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第1篇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现代诗歌就应该是现代汉语的最高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初中生,他们个个青春飞扬和活力四溅,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美好纯净的校园生活充满着诗意,可以给青春的心灵提供滋长梦想的诗意的文化土壤和放飞心灵的诗性的精神家园。而现代诗歌教学在长期的惯性思维模式中形成了"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育观,这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弱化、钝化、退化。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呢?

1.激发兴趣,培养情趣

老师自身热爱现代诗歌。广泛阅读,有广阔深厚的诗歌背景知识。熟练掌握现代诗中的术语名词,诗人简历、创作背景等,常常给学生赏析诗词。借助画面用自创诗去描绘。常常有情感地朗诵诗歌。改诗填词,自创诗歌,用诗歌表现生活。广泛利用多媒体以及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功底高深,用词丰富精当,情趣高雅。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爱好文学,爱好诗歌。

2.掌握学习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朗读、物象、意境、写作技巧

中学的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我们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现代主义的诗歌的解读方式不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那样可以从头到尾进行"顺读",而往往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细读。

朗读:注重停顿(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基调)。诵读要贯穿学习诗歌始终。

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语速。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有时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要适当增强其音量。

物象:看诗歌里写了哪些人、物、景、场面。诗歌里面描绘的人、事、物、场面所形成以一幅幅或完整的画面。意境:这些物象到底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要挖掘意境,如何来挖掘意境呢?可以联系写作背景,了解那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品词语,抓修饰语,注意词语的感彩,明确其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找出比喻义和象征义;注意各种修辞的运用。理解其话中话,弦外之音;把自己置于作者生活中,再把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这个环节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体裁而言,读诗歌,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想像……就阅读目的而言,掌握内容,心理活动的主体是分析--综合--联想;掌握写法,心理活动的主体则是归纳(归纳写作特色)--同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因而,诗歌的课堂,更应给予学生独立阅读、充分想像、个性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诗歌的课堂,更应该是诗人、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碰撞乃至心灵密语。

写作技巧:选词炼句,根据画面和意境,找出词句的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常可以采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如何其芳的《秋天》。

现代诗歌中的修辞,除了排比、拟人、夸张、对比、反复、顶真、叠字之外,主要有比喻(隐喻)、通感、矛盾修辞、象征、反讽等。其中的排比、对比和反复对于增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还有本体和喻体互换,例如郭沫若的名诗《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看标题:诗词题目一般有三个作用:交作背景,隐示诗歌内容,告知写作手法。 抓情境:借景抒情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起承转合四字,开头往往是由景起。抓住环境描写中的景物和修饰词,感受环境特点,便能捕捉作者隐藏其中的情感脉络。读篇末:诗词一般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起兴,议论抒情结尾。诗词的结尾即使不进行议论抒情,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和叙事内容也能窥知作者的情感表达。如辛弃疾《密州出猎》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借叙事抒报国杀敌之情的。 改写: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之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但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

3.广泛阅读、比较阅读,自我实践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86-01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来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中职生已经具备了学习诗歌的经验,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到了中职教育阶段,如果教师还只是枯燥地讲解和乏味地分析,会使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是我们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注重联系生活,在思考中感受美好生活

由于中职生中考成绩不理想,他们常常被学校、家长、老师,忽视、轻视,甚至被歧视,学习压力和对前途的忧虑使他们焦躁、迷茫、懵懂不安。利用现代诗歌能够影响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一开始就把标题板书在黑板上,用多媒体制作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这种场景中获得心灵感受。学生描述得极富诗情画意,或站立山巅,极目远眺;或奔跑在沙滩,拥抱大海;或漫步山间,鸟语花香;或驰骋草原,疾风劲马。就诗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提问:“诗人的‘幸福’是指什么?”学生基本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蔬菜”,“亲人通信”,“给山取名”,“给陌生人祝福”等。接着提问:“这些是诗人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奢侈吗?同学们说说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幸福呢?”通过这些提问,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琐事中所蕴含的美好。

二、正确欣赏爱情诗,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爱情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对中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常常谈论的话题。以往教师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轻描淡写的一语带过,这就更加加重了学生的好奇与神秘感。现行的苏教版中职语文课本中已经选编了多篇优秀的爱情诗。例如:《静女》中描绘了一幅恋人约会的场面,表现了青年男女相恋的纯真情感。“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把男女约会时姑娘调皮可爱,男子抓耳挠腮、焦急不安的情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小伙子得到姑娘赠送的爱情信物而喜悦万分。这首诗歌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爱情画面,引导着学生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苏教版第四册选编了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不只是对真挚爱情的赞美,而且还告诉人们一种更高的爱情境界:相爱不是卿卿我我,而是心灵相通。感情相融才是爱情的真谛。教师应用平常心对待爱情这一话题,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抓住诗歌中渗透的情感教育,消除学生心中的神秘与好奇,让正步入青春年华、渴望涉足与尝情的中职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与对待爱情,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三、自主研读评价,挖掘诗歌蕴含的价值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特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谁选的诗好?谁的朗诵好?为什么?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欣赏方面存在的差距,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琵琶行》、《寻梦者》、《静女》等,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蕴含的感情、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诵读、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去挖掘研究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己选择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意味着脱离教师的指导。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选题,教师可以示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致橡树》表达的爱情观有什么不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选定课题后,由于是初涉诗歌领域,面临许多陌生的问题,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研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如何去收集资料,然后学生可到学校或市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找资料,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撰写关于诗歌的小论文。

四、感受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探求生命意义

中职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烦恼,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总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诗歌本身就具有思想性、移情性的特点,诗人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诗作的字里行间,很多诗人本身的际遇就是很好的人生观教材。在诗歌鉴赏时,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天宝十一年,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李白写下气势雄浑的《将进酒》,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达了渴望入世的积极人生态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写了《归园田居》,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愉快心情。在诗歌鉴赏中教师对教材要有敏感性,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

总之,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模式。通过对新模式的教学尝试,不断进行观念的转变与方法的革新,这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巨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1]柴进德.谈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生[J].文理导航,2012,(9).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第3篇

一、选修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选修课是语文必修课的补充,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是教育观念的变更,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也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体现,学生成为课程选修的依据,这样课程选修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代变化,学生基础、学生兴趣进行及时调整,因此教师在选修教材时尤为重要。

二、选修课程的教学四步法(选课―品读―展示―评价)探析

1、选课。在教学过程中,选修处必修并没有完全分开,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选修的教材为主,让学与老师共同选定文章,这些文章有选修教材的内容,也有选修教材外的内容,突破了部颁选修的教材的范围,总之,是以必修教材中的内容及学生的基础、兴趣为选材依据,灵活性比较大,比如:我在教学必修二的同时,就与学生一道选定了本期的选修内容,有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及陶渊明本人的诗作――《归去来亏辞》、《五柳先生传》,介绍苏轼的文章及本人的诗文,尤其是散文,如《后赤壁斌》、《放鹤亭记》、《留侯论》、《贾谊论》,还有他的题画诗等,在清明节前夕,利用这个祭奠先贤思念亲人的节日,让学们选了韩愈的散文《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袁枚的《祭妹文》。选定之后,学生明确了本期选修的内容,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品读。品读美文是一大享受,但作为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宋代朱熹的读书六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对读书方法和态度作了很好的总结,而选修课教学正是为指导学生读书而开设的,因此,吸取朱子读书法的精华对指导我们教学必将产生重要意义,在品读教学中,有默读,分为略读、粗读、细读、精读,有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对于选定的文章,浅显易懂就采用略读、粗读的方式进行,比如《论语》、《孟子》、《唐宋家散文鉴赏》中的一些文章、易懂的诗词也采用这一方式,对于选定的文章比较难懂而思想内容又很丰富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性文章就要细读、精读,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误”字通过精读品味,反复朗读,领悟到这一“误”字有后悔、遗憾、愤恨、愤怒、无奈等意思,一些经典文章还要求反复阅读,温故而知新,对于抒彩较浓的现代诗歌,精美的古今散文名篇,就宜采用大声朗读、朗诵等方式,诵出其情味,品出其韵味,比如在开展全班诗歌朗诵会时,让学生在朗诵《沁园春・雪》时,要读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不屑一顾,对当代风流人物的由衷肯定和赞美,在指导范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要读出失去亲人的那种痛彻心扉、悲痛欲绝、孤独绝望的情味来,呼告语让人身临其境,也有声泪俱下之效。

3、展示。就是口头或书面复述,根据不同的要求,有的选定文章,通过指导阅读后口头复述其内容,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情况,还可通过学生互相补充的方式,丰富完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以后阅读积累经验,书面复述往往用于内容较丰富、想像拓展空间比较大的文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想像力及书面表达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第4篇

纳雍,其实我并不熟悉,开始只是听我的学生说过。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毕节纳雍的,他们常常向我推销其家乡如何的美好,那里的文化如何之深厚,是贵州的“诗歌之乡”,让我的思维开始滋生出纳雍地理概念。而真正了解纳雍,却是我读罢《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之后,我才有了真正认识。诗乡名副其实,诗歌羽化成为了纳雍的文化符号。在文化或者精神层面上,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歌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延续。吕进先生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表现一个地方文化与文明的标尺。《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大展的前言里说:“纳雍的好诗人很多,纳雍的好诗歌很多,但版面有限,仅推出了17人的诗歌!”让我们只能从少量的海水中去看大海。从这次大展里,我们看到了纳雍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年龄段诗人的作品。每个年龄段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作倾向,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反映特定年龄阶段的书写模式与文化认同,让人窥探到纳雍新诗歌的全貌:50后是基础,60后是主打,70后是中坚,80后是希望。不同年代的诗人共同经营着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彰显一个地域文学的繁荣。

在大展里,50后的诗人仅段扬1人。段扬的诗歌应该属于新格律诗的范畴,传统的诗歌美学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些“现代诗经”的味道。如《你猜不到那是我》:“在你经过的路旁/我愿变成小花一朵/让你欣赏它的美丽/却猜不到那就是我//在你遐想的夜晚/我愿变成流星一颗/让你赞美它的璀璨//却猜不到那就是我……”从中看出一种古典的美。在他的《延续美丽》《想我的时候》等篇什里都体现着这一创作倾向。60后的诗人占了11人,分别是陈绍陟、居一、空空、田庆中、西篱、睁眠、姜方、罗俊荣、王家洋、平镛、龚红梅,形成了强势的诗人阵容。可见,60后,是纳雍诗人的主体,是纳雍最有实力的诗人群体。吕进先生曾经在近年的一次华文诗歌论坛上断言:中国诗坛已经进入了60后的时代,因为这些诗人已经成为了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从展出的纳雍诗人和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纳雍也不例外。陈绍陟的诗歌有一种地域文化精神气韵,地域书写中带着强烈的现代符号。比如《西部大书》就是佐证:“荒漠。季风。狼。是否一只大鹰/高悬于天?灼热自翼而退,如海潮/凉风吟成蛇体/漫如晚雪,行人归宿……”新奇的诗歌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想象能力。组诗《还乡》表现了作者的家园意识。该组诗里的《就是这条山路》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神经:“这条山路,父亲已经陌生了/尽管山上仍然吹着三十年前的南风/――那么/父亲,我们就顺着杜鹃花林走/一路倾听山泉的声音吧。”山路作为诗歌的具象同时又是诗歌的意象。很多从山路走出来的人,当他们离开山路的时候,山路已经从他们的视野中逐渐的淡去。而陈绍陟却没有忘记自己走过的山路,从中展示出一种浓浓的怀乡情结。还有书写贵州土著民族的《穿青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关怀意识,给读者传达了《土人》刀耕火种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的历史进程,有一定民族史诗的创作倾向。居一是一位具有地域创作理念的诗人,他的诗歌包含了两个创作层面的题材,一部分是乡土的诗歌,另一部分是写自己远离故土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或者统称为过去现在时。前者包括《水西的忧伤》《向一粒苦荞跪拜》《致父亲》等,特别是他的《致父亲》:“写了一辈子诗词才发现/你是一首不讲究格律的古韵/只剩下尾联两句。垂垂老矣/就像瀑布摔到悬崖底下/才从梦中惊醒……”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才知父母恩。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延续在他的诗歌里。后者包括《深圳情绪》(1―6号作品)《小小的肉体》《听雪》等,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和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空空的诗歌主要表现生命的情绪和思考的场景,比如《八月还乡》《一种精神》、《落日》《南方》《人之高原》《追忆死亡》等。《落日》里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一片小小的碎玻璃上/我看见英雄的眼睛/仿佛一块青春的琥珀/在时间中闪闪发光。”同时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情结。田庆中的诗歌自然朴实,其中还不乏诗歌的空灵,如《重返贵阳》《在总溪河》《月夜》《冬夜》《空酒瓶》等。我们以《空酒瓶》为例证:“我手中有一只空酒瓶/空酒瓶里装满了眼泪/一种更加醉人的液体//燕儿/如果你把自己装进酒瓶/我便永生永世/只痛饮你。”空酒瓶里装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装着很多人的无奈和秘密。西篱是比较熟悉的女诗人,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在《花溪》文学月刊读到过她的诗歌和散文。我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并不知道她是纳雍人。她的诗歌清丽婉约,往往表现的是一细微的生命状态。如《梦歌》《我的心在秋季醒来》《暮色如同回忆》《父亲》《随水而来》等,小题材写出了大诗歌。小处着眼,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思考,给人的心灵吹来了一阵清清的风。《梦歌》就是比较典型的:“头挨着头/肩暖着肩/呼吸平和/眼含光明/那是一个多么喧闹的雨季//望着我们想的地方/像两朵花一样/湿漉漉思想/在眼睫间/偶尔闪动……”在她的诗歌里可以听见一种心灵的低语,内心世界的流露。睁眠诗歌里的使命意识比较浓厚。比如《献诗》《怀乡诗篇》《端阳》《有关麦子》《纳雍》等等。我曾经在不少的文字里断言:故乡或者家乡是不少诗人写作的起点,也是不少诗人诗歌创作的高点,甚至是某些诗人或者作家终身的创作主题。睁眠的诗歌创作就存在着这种创作的状态。《献诗》之一就能阐释这一倾向:“现在,我必然以诗歌接近草本/让心深入民间/在穷门小户中也平静地驻扎下来/成为苦水一侧的食物和煤块/替他们的忧伤流泪……”在这几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使命意识。姜方的诗歌比较清新,语言朴素,以小诗见长。像《秋天的路上》《春鸟》《盛满鸟声的脚窝》《当堂作文》《有诗袭来》等,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瞬间采撷诗意,每首诗歌比较短小,很少超过20行的,但是每首诗歌比较精致,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秋天的路上》中的几句:“秋天的路上/我将自己匆匆收割了/又匆匆挂在/另一棵树上。”写诗不容易,但是写好小诗更不容易。因为小诗中蕴涵了不少生命信息和作者的思想。罗俊荣的诗歌表现的是来自震动心灵的诗歌意向,总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出口,表达自己主观情感,在传统的诗歌语言中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文本表达,比如《今夜》里的一节:“今夜/我不会再说话/任滴血的灵魂/为一支流泪的蜡烛/寻找安生的土地。”王家洋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朴实的诗风,有一种生活的历史穿透力,真诚中饱含了自己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我比较推崇他的“新乡村歌”。比如《怀念村庄》《犁》《献给父亲》等。《怀念村庄》就是可以证明:“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怀念村庄/怀念烈日下的那片云朵。”诗里充满着灵气他的诗歌里,父亲这个形象多次的出现,表明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情与感恩。当然,他的爱情诗也写得不错,如《给阿丽》:“我不想回去/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平静的内心/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移进屋内//阿丽,您弱小的身子/让我想起一支蜡烛/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像一支爱情的午夜插曲,飘荡在人的心里。平镛的诗歌有一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容传统和现代为一炉,比如《果实》《认识黑夜》。《果实》里这几句诗歌比较精彩:“我羞涩于秋天/明月在家园的枝头且歌且舞/果实的声音四处飘逸/于风起处。”诗歌里的通感用得比较到位。龚红梅的诗像一支乡村的双簧管的演奏,揭示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用心,注视你们》、《阿梅》、《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里的几句诗就可以凸现诗人爱情追求:“我的爱人,站在公路那边/御风而至/以春天的温度/深入我的胸腔清点我的积蓄/还有一指之遥/就可触及心脏/为爱情跳动的节奏……”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女诗人林子的著名情诗《给他》。

在大展里,70后的有2位,分别是吴艳林、陈炜。关于70后这种提法,诗歌界一直存在一种观念:游离60后和80后之间的过渡代,70后常常是被人忽视的群体。吴艳林的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打量着生活,反映了一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独语姿态。如《周末,我成了一条鱼》《逃离与亲近》《那些事情》等。听听《逃离与亲近》里倾诉吧:“如果愿意/允许拉上你的手/就让我们/在今夜出发吧/你看月光落在雪峰/该有多么好/漂浮的云朵/那是梦的天使……”不难看出,女性内心的个体流露,婉约里甚至几分的凄清。陈炜的诗歌关注现实,诗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如《儿子》《退房》《伤害》等。如《儿子》:“未来是一副没有翻开的底牌/选择比难产的分娩还要阵痛/没有选择/成了最容易的选择。”诗句里仿佛是在撕碎着传统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诗歌应该是永远的语言艺术,这在两位70后诗人里得到诠释。

80后在大展里有3位,闵云霄、周泓洁和徐源。虽然都是80后的小青年,但是他们的诗风也完全不同。闵云霄的诗歌具有80后的那种独特的思考,语体上有自己的个性。如《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冬天从你的夜晚降临》《献词:灿烂的菊或歌唱》等,单是诗的标题就让人看到与众不同。试读《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的几句:“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是/多么容易的事呵!柔软的小山/和我们纠缠不清并疯狂蠕动/润如酥的小雨在认认真真/清洗我们的天街。亲爱的:/小河已经暴洪了,袭卷我们一春一夜的/疼痛与疲惫。布谷鸟一声声撕心咧叫后/春天已经在我们的怀里降临。”可见,闵云霄和大多数的80后一样,注重语体的革新。在周泓洁的《时光,时光》组诗里,写了1988,2008,2010这三个时间点。也许,这三个时间点,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诗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表现了80后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或者借鉴写作模式。在《1988,启蒙老师的粉笔灰》中写到:“掬一捧启蒙老师的粉笔灰/1998,顽皮成园丁的桃李/我说那些细腻的颗粒像一具具尸体/老师说像泥土中种子的养分。”有人认为,诗歌就是撕碎传统的语言或者对传统语言的彻底颠覆。80后的诗人也不例外。他们大多是这一观点的语体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徐源的诗歌是写实的,乡村意蕴在他的诗歌成为主格调。在80后诗人中这是比较少见的。如《村居有感》《童年洗澡的小河》《焊接竹子的人》《姐姐》等。《村居有感》里对乡村传统物事的书写:“我在乡村里,爱上了这些事物/老牛的哞叫,无限延长/直到黄昏漫过每一块开满油菜花的田地/月亮一挂在院子的篱笆上/就只剩下风从竹叶上,悄悄走过了……”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物事的现代书写。80后有80后的书写方式,作为评论者,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我比较推崇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歌范文第5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曾做过此类尝试。在必修三“祖国土”专题“颂歌的变奏”版块的“文本研习”中,教材曾向学生介绍过六种常用朗读符号,分别为“?重音”“/停顿”“平行语势”“J上行语势”“K下行语势”“―延长”。这些朗读符号有效地辅助学生诵读该版块的现代诗歌。可不知什么原因,改版后的苏教版教材却将该项内容删去。这项有益的尝试没有进行到底,实在可惜。

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入“朗读符号”这一特色内容,并努力将之应用于诗歌教学,以便更好地辅助学生吟诵出诗歌的韵味。下面我将以《将进酒》为例,介绍朗读符号在诗歌吟诵教学中的运用。

《将进酒》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第一首诗歌,这一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以指导学生学会吟诵诗歌为主要教学目标。所谓因声求气,是指我们首先要掌握诗歌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所谓“吟咏诗韵”,是指我们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用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为引导学生更好地诵读《将进酒》,我尝试引入了诗歌节奏、诗歌韵律、语调高低、语音轻重、语速缓急五类朗读符号。

一、诗歌节奏符号

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节奏会把人的感官牢牢牵于诗歌当中。会把读者的思绪的顺序及过程控制在诗歌所要表达的范围内,不会外泄,也不会偏颇。读者可以通过节奏把诗歌中最为深层次的情感展露于外。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每句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人们习惯于用停顿符号“/”来划分节奏。据此,学生便将诗歌节奏划分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读着读着,有同学就提出异议:这首诗酣畅淋漓,豪情万丈,一词一拍停顿过多,节奏缓慢,无法读出李白的那种豪放之情。于是大家反复诵读探究,最终后将诗歌节奏划分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三四三四三”的节拍不光加快了节奏,诵读出两组排比长句挟天风裹海雨的气势,还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咏叹韵律。

二、诗歌韵律符号

诗歌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平仄和韵脚上,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韵脚是诗歌中句末押韵的字,要读得适当长一些,响亮一些。非韵脚的句末字要读得轻缓一点儿,以使上下句音节和谐,整首诗琅琅上口,产生独特的音韵之美。我选用了“”“”两种符号,“”为平韵韵脚,“”为仄韵韵脚。寻完韵脚后,学生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诗居然有六类韵,分别为:

1.来、回(押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

2.雪、月;

3.来、杯(押平水韵中的上平十灰韵);

4.生、停、听、醒、名;

5.乐、谑、酌(押平水韵中的入声十药韵);

6.裘、愁(押平水韵中的下平十一尤韵)。

探究过后,学生惊喜地发现:韵脚的变化往往也意味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开篇描写壮观的黄河水一去不回,暗含诗人时光易逝的悲叹;随后由人生苦短的悲伤引发及时尽欢的感叹;进而提升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举;接着诗人频频举杯劝酒,酒酣耳热之后,狂放高歌;歌声中,诗人愤怒地喊出:“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情感由狂放转为激越愤懑;最后愤怒之极的诗人彻底癫狂了,提议典裘当马,一销万古愁。六类韵分别照应着诗人六种情感变化:慷慨生悲――转悲为欢――自信豪放――激越愤懑――愤极而癫。可以说,把握了韵脚的变化,也就间接把握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三、语调高低符号

语调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某种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语调感的诗歌,赋予了诗歌不同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吟诵《将进酒》,我们可在了解诗人情感变化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语调来演绎。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情感态度的不同,语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J),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愤怒、惊叹等语气。

2.降调(K),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沉痛、悲愤,也可以用于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JK),语调曲折变化,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夸张、双关、特别惊异的句子中。

以诗歌前两组长句为例,学生在经过在经过反复吟诵后,确立了这样的语调变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J天上来J,奔流到海K不复回K。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K,朝如青丝J暮成雪K。

开篇两组长句极有气势,犹如挟天风裹海雨,向我们迎面扑来。前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连用两个升调,犹如一浪高过一浪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极能表现波澜壮阔令人惊叹的场面;后半句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连用降调,暗含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凉,一涨一消间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第二句前半句由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人生的渺小脆弱,语调低沉平缓。后半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人生之短如朝暮之间,语调先升后降,强烈对比之下,更显其悲。

四、语音轻重符号

在吟诵中,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重音既有语法上的重音,也有强调的重音,还有感情的重音。朗读时,必须区分诗句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般来说,一句诗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突出重音,即可用力重读,也可用轻音来衬托。我们往往用“??”表示重音,读时饱满有力;用“”表示轻读,读时声音放轻放低。

在吟诵“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时,学生反复试读,在语音的轻重上发生了争执,有的同学认为存在两个重音“且为乐”“三百杯”;有的同学则认为只有一个重音“三百杯”。争论不下,学生将裁决权交给了老师。我没有先回答,而是先介绍《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三百杯”的典故:“袁绍辟玄,及去,饯之东城。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并反问学生,李白问什么要用这一典故?经过探究,学生达成一致意见:李白运用郑玄被国家征召后与朋友豪饮三百杯的典故,能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迫切愿望,此句为主,应着力渲染,重读“三百杯”。为突出这一重音,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为宾,应轻读。此类句子还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为突出重音“留其名”“对君酌”,前句都应轻读。

五、Z速缓急符号

在吟诵中,适当掌握语速的快慢,可以更好地表现诗歌的内容,渲染诗歌的氛围,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激昂、愤怒、驳斥、申辩的地方速度要快一些;平静、失望、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地方速度要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我们可以引入“⌒”来做连音符号,读的时候要连贯而迅速;还可引入“――”来做延音符号,读时声音缓慢延长。

语速的缓急除了感情变化的需要之外,还可从句式的变化上去做探究。例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一句,四个三言短句的忽然加入,使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应该快读,让人感受到诗人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接下来由三言变成五言、七言,语速渐慢,以突出诗人发出邀请呼唤的郑重。同样在吟诵“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时,诗歌的句式也发生同样的变化,几个短句忽然加入,让诗歌的旋律加快,让人充分感受到诗人的癫狂之态,要拿千金换美酒的急迫与执着。前三句应一口气快读,读到“换美酒”时语气语调要刻意夸张并停顿,为最后的蓄势。读到“与尔同销”是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万”“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愁之深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