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满庭芳苏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3、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4、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5、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6、2.以诗为词。
7、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8、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9、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只求阅读而不求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然也遵守音律规范但不拘不于音律。因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也不在所不顾,因此受到其后陆游,李清照等人的诟病。
10、4.苏词的语言创新。
11、苏词语言风格为清新朴素,他多方面吸收古人语言精华,化用前人语言入词,还运用口误、虚字入词,丰富词的表现力。如这首《满庭芳》: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2、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0、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11、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12、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3、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14、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16、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17、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18、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0、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3、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24、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陆容《满江红·咏竹》
25、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陆容《满江红·咏竹》
26、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27、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29、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30、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3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32、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33、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34、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35、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36、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37、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8、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39、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40、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1、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4、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45、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4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4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0、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1、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陆容《满江红·咏竹》
52、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53、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54、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55、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56、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58、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59、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60、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61、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62、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63、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64、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6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6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6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68、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69、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李商隐《潭州》
70、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7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7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3、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7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7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6、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77、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吕太一《咏院中丛竹》
7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79、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0、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81、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82、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83、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84、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85、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86、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刘道著《湘江秋晓》
87、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8、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张泌《女冠子·露花烟草》
89、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9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1、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陆容《满江红·咏竹》
9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3、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94、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95、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6、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97、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98、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99、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文廷式《好事近·湘舟有作》
10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101、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0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03、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104、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05、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106、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107、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108、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09、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110、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11、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112、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字”
古代有身份的人一般都有“字”,而那些没有身份的人通常没有“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同义反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
2. 反义相对。例如: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赵孟(俯),字子昂;晏殊(不同),字同叔。
3. 连义推想。例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尤其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他们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恭敬的“号”。
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尚未流行,葛洪、陶潜有“号”,但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号”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伦理道德加强;二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号”更加盛行起来。
分析古人的“号”,我们可以概括出如下特点――
1.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例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例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例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代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2. 别人赠号的三种情况
(1) 以其轶事特征为号。例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此外还有: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篆愁君――或浓或淡的愁绪
蜗牛爬行时黏液在墙上留下痕迹,形似篆文,古人称之为“蜗篆”。也许,这位天才的“书法家”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对生存的执着追求吧!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想象:那行行晶莹的蜗篆正是蜗牛洒下的泪水,前路的漫长让这位安步当车的“书法家”不免忧心忡忡。蜗牛因此获得了“篆愁君”的美称。例如:
①泥银四壁盘蜗篆,明月一庭秋满院。(毛滂《玉楼春》)
②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③几缕腥涎蜗篆细,一乡信雁声长。(侯克中《久客》)
前两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视出诗人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笔迹”之细反衬出归雁的鸣叫声之长,触发了诗人客居异乡难耐的思乡之愁。原来,无语无字的蜗篆寄托了诗人的真实情意――不尽乡愁、浓浓情愁尽在其中。
二、蜗庐与蜗舍――穷困的处境
古诗词中的“蜗庐”和“蜗舍”是作者对自己居所形象传神的谦称。
三国时,焦先和杨沛造圆型屋舍,形如蜗牛壳,并称之为“蜗牛庐”。后来,文人雅士习惯称自己的居所为“蜗庐”。蜗庐虽狭小简陋,却是款待客人的好场所,是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好去处。例如:
④野老采薇暇,蜗庐招客幽。 (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
⑤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
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 (陆游《蜗庐》)
“蜗舍”义同“蜗庐”,也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鱼虫》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 “蜗舍”既表现出诗人穷困的生活境况,也传达出他身困寒舍心忧天下的情思。例如:
⑦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 (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三、蜗角――微小和空虚
“蜗角”的出名,得力于庄周的奇妙想象。这位为文恣肆的哲人在《庄子・则阳》中描写了一场奇特的“战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多可怕的一场微型“战争”啊,也只有庄周才能“挑”起!从此,蜗角便用来喻指极微小的境地。例如,“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沈约《细言应令》)。“蜗角之争”则用来喻指因细小事而作无谓的相争,例如“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白居易《不如来饮酒》)。这样的诗句不无调侃、戏谑与嘲讽之意。
戏谑与嘲讽之意。
庄子的“蜗角”创意,得到众多诗人的应和,其后的诗人也化用“蜗角”入诗,南宋陆游尤甚。如:
⑧蹙缩战蜗角,崎岖走羊肠。( 《周元吉蟠室诗》)
⑨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 (《寓怀》)
在生物学上,“角”一般指有蹄类动物的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蜗”,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为“牛”, 然而此角非彼角。蜗角,柔软、善缩,却无防御和攻击之力,所以诗人赋予蜗角以“微小空虚”之意。如: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苏轼《满庭芳》)
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柳永《凤归云》)
【关键词】苏轼;宋词;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非凡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一、苏轼对词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1)词中有人对人生的思考。苏词和他的诗一样,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的思考。“乌台案”之后,人生的命运的倏然转变使他更加直接和深刻体会到人生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临江仙・夜饮东坡》中:“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词虽然深切感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追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例如《定风波・莫听》词中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个性气质,使词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立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2)词中有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苏词表现了他的人生理念、年少意气风发和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如《沁园春・密州早行》中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的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少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出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现实中的“射虎”和理想中的“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苏轼的词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进词世界,改变了词的柔软情调,开辟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二)扩大了词的题材
(1)有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描写奔走流动的气势,如《满江红》中“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再如《行香子・湖洲》以清新秀丽的画见称,把山水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生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水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人生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2)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苏轼词中数量较多,但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的清旷词。前人说过,苏词“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
(三)扩大了词的范围
苏轼提倡“以诗为词”,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在他之前,词在文化界是不入流的,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他之前的文坛大家虽然也作词,但题材和内容都无外乎清歌宴饮、儿女私情、赠歌妓等等,非常单调。自苏轼始,他把一切内容都写到词中,名作频出。无论是咏物还是怀人,不论是送别还是悼亡,全写到了词中,从此开拓了宋词新领域,这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功绩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二、苏词的风格
(一)豪放
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改以往靡艳风格,冲击北宋词坛。“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颊带风霜”表现了报国立功的豪迈。苏轼常用大江惊涛、雷鸣、天涯等时空意象,涌动着一种壮阔和力度,具有震撼力。与婉约词形成强烈反差。苏词也表达对宇宙和历史的深切感悟,抒发对社会的责任和雄心壮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千古绝唱。
(二)浪漫主义色彩
《水调歌头》全词运用形象的浪漫主义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热爱。再如《行香子》,苏轼在词中有感于人生虚幻、短暂和无聊,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超脱现实,自寻乐趣,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神奇,语言高妙。这都使读者赞美叫绝,他的这些词给人以思想启迪,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创新,音律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