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经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负债;资本经营;优势;风险

一、概述企业负债经营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

从会计学上来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经济责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来弥补企业本身资金的不足,从而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然而,借来的资金是要还的,如果经营不当也会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当中,甚至使企业破产,因此这种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负债经营也成为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的经营策略。因此,负债经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负债经营的分类

1.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企业须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交税费、应付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偿还期超过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债务。按照筹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按照偿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和分期偿还的长期负债。

2.借款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

负债按其形成的不同可分为借款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借款性负债,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增加的负债,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负债。自发性负债,是指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自动形成和增加的负债,如应交税金、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和其他应付款等。

3.实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负债按其是否具有可分为实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实有负债,是指事实上已经发生,企业必定要承担偿还义务。如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或有负债,是指其最终结果如何尚难确定,可能是要企业偿还的真正债务,也可能不是企业的债务。如为其它企业担保等。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财务杠杆效应

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增加企业的额外收益。企业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是固定的。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同时,企业可利用剩余的资金获取更多的利润。

2.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

负债经营可以快速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当前社会,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弥补资金短缺就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资金短缺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就采用了负债经营的策略,快速有效的增强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3.节税作用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负债利息应计入财务费用,并在所得税前扣除,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节税作用一般是所得税,而所得税是在年末才缴纳的,并且是依据企业在一年当中所产生的利润计算的,即使在季度汇缴的先缴纳了一部分所得税,但在进行年末汇缴时,可以申请退税或者申请抵扣下年税款的。因此产生了节税作用,从而增加权益资本的收益。

4.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对于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本方式筹资,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付出的资本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本方式筹资,一般要承担较小的风险,但付出的资本成本较高,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筹资的资本成本。

(四)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1.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的正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杠杆效应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不顺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利息的固定性,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负债就会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使企业产生无力偿还债务,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会为负值,从而会导致企业破产。

2.资金短缺无力偿还债务

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企业筹资债务,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能偿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如果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或者企业资金运作不当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企业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还会使企业破产。

3.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在企业经营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而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还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当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得不到好转,或者企业资金运作不当等一系列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负债率升高,当超过允许范围内,负债的比率越高,股票风险就越大,其价格必然会下降。

二、概述企业资本经营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在经济学意义上,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而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的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运营方式。

(二)资本经营的分类

1.无形资本经营

无形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本进行运筹和策划,通过无形资本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的增值的资本经营方式。在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无形资本的地位日益加重,企业逐渐认识无形资本的作用,如何高效的运用无形资本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知识资本经营

知识资本经营,是指在企业的资本经营过程中,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和转让知识,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资本,借助企业外部的知识资源创造出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资本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经营的特点

1.资本经营具有流动性

资本经营的流动性,资本是可以增值的,资本的不利用对于企业来说是浪费的,也就是企业的一种损失,对于拥有时间价值的资本来说,同样的在某一时间的资本一定比同样在未来某一时间的资本拥有更高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单一货币与未来的单一货币的购买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要节省现在的单一货币不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则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单一货币可供消费,从而体现了资本经营的流动性。

2.资本经营具有增值性

资本经营的增值性,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本的价值,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同样的在某一时间的资本一定比同样在未来某一时间的资本拥有更高的价值。资本经营的增值性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本质要求,企业的资本运动,是资本参与企业再生产过程并不断变换其形式,参与在产品转变为产成品价值形成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使劳动者的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相结合,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3.资本经营具有不确定性

资本经营的不确定性,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利益并存,无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都是存在风险的不确定性的,企业要做的只是将风险降到最低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企业的经营者就必须认真地考虑资本的增值性、流动性以及不确定性,风险与利益共存,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企业经营者要尽最大的可能将资本经营的风险性分散,只有把的资本分散出去,同时吸收其他资本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来增强资本的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

(一)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

1.概念的不同

从会计学上来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经济责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来弥补企业本身资金的不足,从而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在经济学意义上,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2.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不同

负债经营的特点是可以快速地聚集资金,来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增强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使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资本具有增值性,以企业本身的资本进行经营,以优化配置和生产结构为目的,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联系

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相对于企业寻求发展,实现本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策略。虽然两者的概念不同,但是又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负债是需要企业在未来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偿还的债务,负债的出现是由于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互分类所产生的。

资本则是由企业的所有人出资所形成的,在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上是以股东资本的形式出现的,而资本往往包含股东资本和债权资本。主要表现在:(1)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资金短缺现象的出现。(2)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闲置资本,在适当的条件下,前者由于资金短缺的不足可以从后者拥有闲置资本的手中直接或间接地借入,从而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借贷关系。无论是企业的负债经营还是资本经营,它们只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企业的财务行为,二者都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关,都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应考虑资本经营和负债经营两者优势与风险相结合,因此企业的经营这在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必须要使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遵循适当的条件,企业不能全部选择负债经营,也必然不能全部选择资本经营,也只有两者在适当的条件下,企业才能实现其筹资管理的目标: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上述指标选择财务风险低、筹资费用低的筹资方式,以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和相对较小的筹资风险,来获取同样多的或者相对较多的资金,企业才能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尚海真,吕素昌.“浅谈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2]周丽丹.“企业负债经营探析[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5(8)

资本经营范文第2篇

一、净资产价值的估计

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的价值直接决定着收购的金额,通俗来说,就是需要考虑到底花多少钱来收购。公司在确定德国希斯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依据的是清算报告和当地律师;在确定云南机床的净资产价值时,主要思路是资产做实和债务打足;在确定昆明机床时,主要做法是进行商务谈判和预期收益。

从德国希斯的收购来看,净资产的价值十分清晰,因为德国希斯已经走入了清算程序,依靠清算法院和我们聘请的当地的律师就能正确地核算,最终以200万欧元较低的价格成功收购。从云南机床的收购来看,云南机床不是上市公司,仅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对它的资产价值的计算,是通过派遣我们自己的工作小组入厂实地测算的。我们是在2004年6月份和昆明市政府签约托管该企业的,由于云南机床是非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透明度非常低,生产经营也进入了半停产状态,净资产的核算难度非常大。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派遣了两个工作组,一组负责生产经营,另一组负责重组收购。经过两个小组近半年的努力工作,我们将这个老牌国企的资产和债务尽可能地打足、做实,顺利地完成了净资产价值的分析和最后的确认等工作。从昆明机床的收购来看,因为其是A+H上市公司,该企业的国内外年报的审计机构是香港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昆明机床在香港还设有一个独立董事,并且这个独立董事如果不看到德勤的审计报告是坚决不签字的,因此这个企业的净资产相对来说是很透明的,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取得财务数据和报告。但是,在收购这件事情上,我们主要是和股权出让方即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来洽谈。需要考虑的是他们拥有的7100万的股权,我们应该出多少钱来购买。要确定这个价格就要首先研究这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价值,然后在每股净资产的价值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来制定购买价格。起初计划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再上浮10%的价格购买,但是后来因为又有了比较强劲的竞争对手,价格就被炒高。最后,公司以总价1.83亿元买了下来。

实际上对于昆明机床等类似的上市公司,在衡量收购的价格是高还是低的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其企业的预期收益,仅仅考虑其账面收益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样的企业还拥有品牌价值,既定的销售市场和营销网络等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都要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计算预期收益,衡量收购价格的高低。

二、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在收购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以云南机床为例来加以说明。云南机床是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很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是职工安置。仅就职工如何安置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就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但是该企业的情况和沈阳机床三四年前的状况十分类似。离休、内退、伤残、伤病、遗属等等人员非常多。凭借以前对自己企业相关情况处理的成功经验,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当时是由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对该企业每一种情况逐项逐入地仔细计算,甚至当地的社保部门都评价我们的计算结果比他们计算的还要清楚。

之所以要下这么大力气计算职工的安置费用,主要是这个问题不仅仅影响到收购的成本费用,将来还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在改制的过程中首要考虑“人”的问题。当时预留了7657万元的净资产来解决职工安置。另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收购以后如果我们进行相关岗位的调整会出现新的下岗人员的安置费用问题。职工安置是企业收购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是或有负债。公司对云南机床原有的或有负债进行了实际估算,最后本着谨慎性原则考虑预留了700万元。现在大约有200万元已经形成事实,带来了200万元的损失。如果当初不能够合理预留,这700万元如果都成为债务的话,就会有700万元的损失。

第三是债务重组。收购这种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必然会涉及到债务重组问题。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被收购,破产清算后很可能贷款银行的债权就完全收不回去,而要对该企业进行收购,使其得以经营下去,就要由我们负责归还债务。因此就可以主动和银行谈判,据理力争,要求其减少原债务,进行债务重组。这对我们是很有利的,能够降低收购成本。在云南机床收购这件事情上,经过债务重组后债务减少了3000万元,当然就等于公司得到了这部分利益。最后核算净资产就剩下700万元,公司并没有花费太多的钱,且是通过增资扩股的途径解决的。债务重组减少的3000万元债务也以等价的净资产留了下来并计入企业的资本公积中。

第四是土地整理。云南机床原厂址是在昆明市区,占地近70余亩,原账面价值7000多万元。在收购云南机床后进行了厂址的搬迁,从原来的市区搬迁到郊区。原市区土地和昆明市政府土地中心协商以1.9亿元出售,增值的1.2亿元全部留在该企业。

在企业收购过程中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以上仅是四个比较主要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量考虑每个重要的细节问题,如果考虑不全或者是处理不好就会给收购后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股权比例的设置

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想对被收购企业达到理想的控制程度,就需要考虑如何设置被收购企业的股权比例。公司对德国希斯是100%控股,是全资收购。

云南机床公司占有85%的股权,昆明市政府国资委保留了15%的股权。公司完全有能力全资收购云南机床,之所以让昆明市国资委保留一部分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的。云南机床毕竟离沈阳机床比较远,如果国有股权完全退出成为全资子公司,可能很多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就享受不到,或者是当地政府就不会优先考虑给予我们一些优惠待遇。因此我们愿意与当地政府按比例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

对于昆明机床,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云南省政府拥有其12%的股权,公司从西安交大产业集团购买了29%的股权,我们也不希望国有股权退出,也和云南省政府协商要共同把这个企业做好。因此,在2006年12月22日通过的股权分置改革报告中公开承诺,沈阳机床和云南省国资委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双方的股份都不退出。

从这一点来看,在收购国有控股企业的时候,政府持有的股份最好不要退出,这样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上能提供便利。

四、收购资金来源的解决

收购的主要资金来源一定要是长期资金,不能依靠短期资金占用。对以上三个企业的收购,投入资金总额是2.45亿元人民币,主要是收购昆明机床的1.83亿元,其余的两个项目的资金需要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长期资金来源一个是沈阳机床自身的净现金流,另一个就是由于政府和银行的支持得到的一部分资金。其中主要是省政府给了我们2000万元补贴,同时利用了市政府每年给予的部分贴息和补贴。此外,收购资金的来源还要考虑收购的综合效益。包括市场贡献、内部资源共享和增值收益等方面。比如,在出售云南机床的原有土地后取得了资金1.9亿元,其企业的整体资金流都划归到沈阳机床的资金流下,由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来监控使用。因此,在收购昆明机床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这部分资金来解决。由此可见,收购之后可以充分使用被收购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在收购过程中,也许短期之内可以依靠短期资金支付,但是一定要尽快利用长期的资金支持。

五、后续资金的组织

后续资金的来源也是应该重视的。收购任何企业,从收购那天起就要考虑后续经营一定会有支出。如果不给被收购的企业追加资金,那么这个企业还是无法运作,无法起死回生,这样就失去了收购的意义。比如,当年收购德国希斯公司时该企业实际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了,云南机床也是处于半停产状态。为了把云南机床搞起来,我们后续又投入了资金9000多万元。另一个方式是内部配套,为其提供配件,比如齿轮等配件就是由我们沈阳机床这边给他们供应,这也是出于一体化运作的考虑。再一个方式就是给他们提供担保融资。他们在华夏银行融资4000万元,总部这边给他们提供担保,利用沈阳机床集团的整体资源、声誉和信誉给他们提供了担保。经过这一系列的后续投入。使得云南机床由被收购当年的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增长到今年的近5亿元。从总体来看,这对整个集团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收购德国希斯公司也是如此,收购的时候是拿了200万欧元的资金,加上后续的增资,总投资达到了1.5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完全是由我们集团自筹的。另外,通过德国的商业银行驻上海办事处争取了一笔沈阳机床的境内担保、境外使用的保额800万欧元的资金,这项业务也是我们企业首次开展的业务。这都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方法。

对于昆明机床的收购,就不需要考虑后续资金的问题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非常低,仅为44%。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2007年欲增加6000万元的投入,由于其资金状况比较好,很多银行也争相为其提供信用贷款。

资本经营范文第3篇

在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即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及如何实现,以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并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的过程中,我们假设产业资本独立完成资本循环的所有阶段,资本家阶级是作为产业资本家的面貌出现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全部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除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商人资本、借贷资本、金融资本和农业经营资本等,与此相对应,资本家阶级可分为商品经营资本家、货币经营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等等,剩余价值则根据资本具体形态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内部进行分割。随着资本主义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独立出来且其职能相对独立发展,分别转化成为商业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即商人资本或商业资本,商人资本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并获取相应的利润。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在内的商人资本就是本篇的研究对象。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六章研究商品经营资本的运动形式、性质及其职能和作用;第十七章研究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商人获得利润的方式;第十八章研究商人资本周转的特点及其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第十九章研究商人资本的另一种形式——货币经营资本,分析其概念、运动形式和利润来源,由于货币经营资本的职能、性质和商品经营资本基本相同,对商品经营资本的分析也适用于货币经营资本,因此本章对货币经营资本只作简略分析;最后在第二十章研究资本主义以前商人资本的特点、作用和性质,分析资本主义商人资本与资本主义前商人资本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资本主义商人资本的本质和作用。

一、商品经营资本

商品经营资本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一部分(原文第十六章)研究的内容。

商品经营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形态分离出来和它的职能相对独立发展的产物,具有特殊的资本流通形式,在社会再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商品经营资本的概念

在第二卷中阐明,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次采取三种形态、经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商品、出售商品三个阶段分别执行购买、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用公式表达即G-W…P…W’-G’。整个过程假定都是由产业资本家独立完成的,这符合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情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W’-G’即商品资本的职能逐渐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并固定、独立发展,由一部分不从事生产活动而专门进行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来完成,因此,商品资本便转化成为商品经营资本。“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作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独立起来,作为一种由分工赋予特殊一类资本家的职能固定下来,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引自《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98页。以下只标页码)《资本论》第二卷关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理论,即资本形态变化的理论是认识商品经营资本的特征、本质和作用的基础。没有资本形态变化的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商品经营资本的理论,就不会懂得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关系,不会了解商业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经济学就没有理解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二)商品经营资本的运动形式

商业资本家并不参与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只是经营商品流通,但作为资本家,他们也必须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买商品,然后进行销售,从中获取利润。因此,商业经营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商业资本家预付一定量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卖出商品,取得比原来的货币量更多的货币。

首先,我们考察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G-W。商业资本家作为货币资本的持有者出现,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即商业资本家的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这一过程对产业资本家而言则是W’-G’,产业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在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这个阶段,只是商品所有者发生变化,商品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这是商业资本家代替产业资本家在流通领域执行职能的过程。

其次,我们考察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二个阶段:W-G’。商业资本家将商品出售给生产者或工人,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最终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则进入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领域。这一步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而言极为重要。看似产业资本家在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已经从商业资本家那里得到货币资本,可以继续再生产,但商业资本家不是最终购买者,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G--W必须有第二个阶段W-G’来补充,如果商业资本家无法将这些商品销售出去,该商品滞留在流通领域,商业资本家便会停止向产业资本家的购买,最终还是会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

最后,考察商品经营资本的特有流通形式:G-W-G’。与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相比,可以看出商品经营资本的流通形式的特点。在商品资本循环形式W’-G’-W…P…W’中,产业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W’进行出售,转化为货币,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人再生产,虽然该形式以W’开始,以W’结束,但这里商品资本只参与一次形态变化,是同一货币两次换位,产业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和购买的商品是不同的。与此相比,商品经营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商业资本家用一定量货币购买商品,再将这些商品出售给生产消费者或个人消费者,在这里,同一个商品换位两次,最后商业资本家获取的货币量大于原来预付的货币量。这一比较表明,对产业资本家而言是W-G的过程,对商业资本家来说则是G-W-G’,作为产业资本循环一个阶段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在商品经营资本的场合则成了一个独立的商品经营资本特有的循环,从而使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一种独特的资本职能。

(三)商品经营资本的性质

上面的分析表明,商品经营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总商品资本形式的转化形式,是什么情况使商品经营资本具有一个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的性质呢?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商品资本的职能成为某一些流通当事人的专门职能。那些专门经营商品流通的当事人必须在流通中预付货币资本。商人预付出货币资本,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然后将这些商品出售给生产消费者或个人消费者,完成商品经营资本运动的全部运动。预付出从事这种出售活动的货币资本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购买商品,是商品资本转化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资本的决定性因素。

(四)商品经营资本的职能和作用

商品经营资本不断处于流通领域,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完成由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执行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做好准备。商品经营资本的作用如下。

1 对产业资本的作用。首先,商品经营资本缩短了产业资本循环的流通过程。和产业资本家兼业商品销售相比,由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商业资本家进行销售会使商品流通时间大为缩短,加快产业资本的循环。这决定了新的社会分工的产生。其次,节省了产业资本家的货币准备金,扩大再生产规模。为了防止偶然因素影响,产业资本家还必须留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准备金,“如果没有商人的介入,流通资本中以货币准备金形式存在的部分,同以生产资本使用的部分相比,必然会不断增大,与此相适应,再生产的规模就会受到限制”。(306)由于商品经营资本的介入,货币准备金部分减少,投入直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本部分增加,扩大了再生产的规模。再次,节省了产业资本家出售商品的时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完成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所有活动,商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之后,商品销售活动由商业资本家进行,商人把他的全部时间用于出售商品,而产业资本家则把出售商品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监督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2 对社会总资本的作用。首先,由于分工产生的专业化,商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业务,更加熟悉商品销售的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可以更迅速地将商品销售出去,使得产业资本家的商品资本相对更快地转化为货币。其次,商品经营资本可以加快一个部门甚至多个部门资本的周转。“就全部商人资本同产业资本的关系来看,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307)因为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向一个生产部门内多个不同的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也可以向不同生产部门的多个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并进行销售。如同商品经营资本可以加快一个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缩短周转时间,从全社会范围来看,商品经营资本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资本量,同时加快多个生产部门的多个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这里必须注意,商业资本可以加快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但商业资本的周转和产业资本的周转是不同的。一个商业资本的周转同若干个相同大小的产业资本的周转的总和相等。关于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的数量界限,一方面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发展水平。第一,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社会总资本中用于商业资本的部分就越小;第二,生产发展水平越高,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价值总量就越大,虽然商业资本的绝对量与以往相比可能较大,但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例会-减小。此外,商业资本的数量还受到信用制度的影响,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原先用一定数量货币才能购买到的商品,现在商业资本家可由较小数量的货币购得,从而减少商业资本量。

3 对剩余价值生产发生影响。商人资本是在流通领域执行职能的资本,流通过程中只是发生了商品的形态变化,并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商业资本既然有助于缩短流通时间,也就有助于增长用在生产上的时间、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其次,商业资本有助于扩大市场,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促进产业资本之间分工的细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提高剩余价值对预付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再次,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流通领域中的活动,作用更为集中,效率更高,因此只需更小比例的社会总资本作为商业资本束缚在流通领域中,从而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带来更多剩余价值。

以上论述表明商品经营资本产生的必然性,它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必需组成部分,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或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必要的有机的构成部分。这是它参与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的原因。

二、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部分(原文第十七章)研究的内容。

既然商品经营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与产业资本一样,要求获得平均利润。本章揭示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资本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商品,是为了在商业资本的周转中,偿付商品的购买价格而必需的;另一部分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支付的诸如簿记、通讯等纯粹流通费用。二者获得商业利润的来源一致,但获得方式却不相同。本章先撇开纯粹流通费用部分,从一般意义上研究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的来源;然后再研究纯粹流通费用本身如何补偿,以及由纯粹流通费用产生的利润如何获得,从而揭示出商业资本家如何剥削商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一)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纯粹职能,即除运输和保管外的买卖商品的职能,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而是将商品销售出去,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由于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执行职能的资本,它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取得利润,而且必须取得平均利润。和不同生产部门的产业资本间相互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一样,由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内部以及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竞争的结果,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都取得相同的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又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即商业利润,那么,商业资本获得的商业利润从何而来?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业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在于:商业资本怎样从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中获得归它所有的商业利润呢?

在商业利润的来源问题上,存在一种假象,即认为商业利润是单纯的加价,是商品价格在名义上高于它的价值的结果。

商人只能从他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中获得他的利润,并且这个利润额等于商品的购买价格与出售价格之间的差额。事实上,这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其购买价格的差额并不全是商业利润,因为商人可能在出售过程中加入纯粹流通费用。这里为了研究的简便起见,先假定没有纯粹流通费用加入,商品出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问的差额全部构成商业利润。

就产业资本家来说,他的商品的出售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k+p)和它的成本价格(k)之间的差额,或者就社会总资本来看,就是等于商品的价值(c+v+m)和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成本价格(k=c+v)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又归结为对象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总量(v+m)超过对象化在商品中的有酬劳动量(v)的差额。商品价格中转化为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的组成部分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对商业资本家而言情况却不是这样。商业资本家只在流通领域执行职能,他只是将产业资本家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售,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商业资本家只有通过在流通中实现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并获得商业利润。

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似乎是商业资本家将商品高于其价值进行出售获得的,是低买高卖的结果,是从流通中产生的。这是假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商业利润并不是以单纯加价的方式获取的。第一,资本主义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尽管市场价格围绕着价值或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总的来说是一致的。如果商业利润是市场价格高于价值或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就违反价值规律。第二,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由于产业资本内部相互竞争使利润率平均化,并没有把商业资本考虑进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商业资本已独立发展成为与产业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态,虽然它并不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但能实现剩余价值,因此也必须获得一定利润,并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获得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竞争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就揭示了商业利润从何而来的秘密。

商业资本获得商业利润的关键在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与产业资本共同分割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商业资本家能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然后以等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将商品销售给生产消费者或个人消费者。

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更进一步具体化了。之前平均利润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总利润决定,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决定的。商业资本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后,平均利润变为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总利润与总生产资本加总商业资本之间的比;实际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共同决定的。因此,实际生产价格就是K+p+h(k为成本价格,p为产业利润,h为商业利润)。可以看出,生产价格或者说产业资本家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的商品价格,是小于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的;商业资本家以等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之后,便可获得商业利润。商业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利润,是因为产业资本家在出售商品时并未实现全部剩余价值或利润。商人的出售价格之所以高于购买价格,不是因为出售价格高于商品价值,而是因为购买价格低于商品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如果商业资本在_{十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产业资本越大,那么产业利润就越小。

第二,由于产业资本家即直接从事剥削的资本家的利润率在商业资本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后减小,这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三,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商业资本的相对量与其周转速度成反比,因此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商业资本总量和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越小,那么产业资本的相对量越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越大。

第四,商业资本虽然参与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并获得了平均利润,但不会使商品价值本身发生任何变化。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只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二)作为预付资本的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其利润

以上研究了商业资本中用于购买商品部分是如何获取商业利润的,即一般地研究了商业利润的来源。以下将把纯粹流通费用考虑进来,考察作为预付资本的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其利润的取得。

1 纯粹流通费用的利润来源。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马克思已经指出了流通费用的三个组成部分:保管费用、运输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形式上属于流通费用,实际上都是生产费用,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其补偿不存在问题。困难在于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指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使之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或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所必需的费用,可以将其归结为计算、簿记、市场和通讯等方面的开支,包括事务所、纸张和邮资等不变资本,以及雇佣商业工人而预付的可变资本。需要注意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只适用于生产资本而不适用于流通资本,这里纯粹流通费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实际上是在类比的意义上使用的。

纯粹流通费用不参加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但参与流通过程;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是为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所预付的资本,那么它的利润是如何获取的?纯粹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并通过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商品出售价格中实现其利润的。

2 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商业资本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直接用于商品买卖的资本B;纯粹流通费用中相当于不变资本部分的K;纯粹流通费用中相当于可变资本部分的b。现在分析这三个部分是如何进行补偿的。

第一,B的补偿。商业资本家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K+p)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然后按照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K+p+h)出售商品,不仅补偿预付资本,而且取得商业利润。

第二,K的补偿。由于商品的流通领域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生产领域中创造的商品价值(c+v+m)来补偿,具体而言,纯粹流通费用只能从剩余价值(m)中得到补偿。从整个资本家阶级来看,一切纯粹流通费用都是不创造价值的,都必须从剩余价值中获得补偿,这指的是补偿的来源问题;从个别资本家来看,他会把纯粹流通费用加在商品价格上,通过商品的出售价格获得补偿,这是就补偿的形式而言。K的补偿和B的补偿相比还有一点不同。B通过购买和出售商品取得利润,它除了把利润加进价格外,不会加进任何其他东西。而K的补偿则不同,它除了把利润加进价格外,会把K自身加到商品价格中去。

第三,b的补偿。这是真正的困难所在。用于雇佣商业工人相当于可变资本部分的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工人从事的是商业劳动,并不创造价值,但这种劳动又是为实现商品价值所必需的必要劳动,必须获取报酬。对商业资本家而言,这部分预付资本也应当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并取得平均利润。因此,在商品的出售价格中,不仅要把b加进去,还要把b的利润加进去,这就是说,b和b的利润要采取商业利润的形式,从商品的出售价格中得到补偿。b的补偿和K基本一致,它们的补偿来源都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补偿形式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价格进行。

商业工人的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必须通过它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工人的工资也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他们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部分,作为工资支付给商业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部分形成商业利润。因此,商业资本剥削的实质在于,商业资本家依靠商业工人的无酬劳动而占有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为他支出的费用,和他带给资本家的利益,是不同的量。他给资本家带来利益,不是因为他直接创造了剩余价值,而是因为他在完成劳动——一部分是无酬劳动——的时候,帮助资本家减少了实现剩余价值的费用。”(335)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资本与商品经营资本的分工体现着两类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瓜分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表面上两类资本家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单纯的商品买卖关系。

三、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商人资本的周转和价格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章第三部分(原文十八章)研究的内容。

上一章研究商业资本如何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并获得商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本章研究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分摊在单个商品上的商业利润也就不同,从而影响单个商品的价格。’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分摊到单个商品上的商业利润就越少,单个商品价格越低;反之相反。本章的分析仍暂不考虑纯粹流通费用(K和b),着重研究商业资本中B的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因为K和b的加人仅是计算问题,对问题的实质毫无影响。

(一)商人资本周转的特点

首先,商人资本的周转和产业资本的周转不同。产业资本周转包括流通过程和直接生产过程,其运动公式是C-W…P…W’-G’。而商人资本的周转只代表产业资本运动中的一个阶段,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W’-G’。同时,商人资本将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发展,使其成为与产业资本相对立的特殊资本形态,专门执行流通领域的商品买卖职能。因此,对商业资本家而言,W‘-G’转化成为G-W-G’,同一货币换位两次,首先由商业资本家支付给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购买到商品后,将商品出售给生产消费者或个人消费者,取得商业利润。

其次,商人资本的周转和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进行的运动相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相似处来看,同一货币量流通十次能使十次商品买卖得以进行,同时实现十倍的商品价值;商人资本周转十次也推动十次商品买卖,实现十倍的商品价值。二者的区别在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运动,只是作为交换的媒介,绝不会为任何当事人带来增加额、带来更多的货币。而商人资本的周转则是作为资本运动进行的,会使原来一定量的资本价值量加上商业利润流回到商业资本家手中。也就是说,作为商业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商人资本,通过商品的流通过程会产生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即商业利润。

最后,商人资本的周转受到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从生产方面看,产业资本的周转受生产时间限制,生产时间越短,产业资本周转越快,给市场提供商品的时间就越短,商业资本周转的速度也越快;反之相反。因此,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构成商人资本周转的第一个界限。从消费方面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消费,消费的速度和范围就直接影响商人资本的周转,构成商人资本周转的第二个界限。

(二)商人资本周转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由于货币的出现,使物物交换中的买与卖同时进行的状态被打破,造成商品交换过程C-W和W-G即买和卖的分离。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周转便产生出一种“虚假的需求”。这种“虚假的需求”的产生原因有两点。首先,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人资本,产业资本家是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获得货币资本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继续投入生产。但这些商品由商业资本家购人后还处于流通领域,尚未进入消费,商业资本家需要把商品销售给生产消费者和个人消费者,商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才能真正得以继续。一旦商品出现滞销,而产业资本家由于与市场不直接接触而继续盲目生产,便会产生生产过剩。其次,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虽然商业资本家购买的商品尚未销售出去,他们仍然可以贷人资本,增加商品购买,从而促进产业资本家扩大生产,造成虚假的需求。最终“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这时,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340)所谓“内部的依赖性”是指商业资本只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其运动本质上仍然依赖于产业资本的运动、依赖于生产阶段的资本运动。而所谓“外部的独立性”则指由于商业资本独立化,成为与产业资本相对立的特殊资本形态。“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

(三)商人资本周转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由于商业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分摊在单个商品上的商业利润也就不同,从而影响单个商品的价格。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分摊到单个商品上的商业利润就越少,单个商品价格越低;相反,商业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分摊到单个商品上的商业利润就越多,单个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在分析商人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之前,首先要分析商人资本周转对商人资本取得的平均利润的影响。

1 商品出售价格的两个决定因素。商品出售价格并不是由商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存在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商人资本取得的商业利润所决定。假定用于购买商品的商人资本量一定,在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中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固定的,不受商品生产价格的影响。也就是说,生产价格的大小对商业资本获得的利润总量不会产生影响,但对分配到单位商品上的利润量、从而对单位商品的出售价格产生影响。因为单位商品的生产价格越低,一定量的商人资本购买的商品数量就越大,在一定量获得的商业利润总量不变情况下,分配到单个商品中的单位利润就越少,商品出售价格就越低。

因此,商品价格有两个界限,一是商品的生产价格,二是平均利润率,二者都是客观决定的,而非商人主观决定的。

2 商人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商人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与产业资本的周转不同。产业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组成。生产时间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流通时间内只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流通时间越长,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流通资本量就越大,在产业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这说明生产资本量相对就越小,从而影响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如果流通时间越短,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资本就越小,用于直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相对就越大,生产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是剩余价值量和预付资本的比率,因此,如果产业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量就越大,从而利润率就越高。对商人资本而言,商人资本并不参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是按照其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来决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商人资本周转速度对利润率的影响是间接的。

首先,对商人资本来说,平均利润率是一个既定的水平。因为平均利润率是利润总量与总预付资本的比,商人资本是总预付资本即社会总资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人资本同产业资本一样,根据它们各自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平均利润。

其次,商人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会影响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在社会总资本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商人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较高,说明产业资本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创造,这就也意味着剩余价值的生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较低。

再次,商人资本的周转速度决定了商人资本量的大小,也就决定了其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从而影响平均利润率。

3 商人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商人资本周转速度通过影响平均利润率而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在前面论述了商人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之后,下面开始研究商人资本周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第一,商人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商品价格的高低。商业利润不是由交换中商品资本的量,或商品的数量所决定,而是由商人资本的预付资本量所决定的。但商品的出售价格会因周转速度的快慢而发生变化,如果商人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分配到一定量商品上的商业利润就较少,商品的出售价格就降低;反之相反。这里商人资本周转与产业资本周转的不同表现得更为明显。产业资本周转速度快,在固定时间内周转次数就增加,那么剩余价值的生产也会随着增加。而商人资本周转次数增加,只是把既定的利润量分配到不同数量的商品上从而产生不同的商品价格,但商业利润的总量并不会因此而增加。

第二,商人资本周转影响商品价格,但必须注意的是,商品价格不是由商人资本周转的速度决定,而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三,商人资本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单位利润大小。商人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商业利润就越小。因此,利润小周转快,尤其对零售业商人而言,是他们在商品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第四,如果个别商人资本周转速度比社会总商人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快,就能获取额外的商业利润。如同生产领域中,个别产业资本家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一样,周转速度高于社会商人资本总量的平均周转速度的个别商人资本,可以得到比平均利润率更高的利润。多销薄利在外表上表现为薄利多销,以获取更大利润。

四、货币经营资本

货币经营资本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四部分(原文第十九章)研究的内容。

商人资本包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由于货币经营资本与商品经营资本的性质和职能等基本相同,对商品经营资本进行的分析和论述也适用于货币经营资本。因此,在前面详细论述商品经营资本的基础上,本章对货币经营资本进行简略分析。

(一)货币经营资本的概念

产业资本运动的公式为G-W…P…w’-G’,作为货币形式的资本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起点也是终点。产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货币资本是当作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这就产生了诸如出纳、结算、记账和贮藏货币的保管等纯粹技术性的业务,这些业务是从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产生的。货币经营资本,就是专门承担与货币流通有关的各种技术性业务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的一部分的独立发展形态。

货币经营资本首先必须执行货币的职能才能执行其作为资本的职能,但货币经营资本与货币有着本质区别:货币在交换中只起媒介作用,而货币经营资木必须通过其技术性的业务活动获得利润即剩余价值。

(二)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史

货币经营业首先是从国际贸易中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国家间货币不同,随着国家问经济往来的发展,向国外出售商品或从国外购买商品,需要将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或者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或者把各国不同的货币统一兑换成为作为世界货币的、未铸币的纯银或纯金然后进行交换。由此就产生了兑换业和汇兑银行,并成为货币经营业发生的基础之一。

以金银作为商品的贸易,是金银贸易或促使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职能的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金银作为世界货币,不仅可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商品流通,平衡国际收支,还能从资本的运动中获取利息。因此,“兑换业和金银贸易是货币经营业的最原始的形式,并且产生于货币的双重职能:作为一国铸币的职能和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355)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兑换业和金银贸易发展必然会产生如下结果。第一,贮藏货币不断增加。贮藏货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不断以货币形式充当支付手段和购买手段的准备金,另一种则是在货币形式上闲置的、暂时不用的资本,其中也包括新积累的尚未投入的货币资本。第二,商品买卖中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起支付手段的职能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上述业务是由货币经营者作为单纯的出纳者的身份完成的。“一旦借贷的职能和信用贸易同货币经营业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货币经营业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356)货币经营业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银行业,货币经营资本也就发展成为银行资本。

(三)货币经营资本的作用

货币流通就其规模、形式和运动而言只是商品流通的结果,而商品流通本身只表示资本的流通过程,因此,货币资本职能独立发展形成货币经营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流通也不断扩大和发展,货币流通的规模、形式也不断推向前进,作为产业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的货币资本,必然独立化为货币经营资本。

“货币经营业作为中介,担任货币流通的各种技术性业务,使之集中、缩短和简化”。(358)具体而言,货币经营资本有以下作用:第一,货币经营业不进行货币贮藏,而且还提供技术手段,使得货币贮藏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第二,货币经营业不购买贵金属,只是在商品经营业买了贵金属以后对它的分配起终结作用;第三,就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来说,货币经营业会使差额的平衡易于进行,并且会通过各种人为的结算机制减少平衡差额所需的货币量;第四,就货币作为购买手段而流通来说,虽然货币经营业不能决定商品买卖规模和次数,但能缩短买卖引起的各种技术活动,并减少这种周转所必要的货币现金量。总之,货币经营资本可以减少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减少纯粹流通费用,从而提高利润率。

(四)货币经营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的区别

商品经营资本是对商品的形态变化和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它的独特流通形式是G-W-G’,其中商品两次换位,商业资本家必须首先预付一定量的资本用于购买商品,并将商品出售出去,才能使货币流回到预付该资本的资本家手中,从而获得商业利润。商品经营资本必须通过商品这个物质要素作为中介,才能获得利润。

货币经营资本的流通形式则是G-G’,货币经营资本无需商品作为巾介,它的形态变化与物质要素无关,而只与货币流通的技术性业务有关,也就是说,由于G的预付,预付该资本的货币经营资本家就会获得G+G。

五、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五部分(原文第二十章)研究的内容。

商人资本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在资本主义之前商人资本就已存在,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分析资本主义商人资本同资本主义之前商人资本的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商人资本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一)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混为一谈的错误

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商人资本看成是产业资本中的一种,如同产业资本中的纺织业资本、机器制造业资本等。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商人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派生出来的资本形式,是其职能独立发展之后形成、与产业资本相独立的资本形式。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分为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生产资本处于生产领域,后两者处于流通领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的扩大,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职能独立发展并转化为货币经营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产生错误,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关心资本的物的形态而不关心其资本形式之外,主要是由于:第一,他们无力说明商人资本的特征及商业利润的来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建立关于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的理论,无法说明商业资本是如何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平均利润的;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把资本主义生产同一般社会的生产等同起来,把资本主义商人资本和一般社会的商人资本等同起来,这就必然得出把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混为一谈的错误结论。

(二)商人资本产生的前提及其发展趋势

1 商人资本产生的条件。商人资本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产生,直接物物交换逐渐发展为简单的商品交换,只要有简单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就会相应地出现商业和商人资本。因此,商人资本产生的条件“就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所需要的条件。或者不如说,简单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就是它的存在条件”。(363)

2 商人资本的运动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区别。虽然商人资本的运动是以简单商品流通为前提的,但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一个商品拥有者先将自己手上的商品出售,将获得的货币用于购买其他商品,起点的商品和终点的商品是不同的,货币在中间只是起了中介的作用。商人资本的运动公式是C-W-G’,商人资本家预付一定量资本购买到商品,再将商品进行出售,最终获得的将是大于其预付资本量的资本,即包含商业利润在内的货币额G+G,这也就是商品将货币作为资本来执行增殖职能的过程。

3 商人资本存在和发展到一定水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前提。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只有货币量达到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所需的最低限度才能投入生产。这就依赖于商人资本的发展,只有商人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使一定量的货币集中到资本家手中。第二,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商品销售市场。商人资本的发展使生产越来越具有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性质,促使更多的产品转化为商品,从而形成日益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总之,货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商品生产和销售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产生的前提,而商人资本的发展为上述前提创造了条件。

4 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商人资本在流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越发展,商人资本反而隶属于产业资本,处于次要地位,这就是商人资本的独立发展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的规律。

(三)商人资本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1 中介作用。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人资本通过商品买卖活动,在不同商品之间使商品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再使货币不断转化为商品,起着中介人的作用。

2 欺诈和掠夺。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人资本主要是利用当时交通和信息并不发达,从低买高卖的活动中获得利润来源。同时,当时的商人资本还会通过欺骗等手段,从奴隶主和封建主手中获取暴利。

3 对旧的生产方式起解体作用。商人资本的发展扩大了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小生产者内部发生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破产失去生产资料而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一部分人则集中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成为商业资本家或产业资本家。这就促使了小商品生产经济的瓦解。

(四)商人资本在产业资本产生中的作用和二者发展的辩证关系

资本经营范文第4篇

一、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4.便利因素

资本经营范文第5篇

(一)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预测国有企业下年度经营收益困难。通常情况下,本级预算大约在上年度的七、八月份开始编制,在编制时难以准确预测下年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数,因此,要准确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被纳入预算范围的企业还不够重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是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国有企业三个编制主体上下多次互相协调编制而成。由于多年来国家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留给国有企业继续使用,解决前些年度国有企业困难时期及国企改制时遇到的资金需求矛盾,因此,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税后利润就应该全部留给企业,由于存在抵触心理,在实际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中,企业会出现隐瞒收入、虚增成本,虚提费用等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行为,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带来一定困难。三是部分地方编制预算不规范。在走访部分市、县时发现,他们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由于对收入不能准确估计,支出预算也没有细化,每年确定一个控制数,收支通常是在一般预算中体现,将国有资本收益直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统一安排支出,随意性较大。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支出不合理国有资本具有国家所有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应当优先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及弥补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保持社会基本公平,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很大,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紧张,对农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关系民生行业投入明显不足。按照主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公共财政资金相对较紧而国有资本收益每年产生巨额收益的情况下,为充分体现国有资本公共所有的属性,将国有资本经营的部分收益转入公共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是可行的选择。但就这几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来看,国有企业上交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基本上按原上交渠道返回,作为政府持有的资本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上交积极性,但没有起到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配制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

(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缴情况较差我国国有企业税后利润留归企业使用已经多年,己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导致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应上缴财政部门的国有资本收益没有上缴。而国有企业不按规定上缴各种收益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国有企业对国家投入的资本形成的税后利润不分配和不及时分配,影响上缴;有的是因为国有企业对占有和使用的资产经营不当,没有实现利润,甚至亏损,没有收益不能上缴;有的国有企业出租资产或对外投资,资产未能及时收回,投资收益未及时入账,或故意隐瞒收益,造成收不抵支或坐收坐支,造成国有资本收益未能上缴。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存在困难由于有些企业认识不到位、预算编制本身不够科学合理、监管未跟上等原因,导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不高,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使用及分配情况,直接造成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距较大,预算无法执行或执行困难。

二、有效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的对策措施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要注重宏观目标和有针对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检查要注重宏观目标,关注全局性、整体性和效益性,力求在把握总体、揭示微观的基础上,针对预算的准确性不高,编制不规范,支出不合理等问题,从中检查分析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从根源剖析查找原因,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尽可能多地提出检查建议,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对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范围的企业营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企业经营效益是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核心问题。财政监管部门应按照会计年度严格对纳入预算范围企业的收支、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核实、检查和监督,检查是否存在隐瞒和延迟登记收入、虚增成本、虚提费用等影响企业损益真实性的问题。严格检查企业经营中是否存在转移收入、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确保企业的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审查企业实收资本是否按照占用比例实现了同股同利,是否同期实现了股利分配,是否存在应提未提、应付未付、延期支付和挪用国有资本收益等问题,跟踪确定国家按出资比例享有的税后利润,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制度的规定,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管理、收缴、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

(三)严格监管纳入国有资本预算范围企业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情况财政部门要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直接纳入国库集中管理,支出按照预算安排和资金使用的具体计划划拨到收款单位账户。财政部门中的专们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负责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收缴、支出实行常态化检查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企业切实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分离资金的使用权和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