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海的词语

描写海的词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海的词语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第1篇

1、波涛汹涌,形容大海的波浪又大又急。出自司马光 《送张太博肃知岳州》:“波涛汹涌动寒野,楼阁嶣嶤压暮云。”

2、汹涌澎湃,波涛猛烈地向上涌,大浪互相撞击。出自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3、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出自《说文》:“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此乃波澜起伏矣。”

4、波澜不惊,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词串教学 阅读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2-02

作者简介:唐春艳(1979―),女,瑶族,广西富川人,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说到词串,我们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低年级学生利用词串识字的情景,即将原本孤立的词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将各个单独的词语串联起来,能够表现某个特定的画面、意境等,让学生借助这些词串以阅读散文的形式来学习,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来识字。笔者为了让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便在低年级识字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教材的特点,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抓住词串,把握文章要领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发现有的词串能够将整篇文章的意思概括在内,是整篇文章的“纲”和“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然后再理解每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在串词的过程中,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笔者便出示下列一组词串:开天辟地和与日俱增、昏天黑地和大刀阔斧、顶天立地和变化多端、混沌不分。这时,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再问大家通过读这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几个词语都带有天地;有的说这些成语都和开天辟地有关。这组词串本来是课后“读读背背”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词语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吻合,又能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便巧妙地将其应用在这里。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将整篇文章分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将整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简要说明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之间混沌不分,而且一片黑暗,于是便大刀阔斧将天地劈开,但是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便用身体顶天立地,这时他的身体也与日俱增,最后也筋疲力尽,从此倒下了。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组词串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吻合,笔者才利用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

二、品读词串,营造诗画意境

所谓意境,便是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意境,然后再利用词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其欣赏文字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美。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老师只需要抓住课文中描写二泉月夜的词语,然后不断朗读,便能让这些词语描绘的诗情画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创设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二泉映月》的创作历程。

三、紧扣词串,层层展开教学

老师让学生提炼出来的词语是与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联的,因此,这样的内容便能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一种统一的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词串可以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反复使用词串,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如《望月》主要描写的是清丽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的幽静场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画出文章描写景象的词语。当学生读完之后,老师看看学生画出的词语,再将自己备课的词语展示出来:“安详、吐洒、清辉、晶莹、闪烁、跳动、剪影、隐约、花边。”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自己画的词语,并提问:同学们,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些词语分别描写的是月光、江边两岸的景色”。老师说:“很对,这篇课文就是先描写江面的景色,再描写江边两岸的景色。”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再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入到课文中进行朗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词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巧用词串,构建多元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便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词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词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再采用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轮读等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运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一次不熟悉,第二次总能够熟悉。因此,通过巩固记忆的办法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小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将读文和识字不断整合的结果。

读书的同时学生也在识字,由于学生已经把生字在文章中标出,学生将词串读一次,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记忆,从而可以将单个词从词串中挑选出来并加强记忆,再将生词从字中挑选出来单独记忆,测试识字的效果。感情朗读是词串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词串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感受其人文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

一年级《识字5》主要描写的是海滨的美丽景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欣赏晚霞映照的大海、宁静的港湾、归航的渔船、飞翔的海鸥、追逐的浪花和沙滩上光着脚丫拾贝壳的孩子,再通过读文、看图进行联想,感受大海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不断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积累语言。朗读词串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为教师教学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领会教材编排者的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重功能,然后再进行科学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词串就是一首欢快轻盈的乐曲,能够让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词串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总之,词串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参考文献:

[1]孙晓军.低年级识字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8,(3).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第3篇

1.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纪伯伦《浪之歌》

2.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纪伯伦《雨之歌》

【欣赏品茗】

《浪之歌》选段语言文字优美,生动形象。作者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辅之以一系列动作描写,铺陈出一幅绚烂多姿、美丽动人的画卷。在这幅画中,一个个流动的意象,跳跃,五彩纷呈:有欣赏星空的美人鱼,有向少女吐露衷情的有情人,有冷若冰霜的礁石,有死里逃生的人们等,而串联起这幅美丽图画的则是“海浪”的无私无悔、无怨无求的付出与执著。

《雨之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雨”的形象具体可感,显得灵性而又多情。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雨”是美丽轻盈的少女,纤纤玉指轻叩窗扉,奏出了动人的乐曲。在作者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中,“雨”由“叹息”到“泪水”,再到“微笑”恰如爱情的一个循环,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正是作者赋予“雨”生命,赋予“雨”情感,“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向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记忆、梦想,去探寻一个个深邃的精神世界。

【他山之石】

1.选词精准,语境优美。

作者用词极为讲究,用语典雅,使语境优美,彰显出诗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如《浪之歌》中“欣赏”“倾诉”“馈赠”等词语,形象生动,《雨之歌》中“纤细”“启迪”“心扉”等词语,精致典雅,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写作中,适当使用一些优美的词语修饰文章的语言,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2.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语言变得生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丰富文章内涵。如《浪之歌》《雨之歌》中,由于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海浪和海岸可以是深情拥吻的情侣,海浪可以围绕美人鱼跳舞,可以与礁石同席对饮;雨可以为云彩和田野传情送爱,亲吻花儿芳唇,纤细的手指轻轻敲击窗户玻璃等。总之,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海浪”和“雨”活了起来,从而塑造出它们的思想和灵魂,使其具有了立体的形象。

【研究练习】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犟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选自《曾卓诗选》)

1.诗中刻画了一棵怎样的树?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径呢?通过自身教学的积累和他人经验的借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中产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释义去理解词语,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其实,文章中的词语应区别对待,有的只要意会,有的需要简单说明,而有的能揭示特点,具有语感作用,则需仔细揣摩,透彻分析,准确把握。例如《繁星》中能显示海上繁星特点的词“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当时身处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出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陆地上虽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闪一闪的,但海的上空气流流动大,星光有时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闪动得分外明显。学生认识到这点,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也就有了感知。

对有些词语,不仅要从个体上去分析,还要从语句、语段上整体把握,找到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如《老水牛爷爷》中的一段外貌描写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的,显得分外传神。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古铜色”,更要理解到这是一种健康的肤色,是老水牛爷爷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的结果。“声音像洪钟”不仅告诉我们他嗓门很大,更要认中体会到他的直爽与开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写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壮爽朗的北方老汉的形象。学生理解深刻了,读的时候,这一形象便会浮现于脑海之中,自然读出语感来。

二、以激感来引发语感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要充分发挥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得到认识上的升华,美学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引发学生的语感。如《春蚕》结尾的教学,我这样设计:①“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不说“又添了一些白发”?②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学生理解:银丝是美的,把白发比作银丝是一种赞美,饱含着敬重。一个孩子竟能发现母亲比过去多了一些银丝,看得这么细,表现出对母亲的由衷的敬爱。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我将写作背景与文尾的俗语、谚语结合起来,揭示出丰收在望,人们将能过上好日子,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关切国家、人民前途的喜悦之情。学生了解了这一点,读起来特别起劲。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是这样在认识的同时产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发出语感的。

三、从美感中挖掘语感有些课文写得特别美,怎样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由美感来增进语感呢?可以运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就“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作了描述:细雨如丝,雨蒙蒙,树蒙蒙,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它正在兴旺地生长,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绵绵的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嘬母亲的奶汁一样,吸得多欢呢!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描述,把美的主体放在美的环境中衬托,使学生感受到了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图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产生语感。

从语感中体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语感。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变化极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过众多描写颜色变化的词语展示万里长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壮丽图景,极力使学生从语感中体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语感,保持课文美的基调。同时我还运用了幻灯,在云彩的基础上依次出现马、狗和狮子的形状,进行配乐朗读。通过这些辅助。强化视听形象,加强美的感受,增进语感。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朗读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文字的鉴赏力。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往往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出文中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话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通过朗读,使学生产生语言直觉。如《第一场雪》中的“银条儿、雪球儿”,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跟老师反复读,仔细玩味,要求读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去掉“儿”读,通过前后对比,感到前者读得轻柔,读出了美的意境。

描写海的词语范文第5篇

海的传说―涛声神曲

恰如其蓝色的外表,海有着深不可测的魅力,其性格也极其丰富。它有母亲般的亲切、柔和、细腻,也有暴君般的粗鲁、阴郁、变化莫测,让人对它爱恨交织。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在涛声中传唱至今。说到海的传说,木木颇有些大家风范。我们就听他如数家珍、娓娓而谈吧!

在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众多海神的统领,海上狂风的形成传说源于他的发怒――他用三叉戟(jJ)拍打海面。希腊人为讨得海神的欢喜,在最危险的峭壁上建立了宏伟壮观的海神庙。此外,希腊大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是海洋女神忒提丝。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海神有着不同的版本,除去我们熟悉的海龙王、虾兵蟹将、龟宰相之外,还有着更为古老的传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陆地的四面都是海洋,每个海洋都由一个皇帝统治。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南海之帝为倏(shO),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但是,这三个人的交往却是一场悲剧。倏与忽去拜访混沌,受到热情招待。他们为答谢混沌就给他开凿七窍(七个窟窿),凿了七天不想却把混沌凿死了。

面对凶险的海洋,海洋文明悠久的西方产生了一系列航海英雄历险故事,如荷马的《奥德赛》、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人们也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描写海外世界的、充满丰富想象的《山海经》一书。在《山海经》中,海外的人形状千奇百怪。比如:“灌头国”的人长着翅膀和鸟样的嘴;“长臂国”的人手很长,站着就能触到地面,在海里捕鱼只用手就可以了;“一臂国”的人只长了一个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长股国”的人身子和正常人一样,但是腿却有三丈长,于是他们常常背着“长臂国”的人下海捕鱼,各自发挥长处。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海洋怀着深深的恐惧。

“灌头国人”? 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鸟人?

故事链接

《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返程回乡的海上漂流故事。奥德修斯因为献“木马计”触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海上漂泊10年,历经艰险,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重重困难,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

趣味擂台

为增进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各派海洋神话代表队一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友好竞赛。

中国PK 西方

龙王 波塞冬

妈祖 忒提斯

哪吒、八仙奥德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