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预科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两极分化 针对性 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民族班从名称上来看,就知道跟普通班级是有明显区别的。民族班并不存在民族歧视的概念。因为少数民族由于人群总量、分布地区、师资力量等等因素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是严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人才存在。所以民族班就是为这样的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分优先录取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他们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和普通班是没有区别的。民族班的成立更多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措施,同时这也是我国各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和加强我国的56个民族大团结,为我国的稳定快速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对国家对民族都是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预科班和民族班的招生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在生源上,学生必须是当届的考生。侧重点在于招收那些偏远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学生。例如三峡大学就招收了来自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
三峡大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招收过程中按成绩分为二本和三本的预科班,实习育。现在民族预科班隶属于三峡大学民族学院。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是在原少数民族预科部、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基础上,于2012年8月组建而成的。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三峡区域民族问题研究,现有来自全国30个民族的少数民族预科生869人。学院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南方少数民族研究领域,尤其是在武陵民族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2 预科班英语学习的特点
一是两极分化严重。对部分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太简单,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又很难跟上,这导致基础差的同学越来越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二是教学内容多。按照规定,学生必须在一年内学完预备级要掌握的词汇和其它相关的学习任务,要使学生在一年的修业年限中基本掌握近 3000 个常用词汇, 掌握基本语法, 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能够适应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三是预科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语言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有一周一次的听力课,所以不同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预科教学与大学本科教学已逐渐接轨。
3 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我们应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蒙古族预科生为例,造成其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因为蒙古族预科生在参加高考时,英语只按30%的比例记入总分。所以,在强调升学率的中学阶段,英语学科都不给予足够重视。而且蒙生与汉生相比,性格方面都比较内向,汉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爱表现, 蒙生则不然。另外,如广西,海南等的本地的经济,语音,以及当地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基础也相对较差。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他们认为自己高考英语成绩低,基础差,底子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慢慢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当进行分班教学,以便因材施教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没有分班,教师也应尽快摸清学生的底。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采取减小教学难度,例如,布置不同的家庭作业,布置课后朗读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信心,而且这种练习也不会令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感。另外教师课下可询问和检查课后书面练习完成情况,而且多给予正面评价,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到自己和汉族学生一样受到重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增加学习内容,提高教学难度,量体裁衣式地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目标,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顺利毕业。
而由于教学内容本来就比较多,也可考虑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以本院学生为例,2010 年共招少数民族预科生 98 人,其中有 40%是来自周边地区的土家族,其别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边远贫困地区,因为土家族相比于其他民族英语基础总体上来说要好一些,建立“一帮一”互助学习对子。布置小组任务,例如话剧表演和英语阅读展示等。
因为预科不仅要巩固基础,还要进一步加强听力以及读写译方面的能力。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口语方面网上有很多视频教程,课前可查阅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作文方面笔者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几个话题或者仅仅是问题,学生可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进行短篇写作。听力方面笔者用不同的方式利用材料,例如选择题出得特别好的材料做选择题,有的材料适合精听某些句子和段落,有的材料会播放两遍,第一遍用中文讲出大意,第二遍经过两分钟准备用英文讲出大意,既练习了听力,又练习了口语,而且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理解了材料。口语方面还安排了学生做presentation,总结最近阅读的文章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电影爱好者对介绍外国影片,唱英语歌曲,朗诵诗歌,讲故事,排演英语短剧等,这样不仅觉得学习英语有用,而且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而且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另外笔者开展多项课内、课外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比赛、测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实践,对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4 结语
在民族预科班的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一直是所有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师应该正视的课题。对此,我们应不断加强交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加强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形成特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容.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探微[J].康定学刊,1998(3).
[2] 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杨国俊.论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J].外语界,2002(3).
论文关键词:中学美育教育;美术教学;特色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从美术课程的改革及将美育特色纳入双语学校发展战略出发,对双语学校的长远发展作出可行性规划。同时指向未来、迎接竞争,指出了美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法。
一、引言
美育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美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课程标准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出发,从学生学习美术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标准,破除了陈旧的教育观念,为切实搞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和要求,渗透着美育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的具体精神,是学校美育教学工作遵循的重点。
我校作为一所民汉合校,将美育特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领导者在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学校长远发展所作出的带有变革性的可行性规划。要把美育特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使它真正发挥推动作用,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特色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师生的吸引力,使得它在校内获得持续的成功和支持;更需要进一步深化特色教育,揭示和承载更多的现代教育观念,并迁移到各项工作和所有教师身上,最终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中学美育课程改革的注意点
(一)以美术教育课程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价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中学的美术教育通过情感、形象、审美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与表现,并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校双语班少数民族学生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所谓审美素质,就是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核心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提高审美素质,需要以提高其他素质(如文化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为前提,更需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来提高。所谓情趣,简而言之,即情调趣味。情趣呈现方式有平庸、低俗、高雅之分。情趣的高雅是审美的高品位。所谓审美能力,就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审美能力是通过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接触而培养出来的。它既要求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作品长期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又要求学生有相应的知识,包括对美术语言的了解和艺术风格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不要替代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开展讨论,让学生开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个层面:通过一般的教学方法,即观察、了解、认识、记忆、理解、训练等基本方法,掌握一般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对美术语言、美术类别、多种流派和风格的掌握,对相关联的历史背景和有特定意义的形体、线条、色彩等符号象征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思想倾向、历史发展、时代精神的了解。
第二个层面:运用美术教育的特殊方法,达到对艺术作品深刻蕴意和外在形式美的理解。它融会了感知、情感、想象、创造等众多因素,是一种形象生动、真实直观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艺术品,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美的共鸣。一旦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和升华。
(二)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行动”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活动特征所提出来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美术创造活动中能创造性的应用美术语言进行质疑和探索,并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形成以激发创新精神为先导,以探索研究为中心,以创造实践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宗旨的格局。
美术教学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作用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作用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确立学生实践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产生执著的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在审美魅力的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我们还应将审美观念带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觉到美的存在,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创造美。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交流,消除在文化上的隔阂,促进民族团结。
三、总结
美育教育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注重情感,以情动人,突出感受性,使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创新;善于表达各自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敢创新,会创新。
在美育教育中,应全面抓起。在各个学科领域渗入美育教学,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变教会为自主学会,让民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要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素养,给予民族学生适宜的人文环境和主动学习的空间,给予民族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为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接班人做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民族预科班《计算机》教学现状
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本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计算机教育由于经济条件、教学设备、师资人才等各方面原因相对计算机发展略显滞后。我院少数民族学生一半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当地办学模式、教育经费的投入等都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步伐,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计算机很陌生,甚至有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机。
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教学的如下困难:
1.基础薄弱且不平均。
2.语言环境、汉语教材成为学习的障碍。
3.观念的落后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大多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环境恶劣,当地的基础教育薄弱,信息不通畅,受教育的程度低下,无法理解计算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
二、《计算机》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对象分析我所教的班级共有六个,一个专科班全部学生来自新疆地区,其余五个全是本科班,其中三个理工班两个文科班。新疆专科班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沟通障碍。表现为老师说话可听懂,不过问问题时无法表达;看汉字可识,不过输入汉字时拼音不会拼。计算机实践操作复杂操作跟不上,说明教学时老师说几句话能跟上并理解,不过如果步骤一多,一大段落的话就听不懂了。另外五个本科班的问题是基础极不平均,有个别同学在高中或者家里学习过WORD等软件,而有些同学完全没有接触,这样大家基础不一致,就造成老师授课的困难,讲的内容简单会的同学吃不饱,导致不吃了。讲的内容新且难,完全不会的同学跟不上了。而且班级与班级还不同。理科班整体水平优。文科班整体水平低。
(二)教学方法分析“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2]《计算机》的实践操作部分由WORD、EX-CEL、POWERPOINT组成,每种软件都有比较多的知识点,而且计算机是实践学科,光讲不练没办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所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每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在一项项任务当中,这样既让学生目标明确,同时能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通过记录学生成绩来检验任务的执行效果,另外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可对基础薄弱同学做单独辅导。项目课程以具体的产品及工作任务为课程切入点,因此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每节课的知识点为小任务,将一个软件的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特定目标则为项目作品。例如WORD中我就布置学生完成报刊设计及个人简历制作。EXCEL中完成公司销售业绩分析。POWERPOINT中完成一节课的演示文稿。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好学生能吃好,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是根据新疆班学生沟通障碍的情况,将能听明白并完成老师话的同学作为每组的组长,带动全组同学完成课上任务。
(三)教学过程设计以《WORD》教学为例,首先将整个WORD知识点按照章节划分,将任务设置为6个,保证每节课都有任务的情况下讲解知识点。其次在一章结束,布置项目化作品要求,例如WORD项目为简历、民族预科班生活报二选一。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预科学生 专升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①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一年预科学习期满,经预科培养学校考核合格者,转入本、专科(高职)招生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专业事关今后的择业、就业、发展等诸多问题,因此专业的选择成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整个预科学习阶段都十分关注的焦点。
1 少数民族预科生专业选报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民族预科班招生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确定专业。预科生结业时,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由招生学校提供专业计划。本、专科(高职)招生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人的志愿确定专业。②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本科学习之前要选报专业志愿。但是因为诸多外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在选报过程中,甚至是升入本科学习后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决定专业。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十分迷茫,不知道选择哪个专业,往往是通过对某些专业的一些片面了解就做出决定,之后又很快改变主意。这种情况在预填志愿中屡见不鲜,在正式填报专业后后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个别专业会出现学生扎堆填报的现象。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或是适合学什么专业,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由于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往往将目光放在个别热门专业上,跟风选择。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英语专业和经济金融类专业成为了最热门的专业。(3)一些学生在升入本科就读后对所选专业不适宜,甚至是后悔。学生在升入本科学习后,发现该专业跟自己之前想的有出入,无法适应专业教学,学习跟不上,或是对该专业培养方式不认同。这些都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甚至产生“当初不应该选择该专业”的心理。
2 少数民族预科生选报专业时的影响因素
2.1 外在因素
学生在决定专业意向前往往有了解各专业相关信息的需求,包括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就业方向、就业率等。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会刻意收集相关资料,一般是临近填报专业志愿了,才开始准备。并且学生在采集专业信息时,不了解正确的查找相关信息的途径,迷惘之下,一般会选择以家长的意见为主。不少学生是在对专业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就由家长的几句话做了决定。然而,一些家长在替孩子下决定时,并非从实际出发。有的家长对专业的了解不多,仅以一些片面的信息为依据,或高估就业前景,或低估学习难度;有的家长并非从孩子本身出发,而是优先考虑就业和工作,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性格特点这些跟专业选择息息相关的因素。
2.2 内在因素
许多学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是什么,喜欢什么专业,适合什么专业,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些,也就不能找准方向,准确地帮助自己进行专业定位。因为学生自己不知道如何判断、如何选择,才会转而寻求他人的帮助。
(下转第24页)(上接第15页)
3 如何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学生正确选报专业
3.1 家长应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子女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与规划
专业选择事关子女今后的人生道路,家长希望好好地帮孩子出谋划策。但是家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专业的了解和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不可能非常到位。而且热门专业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只有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才是好专业。③所以家长必须要了解子女的兴趣爱好、优势优点等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帮助子女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与规划。
3.2 高校应开设相应课程,开辟专门的渠道指导学生选择专业
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择业就业指导。而预科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不仅是基础教育的强化,也是提前适应大学生活的途径。他们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直观地感受着大学的氛围,对学业计划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些需求又都是建立在专业选择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面向预科学生开设专业选择相关指导课程或专题讲座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课程或讲座可以从预科政策、专业设置、学业规划、能力发展等方面给予学生系统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理性地看待专业选择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前培养目标专业所需的拓展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完善提供学生专业信息的渠道。例如建立本校的预科教育网站,在网站上公布各专业具体的培养法案、教学计划以及能力要求,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3.3 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及时疏导
预科学生在就读期间,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学生在面对专业选择的困惑时,往往首先询问父母,但是在父母也拿不动主意,或是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时,学生通常会转而向班主任或是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如果班主任与辅导员老师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或指导性的建议,就会加大学生的困惑。因此,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应该自学生入学后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意向专业等,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学生在确定专业前,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父母意见跟本人意愿冲突,不知道选哪个专业等原因,产生焦虑情绪。班主任及辅导员老师还应该适时地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专业选择这一人生大事。
3.4 学生本人应主动进行自我分析,主动了解专业相关信息
自我分析是专业选择前的预备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到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特长、性格等个人特点,才能在选专业时扬长避短,才能在进入本科学习后有目标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专项学习。
同时学生还应该主动了解专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意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所需的职业技能,该专业主要的就业区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专业选报实际上是少数民族预科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高校、家长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才能更好地帮助预科生完成人生中的这一重要抉择。
注释
①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Z],2005,第一章第二条.
关键词:民族高校;预科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相关精神,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尤为重视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改革,其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以下简称‘民理课’)被列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民理课的开设对于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树立民族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知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基本情况
预科教育是民族高校的一个特殊层次,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举办预科教育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落实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体现了国家扶持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为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架起桥梁。
依据教民[2005]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民族高校预科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预科学生均为少数民族学生。②生源地较为分散,主要为中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③民族成分多。预科学生包括了国内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分,包括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等。④民族文化差异性大。预科学生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南方与北方、西南与西北等各地的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上都有较大差异。
上述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特点,以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2015级预科生为例,表1中数据显示2015级预科生(共498名)来自新疆、云南、、海南、黑龙江等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新疆预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25.98%,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生源分布较为分散。
表2中数据显示2015级预科生分属40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预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19.35%,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民族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此外,还包含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如珞巴族、门巴族。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种类众多,生源地地理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差异性非常普遍。
二、民族高校预科开设民理课程具有紧迫性
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上述特点,为在预科教育中开设民理课程提出了基本而迫切的要求。民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核心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普及少数民族的一般知识,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民族共同开创祖国疆域、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反抗外来侵略、各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等基本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平等观、发展观,自觉形成“四个认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成为推进宣传和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新一代。可见,民理课程正是切合了民族预科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需求,在民族高校预科学生中开设民理课程,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差距,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导致预科生很容易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产生民族自卑感,进入民族高校后难以快速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差异造成隔阂、误解,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民理课的开设对于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认同,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建立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民理课教育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大学生民族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预科生通过民理课的学习对于民族理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现阶段民族工作等内涵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克服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性引起的自卑感,更正对于民族问题的错误认识,消除由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各种矛盾,增强本民族及与其他民族的心理认同。
三、民族高校预科民理课程教学的重点
民族高校预科开设民理课程,其教育教学的重点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
作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心理,中华民族认同是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心理,是民族观的具体体现。民理课教学的主要宗旨即为通过对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核心思想的解读帮助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