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练习歌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修辞则是有效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艺术。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又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仿拟(parody)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16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在相关的论着中也早有阐述。经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仿拟”,可检索到216篇相关论文,而其中164篇是在近十年发表的,研究内容涉及了仿拟的定义、特点、修辞功能等,说明这一辞格已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注意。随着对仿拟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1],其中徐国珍的专着《仿拟研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这一辞格。
对该词的定义,尽管学者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意思却十分一致,即仿拟是一种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手段[2]。仿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融入了新的思想,是“仿”旧的语言形式,“拟”出一种新的意境,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又收到新颖别致、简洁凝练、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但是,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听话人或读者积极的联想、想象和推理,才能正确领悟辞格中的交际意义。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中最佳相关和认知语境趋同的角度赏析仿拟辞格如何达到交际意图和最佳修辞效果。
1 最佳相关的效果
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应是发话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受话者正确接受发话者所传递的言语信息。仿拟的超常规搭配行为必须是以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搭配,否则仿拟就不会被认同。根据Sperber等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白地向听话人展示其信息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语境假设,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Sperber等又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性(maximum relevance),即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话语时经过合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再是单纯的解码活动,它还包括推理成分。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运用语法及词汇知识解读句子作为语码的字面意思,然后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结合语境信息,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推理和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可见,关联理论是把建立新信息与已有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看作言语理解的条件,而且这种关联是建立在言语经济的基础上的,即在认知过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正确判定目标范畴及其本体、追求言语形式的“最佳相关”是仿拟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大学英语》第三册)
这个标题是作者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一句着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的仿拟。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自然会立刻联想到莎翁的这一名句,并依此推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更真切地领会医生所面临的道德与责任的抉择难题以及与哈姆莱特类似的心理状态。同时,因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例2:Now you can have your cake and diet too. (广告语)
这是一则生产蛋糕的厂家所做的食品广告,仿拟了英语谚语“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意为:吃了蛋糕就不能再拥有蛋糕;引申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广告作者将原来的否定形式改成肯定形式,渲染他们的蛋糕吃了还能减肥,一举两得。然而,如果受话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该英语谚语,或许就无法作出类似的推断,该广告也就达不到它所期望的交际效果了。
例3:“American society no longer has any viable concept of work”: but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youth revolution hasn't such a concept either. 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
(The Listener)
该句中的“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是仿拟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成的。该谚语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虽然仿拟后的句子对原谚语的词序和语素进行了变动和更改,从而拟出了新的句意,但由于发话者在运用仿拟时对认知语境趋同进行了预设,而受话者对原谚语的语言结构和语义信息具有深刻印象,一旦接触到仿拟而成的新句,便自然会想到原谚语,并推断出新句的含义,领会了作者对美国年轻一代普遍存在敬业精神缺乏的批评。
例4:Clearly, when it comes to marriage, practicing doesn't make perfect.
“显然,在婚姻问题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趋于完美。”
该例句仿拟了众所周知的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该谚语通常用来强调实践对于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而成功的仿拟恰恰就在于它不落俗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说话者预设婚姻是人类具有高度认知趋同的话题,仿造的是个人认知程度很高的通俗谚语,受话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作出所期望的积极联想和合理推理,从而十分简约又很幽默地表明了自己对社会上试婚等现象的看法,最终达到了交际目的。
由此可见,成功的仿拟实施过程恰恰是寻求"最佳相关"的过程:发话者比照人们熟悉的词语和语言形式,展示其交际意图(“明示”),受话者依据特定语境进行相关联想和推理(“合理努力”),从“最大相关性”来说,还应是“付出最小的努力”,对说话人所传递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一般说来,本体的典型性越强,熟悉度越高(如谚语、名言、警句等),仿体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越明显,其传递的信息越容易被接受者理解,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自然也就越佳。
2 认知语境趋同的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受话者将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的表征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交际时新信息的认知环境。因此,认知语境是“the set of all the facts that he can perceive or infer: all the facts that are manifest to him”[3],即对于某个人能够明白的所有事实。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语境已经被内化或认知化,其结果就形成个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认知语境是双方交际成功的前提[4]。由于在英语仿拟中,常常只出现仿体而隐去本体,仿体在没有本题对照的情况下直接在文中出现,这样,对受话者来说,须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来判断仿体的文化背景,他的个人认知语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对发话者来说,应对受话人是否了解所仿拟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预设并力求认知语境的最大趋同,否则,就会使交际阻塞和失效。
例5:“Don't show me any other. But show me Black Sister.”
这是“黑妹”牙膏广告词的英译,译文是仿拟日本“兄弟”牌打字机的英文广告“ Don't say 'Show me another'.Say 'Give me Brother.” 而来的。从仿拟寻求认知语境的趋同来看,这则广告的仿拟并不成功,因为众多消费者并不熟悉“兄弟”牌打字机的那则广告,因而无法从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中理会“黑妹”译文的真正含义,从而无法达到发话者的预期交际目的,即无法激起消费者积极购买该产品的欲望。相反,凡是符合最佳相关和语境趋同的仿拟,总是能起到新颖别致、鲜活生动、幽默风趣等修辞效果。请看以下例句:
例6:“It's said that Jan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Jack.” “Yes, but she says she walked into love.”
“听说简爱上了杰克?”“是的,不过她说她是慢慢爱上他的.”
此例中,walked into love是fallen into love的仿拟,但它却比本体更富表现力,因为听话者可以从walked所赋予的词汇信息推断出在爱上之前犹豫不决的心情,表达了与“坠入情网”的差别。
对于仿拟这种创造性言语行为来说,具备认知语境的趋同意识尤为重要,仿拟行为者应格外强化自己对人类趋同的语境和心理的认知,努力使自己创造出来的言语现象能与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所表达的意思被言语对象准确地接受和认可,发挥仿拟特定的修辞效果。
例7: Part-time Job Xtra Money (兼职广告语)
“Xtra”一词显然是仿造Extra而来,用X代替Ex-,不仅音同,而且利用X在数学术语中表示“未知数”这一共识,因而平添无限蕴意:外快多多,不知其数。不禁令人心驰神动。
例8: 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r. 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
(J.London: What Life Means to Me?)
“我没有人生观可言,倒可以说有一种上爬观。我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
uplook是仿造outlook构成的。杰克伦敦利用人类根据身体经验对方位词自然而然产生的意象图式,巧妙地将方位词out变为up,极为形象、精练地表明主人公一心想“向上爬”的人生观,将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那种既无奈又野心勃勃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这一仿词已成为仿拟的经典例子[5]。
综上所述,仿拟是一种破坏语言常态、改变常规语义匹配关系的言语行为,它借助人类的认知能力,使语言想象达到全新化,解决了因新情况不断出现而面临欲言无辞的尴尬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简明适当的概念或表达,显示出言语者的思辩机智和大胆创新能力。它既使接受者产生较强的认知响应,又产生了新颖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修辞效果。这正是仿拟的价值所在。通过语用学理论观察、分析仿拟修辞现象,有助于人们更合理地利用仿拟手段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提高对语篇的理解和作品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胜杰.相关理论在仿拟构成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99-103.
[2] 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J].修辞学习,2005,131(5):32-34.
[3] 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M].Cambridge:Blackwell,1995:39.
关键词: 威廉・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 颠覆 抑制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主张我们不可能对历史进行任何“置身于其外”的客观分析,对过去的重建只能基于现存的文本,这些文本是“我们依据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关怀予以建构的”。蒙特洛斯对新历史主义的理念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象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的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与“抑制”。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
一、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英国诗人雪莱称他是“讴歌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的人生与诗作都与大自然水融,他一生定居于山野乡村,与青山为群,和绿水做伴。他以饱含感情的文字赞美大自然,发掘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可以说大自然是华兹华斯的良师益友。是什么使他醉心山水,从大自然中寻找慰藉。难道是他天性使然?让我们看看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华兹华斯降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他有过短暂的欢乐幸福童年。在故乡的青山上,他和妹妹多萝茜一起追逐嬉戏。然而就在他忘情地游玩于青山绿水之中流连忘返的时刻,母亲抛下华兹华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年华兹华斯8岁。祸不单行,5年后他的父亲也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他只得投奔亲戚。尽管如此,这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他以后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诗作里充满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1787―1791年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在这期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暴发了,诗人热情洋溢地投入了这场革命,他曾两度去法国,但不久因为经济原因被唤回祖国。没过多久英法两国交战,诗人的革命梦想破灭,他失去了革命热情,从此隐居于风光秀丽的湖区,再度与自然为伴。
可见华兹华斯是自己革命理想破灭之后,心灰意冷,才退隐山林,从大自然中寻找安慰。难道他像我国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那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虽然华兹华斯“性本爱丘山”,但他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真的从此与世事隔绝,过起了远离尘世、宁静悠闲地日子。
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抒情歌谣集》压卷之作《丁登寺》是1798年华兹华斯在其妹妹多萝西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后所作,叙述了与其妹妹重游丁登寺时的感受和思想变化。怀河河谷及丁登寺的美与宁静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天地一片安详,使他深感慰藉,令他遐思无限。
全诗大致分为五节,用内心独白的形式,采用无韵诗(blank verse)的格律写成。第一节从Five years have passed; 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开始到The Hermit sits alone结束,主要描写诗人五年后故地重游时的所见所闻。第二节从These beautious forms开始到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结束。在此节中,诗人回顾五年前与妹妹初次游历怀河河谷和丁登寺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和净化。美好的景物虽已久违,但从未忘怀。第三节较短,可以看做是一个过渡,也可以看做是对第二节的肯定或强调。它以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开始,以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结束。自然帮助华兹华斯从“无益的烦闷和世界热病的沉重地压迫”中解脱出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诗人是如此频繁地在精神上转向“绿叶葱茏的怀河”和怀河所代表的自然。在第四节,诗人回到诗歌的开头。此节从And now, with gleams of half-extinguished thought开始,到Of all my moral being结束。在此节中,诗人对比此次游历与年少时初次游历的不同,由第一节作铺垫,强调重游对未来岁月的影响。在当下的愉悦中,诗人欣慰地想到未来岁月的生命与粮食正蕴藏。
第五节,也是诗的最后一节,从Nor perchance,/ If I were not thus taught到最末一行结束。这一节主要为诗人对其妹妹的“劝勉之言”。诗人在妹妹身上看见了过去的自我(“在你的嗓音里/我捕捉住从前心灵的语言,在你顾盼流转的/野性的眼睛里,我再一次重温了/往昔的快乐。”),他希望妹妹也能回归自然,也能培养、发展出一种与自己一样的对自然力量的深切领悟。
在《丁登寺》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的相互关系。自然之于人,有如神灵之于虔诚的教徒,而要得到自然的启迪和护佑,正确的途径就是像诗人一样回归自然,崇拜自然,返璞归真。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由此引发了英国内部的动荡。正如Geoffrey Durrant所指出的那样:“《丁登寺》可以看作英国式想象在18世纪末面对由革命和战争的热情所带来的不安,面对与科学不断增强的疏离感所带来的不安,特别是面对商业、工业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不安时的经典表达。”
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华兹华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在诗行中,让读者自己细细体会。他的不满与愤怒,抱负与期望,只是徘徊在字里行间,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颠覆是权力产生的,权力本身就“建立在这种颠覆的基础之上”,通过抑制颠覆来强化统治。(杨正润,1994)
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诗作《伦敦,1802》,是运用这一理论的最佳例证。十九世纪初,在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海外的掠夺,使地主和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社会贫富悬殊。诗人深感国人重视物质利益、自私、精神沉闷、缺乏内心的欢乐。这首十四行诗的前四行,“弥尔顿,您应该生活在今天!/英国需要您:它是泥沼,死水一潭;/圣坛、刀剑、纸笔,火炉旁,/雄伟富丽的大厅与闺房”,表达的是诗人对英国沉闷腐朽现实的痛心疾首,希望借弥尔顿的献身精神,把英国从堕落的现实中拯救出来,“啊!扶我们起来,再回到我们身旁;/给我们礼让、美德、自由与力量/您的灵魂象颗明星远在天边;/您的声音象是大海的激浪,/纯洁好似朗朗的青天,自由而庄严”。
《世事让我们过分劳心》是一首带有社会批判性的十四行诗。在诗的前八行中,“我们对大自然的召唤视而不见;/为了蝇头微利,我们八灵魂弃捐/大海沐浴在月光之中,/大风呼啸昼夜不停,/现在象安睡的花儿一般沉静……”人们龌龊的金钱交易,与大自然月光海水交相辉映,与风云变幻的图景形成鲜明对照。从第九行中间开始,诗人表达了宁愿做个异教徒以求与大自然为侣的想法。在诗的结尾大海引起的联想涤荡了前面数行使人感到郁闷气氛,把人带入美妙的神话般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忘却樊笼、返归自然的喜悦。诗人面对英国社会风气的低下,商业意识的滋长驱使人们绞尽脑汁攫取财货的社会现实,虽然满腔愤怒,但无能为力,到最后只能忘却烦恼,回归自然。
三、 结语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抑制”两个概念,简单分析了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及其三首诗作,认为华兹华斯虽然一生寄情山水,追求超尘脱俗,但内心恬静淡雅,浪漫飘逸,朴实无华,长期生活在尽享天地之灵气的湖区,其诗作多以描写大自然和人生关系为主题,咏颂大自然这一人生快乐和智慧的源泉,被誉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其名作《咏水仙》、《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致杜鹃》等被后人争相传诵,但其实是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寄情山水,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及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反映在作品中。大自然对华兹华斯来说,既是心灵的归宿,又是灵魂的避难所。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逃避。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散文与诗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孟庆枢,李毓榛.外国文学名著鉴赏:上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孙华祥.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4]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钢琴游戏幼儿有些钢琴教师不愿接收五六岁的孩子学钢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易集中注意力,所以进步不大,然而,年龄稍大的孩子又有许多其它活动,因而也难有许多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而当笔者的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七岁时,我就把他们带到练琴室,想拜一位很有天赋、受人爱戴的钢琴老师为师。他酷爱音乐而且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教师,可他扫了一眼孩子,说出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请别给我带这么小的孩子来,不能小于十二岁。”
这就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大师的建议,他解释道,年幼儿童较难控制自己,所以不易进步,而且不会识谱就更行不通。但我依然想试试,就决定通过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试教自己的两个孩子。
我体会到,让学生一边弹一边指出这个键的音名,这样的游戏是很见效的。如弹“爬上山”的音阶练习,就是让学生从最低的A音弹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辨认每个白键的音级名称。起初,学生们无需考虑指法是否正确,可用任意一个手指来弹,但最终仍然必用传统的指法技巧弹奏方妥。
练习弹奏“滑下山”难度较大,因为学生要倒序说出这些音名。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游戏是“降落伞”练习。让学生闭上双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键上,并说出其唱名,再从键盘上找出与其相同唱名的键。当学生们练熟了,老师再给学生加码。有了进步后,便以资鼓励。如奖个红五星或粘贴画等。教孩子识别黑键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告诉他们弹上行键使用升号,下行使用降号。待他们能熟练地说出这些键后,再让他们说出两种音名。
对于初学儿童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练习手型、指法,并把每课所学的简短乐曲背熟为好。给学生介绍7个基本音级名称时,要让学生边弹边唱A、B、C、D和E,然后再反过来弹这些音符,弹到A音再顺弹。这样来回反复练习,边练边唱。用同样的方法练习C、D、E、F、G,学生们便开始听出大调和小调在键盘上的区别。边重复五声调式练习,边唱。歌词可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写,但学生们首先当唱音名来进行练习,如此施教,收益更大。
学生们熟悉音名后,就可介绍一些有上、下行三度的音程和重复音的歌曲。这首曲子是可从C音开始到D或 F音进行弹唱,使孩子们了解不同的键,给他们解释墨键帮助他们唱得更准确。鼓励学生课上、家中练习弹唱音名的同时也要练习弹唱歌词。
从一开始学琴,就让孩子们背谱,使他们有一种必须完成任务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他们学识谱以后也很有裨益。如果学生能在不同的音符上起奏旋律,预先又练习了平行音阶或进行了五指练习,背谱的学习方法就更有价值了。
要尽早把指法练习,音阶和分解和弦介绍给学生,并注意观察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使一指和其余四指穿越自如。待他们能流畅地弹奏,再对手指、手腕和手臂进一步地严格要求,但对于每一正确指法和技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可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们识谱。比如,让学生边弹边说出音名,要求他们每首弹三遍并说出音名,然后大声数拍子,大声唱歌词。要把每个二分音符、附点音符及全音符弄清,仔细数够拍子。
为了帮助孩子们判断高音和低音音符,可让他们在课上、家中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音符写在五线谱纸上。儿童喜爱用音名来做拼单词的游戏,并在不同的八度音中找出同样的音符。然而,要找出五个G音或五个F音,学生们就必须能判断出五个C音,而且还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所有音符。教师可使用这样的指法练习册。但是,许多五线谱的间隔太密,孩子们不便写记音符,这个问题可由老师解决。画张放大间隔的五线谱,然后将其复印在音乐纸上即可。
开始读谱时,伴随着的歌词帮助眼睛从左向右移动,同时还增添了感彩。配有歌词的曲子强调这样一个事实,音乐与词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鼓励学生自己填词配乐或改写新歌词。
钢琴学生往往阅读低音谱号不如阅读高音谱号那么流畅。如果是右撇子,左手比右手弹得更差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左手在低音区练习弹奏,而且要加强从低音到高音读谱的能力。右手主旋律相对于左手易于弹奏些,左手主旋律也应同样如此。练习双手一起弹奏前,在低音区先进行右手弹奏练习,不但有助于读谱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增进手指力度。
初学者还应掌握好节奏。弹奏时,学习数拍子的好方法是二重奏,为了使学生专心数拍子,让学生用一只手弹并要求学生大声数拍子的同时老师弹奏其余的音符。
追求吐宇的清晰与完整在歌唱的过程当中曲与词都会发生一定的延伸和变化,每一个字和音都会受到一定的音符时值得限制,而咬字以及吐字是否准确将会对歌曲内容以及情感的表达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能够在规定的时值之内对于各种因素所占有的时值比例都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做得更加准确和完整。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在我国传统唱法中,就将字分成了字头、字腹以及字尾三个方面来进行处理,在演唱的时候通常也都是采用出声、引长、归韵的方法,逐步形成“四呼、五音、十三辙”等咬字和吐字的理论,所以,在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继承并且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字正腔圆的训练。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声乐语言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艺术,可是声乐语言的训练确实具有着具体和实践的特征。学生一定要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按照一定的步骤,遵循科学的规律去练习,逐步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当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就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联系,以便能够娴熟的应用声乐语言。
2.1认真地朗诵歌词
学生一定要能够认真的朗诵歌曲的歌词,这是为了能够对于歌词有个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歌曲内涵,抒发出自身的音乐情绪。另外,认真朗诵歌词,还是为了能够训练自己对于气息的控制能力。声乐演唱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有足够的气息来支持,通过大量高的朗诵,能够让学生对于气息的运用进行训练,以便能够获得气与声之间的统一,最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对于语言的感悟。通过认真的朗读,对于歌曲中每一个字都具有清晰的发音,从而做到准确,清晰的吐字。
2.2跟着旋律、带着音高朗诵歌词
在汉语语言构成的因素中,主要有声母、韵母以及专用调构成旋律的两个因素主要是音高和节奏。任何旋律的造型都是来源于语言音调,语言音调对于吟诵音调具有一定的影响,吟诵音调对于歌唱的音调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一定要能够跟着旋律,带着音高来朗诵歌词,要能够将语言中的音高和节奏作为自然歌唱的必要因素。
2.3在音高朗诵的基础上带着韵去朗诵
带着韵来朗诵歌词,就是要能够紧紧把握住歌词所具有的主韵,也就是韵脚,要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韵脚的发生进行强化。在歌唱中对于语言进行处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要能够进行准确的收音和归韵。归韵,就是要能够对词韵的音韵,进行收尾处理,主要是用收音来辅助结束字音。其实,也可以是用吃音的方法来突出归韵,这样就可以强化歌唱中所蕴含的语气和语势。在演唱或者是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人们最看重还是演唱者是否能够做到字正腔圆,每一首作品中的词都具有其独特的韵脚,通常都是在歌词的母音上将韵脚的长音以及歌曲的特点表现出来。所以,再经过朗诵练习之后,就能够将爱神对于歌词中韵脚的熟悉度,字与字之间的归韵以及收音的特点也能够更加的清晰,掌握程度也就更加牢靠,这样才能够将一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充分演绎出来。
2.4在音乐和韵律的基础上融入旋律
一、英语歌辅助口语教学
我们在进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时,可以利用英语歌曲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在课堂上适当地利用英文歌曲来让学生练习口语,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课堂的趣味性。
以Taylor Swift的 Our Song为例,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这首歌放给大家听,待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教师可以简单地问一下学生们在歌曲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待学生发表完看法以后,教师可以将这首歌的歌词展示出来:
I was riding shotgun with my hair undone in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He’s got a onehand feel on the steering wheel
The other on my heart
I look around, turn the radio down
He says baby is something wrong?
I say nothing I was just thinking how we don’t have a song
And he says...
学生看到这首歌的歌词后,他们会很有兴趣去了解其中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出这些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这首歌的歌词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在课堂的最后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觉大声地朗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学唱这首歌,这样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我会选择英语歌曲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呢?其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英语歌曲的歌词写得很美,而且很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内心共鸣,学生听了这些英语歌曲后,他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去学唱更多的英语歌,这样自然对学生的口语练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安排学生演讲
高中英语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英语演讲进行口语练习,这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口语能力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可以给学生的演讲划定一个题目,如My Dream。当演讲正式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带头作用,激起学生的演讲激情,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有勇气去演讲。教师在带头演讲的时候,应该充满激情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才会更加专心。教师演讲完后,就应该鼓励学生来进行演讲,让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梦想。
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每周采用两次,让学生在口语课的开始作一次演讲,这样就可以缓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地去进行口语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而且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三、经典电影对白演绎
练习英语口语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学生演绎经典英文电影里的对白,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电影里纯正的对白发音,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让学生说出纯正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