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此,作为本次培训的指导老师,我首先要感谢Xx县
2个报告: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观察与改进建议》
《回忆往昔,思辨现在,憧憬未来——一个骨干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小组互动研讨
4次小组研讨
确立小组观摩视角和组内分工
针对《孔子拜师》进行的调查分析及改进建议(3轮)
3次大组研讨
刘国伟老师执教的《孔子拜师》评课活动
交流各自小组的观摩视角
汇报各组针对《孔子拜师》进行课例研究报告
3、岗位实践锻炼
6个小组
上课组(1组)上课组共计5人,其中3人承担第二模块的课堂教学任务;2人承担第三模块沪浙两地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任务。培训前就做好了备课、上课的准备。并在实际课堂教学前作15分钟的说课
课例研究组(4组)课例研究组根据实际学员人数,分成四个小组,分组选取一个观察视角进行课例研究。
材料组(1组)材料组共2人,负责整个“课例研究”培训活动阶段的
这种方法就是课例研究。通过此次培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六个步骤;课例研究的选题;课例研究需要把握的尺度;课例研究研讨的价值取向等等。
2、尝试了一次研究
我们分四个小组,选取各自的观察视角,对同一堂课进行不同专题的课例研究。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尝试研究。四个小组的选题分别是:(1)聚焦学段目标,细看目标落实;(2)期待生成的美丽——准确抓住课堂生成点,提高课堂增量;(3)吹尽黄沙“似”见金——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有效性研究;(4)围绕目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3、形成了一套经验
通过感性的操作,学员真正体会到一次完整的课例研究的全过程。尤其是四个小组的课例研究,分别从4个角度对一堂课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改进建议。这些角度,恰恰就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现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拿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材料组的两位老师,把这些个经验已经汇编成册,取名叫做:春江雁语。这本集子,是我们全体培训班学员智慧的结晶,也希望大家把她带回自己所在的学校,把我们的经验传到Xx的每一所小学,每一个课堂。此外,我们还尝试在新浪网建立的班级的博客:春江领雁。把我们研究的过程挂上了网。以便于更加便捷地传递我们的所有信息。
4、锻炼了一支队伍
我们这期“领雁工程”小学班的老师,他们勤学、善思,会合作。在这次六天的培训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忙的重重困难,无论是上课组也好,研究组也好,还是材料组也好,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你们都是最棒的!
5、营造了一种文化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据调查,教师在实施该教学法时有两个共同的难点:一个是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学。由于任务型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做到吸收新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配合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要素。但是不少教师反映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时候,很难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二是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效率。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教学效果当然难以保证。这反映出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时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令我们不解的是,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74%的学生都认同课堂任务的作用和意义。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主张授课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当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程序当中掌握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技巧;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热情主动的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捷径等,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和学习资源的分析与探索,梳洗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程序和法则,培养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和开展协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获得优越感,从而转变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1、任务前的课堂教学。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意识、技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完美的协作和团队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学信息、表达信息、获取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2、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
任务型教学法的互动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用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和主动参与都是通过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来实现的。教师布置的任务可细分为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两种。按照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学生刚入门的时候教师应当多运用课堂任务法,而根据自然教学法理论,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时候就应当多运用课外任务法,否则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学生对幼稚的课堂任务就会感到反感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际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程单元内容以课程任务为开端、以展开理论与实际教学为内容。学生分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至少两名教师授课、指导并全程参与,完全摒弃教师满堂灌输的老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单元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讲述与学生讲述相结合,教师全程指导,重点、难点师生共同探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全程指导与监督,有效的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度和积极度,使之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学生素养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黎.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53-01
笔者认为,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言的训练,重视学生言语的积累和发展,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学生在课堂上语言习得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感受颇深。
一、利用时机,形成惯例,丰富、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毕业会背诵古诗词70首,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这些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从生理发展还是学习需求上,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动画电视的“泛滥”,孩子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的孩子到了三年级,甚至连一本完整的课外书都没有读过。因此,这些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可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呢?笔者做了如下实践:
1、课前积累。每次上课前花一分钟时间背一背古诗或讲一个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做一次词语接龙游戏或情境说话训练。
2、课中应用。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灵活应用学生课外积累的知识。可以出现在教师的评价语中,可以应用在某个教学情境中,还可以作为一种拓展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常常去近距离接触它们,认识到这些积累并不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
3、课后巩固。“温故而知新”。学生对课前所背、讲的东西往往印象不深,容易忘记,因此必须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达到真正的积累。每次放学前,利用学生排队的间隙或排路队回家的途中,对课前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深化,使之牢记心中。
这样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还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课堂中抓住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我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了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词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g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 然后,师生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 “溶”和“熔”有“三点水”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一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lì)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的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三、在朗读品味中探究语言
朗读既是理解,又是表达。朗读可以内化语言,可以培养人的语感,重要的阅读教学在于朗读。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读通、读顺、读懂、感悟”的路线,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语文,让我们看到了一堂扎扎实实的本色语文课。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我让学生慢慢地读,边读边欣赏,读到好的句子,就停下来细细品,就能读出“味道”,读出语感。在这个环节的训练中,学生用自己的朗读逐步感受到文中母亲对儿子慈爱和父亲对孩子严爱。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思考中体会作者的心境。这样,进行扎实训练语言文字同时,人文性也得到了体现。
我还通过删减词语进行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重点词语的内涵。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到“我听见父亲的批评,我的反映时”,我让第一组学生读句子:“我再也受不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接着,我让第二组学生在读本班学生修改后的句子:“我再也受不住了,我跑出饭厅,走进自己的房间,躺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学生通过对比,不但体会作者小时候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伤心极了。而且体会到用词准确的重要性。
四、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言训练
写作是一个言语运用和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锻炼的是语感的遣词造句功能和语感的敏捷性与逻辑性的特点。在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过程中,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而在作文教学中,习作训练既是一种语感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运用过程。可以检验学生语感水平的高低,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锻炼。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积极地学习理论,虚心地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下便是我对有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但是,由于每位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在目标的定位上也有所偏失,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机械照搬等问题。教师如果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那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筑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从优化教学目标开始。
1、目标要善于取舍。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应当选择最具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善于取舍,这是一种智慧。假如课文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我们就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咬文嚼字,假如文本宣扬崇高道德,我们就和学生一起感受崇高……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找准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2、目标要明确具体。教材中知、情、能训练点的准确提炼,为敲定课时目标作出了框架安排,但具体课时目标的设立,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既做到难易适度,有可行性,又要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目标的表述不仅要明确具体,而且要便于检测。在目标具体表述时,我们应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目标要凸显语文味。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因而,有人指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应立足“字词句篇”母语工具,提升“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凸显出“语文味”。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文时,我就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所谓训练扎实,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自由表达与合作学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个性表达的机会,尽可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讨论甚至争辩的环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积累语言,在据理力争中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更多的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四、关注生成,展示语文教学的智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总之,追求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老师要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课堂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浇灌下,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个性活泼的支配下,他们往往纪律散漫,调皮捣蛋,厌学,精神上变得压抑。“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努力追求的,因而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显得更为迫切。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持续将近一年的学困生课题研究中,通过对1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观察、访谈,找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导致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语文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学习基础差,跟不上班。
2.教材的原因。语文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语文课的学习。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对策研究
通过研究、了解,如何让学困生爱学语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掌握方法
1.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创设新奇的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新奇感,唤起学习的动力;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驱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分析自己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
2.展示个性、体验成功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是学困生的个性特长,因势利导,在扬长中克服缺点、弱点,走向成才,走向成功之路。学生如一个百花园,不管成绩是哪个层面的学生,不管表面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们都希望校园里处处有自己的“梦想剧场”——个性展示台,从而在个性展示台上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立,个性展示让学生更自强,以此推进素质教育,以此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特别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校园里随时随处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个性展示台,学困生可以通过展示台捕捉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
(二)在教学上时时想到学困生的具体做法
1.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学习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2.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
3.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做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4.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
(三)正确评价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歧视学生,甚至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要用多把尺子”评价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多发现他们闪光点,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
(四)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
课堂紧盯和落实训练是对所有学困生都应该实施的方针。由于学困生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还必须实行“个案化”教育,即针对学困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个别辅导。有的学困生基础太差,就应该有计划、系统地补习基础知识;有的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就应该传授学习方法。
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