能激活大脑审某一个特定的图式,却不能激活大脑中所有的图式,因而会造成理解上的不全面和理解错误。学习者所拥有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共有知识即常识,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在相似文化,亚文化、宗教、教育环境里长大而共同具有的知识,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就有的,是跨语言文化的,其受用性不为不同语言文化所局限。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都属于这种不受特定语言文化局限的共有知识,即内容图式。

4.积累图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图式是决定阅读理解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图式越多,学习者掌握的背景知识就越多,阅读自然就更易、更快。

4.1 通过语篇分析,积累结构图式

语言教学家注意到在语篇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的语义解读和语篇分析外,高层次的篇章分析更重要。因为篇章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对局部予以的解读,而在于对篇章整体的解构。通过解构,探索各种篇章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这些图式一旦建立在学习者头脑中,就会引导学习者循着该图式勾画的脉络去探测下一层次的各种组合要素。学习者掌握的这类图式越面越熟练,阅读就越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文章的核心,阅读的质量便会越高。

4.2 拓展知识面,加强跨学科只是的学习,积累内容图式

在外语学习进程中,除了要从学习语言知识人手,还必须重视知识: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如果说背景知识是在学习者接触所学外语材料时必然遇到,并须掌握的知识,那么共有知识就多半是学习者在接触所学外语材料之前已经拥有。这些共有知识,即内容图式,除了通过外语学习,还可以通过母语资源得到加强。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当一方面强调外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母语加强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积累,使学习者扩大知识面为阅读理解能力服务。

5.结语

本文着重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阅读的心理过程.指出了内容图示与形式图示在阅读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帮助英语学习者掌握和运用阅读规律、改进阅读学习、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开展英语阅读研究。(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曼殊.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吕生统,蒋菊.阅读心理学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安全生产与监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甘肃高师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