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习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xx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xx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一、串讲法
所谓串讲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先明白字词的意义,再弄明白一句话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很不适应,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一些词语的虚、实词用法,断句等和现代白话文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省略比较多,学生又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如果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采用串讲法能逐渐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适应文言文的学习,并逐渐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讲解前,先让学生多诵读文言文。虽然单纯依靠诵读,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理解文章,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反复诵读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来感知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因此熟读文章会对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即使是诵读也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的诵读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能熟读文章,那么在理解时会有许多的妨碍,因此在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将文章读熟。
三、导读法
所谓导读法就是老师用启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改变一讲到底的方法,便于实现精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习惯。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通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四、提问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储备了一些文言文知识了,也适应了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易,文字障碍又不太大的文言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待学生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并让学生明白犯错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练习法
针对一些内容简单,自学容易的文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可以是一些重点词句的解释,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练习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完成练习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并做必要的讲解,以巩固练习的成果,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运用练习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钻研课文。还可以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章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写作。
六、答疑法
所谓答疑法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文章当中的字、词、句,也可以是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更可以是学生针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与看法。针对单个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单独的解答,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疑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全班性的解答。如果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生都没有提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做解答。答疑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选择答疑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文章相当熟悉,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归纳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