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仪器;装置;除杂;分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而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重在复习:

一、仪器

1.加热仪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需垫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烧杯、圆底烧瓶、蒸馏烧瓶、锥形瓶

2.量液仪器:量筒――无“0”刻度,精确到0.1ml

{酸式滴定管――装酸性溶液及有氧化性液体,}“0”刻度在上,大刻

{碱式滴定管――装碱性液体}度在下,精确到0.01 ml

除此,跟液体有关的仪器还有:

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规格并要标明,刻度线、使用温度

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此外,用于盛装液体的仪器,在使用前都要“检漏”如:滴定管、容量瓶、分液漏斗等。

3.试剂瓶

a――广口瓶:盛装固体试剂 细口瓶: 盛装液体试剂

b――棕色瓶:见光易分解如:AgNO3 浓HNO3等 无色瓶:一般试剂

c――橡胶塞:碱性液体 玻璃塞:其余液体

二、装置

1.发生装置:固+固气体 如O2 、NH3等

固+液气体 如Cl2等

固+液气体 如 H2、CO2等

2.净化及性质检验装置

净化及性质检验装置:长进短出

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大的:长进短出

密度比空气小的:短进长出

尾气处理:防倒吸 ①倒置漏斗②安全瓶③肚容式

凡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装置,在装药品前:

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有:①微热法②液差法③外压法

其原理:都是使其产生一段稳定的液柱。

三、物质分离与提纯

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

①升华法:如NaCl和I2的分离

②分解法:如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固体

③加水法:结晶法(互溶)如NaCl和KNO3的分离

过滤法(不互溶)如粗盐的提纯

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

①蒸发法(互溶):如从食盐水中制得食盐

②过滤法(不互溶):如将NaCl晶体从其饱和溶液中分离出来

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

(1)蒸馏法(互溶):如酒精和水、苯和硝基苯、汽油和煤油等的分离。依据沸点不同。

(2)分液法(不互溶):如CCl4和水的分离

4.“气+气”混合物的分离:通常采用“洗气法”如除去Cl2中HCl,通过饱和食盐水。

5.含杂质的胶体溶液的分离:渗析法: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混有的分子、离子等杂质。

四、物质的除杂

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

1.物理方法

(1) 过滤法.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如:氯化钙中含有少量碳酸钙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溶解,由于氯化钙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可洗涤烘干。

(2) 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例如:除去固体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著,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2. 化学方法:原理

(1)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2)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4)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基础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循环发展 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50-02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而化学的基础是实验,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的基础,实验内容丰富,项目多,开设实验的学生也多,从而导致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多、耗费量大,部分试剂毒性大,使每个化学实验室几乎都成为一个小型污染源。这种“聚沙成塔”式的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减少基础化学实验中有毒试剂的用量及实验中“三废”的处理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快推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改革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1]。

一、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措施

(一)实验操作规范化

基本操作的正确和规范,是进行基础化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根本保证。实验中,应避免操作错误而造成的重复实验,正确把握试剂的用量、取用方法,避免违规操作而造成的试剂损失;纠正学生对于试剂取用“多多益善”的错误认识,减少试剂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总之,实验中应使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规范,避免操作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操作上实现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二)推进实验设计绿色化

Anastas和Warner曾提出绿色化学12条原则[2],可作为设计绿色化学实验的指导和方针。其中优化实验的内容、方式,以及实验装置的改进为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指明了方向。如SO2和H2S气体反应的实验,改进实验后取饱和Na2SO3溶液与饱和Na2S溶液各3mL于同一试管中,滴加入0.1mol / L的盐酸,有黄色烟雾产生,并在试管壁上有黄色粉末附着,观察到的现象比直接混合气体的现象还明显,同时还减少了SO2和H2S气体的污染[3]。现有的许多基础化学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不但不易控制试剂用量而且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因此,改进实验装置,消除环境污染,真正做到实验绿色化是当今基础化学实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循环实验

所谓循环实验,就是通过重新调整实验顺序,串联合并原来在教材中彼此独立的几个实验,构成一个连续有机的整体,即下一个实验反应所需的反应物使用的是上一个实验的生成产物,它可以是一个大实验中若干个相关实验的组合,也可以是几个不同主题实验的串联。这样,实现了实验有毒物质或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既节省了药品,又减少了污染。例如,教材中的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产生有毒气体NO和NO2,对环境污染严重,产生的Cu(NO3)2如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可将其设计成循环反应,将生成的Cu(NO3)2通过强碱溶液溶解、过滤、加热后重新得到铜,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强碱溶液处理后经酸化得到硝酸溶液。这样,不但解决了污染问题和试剂浪费的问题,而且还对单质及相应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巩固和验证[4]。

(四)实施实验产物回收利用

当前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往往存在学生观察到有关的数据和现象后,就直接弃置或排放实验产物,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应严格要求学生统一回收反应后的生成物,然后根据回收物的化学特性,统一处理,或再次使用。例如,在做物质的制备实验时,可以将学生制得的产品收集起来经处理后,再度利用于其他实验中。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产物是硫酸亚铁铵。如果将其废弃,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还会浪费试剂。实际教学中,应先开设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并将其实验产物回收保存,然后用于其他实验。如在物质氧化还原性质验证的相关实验中,可做Fe2+的来源。银镜反应后用硝酸洗涤试管得到的硝酸银可再用于卤素离子的鉴定及卤化银溶解性的探究实验;用于碘萃取的四氯化碳得到的大量碘―四氯化碳溶液,可以加入硫代硫酸钠使大量的四氯化碳被回收。通过以上方法,尽量做到化学试剂利用的最大化,减少环境污染和试剂浪费。

(五)加强“三废”的处理

多年来, 基础化学实验室的“三废”处理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方法。一般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只有关于“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规则”等方面的要求, 仅少量教材中有关于“实验室三废处理”和“实验室废液处理的一般指导原则”。而其他基础化学实验参考文献,对产生的含有毒性的废液,都只是指导性地采取集中收集、碱液处理、定点深埋的原则。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基础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的量也不大, 每一次产生的时间短, 因此对废液都是采取用大量自来水冲稀或直接排放的处理方法。而对产生的少量实验室废渣, 都作为普通垃圾来处理[5]。再加上少数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对化学废液的识别、分类以及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缺乏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对实验室废液采取放任自流态度。有部分学生甚至将实验室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而这些实验废液大多沿下水道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或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海或渗入地下;另外,对于 固体废弃物则不加以处理随便弃置在垃圾堆里,直接污染着环境,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长此以往,污染物的累积必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实验室废物的处理应优先考虑废物的资源化。

(六)发展多媒体模拟实验

绿色化学作为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其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对于一些高风险、高成本、高毒性、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难控制的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运用仿真模拟技术模拟整个反应过程,实现实验“零排放”“零污染”。 如对基础化学实验中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实施模拟,由于这类实验存在实验时间较长,试剂使用种类较多且较大毒性的污染物多,污染物组成比较复杂、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试剂回收后处理困难等问题,不仅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而且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如p区、ds区、过渡系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检验就用到近100种试剂和药品[6],其中含有重金属离子镉离子、银离子,铅汞盐、砷化合物等剧毒试剂。对于这一系列实验,可有选择性地保留一部分有典型代表性且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的进行实际操作。其他毒性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可将实验过程设计成模拟实验,在计算机上实施操作、完成实验。模拟实验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可见度,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了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时,模拟实验良好的界面及趣味性的动画、声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引进现代实验技术

微波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形式,属于电磁波的一种,频率范围0.3~30GHz,波长为1m~1mm,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优异的选择性,其在促进化学反应速率方面较常规方法反应速率提高2~3个数量级[7],且具有操作方便、节能、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超声波,由于其空化作用,具有提高物质在载体上的分散性,改善物质的表面形态,提高许多反应的速率等优点。将微波、超声波技术引入基础化学实验中,不仅能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而且还有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这些技术的引入对增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基础化学实验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实施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化设计不仅有利于解决目前基础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的大力实施,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全民环保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艳,江虹.浅议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8,(3):146.

[2] 朱清时.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6):415-416.

[3] 李军,王小风,杨淑琼.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40-42.

[4] 刘艳,卢亮.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8,(4):65-66.

[5] 朱万强,陈文兴,勾华等.无机化学实验室“污水、污物”处理方法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7(5):73-76.

基础化学范文第3篇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中考;章节复习;知识板块

在中考化学复习体系中,第一轮基础复习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复习的基石,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们是如何进行这一轮复习的呢?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按教材章节的顺序为线索进行;二是按知识内容分成几部分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呢?这两种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一样吗?

一、教法诊断,有的放矢

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辨析和应用能力。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教材比较熟悉,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学生能够较快地“找回记忆”,减少复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容易全面地抓住知识点。毕竟教材是复习的主体,教材可以对所有考点全面覆盖,做到不遗漏。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一是复习所花时间较多,在本来就只有八、九周时间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其二是战线过长,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对将要复习的内容会逐渐失去热情,对复习课的投入也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复习完最后的章节时,又把前面的章节遗忘了,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复习。

基础复习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知识内容将教材分成几部分进行复习。比如可以将教材内容分成:我们身边的物质、基本原理和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几部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第二轮提高能力的专项复习。①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梳理以及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②有利于形成方法体系,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及方法体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①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好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复习时会有时清楚有时茫然,不利于解决学生以前留下的问题,更有甚者可能会是疲于应付,无所适从。②在这种复习过程中,有时会让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呈现得比较直接,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能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片面,有时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有时甚至发生某些知识点的缺失。

二、优化选择,教改实践

这两种方法肯定是各有所长,在教学具体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对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勤奋认真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对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学习投入相对较少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时,强调“回扣式教法”,每周定时在周一的化学课上留出10分钟对前面某一部分进行回扣。教师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超前复习”,对课堂教学中将要讲解的习题,让学生提前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超前练习”,这样上课时学生有备而来,大大提高了听课的质量,也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同时我们对所讲例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习题和讨论,因此它又成了一种实施分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针对某些重要章节的复习时,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

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班级中的“领头羊”出来现身说法,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的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在复习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疏理,学生广泛参与是复习效果的一个前提。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时,一是强调让学生对书本的回归,强调以实验为主,让部分实验再进课堂,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的相关知识的回忆带动复习进行;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找回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将个人、行、排、小组、本班之间的竞赛活动经常性地穿插在复习课中,在竞赛中强化记忆,突出心得,促进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竞赛,内容具体可涉及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以及重点的典型例题的列举、分析、举一反三等,重要章节时进行出试题比赛等。在组织课堂竞赛时注意“精、短、快、广、活”的五要素。即:内容要精,时间要短,学生动作要快,参与面要广,组织方法要活。竞赛可以增强学生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复习。还有就是学习某些文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复述比赛,如第六单元课题3进行CO、CO2性质

基础化学范文第5篇

一、实验是丰富学生对化学概念感性认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化学学科从产生到发展,无时无刻不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符合学科特点,学生也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气氛活泼。下面我们以“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来说明怎样让实验在概念教学中发挥作用。原电池可以说是电化学部分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是:“先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行观察,“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最后“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通过第一步,学生会观察到“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原因。第二步中,学生会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依据已有知识,学生能推测出是“H+在铜片表面得到电子产生氢气”,但铜片并未溶解呀!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教师再做“接电流表”这一步,学生会从“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得到启示:铜片表面的电子应来源于锌片,锌片溶解,由原子变成阳离子必然要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传到了铜片,H+在铜极得到电子产生H2。至此学生会因为发现“奇异现象”的原因而兴奋不止。此时,教师再加以分析,便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二、现代电教手段使微观内容教学宏观化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微观概念,或者是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联的概念,如原子、分子、中子、质子等概念,它们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怎么学习呢?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科技人员设计的物质内部结构照片,录像资料等,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实现微观世界的“宏观化”。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出三维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展示物质变化时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会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比如电离平衡过程中分子的电离和离子的分子化过程;化学平衡过程中正、逆反应的变化过程;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动过程;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等等。

三、注重变式练习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对其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而变式练习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学过化学键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做下面的题目:

判断下列哪些物质中含有离子键,哪些物质中含有共价键?

①CaO;②Ne;③O2;④金刚石; ⑤NaOH; ⑥NH4Cl ⑦CO2

分析:①的CaO类同于教材上的NaCl,学生易得出含有离子键;③中的O2;⑦中的CO2,类同于教材上的HCl,学生也易得出含有共价键。而对Ne、金刚石、NaOH、NH4Cl中化学键的类型,学生往往不能答对,这主要是问题表现的情境变化了,学生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境找出本质的东西。对于Ne,它实质上是单原子分子,根本不存在化学键。对于金刚石,它是由非金属碳原子构成的,学生若能联系初中已有知识,金刚石硬度很大,就应推断出碳原子间必然存在强烈的作用,而同种原子间这种强烈的作用只能是共价键。对于NaOH,一方面NaOH溶于水可电离出金属阳离子Na+和原子团OH-,则学生应由此可推断出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荷的OH—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在OH-的内部,两种非金属原子间必然是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对于NH4Cl,由于组成元素皆为非金属,学生易推测其含有共价键,但他们却忽视了NH4+是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团,它与带负电荷的Cl-间应是靠离子键结合在一起的,只是NH4+内部的两种非金属原子间才存在共价键。象这样,给出概念的各种例证,让学生分析判断,既可以使概念的内涵更为巩固,又可以使概念的外延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把握好概念的发展性和阶段性

化学概念的发展性是指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更全面,更本质。化学概念的阶段性是指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把一个概念一次就完整地从本质上教给学生,而是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予以教授。

对于发展性,我们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来加以说明。初三学生在刚学完“元素”概念之后,对“类”的理解是肤浅的、模糊的;在学习了“离子”概念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此时“类”包含了“离子”,所以“元素”概念中原子是一种泛指,并不仅仅指中性的原子。在高一学习“同位素”的概念时,学生又会发现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只有一种,往往都有几种,此时他们对“类”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由此也使得对“元素”概念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