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欧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7年3月30日,对中国政府甚至是中国企业而言都算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欧双方首次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展开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对话。
至此,有媒体感言:此次对话双方颇有推心置腹的味道。
中国政府:贸易救济应提高竞争力
所谓贸易救济,即WTO允许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而贸易救济工具则正是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其中尤其以反倾销最为常用,对中国企业的利益也影响最大。
此次对话缘于去年12月6日。那天,欧盟颁布了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欧盟贸易救济工具》,就贸易救济政策相关的32个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并主动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进行评论。该绿皮书被认为是欧盟对现行贸易救济政策尤其是反倾销政策的反思和改革。
该活动,中国各界反响强烈。为此,从今年初开始,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便在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举办数场座谈会,征求国内涉案企业对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的意见,以便及时反馈给欧盟。
继在国内多省份举行座谈会之后,3月30日,商务部在北京再次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召开研讨会,这是商务部针对绿皮书召开的最后一次相关会议,因为按照欧盟的日程,3月31日是其征求意见的最后期限。而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此次会议邀请欧盟贸易官员与中国企业直接面对面。
如此一来,便促成了“中欧双方就欧盟贸易救济措施问题展开的首次对话”。
据悉,该研讨会有我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欧委会贸易总司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以及中外律师和中国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参加。
此次研讨会上,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结合中国企业遭受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实践,表达了中方对欧盟贸易救济措施的关注,反映了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在应对欧盟贸易救济措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表示了中方以对话和交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稳定中欧经贸合作框架,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
据了解,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但2006年,欧盟却是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工具最多的WTO成员方,其中启动反倾销调查超过了130起,且这一年对华反倾销立案就达12起之多,同比增长50%。
在开幕致辞发言中,李玲对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带来的中欧贸易间不和谐因素表示了担忧。同时还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生产要素已经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欧盟应该正视贸易救济工具存在的问题,贸易救济应该是为了提高竞争力,而不是保护落后产业,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
中国企业:欧盟市场越来越保守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正是利用欧盟就其贸易救济工具公开征求各界意见的契机,为中方企业、行业、律师、学界充分表达观点和立场并与欧委会官员进行直接对话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对贸易救济工具的认识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这一点对于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而言尤为重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产业相互融合,彼此的经济联系密不可分,惟有顺应全球化需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各国间产业合作才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贸易救济措施只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最后选择,而不应当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同时,与会产业及企业代表还结合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具体实践,现身说法,就欧盟贸易救济工具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定,以及不公平、不合理及歧视性的做法发表了意见,特别是就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分别税率问题和替代国问题等进行了评论。
作为第一个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中国企业代表,奥康集团行政总监周威首次面对面地向欧委会贸易救济司司长维尼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中国有句古语,“温室里长不成大树”。没有竞争,欧洲的企业就不会有发展。“入世五年来,我们感觉到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而欧盟却越来越保守。”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个产业的大分工已经逐渐演化出新的格局,产业重心转移已是正常现象,各个国家都应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自身产业转型和创新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从外部找原因,或者一味地用一些非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和保护。”周威如此表示。
而针对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中欧鞋类贸易问题,周威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集中地。这种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贸易救济工具,欧委会应该从全球鞋业发展的格局来看待中欧鞋类贸易现状,推动各方站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展开充分的竞争与合作,推动全球鞋业生产力持续发展,这才会使它更具生命力。
“无论是从欧盟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我们都不认为欧盟对中国鞋子的反倾销措施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周威举例,西班牙制鞋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100人以下,200人以上的企业寥寥无几。目前中国制鞋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仅奥康一家就15000人。一个鞋子反倾销就影响到几百万人的就业问题。对欧盟而言影响更大,反倾销直接增高了欧盟成员国的采购商、消费者的成本,尤其是欧盟制鞋产业上下游如做鞋机的,他们失去了世界制鞋第一大国中国的市场。
“只有合作才是中欧鞋业互惠互利的最佳途径。欧盟有很好的研发中心、很强的品牌优势,中国则拥有技术、成本优势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可以提供非常优良的技术和较低的制造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某种程度上,中国制鞋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欧盟不少鞋类贴牌企业的竞争优势。”周威慎重地强调。
同时,就欧盟反倾销实施过程中程序透明化、执行公正性,以及在欧盟法律框架内相关条款、原则的解读等问题,奥康集团等中国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首先,在对中国鞋反倾销整个调查程序中,欧委会没有向奥康、泰马或其他任何非抽样企业做过关于“不审核市场经济地位”的书面解释,这让企业不知所措。其次,《欧盟反倾销条例》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和关于抽样的条款之间衔接不太完善,其中要求对每一家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都要做出审核,但事实上欧盟只抽取了10家企业既做倾销调查又做市场经济地位调查。对此,中国鞋企需要明晰的解释。另外,审核损害的因果关系、损害的数据计算、采取的幅度、基础和所取得的数据让企业无法信服。
此外,中国五矿集团、宁波如意、江苏法尔胜等企业也均表示,欧盟委员会在处理倾销诉讼中采取的惩罚措施有失公允。
欧方官员:最终结果明年
认真听取了中国各方意见之后,维尼格表示很高兴能听到中国的声音。他承认绿皮书的出台与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有很重要的关系,并承认“中国皮鞋案”确实暴露了欧盟贸易救济工具中的诸多问题。
分析认为,近年来,欧盟处理的几起倾销诉讼已高度政治化。此前欧盟对进口自亚洲的鞋类商品开征反倾销税,就激起了欧洲零售商的极大不满。此后,他们一直要求欧盟在处理反倾销诉讼时,应考虑惩罚性关税对消费者等公共利益的影响。
惩罚
在债务危机的泥沼中挣扎的欧盟,目前的失业率高达12.2%。当一个经济体面临如此高的失业率,对其保有高额贸易盈余的经济体很容易成为其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目标。根据欧盟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欧盟对中国的年平均贸易赤字为1550亿欧元,约占欧盟GDP的1.2%。关于中国光伏出口的争端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6月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前两个月的税率为11.8%,此后将升至平均47.6%。在今年12月5日全面调查结束时,欧盟还需通过成员国投票做出终裁决定——是否施加期限最长为五年的长期性关税。
德古赫特称,分阶段征税安排是为了欧洲市场能进行调整并平稳过渡,同时给中方一个谈判的机会。
很多业内人士都很清楚,一旦开始征收惩罚性关税,即使此后中欧能够通过磋商和解,中国光伏产业失去的市场将难以挽回。现在中国在欧洲的组件价格大致是0.6欧元/瓦,而台湾、日本的企业售价在0.7-0.8欧元/瓦,如果按照欧盟认定的倾销幅度达成价格承诺,中国的产品将彻底丧失吸引力。
另外,中国光伏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两头在外的产业,中国光伏产品绝大多数用于出口,国内需求甚微,而其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
欧盟的这一决定无疑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但打贸易战,中国虽然气壮,但理却不直。因为中国的光伏行业确实如欧盟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所指控的那样,获得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补贴。光伏行业在中国是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以官员来决定发展什么行业、以多大力度来发展的“产业升级”思维下的产物。
反制
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公布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弹,中国商务部旋即在次日公布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
从2009年到2012年,中国从欧盟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年均增幅达59.83%,2012年从欧盟进口总额达10.4亿美元,而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四国合计占欧盟对华出口葡萄酒的96.33%。尽管欧盟对华出口葡萄酒总额,远不及中国对欧出口光伏210亿欧元的大盘子,但关键是,葡萄酒主要出口国法、意、西此次都支持对华光伏“双反”。中国政府选择葡萄酒作为打击对象,敲打意味显而易见。
而且根据《上海证券报》的说法,葡萄酒还只是前菜:“中国准备了包括‘一裁两立’在内的反制举措作为谈判筹码:所谓‘一裁’就是对原产于美欧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初裁,‘两立’则是对进口葡萄酒和汽车反倾销立案。”
虽然中国手中有很多牌,欧盟也并不是没有后招。6月13日,欧盟将中国对其无缝钢管的反倾销措施诉至世界贸易组织,意欲在WTO主持下驳回中方已加征的惩罚性关税。中欧贸易冲突继续升级,对抗战火蔓延至钢铁业。
随着光伏案的不断发酵,所涉及问题已不再是中欧之间相关产业间的矛盾,而是上升为一场涉及不同领域和层面的多方博弈。
自贸协定是一条出路
光伏争端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出口,占中国对欧出口总额的7%左右,关系到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而欧盟即使达到惩罚中国的目的,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据瑞士独立研究所Prognos的调查显示,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使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下滑,导致欧盟三年内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以及272亿欧元(约合353亿美元)的损失。
正是看到两败俱伤的结果,欧洲各成员国对于是否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分歧极大。欧盟推迟了47.6%的惩罚性关税的生效时间,可以看作是为光伏争端的和平解决留了一扇门。
中欧高层的直接沟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欧经贸关系走入死胡同。
6月21日,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在北京举行,中欧双方借此契机合力研究解决包括光伏贸易争端等双边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前铁了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征税的德古赫特表示,围绕光伏摩擦,中欧双方已经从技术层面进行了正式讨论,双方都是很有诚意的,都在寻找一个“友好的解决方式”。
如果这一危机能够有效解决,无疑将推动两个经济体间的自由贸易往前更进一步。与其对峙,双方不如通过一些举措展现良好的意愿,为未来自贸谈判打下基础。
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中国和欧盟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一直处于经济困难期,因此需要自贸协定带来的能量把它们从困境中拖出来。”
在过去十年间,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外国直接投资及贸易热潮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额资金。但是,资金激增掩盖并助长了中国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中国的金融系统仍为政府所有和控制,资本配置不可避免地会向政府部门倾斜。由于全球经济疲软造成的贸易放缓,效率低下问题逐渐暴露,阻碍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国家的金融稳定。
改革无疑是困难的,让经济充分参与全球竞争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这可以起到收缩效率低下的国有部门和削减庞大的地方政府支出的作用。
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对欧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措施层出不穷,贸易摩擦不断,反倾销、反补贴泛滥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各个行业,各种技术性、专利性贸易壁垒也不断出现,这对中欧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以欧盟成员国的视角,逆向分析了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与欧盟成员国在贸易、关税、区域发展等领域合作竞争的关系,并以德国、希腊为借鉴,探讨了如何将中欧的双边经贸关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一、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进出口增长率分析
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460.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对欧盟出口3339.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2120.5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1219.4亿美元,收窄了15.8%。表1 描述了2001年至2011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以卢森堡为代表,从中国进口额增速高于出口额增速的有16个国家。2011年与中国贸易呈现逆差的有22个成员国。而对华贸易额排名第一的德国却呈现顺差,为163亿美元。
从表中进出口比率来看,16个国家进出口比率(列3、4)在2001年至2011年间增加,这使得欧盟委员会不得不担心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事实上,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中,过分强调贸易逆差是错误的。一国的贸易平衡反映其国内储蓄投资账户的平衡,而贸易政策工具对国内的投资和储蓄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欧盟出于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担心而采取的贸易保护其实是不合时宜的。以德国为例,他对其他欧盟成员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远远高于中国,却并未像中国这样受到其他成员国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限制。另外,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欧盟的贸易逆差时有增长和波动,但自1963年以来,这些赤字一直只占欧盟gdp的不到2%,并不足以威胁到整个欧盟的经济形势。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属于垂直分工关系,所以虽然时有贸易摩擦,但并未从根本上威胁到欧盟经济体的国内产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的通信、机电、汽车、船舶、飞机等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欧盟成员国感受到了对本国产业的竞争压力,贸易摩擦从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转移到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欧盟已经开始投入更多的力量,试图保持其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势。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作用:一方面这是贸易双边国利益的碰撞与再分配;另一方面这种摩擦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的伴生物。中国正好借此贸易摩擦的外部压力来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利用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政策对我国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我们不能把欧盟较高的技术标准简单地看成是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的障碍,而应把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标准看成是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我们更不能听任假冒伪劣产品恣意横行,应坚决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新人才,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与声誉。
同时,我国应适时地改变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本土化生产、直接进口,逐渐实现进出口平衡,使国外的产品进入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这将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即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助于从根本上消减由于欧盟担忧贸易赤字而产生的各种贸易摩擦。
二、中国加入wto后的关税大幅调整
欧盟与中国贸易的稳步迅速发展与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关税的大幅调整是分不开的。表2显示了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农产品和部分制造业产品的关税调整幅度,中国平均从1985年的关税60%下调到2011年的10%(实际到2006年已经达到10%的标准),与欧盟的平均关税差不到4个百分点。
中国关税如此大幅迅速地调整,为其他具有关税保护的发展中国家设定了标杆,使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别无选择地采取相似的路径。假如这些国家想要吸引国外贸易伙伴和投资者,他们必须提供与中国相似的关税水平。中国的这一举措对全球贸易自由化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开放程度所作出的贡献,远远高于欧盟和美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多边贸易谈判的努力,不仅欧盟甚至整个世界因此而受益。
当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领导者的作用。在关税调整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益趋同,中国市场开放的利益也大部分为发达国家所享用,并没有惠及广泛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应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的优惠待遇,争取发展中国家为合作伙伴,这也是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大国经济体在竞争的一种策略。
三、欧盟27成员国与中国省际人均gdp比较
表3 对比了欧盟27个成员国和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水平,采用了购买力平价和汇率两种调整中国gdp的方法。在购买力平价调整结果中,2011年我国人均gdp最高的天津市,几乎等同于当年排在欧盟第19位的捷克共和国,属于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中的高收入国家;而使用汇率调整法计算出的结果,天津市只能与排在欧盟倒数第三位的拉脱维亚水平相当,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可见,欧盟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很难达到令中央和地方均满意的实力的平衡。中国相对发达的前10到20个省份(分别占中国总人口的37%和66%),在与欧盟企业的贸易关系中,已经逐渐失去原来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他们与欧盟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多来自于技术、质量、产品多样化、研发能力和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这几乎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部竞争关系相同。
根据我国的经验,利用外资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省市经济发展较快,反之,相对封闭的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欧盟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想要缩小地区间的对外贸易差距和经济差距,应加快落后省市对外开放的步伐,增加对落后省市的投资力度,引导落后省市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资源、原材料工业、农牧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地方政府要注重经济发展所需关键性要素的培育,注重当地高质量企业的培育和与当地资源禀赋相一致的高质量外资企业的引进,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自己的经济发展带,这是缩小我国省市地区间差距、向欧盟发达成员国看齐的根本出路。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要把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化为国内产业升级的动力
每一次贸易摩擦的处理都会引起利益格局的改变。中国加入wto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出的低价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曾经引起世界产业链的动荡。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出口产品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失去既有市场和利益的国家、企业,利益的矛盾汇集起来,引发了反倾销、反补贴
等对中国出口增长的限制。应对后危机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掌握一定高端技术的企业,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利用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出口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举措。
(二)要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能源战略
欧盟在中国经贸崛起的压力下,开始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因为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和产业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比于中国这样还处于高碳经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拥有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因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为碳排放大国,出口额的迅速增加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必将带来国际贸易新规则的重重挑战,所以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开发使用新能源,要长期坚持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能源战略并在中国与欧盟的利益博弈中加快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 要借鉴德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经验做法
欧元区启动后,各成员国的竞争力差距不断拉大,德国是唯一在危机中竞争力上升的国家,原因在于,德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度重视对标准、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的掌控。德国经济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各行业协会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银行金融机构也设有专门部门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咨询和补贴。德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大学,为其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实用的高技能工人。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德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培养人才的做法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四)要吸取希腊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历史教训
1999-2006年,希腊借雅典奥运会举办的契机,政府主导的大额投资带动了房地产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来了整个希腊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移民的涌入。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雅典房价大幅下跌,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为筹备奥运会兴建的体育场馆、机场、公路多属于重复建设,利用率极低,同时制造业空心化严重,失业率骤增,经济陷入泥潭。反观我国,同样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大量热钱投于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中,所以应坚持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引导民间资本从貌似利润丰厚的虚拟经济转向医疗、教育、航空、运输等实体经济,以希腊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经济危机为警钟,发展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为政府投资放缓、房地产泡沫破灭、对外贸易增速减缓做好抵御危机的充分准备。
以逆向视角分析欧盟在危机冲击下的贸易保护得出结论:此次欧债危机是一个促使中欧拓展合作空间的契机,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战略里程碑。在合作与冲突的磨合过程中,我们要深化建立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通过贸易、投资、合作纽带,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同时将中欧的双边贸易关系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amaral, luiz fernando, (2008). “effective rates of protection for the biofuel chains in europe” groupe d’economie mondiale at sciences po (gem), june.
[2]atlantic council (2007). transatlantic leadership for a new global economy. washington, dc: the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d.
[3]樊勇明,贺平,黄河,《贸易摩擦与大国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01-328.
[4]李计广,《欧盟贸易政策体系与互利共赢的中欧经贸关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62- 272.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中欧贸易 影响 对策
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欧盟区成员国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其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日俱增。然而,自2009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整个欧盟很快被拉入泥潭。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
首先,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很难保持稳定,在面对债务危机时,显得异常脆弱,无法有效的振兴经济。
其次,欧盟国家的福利制度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非常完善,这种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据统计,欧盟一半的财政支出用于支付社会福利。可以说,欧盟的巨额债务跟高福利是有很大关系的。
最关键因素,欧盟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丧失了独立制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权力,各成员国很难根据本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国家宏观政策来应对危机,无法有效地按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来调节经济战略,国家宏观调整能力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成员国购买力下降,对中欧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透露着一些积极的信号。
(1)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消极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消极影响突出体现在中国对欧出口贸易萎缩上。
欧盟民众购买力下降。欧债危机导致部分国家国家财政萎缩、公共支出能力下降、社会福利降低等问题产生,并进而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进口需求。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欧盟各国要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这必然要求保护本国行业和企业,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保护措施屡见不鲜。
(2)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积极影响
促进中国进口业发展。欧盟区成员国国内市场萎缩,欧盟企业将更加重视国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欧盟必然加强与中国沟通合作,扩大中国市场。此外,欧盟可以适当放宽高新技术的出口条件,换取资金,谋求出路。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中国产品出口。中国农产品、机电产品等相对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和很强的实用性的,在欧洲居民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欧盟区居民可能会通过加大对中国低价产品的购买以缓解经济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欧债危机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回暖,来自于外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中国政府饱受巨大压力。欧债危机爆发,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也因此相对升值,由此部分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应对欧债危机、促进中欧贸易的对策建议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重创了欧元区的经济体系,中欧贸易同样也深受其影响。中欧各国政府及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欧贸易顺利正常进行。
1. 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贸易潜能
首先,中国政府要主动加强与欧盟成员国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创造贸易条件、降低贸易壁垒、减少关税等。
其次,中国国内企业要完善自身贸易体制制度,要加强交流,研究欧盟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中国企业要针对欧盟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真正满足欧盟民众的需求。
2.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欧债危机导致中国对欧贸易价格优势减弱,特别是低技术含量的优势几乎丧失,对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扩大内需
欧债危机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出口受阻,中国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注重开拓本国市场,激发本国居民的贸易潜能,在依靠出口的同时,加大内销力度,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语
欧元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的集体爆发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的必然,欧债危机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了中欧贸易的进程。应对危机,中欧各国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合作,保持沟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中欧贸易继续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云.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J]. 国际贸易,2010,(1):60—60;
[2]李力. 债务危机冲击中欧贸易[J]. 中国评论,2011,(6):64—65;
[3]罗巧云.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及对策[J]. 国际商贸,2012;
一、中欧贸易摩擦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和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互相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逐年增加,2006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了诸如纺织、鞋类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当前高新技术产品正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所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渐渐由优势转为颓势。如何跳出过度依赖低级产品出口结构的惯性思维已是势在必行。这种战略调整,不但有助于避免企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时也将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己,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在中欧的贸易交往中,双方的贸易摩擦显示出几个特点:第一,贸易摩擦形式多样化。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的同时,以技术性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劳工待遇、食品卫生、产品安全等形式出现的新形式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第二,贸易摩擦数量多。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华反倾销新立案件376起。200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争端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第三,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在今后的国际贸易摩擦中,考验的已不单纯是平息贸易争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考验制定政策和创建制度的水平。第四,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成为中国与欧盟国家贸易摩擦的三个新动向。反倾销仍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最大热点,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增幅明显;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呈现上升态势;技术性壁垒愈加成为对外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中欧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
中欧贸易摩擦虽然不是主旋律,但绝对不能忽视。贸易摩擦更容易引起中欧关系的变化,也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针对中欧贸易摩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从政府层面上说,巧妙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中国贸易最大利益。我们要认真分析欧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善加利用。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措施。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数量、结构和市场的宏观监控,规范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我国产品出口大幅激增而导致进口国市场价格下跌的局面。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反倾销、反补贴专项基金。
第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按照WTO规则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来调控经济;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进一步深化市场建设。
第三,培育公平、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以便产生理性的企业行为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无效。
第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渗透。要加快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把生物、信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油气、冶金、机械等产业,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