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配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免煎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从临床应用看,较传统的中药饮片制成的煎剂有许多优点。
1 符合中医医疗的需求
1.1 符合对中药饮片的药效的要求:多项研究表明:单味中药颗粒剂药效与传统饮片对比实验,二者无明显差异,在个别指标上,中药配方颗粒剂优于中药饮片。
1.2 符合传统中药饮片的应用要求: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保持原中药饮片中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等特性。符合中药饮片炮制要求,不添加糖、防腐剂及其他赋形剂,保持原有中药原汁原味,可替代中药饮片供临床辨证论治时随症加减组方。
1.3 符合对中医处方剂量要求:中药配方颗粒通常每1小袋药量为中医处方1日常用剂量,其包装袋上都标明了与原生药的换算关系,调配更加方便,卫生快捷,可避免传统中药饮片手抓、秤称带来的分剂量误差。
1.4 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传统中药饮片存在煎煮不便,火候难以把握等缺陷,一旦煎煮工艺达不到标准,往往影响疗效,而且处方携带服用不方便,且易霉败变质,口服体积大,“药罐满肠”,味苦,儿童更难以服用等缺点逐渐显露。中药配方颗粒来源于传统中药饮片,原料可以按季节在生产地采购新鲜的药材,使中药配方颗粒中中药的有效成份含量增高。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加水量,时间、温度、得膏率均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如含挥发的成分的中药材,加工提取时收集挥发油再还原到中药配方颗粒中,采用铝塑铝复合膜包装,使中药传统饮片的气味得到保留,临床辛香发散理气止痛等作用就明显增加。一些价格较为贵重的药品如龟甲、鳖甲、穿山甲等,传统中药饮片要久煎,而配方颗粒剂由于工艺上的处理,可以减少剂量,而疗效相等,既减轻了病员的经济负担,又节约了药材资源。
2 中药配方颗粒适应中药饮片自身性质的要求
2.1 适应应用的要求: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以传统中医药理为依据,采用全成分提取,根据各味中药饮片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提取工艺。如先煎药采用较长时间提取或采用现代技术促进成分的熔解;后下药根据其属性,采用较短时间提取或低温提取,减少热敏成分的损失;芳香开窍药采用蒸馏或超临界技术保留其挥发成分。
2.2 适应成分检测要求:除检测配方颗粒的水分、粒度、溶解度,装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外,根据其原饮片中所含不同化学成分的检测要求,分别制定各自不同的检测方法。这些测定方法可保证其所含化学成分与原饮片的成分一致。
2.3 适应生产、运输、服用、携带方便的要求:中药配方颗粒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制成“小三”(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的药物剂型,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
3 中药配方颗粒存在的不足
3.1 剂量不易掌握: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用药的品种,用药的重量因病、因时、因地等而变。中药颗粒在其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其颗粒重量和与其相当的原中药饮片的重量,但其包装重量定死,不能适应临床的灵活变化。如中药配方颗粒柴胡饮包装颗粒1克相当于原饮片6g,临床如用5g或10g,就难以掌握,不能像中药饮片那样在几克之间灵活变动。中药处方中,有时候剂量差之毫厘,药效就失之千里,从而延误了病人的治疗。
3.2 合煎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中药饮片在煎煮制备过程中能发生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能沉淀和产生一些新的成分等,由于中药配方颗粒是单味药的单独浸提,这样虽然保证了单味药成分质量的控制,却忽视了中药合煎的作用。中药通过合理的合煎,能达到增效、减毒等单煎无法达到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68-02
中药调配工作的好坏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汤剂的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之特点,能随症加减,有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的优势。为了提高配方质量,防止用药事故和不良反应,本文就中药配方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1药物名称混淆方面问题
1.1中药药名不规范
中药多为天然药物来源复杂,不同来源功效差异大.如:牛膝,有怀牛膝与川牛膝之分,前者为苋科植物牛膝属怀牛膝,后者为苋科植物麻牛膝、甜牛膝,两者功用相似,前者以补肝肾见长,后者以活血祛瘀见长。再如附子,一药有三物,1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2为白附子,又分为禹白附和关白附,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三者名称相似,功效有别,生品皆有毒,不可混淆。
医生有两药或三种药名合并,处方时简写成二术(白术、苍术)、二地(熟地、生地)、二冬(麦冬、天门冬)、二活(独活、羌活)、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现象,非老药工不懂易配错。
1.2容易混淆的品种
有些药物名称相近,很易出差错。如五加皮和香加皮,医师开方时一直混淆使用。二者在性味、功效上虽相近,但香加皮有毒又有强心功效。使用上应加以区别。又如天南星和胆南星,医师开方为南星,未指明是天南星或胆南星,因胆南星系生南星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或圆柱状,除有清热化痰,更有息风定惊的功效。再如:山茱萸和吴茱萸,刺蒺藜和潼蒺藜,桑螵蛸和海螵蛸;青木香和广木香;草豆蔻和肉豆蔻;南沙参和北沙参;石菖蒲和九节菖蒲;浙细辛和北细辛等,这些药物名称相近,功效有同有异,不可混用,配方时必须仔细审核处方。
1.3地方习惯用品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如柴胡,《中国药典(下简称药典)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 北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 ,以根入药,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而有的地区习惯用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 Bupleurum marginatum 或狭叶柴胡( 南柴胡)B.scorzonerifolfium Willd 全草,药用部位完全不同,软柴胡较之正品疗效不佳。又如:处方蚤休应付百合科植物重楼,即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的根茎。部分地区习惯把草河车(蓼科植物拳参红重楼)作蚤休用。再如金钱草,按照《药典》应付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的全草,习称大金钱草、神仙对坐草而个别地区仍将广东金钱草( 豆科植物)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 、小金钱草(旋花科植物)等作金钱草使用。有些经营公司将地区习惯用药调往其他地区,造成调配人员不能识别,形成用药差错。
2人为化因素
2.1是否炮制不明
中药经过炮制后,其功效与生品往往有很大差别,如半夏,生品有毒,若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也有差异,《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三种,即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一般外用,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再如大黄《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四种,即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大黄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熟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黄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若处方单写半夏、大黄,调剂人员则无所适从,临床治疗效果难以保证。
2.2称量不准
中药调配一般用戥子称量,然后依据目测进行分量,目测分量或多或少,直接影响到剂量的准确性。有时处方往往只写蜈蚣几条,天龙几条,全虫几条,而蜈蚣、天龙、全虫有大有小,有完整、有残缺,由于剂量不准,则难以取得好的临床效果。有的甚至于无视处方的脚注,特殊药不特别处理(包煎、先煎等),或者有的品种缺乏而互相代用,甚至干脆少配,影响了汤剂的疗效。
2.3药物粉末鉴定难
有些地区的药房使用了中药药粉小包装配方,即将粉碎后的药粉装入透气性的棉纸,制成1,3,6 g 等不同重量的小包,调配时按剂量取包,避免称量不准,保证了用药疗效。其缺陷是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粉末鉴定困难,易引起医疗纠纷。
2.4发药交待不明
发药交待不明的情况比较普遍,如该先煎的、该后下的,该冲服,使用药引以及煎药用水量、煎药器皿,服用方法,禁忌及注意事项等交待不明,直接影响汤剂疗效。因此,发药交待明确对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资料提出世界近 1/3 患者死亡与用药错误有关[1]。因发药交待不周或交待错误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近年也有报道[2]。发药交待不明的主要原因是,调配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不熟悉药性、不了解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应知事项。
3建议与对策
3.1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中医处方药名必须规范书写,其处方名应按《药典》标准执行,同名异种必须写全名,炮制品必须注明,地方习惯用药另列“处方应付”项,以免同《药典》有别而致混乱。
3.2中药调配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或以师带徒方式培养。配方前应严格审方,弄清方中药物及注脚并交待明确。调配人员应熟悉医生对中药名的缩写,付方规范化。否则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摘要】“中药配方颗粒”的问世是中药汤剂改革和中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对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的几个科研单位的关于课题论证、实验分析、数据处理、理论总结、 中试放样、规模生产及临床使用一些情况了解,加深了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特点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药至今尚未被国外广泛接受,服用中药的外国人仍然是少数。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中实施GMP监控,每个品种自原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各个环节分别建立各自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文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吸收超临界提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先进技术在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并采用高效液相(HPLC)、气相(GC)、薄层扫描(TLCS)、紫外(UV/VIS)、红外(IR)、原子发射(CIP)等国内外先进分析仪器对产品的性状、鉴别、浸出物、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装量差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建立指纹图谱,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新、便、效、广” 是中药配方颗粒的4大特点,就方便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仓储方便、药房配药方便、服用方便、紧急用药方便、保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等。就疗效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保持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特色,随证处方;质量稳定,疗效可靠;10多年来,经数亿人次临床应用,其疗效与传统饮片汤剂无显著差异。
1 “中药配方颗粒”优点
1.1 机械化大生产,优于传统煎煮 “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中药饮片用于临床,从而根本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饮片以根、茎、叶、花、果实等直接入药煎煮的方法。中药免煎饮片机械化生产是根据单昧中药的性质,其在不同湿度、时间、PH值等条件下,提取的有效成分最高含量为标准,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粉末。病人可直接服用,避免了传统汤剂由病人自己煎煮,而病人对加水量、浸泡时间、火候、煎煮时间、先煎、后下等不甚了解或怕麻烦,不按要求煎煮,从而影响疗效。
1.2 统一质量标准,确保疗效 “中药配方颗粒”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固定药厂生产。从原药材的产地、质量、运输、贮存等都应有一套管理规定,对每一种药材根据其有效成分的性质,制定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制定出免煎饮片与中药饮片两者之间的用量换算关系。
1.3 便于服用、携带 “中药配方颗粒”经科学处理,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按医师处方以开水冲服即可,从而减少人力,节省了时间,方便病人服用。又由于体积小,携带更方便,最适于旅途服用和工作繁忙、无时间煎煮的病人服用。急诊病人也随取随服。
1.4 便于保管、调配 “中药配方颗粒”采用铝泊袋包装,不易吸潮,避免了中药贮藏、保管不当带来的走油、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减少了污染,方便保管。由于其包装袋上都标明了与原生药的换算关系,调配更加方便、卫生快捷,可避免传统中药手抓、秤称带来的分剂量误差,也改观了传统中药房给人脏、乱、累的现象。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传统饮片的代用品却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一步探讨的问题:问题的焦点在于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往往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上。中药汤剂的多味药物之间,在传统调制“共煎”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之目的,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药物的配伍作用,而“中药配方颗粒”却不具备下列优势。
2 中药汤剂“共煎”的优势
2.1 中药“共煎”能改变饮片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溶解度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研究显示,糊化淀粉对芦丁、槲皮素等酚性药物有增加溶解度的作用。在1%葛淀粉化溶液中,芦丁的溶解度为纯水的3.8倍。在同样条件下槲皮素可达6.5倍(葛淀粉的浓度为0.5%~2%,与淀粉的品种无关)。糊化淀粉能增加酚性药物溶解度的原因,是由于在长时间的“共煎”过程中,形成了“淀粉-芦丁”的复合体。对“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中甘草黄酮含量的研究”表明,二药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其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煎液含量为1.85%。另对4种不同工艺制备的黄连解毒汤中栀子苷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连、黄柏、黄岑、栀子4味中药,采用传统方法水煎后总栀子苷的提取率为97.4%,而4药分别单独提取后合并的样品中,总栀子苷的提取率为64.3%。
2.2 中药共煎能改变药物的口感 黄连、黄柏与大黄、甘草合用能改变小蘖碱型生物碱的苦味。有人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12个含黄连的方剂,各按记载的方法调制,结果证明,方中含有大黄、甘草的汤液,小蘖碱型生物碱的苦味均消失:而不含大黄、甘草的汤液,有小蘖碱型生物碱的强烈味。其原因是:大黄、甘草与黄连共煎过程中,生成了黄褐色的鞣酸小蘖碱与黄色的以小蘖碱-单甘草皂苷盐的胶状沉淀,这种沉淀是生理活性物质,它不仅消除了小蘖苦味,还增加了其溶解度,服用后能在体内产生药理作用,不属配伍禁忌。而免煎饮片的同类药物混合,苦味无明显改变。
2.3 中药“共煎”能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增强其疗效 实验证明,附子在单独使用时,其强心作用既不明显,也不持久,且有一毒性。但在传统“共煎”的“四逆汤”中,尽管干姜、甘草无强心作用,却于配伍后强心作用增强持久,毒性下降,而口服附子的毒性比“四逆汤”大4.1倍。实验还表明,将干姜、甘草与附子分煎后再混合,或各单煎后次序给药,其毒性仍相当于单独附子。从而提示,“四逆汤”毒性降低。乃因附子生物碱与干姜、甘草在“共煎”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所致。
关键词:中药处方;调配;品种;炮制;发药交待
【中图分类号】R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63-01
1配方中常见问题
1.1同名异物易混淆:中药为天然药物有多种来源,功效都有差异。如:牛膝,常用有怀牛膝苋科植物和川牛膝苋科植物麻牛膝、甜牛膝,两者功用相似,但前者以补肝肾见长,后者以活血祛瘀见长。再如: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功用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而白附子又分为禹白附和关白附,前者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后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功能祛寒湿、止痛,三者名称相似,功效有别,生品皆有毒,不可混淆药用。另外,临床医生有开复合名习惯,如二术、二地、二冬、二活、焦三仙等,实为白术、苍术;熟地、生地;麦冬、天门冬;独活、羌活;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1],要求规范处方,区别药物,正确调配。
1.2药名相似容易混淆:有些药物名称相近,很易出差错。如:五加皮和香加皮,医师开方时一直混淆使用。南五加皮性辛、苦、温,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香加皮性辛、苦、温、有毒,有祛风湿、强筋骨、强心之功效。二者在性味、功效上虽相近,但香加皮有毒又有强心功效。又如:天南星和胆南星,医师开方为南星,未指明是天南星或胆南星,天南星性味苦、辛、温、有毒,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之功效;胆南星系生南星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其性味苦、凉、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再如:山茱萸和吴茱萸,刺蒺藜和潼蒺藜,桑螵蛸和海螵蛸;青木香和广木香;草豆蔻和肉豆蔻;红豆蔻和白豆蔻;浙贝和川贝;黑苏子和白苏子;南沙参和北沙参;石菖蒲和九节菖蒲;苦杏仁和甜杏仁;浙细辛和北细辛;紫花地丁和黄花地丁等。这些药物名称相近,功效有同有异,不可混用,配方时必须仔细审核处方。
1.3地方习惯用药的混淆:我国各地用药习惯不尽相同,如柴胡,《中国药典》指的是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南柴胡B.scorzonerifolfium Willd的根或全草,前者主产于北方,后者主产于中、西部地区,柴胡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对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气郁结、气虚下陷等证都有很好疗效。而有的地区处方却付软柴胡,即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和狭叶柴胡的全草,两者品种交叉,药用部位完全不同,软柴胡较之正品疗效不佳。又如:蚤休正品为百合科植物重楼,即七叶一枝花,而有些地区却习惯把蓼科植物拳参作蚤休用。再如金钱草,应付报春花科的过路黄的全草,而不应付广东金钱草豆科植物小金钱草。以上这些必须以《中国药典》为标准,统一处方应付。
1.4生品与炮制品的混淆:中药的炮制品与生品作用相很大差别,如半夏,其性味辛、温,生品有毒,若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差异很大,生半夏一般外用,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再如大黄《中国药典》规定的炮制品有四种,即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本品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大黄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熟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并增强了活血祛瘀的功效。大黄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调配时要根据医师处方要求,配以不同的炮制品,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1.5称量不准:中药调配一般用戥子称量,然后依据目测进行分量,目测分量或多或少,直接影响到剂量的准确性。医师处方用量以g为单位,但也有用量不明确的处方。往往只写蜈蚣几条,天龙几条,全虫几条,而蜈蚣、天龙、全虫有大有小,有完整、有残缺,剂量不准,则难以取得好的临床效果。配方时应加强与医师的联系,使医师了解常用中药饮片的质地、形态、大小,提出开方的合理意见,共同努力使方剂组方严谨,配伍合理,调配准确,疗效显著。
1.6发药交待不明:中药发药交待,对于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它对病人正确执行医嘱,发挥药物最佳效应,避免或减少药品毒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调配时应将调配的药品、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明确详细地告知病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资料提出世界近1/3患者死亡与用药错误有关[2]。因发药交待不周或交待错误而致人死亡的病例近年也有报道[3]。所以中药调剂人员必须提高业务技能,对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用途用法应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正确指导病人用药。告知合理的服药时间、服用剂量、药液的冷热程度及可能有的副作用等。否则病人会违背医师的用药意图而服药,不但达不到预期疗效,有时还会出现新的病情。
2对策及建议
中医处方必须应付规范化,其命名应按《中国药典》标准执行,中药的同名异种必须写全名,炮制品必须注明,各省、市的地方标准不再另列处方应付项目以免同《中国药典》有别而致混乱,亦避免了处方应付中的歧义和误解。中药调配规范化、标准化等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关系着患者身体健康,中药调配科学化有待于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万山.药房药店药品管理.中医古藉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170
一、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外的研究和使用概况
中药配方颗粒,在台湾称为科学浓缩中药,国际上也有笼统称为颗粒剂的。日本、韩国、台湾在70年代便开始研制颗粒剂,在日本因掌握中医理论辩证论治的汉方医生不多,故大多生产使用复方颗粒剂,并以传统经典方命名组方。台湾采用复方加减,单味浓缩中药,亦有单独调配处方的。在德国,植物药复方就是用各种单味药提取物进行配制。美国FDA的植物药草案中也认可这种做法。质量控制上,德国采用对单味药有效成分进行定量控制,对有效成分不明的,采用指纹图的方法进行监控。
二、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配方颗粒的常规制造过程包括有提取、减压浓缩、干燥、制粒或整粒以及包装。
1、工艺的设计原则。①多成份提取,保持多药效特性。每味中药常具有多种功效,这与其含有许多种成份有关,对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是非常重要的。②针对各味药特性,研制不同提取工艺。制备各味中药配方颗粒,单味提取,有的放矢,按优选的工艺提取,使提取率增高,不但提高疗效也节省药材资源。③先提取药物中的挥发油,保全性味。采用单味提取,先提取挥发油,而后加入配方颗粒中,提取充分,可以显著提高挥发油利用率。④采用先进设备,低温浓缩,瞬间干燥,显著地减少加热时间长对成分的破坏。
2、提取工艺。中药配方颗粒在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汤剂的制备特点,原则上以水为溶媒加热提取,筛选最佳工艺。
3、干燥工艺。把浸出浓缩液干燥成固体,应用在中成药生产中的方法有沸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减压干燥法,而冷冻干燥法则未见采用。
4、挥发油回收与吸附。理论上认为,如果把煎煮中药时所蒸发出来的挥发油回收并吸附到配方颗粒中,产品的功效就更趋完美。然而大多数的产品都没能够做得到这点,可能是由于生产成本对吸附的成效来说,获益并不足够。
5、制粒或整粒。颗粒的制剂成型,乃根据干燥方法的不同而需要配合制粒或整粒。由于中药的提取物吸湿性很强,以上各种操作过程要在有湿度控制的室内进行,否则物料不能保持干燥。
6、内包装。一般均为铝―塑复合膜袋装。通常塑料材料有一定的通透性,吸潮的现象十分普遍,铝―塑复合膜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要注意复合膜的质料和铝箔的厚度,是否能隔绝空气的通透。
三、化学成分研究
敖宗华等对黄芪、白术、牡丹皮、巴戟天和葛根5种中药饮片及其由同批饮片生产的配方颗粒中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配方颗粒的黄芪多糖、苍术酮、白术内酯、丹皮酚和巴戟天甾醇的含量较低,尤其高分子黄芪多糖和挥发性有效成分苍术酮、白术内酯、丹皮酚的含量更低,且含有较多杂质,而葛根总黄酮的种类和含量二者均相差不大。
四、药效学研究
1、动物实验比较。孙兰、朱晓洪等采用NIH小鼠对以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制备成的小柴胡汤进行动物药效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组和中药饮片组均能降低硫代乙酰胺所致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均能减少化学法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均能降低渗入小鼠腹腔的染料量。对小鼠硫代乙酰胺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化学法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临床疗效比较。贝立民等以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配平胃散、桑菊饮、三仁汤和逍遥散,与传统饮片水煎剂作对照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表明,配方颗粒有效率为85.7%、92%、91.7%和86.7%,传统饮片有效率为92.8%、92%、83.3%和93.3%,两组疗效基本一致。刘永年以两种配方的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共观察临床180例,总疗效和解除腹泻和腹痛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显著性差异,中药配方颗粒优于传统饮片;而发热症和呕恶症疗效比较,其检测结果(血常规和大便常规)阴转率及二者所需疗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在各个生产厂家生产的不同产品质量相差比较大,有些品种在提取工艺、溶媒的选择、提取时间、温度、干燥、制粒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外在及内在质量的差异。
六、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