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导学案;合理设计;化学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已经成为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常态,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改变令学生讨厌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如何设计一份份优质而高效的导学案关系到这个课题研究的成败。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设计化学导学案的。

一、“主线”设计要清晰易懂,符合学生个性

加涅(Gagné,R.M.)在他的著作《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好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例如,在初三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这框内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主线的:

选择药品(让学生根据课本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写出反应原理(让学生依据课本完成,培养学生书写化学表达式的能力)确定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氧气的制取,所以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基础上能正确选择装置,教师此时可适时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讨论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创新和表述等能力)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总结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一起评价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测量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学案主线设计让学生看上去清晰且易懂,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清楚自己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依据什么知识来解决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会明确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能获得什么能力,习得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符合学习规律

对于刚接触初三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多少化学知识,因此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更要层次分明,由易逐步变难,不能一下子把要求提得很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扼杀”了。所以,我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时,一般先设计一些“课本再现型”问题,即让学生依据书本,不需要其他工具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课本延伸性”的问题,即让学生借助书本和已有的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再设计一些“知识拓展型”问题,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甚至要借助网络或其他课外资料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难度”设计要慎重周全,符合全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设计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切实为全体学生的学习来设计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时,必须要控制难度,否则导学案只是成了少数人的学习“工具”。

四、“题量”设计要合理科学,符合课堂教学

奋战在一线的化学教师都知道,课堂的45分钟时间过得特别快,有时讨论不了几个大问题下课铃声就会响起。所以,我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一般只能花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在导学案的习题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控制题量。一般编制五个左右的选择题,两个左右的概念辨析题,再有两个左右的讨论题就可以了。当然,教师设计的课堂习题必须是本课学习中典型的例题或是有创造性的习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在课堂训练中,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可以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可以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地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学案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案设计;学案导学;学案讨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5-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孙燕(上海市金山区金卫中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对学案的认识。

最初我对学案的认识是来自于同行的教学公开课,以后自己在制定公开课教案的同时也开始尝试附上学案。但最初的学案只是按教学顺序排列的课堂练习题,感觉只是在公开课中“秀秀”而已,在平常的教学中并非不可或缺。之后,我对学案必要性的认识也是在公开课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但是学案的制定依然只是停留在公开课上。去年因为特殊原因我从城区学校调至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促使我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学案应用才进入日常教学中。在尝试学案导学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和我都不能完全摆脱惯性的束缚,但―直在摸索着并积极尝试着。

我对《化学教学》今年第1期刊登的“次氯酸教学设计的一课四备”―文很有认同感。一份好的学案跟一节好课一样,既要知道“教学起点”,又得了解“可能的终点”,让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课堂生成保持统一,真正从“教的活动”转化为“学的活动”。这节课最终获得了江苏省优课一等奖,我想这是时间和实践磨练而就的。

初三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两个问题:一是新开学科、二是中考学科。如何在一学年,其实十个月都不到的时间内教好和学好初三化学?中考压力下的兴趣培养和速成教学成为长期困惑我的一大难题。学案导学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教学时间、中考导向以及教学习惯,让我们制定的学案依然束缚重重,不会像公开课那么完美和潇洒。

我在一学期的实践中确实遇到很多问题,例如:

(1)多年来学生已经形成固有学习习惯,一开始很难适应这种改变。提前预发的学案,上课时依然是一片空白,要达到理想中的预期效果,其实很难。

(2)学案是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制订的方案。但一部分学生却把它当作偷懒的借口,完全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初衷。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距,造成了学案使用效果的差距。

(3)教案是教师备的,学案也是教师做的。而凭着经验,往往都是教案为先,学案在后,这样的学案是否就会成为另一份教案呢?我觉得如果学案编制时有教师主观性的存在,那么学案使用时也难免学生有被主动的嫌疑。

由此,我想:我们现在对学案的理解和实践是否有些问题呢?学生用的学案是我设计和编制的,虽然我会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甚至于兴趣点,但我始终站在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始终会加入我的主观性,这样的学案只是一份类似于学案的教案。我觉得真正的学案是否应该由学生来做,由他们来完成。在有教材的前提下,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办法克服困难越过障碍,这些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确定。然后,再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教案设计以学案构思为基础”,以学定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案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考虑到学生的学力差异大,学案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方案,教师在学案制订的过程中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主角应该是学生,他们最有发言权。我想,这样制定的学案学生用起来应该是亲切的,也是实在的。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

何如涛(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

近两年,逼着尝试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_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师生均面临巨大挑战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复习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较高要求。不过,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只要备课组分工明确,教师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而学生若学会了使用学案,可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提高复习效率,实际上可减轻学习负担。

(2)学案设计时需要注意层次性和难度控制

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依托,设计好引导性的复习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要防止教师把学案等同于练习,探究式问题和习题没有层次,难度偏大,课后题量太多,缺乏典型性,造成学生对这样的学案敬而远之,失去了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使复习学案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

(3)需要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由于教师水平的有限,故在设计具有―定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方面有―定的困难。另外,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然,对于学案导学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

黎良枝(上海市七宝中学):

在使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往往根据教案进行编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凸显出来;也有一些教师发现使用学案的应试效果不一定占有优势,反而可能将应试不利的原因归结于使用学案上。现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看法:

问题一:是不是要完全推倒教案另搞一套学案?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根据知识结构、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其中在―定程度上是考虑了学生学习规律的,因而不必完全推倒目前的教案再另搞一套学案,而可以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改造,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重构学案,有了学案后,再以学定教,编写新的教案。

问题二:应试不利是否能归结于使用学案?

由于不少教师对学案的理解简单地停留在课堂笔记和练习上,编制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新瓶装旧酒”,简单地套用学案形式的现象,导致用学案并没有取得好的效益。由此产生的应试不利的原因应该在于使用了并未更新教学设计理念编写的学案,这样的学案不是学案发展的方向。编写得好并被适当地使用的学案在应试功能上应该有其优势。

学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就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课堂效率,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而这些优化最终都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落实。

近年来,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有一定的体会。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下,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为课堂教学辅助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考点示例、巩固训练和学后反思等环节,解决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好载体

1.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

教案: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学案: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侧重于内容上的一体,即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这一主体而进行设计,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落实得更扎实、有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案一体化的优点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一体化教学案有导学的功能,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实现先学后教;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体化教学案有笔记的功能,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一体化教学案使教师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发挥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学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益的高低,因此要科学、精心地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研透考试大纲,体现新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高于教材,善于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体现出学法、教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既重视教的过程,又重视学的过程,将可以解决的基础知识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而将课堂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上。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对新课来说,主要偏重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兼顾高考的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合理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栏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教材)的自学,参照教学案,采用填充的形式将自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是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环节,是建立“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多向交流教学活动的体现,内容包括概念解析、问题讨论、实验演示、规律总结、学法指导等,要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来实现。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适合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考点示例】学生要学好物理,须跨过基础知识与知识应用两个台阶。对于前者,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对于后者,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例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课堂例题教学,优化课堂例题教学,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升。设计例题要考虑到:题目不宜太难,以便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既能运用常规的、最基本的公式解决,又能充分发挥一题多解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拘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目要有利于本节或本章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巩固训练】物理习题有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有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有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学习物理离不开物理习题的讲练,要使物理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需要正确认识习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好习题讲练的时间、数量和难度,并不断改革物理习题的内容与形式,以使物理习题的讲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课堂反馈5题,选自课本习题和精选课外习题,这些题目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就会由小到大,中档题为主,便于学生当堂巩固。课外练习3题,主要是综合能力题,与高考题难度相当。高考复习课的习题8题,则主要偏重于能力的训练和高考的模拟。

【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后反思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反思:让学生记录通过课堂学习后的一些自我思考,也可提出学习疑问。总结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通过积极独立的思考,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反思: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反思能及时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6.

学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案设计:燃烧和灭火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1-003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的基本依据

1.1 课标要求

关于燃烧和灭火,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五、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部分规定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有“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观察某些燃料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现象”。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要求只有“燃料的充分燃烧――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在基础性课程内容与要求“主题三物质分类与物质变化的多样性”中提出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活动建议。

这些要求的共同点都是以生活和社会问题为背景,注重有关知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1.2 教材分析

本节旨在使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燃烧”概念作深入了解并且学习把有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促成知识向能力转换。可以为高中将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打下基础。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4.1燃烧与灭火”一节中,主要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与防火、燃料的充分燃烧。这些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适当地提供有关信息拓展学生视野。

这节课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有三个层次:一是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二是认识燃烧三条件的关系;三是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推测灭火的方法,了解灭火的原理,初步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

1.3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燃烧,也会接触到跟火灾有关的信息。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时,他们已经做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的燃烧实验,会对燃烧概念有模糊的印象,需要深化和拓展。

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化学变化。知道许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不难理解燃烧的本质是一类化学变化。开始学习化学以来,学生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演示,加上教师引导,学生应该不难形成燃烧需要一定条件的认识,不难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使学生感到满足、不再深入探究而影响学习效果。先人为主会使学生丧失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怎样扬长避短,利用其已有经验,使其形成新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保护并发展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此,需要恰当地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

2 教学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在回忆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认识什么是燃烧,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和常见的灭火方法。为了拓展学习空间,本节课除了按照《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安排“燃料的充分燃烧――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内容外,还拟由燃烧拓展至有关的爆炸(迅速氧化)和自燃(缓慢氧化);注重有关知识的应用,通过与消防员互动。丰富他们的消防知识,强化他们的消防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

3 学案设计

“燃烧和灭火”学案

说明:这是一份供同学们使用或参考的学案。同学们如果对这个学案有不理解之处,或者有其他更好的学习活动建议与要求。可以提出来跟老师讨论。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更生动。

[知识背景]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雷击、氧化自燃、陨石撞击、火山爆发都可以引发草木燃烧,形成自然界的野火。早在近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从野火取得火种(后来又发明钻木取火、打击燧石取火等方法),以方便地利用燃烧现象来照明、取暖、熟食和驱赶野兽,这是人类利用和支配自然的伟大开端。使人类文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由于熟食减少了人类疾病的发生,缩短了食物消化过程,使脑髓能得到丰富的营养,促进了人脑一代一代地发育、完善起来。从此,燃烧现象一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直到现代,人们还是离不开燃烧:煤、石油等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燃烧;人们研究、利用化学反应也常常需要利用燃烧现象……不过,燃烧现象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火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化石燃料大规模应用造成温室效应也是一个例子。

怎样使燃料充分燃烧,更好地利用燃烧现象,减少燃烧现象的危害?怎样预防和应对燃烧的危害?弄清什么是燃烧、燃烧发生的条件等基本问题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学习任务]

深入地认识燃烧现象,了解有关的原理,知道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应用燃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和减少燃烧的消极作用。

[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本质是什么;掌握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即完全燃烧)的原理以及灭火的原理。

(2)知道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以及有关的爆炸等概念。

(3)初步学习实验方案设计并注意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

(4)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消防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验用探究方法学习化学的过程。增长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综合与比较,增强分析与综合能力。

(3)通过实验和讨论活动增长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等,体验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避免灾害。

(3)通过消防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逐步养成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4)养成积极探索,敢于质疑,乐于合作和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5)初步了解事物具有两面性,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燃烧:既看到它有造福人类的积极一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消极一面。

[基础知能]

什么是化学变化:_____

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

[要重难点]

要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几种常见的灭火器。有关的消防知识。

重点: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难点:燃烧的本质: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概括

和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思路方案]

先回忆生活经验,观察一些实验。识别燃烧现象,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什么是燃烧,以及燃烧的判断和条件,进一步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什么是火焰、产生火焰的条件和常见的灭火方法。尝试应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燃烧或灭火问题:通过与消防员互动强化消防意识,丰富消防知识:再了解跟燃烧有关的爆炸和自燃。

[学习记录]

1.识别燃烧现象

下列现象是不是燃烧?①电灯泡通电时既发热又发光( );②点燃的镁条跟二氧化碳剧烈反应产生高温并放射强光( );③夏日夜晚萤火虫发光( );④化学发光棒发光一( )。

2.一些物质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什么是燃烧:_____

哪些不是燃烧:_____

3.燃烧情况比较

(1)低度白酒与高度白酒的燃烧情况比较与差异原因猜测:_____

(2)同一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情况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3)热水中通入空气前后白磷的燃烧情况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4)冷水中通入空气前后白磷的燃烧情况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燃烧的条件推测:_____

验证上述假设的实验方案设计:_____

4.燃烧难易比较

(1)点燃木块、刨花难易情况的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2)蜡烛用烧杯罩住前后燃烧情况的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3)木条在空气与纯氧中燃烧情况的比较与原因猜测:_____

完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_____

怎样控制燃烧?提出你的设想并用实例证明:

5.什么是火焰、产生火焰的条件

火焰是_____态物质燃烧时的现象。产生火焰的条件:可燃物是_____态物质,或者可燃物燃烧时能产生_____态物质。能证明这个假设的事实或者实验方案:_____

6.火的利与弊:_____

7.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的尝试:_____

灭火可以采用哪些方法:_____

如果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_____

遇到火灾怎么办?怎样实行“以防为主,小火自救,大火逃生”原则?_____

8.燃烧与缓慢氧化、自燃以及有关的爆炸现象的比较

[练习自检](选做)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发热发光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2)氧化反应时一定发生燃烧。

(3)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4)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2.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3.点燃的火柴梗向上直立时。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4.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水吸热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而且木材淋湿后温度难以达到着火点

5.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着火面较小的情况下,用灭火毯覆盖( )

(2)用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3)将沙土铺盖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6.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赶快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7.发生下列情况时。最好采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

(1)邻居吸烟时不慎,使被子烧着了;

(2)拖线板上插接的电器太多,电流负荷过大,引起火灾。

8.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有_____等,易燃物和易爆物在_____等情况下,极易燃烧或爆炸。因此盛放时要_____并标明物质名称和_____,搬运时应_____。

9.在森林和草原火灾中常出现“风助火势”的情况。可是森林和草原灭火队却用风力灭火机来扑灭火灾,怎样解释?

[趣味思考]

1.把一块细铜丝网水平地放在煤气灯(或酒精喷灯)火焰的中间,上半部分火焰会被切断;在这块细铜丝网的上方约1.5~2cm处平行地再放一块细铜丝网,在其上方用火柴点燃,结果上方出现火焰,而两块细铜丝网中间没有。怎样解释这个“横切火焰实验”?

2.为了在相隔较远的城市问传递奥运圣火,需要应用火种灯。在设计火种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机动拓展]

发生剧烈燃烧的条件:(略)

公共场所跟防火有关的警示标志:(略)

不同的物质着火燃烧时需达到的温度:(略)

常见易燃易爆品:(略)

常见灭火器及其原理、应用:(略)

燃烧三条件与灭火的三个基本途径的联系与不同(略)

[学习小结]

这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延伸学习]

在你的生活环境中(包括学校、社区)有哪几种灭火器?怎样正确使用它们?找找学校、家庭、附近商场或社区有哪些火灾隐患,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附:施教思路简介

上课时先投影猿人用火、奥运圣火采集、锅炉燃煤、用酒精灯加热进行化学实验、扑灭火灾等图片以设置情景。导入课题后,先引导学生识别一些现象是不是燃烧,回忆、观察一些物质燃烧时的现象,讨论什么是燃烧:再通过对一些燃烧情况的比较,引导学生推测燃烧的条件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燃烧难易的比较来推测充分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以及怎样控制燃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及验证方案。

然后,教师在简要介绍什么是火焰、产生火焰的条件后。引导学生思考火的利与弊,尝试用不同方法熄灭蜡烛,讨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灭火。并具体地讨论如果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处理:接着。请社区或者学校消防员简介消防知识(例如公共场所跟防火有关的警示标志、常见易燃易爆品、常见灭火器及其原理与应用等),解答学生疑难。示范灭火器的使用,引导学生讨论在遇到火灾时怎样实行“以防为主,小火自救,大火逃生”原则;最后,在简介缓慢氧化、自燃以及有关的爆炸现象后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填表跟燃烧作比较。

学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导学案设计;问题设计;情境化;生活化;探究化;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24-01

高效课堂的根本是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自学,导学案是落实这一思想的主要抓手,好的导学案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学案设计要遵循共同的原则,如以生为本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分层设计原则、实用性原则等。而语文学科的导学案设计除遵循这些共同的原则外还应该体现其学科特点,抓住学科的训练目标和要求,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对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的一些看法。

1.导学案的设计应紧扣三维目标,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训练要求

导学案编制要求知识问题化,这一点被一部分教师片面的理解为,设计几个问题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实际上,语文是一门感性较强的学科,情趣往往多于理趣,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外,还有朗读,品味,体会,感悟等更高的要求,如果把生动的文本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的练习,把"导学案"变成"练习"的代名词,课堂教学气氛势必沉闷。以诗歌《乡愁》为例,如果只是设计几个习题式问题让学生寻找意象,探究情感,发掘主旨,总结写法,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可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缺乏情的感染和心的共鸣,没有抓住诗歌教学的特点,课堂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如用朗读作为课堂主问题,在学生中展开朗读擂台赛,学生朗读,亦由学生质疑点评指正,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根据对词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处理体会诗人的情感流动,在互相指正的过程中玩味品析词句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避免了一些语文课堂上搞"无土栽培"、对课文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弊病。

2.导学案的设计要知识问题化,问题设计情境化、生活化、探究化

什么是知识问题化呢?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我以为,知识问题化就是把那些课内以及课外的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我们编制导学案的时候,通过我们老师们理解、挖掘、重组、生成,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学习小说可以设计这样的展示形式作为问题情境:

我是访谈家

①板书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

②设计访谈,解析人物心理(建议:访谈"菲利普夫妇"和"于勒",引导"菲利普夫妇"剖析自身心理。)

③总结并板书人物性格特征。

这样的情境化、生活化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解读、再加工、再创造,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成对作者、主人公、文中人物、读者等人的访谈节目形式从不同视角呈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

3.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维度和参与度,体现梯度,把握深度和广度

要关注思维度是指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深入更不行。尽量避免设计那些照抄课本,对号入座就能解决的问题,也要避免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这就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体现梯度就是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把握深度和广度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问题的设计要深浅合宜,难易适中,接近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过易过浅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目标难以有效落实;过深过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试比较《杨修之死》的两个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2.探究杨修的死因。

相关期刊更多

教育信息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明史研究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

明史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明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