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们都是孤独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孤独是一种清福……也许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独袭击时,才会注意到眼前的一切?是的。总是被欢腾嬉闹的人群包围着,猛地一静,仿佛坠入了一个深谷中。抬头,才意识到落日的沉稳,明月的皎洁,星星的璀璨,人生的波澜。这样,我想,人是需要孤独的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独袭击时,才会思考的很多很多?是的。一个人孤独的来到人间,再孤独的离开尘世。身处热闹的,嬉笑的环境中,怎可会去思考呢?世界静了,我开始回忆自己,收获了多少,失去了多少,今后应该怎么走。这样,我想,人是需要孤独的吧!
人是不是只有在被孤独袭击时,才会感受生活的美丽韵律?是的。独自走在竹林深处,层层的竹子将我包围,看到的只有那坚强的竹子,只有那翠滴的竹叶,耳畔回响的只有那鸟儿的歌声,拍打翅膀的声音,这一刻,我感受到孤独带给我的美感。这样,我想,人是需要孤独的吧!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凡是领悟人生这样一种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爱得最热烈时也不会的奴隶。
2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眼里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人的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又会发现神的影子。
3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4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在爱与孤独之间并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现实的人间之爱不可能根除心灵对于孤独的体验,而且在我看来,我们也不应该对爱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一旦没有了对孤独的体验,爱便失去了品格和动力。在两个不懂得品味孤独之美的人之间,爱必流于琐屑和平庸。
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孤独是一种心境。
一个人的独处并不是孤独,最多不过是一种离群索居的寂寞。
孤独是让心沉淀,是心灵的宁静,是一种精神的过滤与净化。寂寞是肉身独处而产生的精神空虚感,孤独则是灵魂独处带来的思想充溢。
因为孤独,我们的心灵才能有机会成为睛朗的夜空。我们得以放缓追逐身外成功的脚步,从喧嚣的尘世作短暂的抽身,姑且把那些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奢华搁在一边,在喧闹的世界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心灵从世事俗务中解脱,回归久违的宁静,享受片刻弥足珍贵的小憩。
孤独让心灵归零。
只有处在零点的心,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宁静把内心世界变成空旷辽远的夜空。月光如水,夜的天幕被洗得透亮透亮,星辰稀落,万籁俱寂,飒飒的风,沙沙的树叶,田野流萤,远村狗吠,河塘蛙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照花林、汀上白沙,缱绻思绪与绮丽梦境融为一色,一幅幅孤独之美的画面在空气中流动:寒江独钓、幽台登临、举杯邀月、鹿门夜归……,灵魂开始了寻找人性原点的悄悄旅行。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份意外的感动,那些温暖而充满期待的种籽,原来早已洒落于心底,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发芽。
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一个热闹万分的世界,血管里时刻涌动着莫名的焦躁。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命沸腾起来,在名利场上马不停蹄地忙碌追逐。可不要忘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两半,热闹喧嚣之外还有另外一半世界,而这一半世界乃是我们灵魂永远依附的精神家园。每个人其实也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奋斗、追求、沉浮于热闹的外部世界,另一个自我则在暗处,在你并不自觉的情况下虔诚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真正的灵魂生活多半是在孤独中进行的。因为孤独,我们才会在放飞那一半自我的同时,紧紧牵起系着另一半自我的线头,生怕不经意间把它永远失去。
也许我们太过于流连外部世界的热闹,精神的家园已是杂草丛生。孤独恰好是一副除草剂,只是不知道你有无收拾田园杂芜的兴趣。
守望家园你才会发现金钱、权力、地位并非像人们奢望的那般重要,疲惫的追逐未必真的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让心灵丢弃重负,变得轻松而又纯净,每个人本可以生活得更高尚更充实更优雅。我不敢说宁静世界的孤寂寻找就一定能诠释人生所有的奥秘,但静下心思考,至少会让我们离人生的真谛更近一些。
二
孤独让我们面对自己,让自我内心深处的灵魂相互碰撞。
因为孤独,我们才能有机会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与自己灵魂相遇。孤独创造一种实实在在、彻彻底底的自我,或者说是对自我的多维反观。
孤独总是与灵魂有关,孤独的背后大多有关于灵魂的故事。所以孤独近乎一种宗教仪式,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洗刷和救赎。
在风风火火的外部世界,自己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没有几人。孤独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照进你我的灵魂世界。我们的心不能永远生活在尘世浮华之中,孤独让我们细品人生真味。从镜子里反观自我,我们可以看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灵魂,看到那些平常难以看到的东西。
孤独并不一定带来外部的成功,它不天然地伴有某种功利性目的。孤独的全部价值在于对思想的整理、对精神的整合,孤独甚至可以把我们精神世界长年沉睡的那些部分唤醒。
喜爱太极拳的人可能都熟悉一首很撩动人心的曲子,叫作《心如静水》,反复咏叹的旋律,舒缓而悠长,二胡与扬琴交互倾诉,仿佛写照着一种心灵的孤独与纯净,再加上太极的形意之美融入其中,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不知不觉间引导人们精神向着至善至美的境界升华。这支音乐所蕴含的力量恰巧是一个“静”字,静而深沉的东西最能击中心灵柔软的地方。
一个人的黄昏,独守着一份宁静,自己与自己对话,沉思、独白、辩析……,孤独的思考如剥茧抽丝,让那些蛰伏于光鲜外表之下的欲念纤毫毕露,如点亮烛火使那些潜沉于心渊的至理大道浮出水面,从而得人生真悟,让内心通明,帮助我们走出生命的迷惘。
宁静致远,不在孤独中拂尽心底尘埃,就不能真正洞悉许多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孤独的真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孤独是自己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不如说是自己的灵魂与上帝相遇。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艰难的行程,走过太多的坑坑洼洼,难免心灵留下污渍。心灵的污渍既可以随着岁月的磨洗渐渐淡去,也可以随着岁月积淀色泽更加沉着。因为我们面对这些难于启齿、羞于见人的污渍,十有八九会用光鲜的外表去尽力掩饰,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灵魂洗刷的机会。如果你不甘于精神流于平庸,如果你不愿意让灵魂变得污浊,你总得抽一段闲暇时光,找一个僻静之地,避开人们的目光,悄悄洗刷一下心灵的尘垢。
生命中有很多作假的自我,久而久之,甚至会连自己也认为那就是真正的生命。孤独对生命的思辨,往往能帮助我们返璞归真。
人需要孤独犹如需要交往,性格让人的选择有所偏爱。然而世界上确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永远不需要孤独。他们对生命的全部体验都是在尘世浮华之中。他们宁肯用那些无聊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去打发多余的时间,或拉上一帮无聊的人敷衍应酬来制造热闹,也不愿意让浮华与喧嚣有半分钟停顿。
我总是对红尘中这种不倦的生命产生疑惑,揣摸着是什么让他们不安和恐惧,以致于这般难于和自己的灵魂面对。一个贫乏的灵魂与一个贫乏的灵魂相遇,确实无话可说,那种百无聊奈的感觉会让整个世界失去生趣。一个丑陋的灵魂与一个丑陋的灵魂相对,恐怕不只是无聊,一定会产生让人无法愉悦的情感。
我想起古往今来的圣贤,他们应该是这个世界上另外一种人。他们把孤独作为一种修炼,往往用孤独来检验修行的深度和灵魂的高度。虽然我们望其项背而不能企及,但人生的真谛却是贯通的。我确信,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灵魂,一定更充实更强大,这样的灵魂必是光风霁月。
三
大多数时候,孤独会成为心灵回归自然的行程。
因为孤独,我们学会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皈依自然。
自然本是心灵的母体。在自然的乳汁哺育下,我们的心灵一天天成长强大,强大到我们以为可以与自然割舍,单独存在。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所展示的力量,给我们的心灵越来越多的暗示:我们是这个星球的主宰,自然不过是人类的附庸。人与自然早已不是今天生活的主题,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精神空间。
孤独是人与人的隔绝、心与心的封闭,一个人远离滚滚红尘,心灵所寻求的第一个庇护之所就是回到生命的发源地。在当今人与人纠结得难解难分的时代,孤独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孤独让心灵与自然靠近,自然为心灵提供最可靠的依托,即使在落寞时刻也会不离不弃。自然是一本好书,孤独正好让我们有时间细读。孤独所引发的各种想入非非的思考,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对未知的探索。许多近在咫尺、熟视无睹的事物会慢慢进入眼帘。我们从“自我”的硬壳下走出,渐渐学会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花开花谢,让心灵与周围事物达成一种生命的默契。从四季变化、周而复始的无穷循环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震撼、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从而真正领悟崇高、庄严、强大和永恒。我们的目光从身边放开,放得很远很远,乃至星球之外以及那些看似与自身毫不相干的世界,自然界无穷无尽的未知让我们陷入一种痴迷,宇宙的无边无际让我们认识到自我的一切旷达都是那么狭促。
我们终于对曾经的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感到羞愧。孤独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我们就象犯了错的孩子,在无涯无际的自然面前学会谦卑与敬畏。我们开始明白,需要用一种全新的理念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心灵在自然交融中获得新的滋养和支撑。
自然永远是心灵割舍不了的生命之源。无论心灵成长到如何强大,也无法离开自然的养育。因为,自然乃是心灵的家。喧闹的世界可以让内心暂时忘却寂寞,而回家才能让心灵找到一种可以依赖的温暖和踏实。
孤独中我们的心一路跋涉寻寻觅觅,当你神情沮丧、身心疲惫之时,走进自然,便是回家。
四
孤独不是自我封闭,不是灵魂的茕茕孓立。孤独是心灵的放飞,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浪漫。
因为孤独,我们才学会了接通历史与未来的天线,随心所欲地与前生今世那些大师交流,与百年以后的来者倾谈。
孤独是个人与社会的隔绝,在这种隔绝的形式之下,有的人将灵魂封闭于自我。这种源于精神寂寞的封闭是对人性的背叛。我们探讨的孤独是一种充满生命追求的人生思考,人性借此孤独的形式实现升华。这种孤独象一种充满能量的巫术,常常会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瞬间开启灵魂觉悟的空间,从而让我们的精神更加旷达,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遂。
孤独与孤独,一样的形式,不同质的内涵。
刘禹锡有诗: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秋堂境寂夜方半,云去苍梧湘水深。”
诗写的是听琴,意却在禅思。
寂静秋夜,一种孤独的外在蕴含着一份禅思、一种怡情。听高僧抚琴如清风过耳、揽月入怀,虽身在明堂,而心脱化外,犹如苍梧云去,湘水悠然。
这番孤独是一种何等优雅美妙的境界!
因为孤独,我们才有幸结识许许多多大智慧者。在天马行空的世界,也许我们会遇到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最有智慧的智者,他一定会再一次地宣称:“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也许我们会听见颠沛流离的孔老夫子那一声孤独的长叹:“吾道穷矣!”也许,还有笛卡尔,这位“现代哲学之父”、“近代科学的始祖”,他一直向人类提示“我思故我在”。也许,还有王阳明,这位一生“致良知”的心学大师,在中国思想史漫漫长夜中划出一道明亮的弧线。在历史文化的检索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许多熟悉的身影,譬如踽踽独行、泽畔行吟的屈子,饱经忧患、飘飘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这些不可胜数的大智慧者都是我们孤独的伴侣。他们那种博大的情怀、深遂的思考、睿智的谈吐、优美的表达,如春风化雨,流过心田里的是一股说不出的温润。也许,这个时候,我们蓦然醒悟:一卷在握,烟霞满目,鸟语花香,原来心灵的世界也可以风月无边。
孤独让我们学会拥抱更宽阔的世界。思想随风飘荡,心灵走得很远很远,到达几千里几万里之外,走出地域疆界,走到几千年以前、几百年之后,超越时代的局限……我们与天地为伴,尝试另一种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因为孤独才有了我们思想的沉淀和精神的飞翔。
这也许是在提醒我们,孤独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道伤口,慢性,却足以致命。
虽然说“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作为一种心灵按摩的力道足够。浮躁世代,孤独可以是良药,可以是补品。适量的孤独让人沉省,逼人成长,但如果这种孤独最后把人给搞死了,那就真的不好玩了。这就好像吃多了药、吃错了药会出事一样。
也许因为都是独生子女,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沉默成长。于是乎忘记了孤独的正作用和副作用。
请花十秒钟想一想,那种和你经常有来往,能称得上朋友的人,你认识几个?超过十了吗?超过五了吗?有三个吗?如果没有,那恭喜你,你可以算是孤独症患者了。
凭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朋友真的太少了。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在21岁时,平均有100个朋友,其中最好的朋友有13个。到了29岁,平均也有68个朋友。
再看看我们,通讯录里动辄几百上千的联系人,真有联系的有几个?朋友圈的小红点一天到晚就没消失过,算得上朋友的又有几个?
技术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变懒,而且懒上加懒,不仅是懒于出去吃饭,懒于出去购物,甚至懒于孤独。
因为方便的互联网的存在,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就拿起手机,进入朋友圈,给别人的生活当当观众,或者求几个赞,以此来压制住孤独感。
逃离孤独好方便。
恐怕,我们只是得到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以为自己不再孤独而已。
有人说,这是一个收到100条祝福信息,然后自己一个人吃生日蛋糕的时代。我们先是习惯了孤独,然后习惯了假装不孤独。
就像那个死在出租屋里的年轻人,他一定有各种通信软件的账号,以真名或网名存在于他人的通讯录和朋友圈里,但那个热闹的人际网络,都不会因他的在或不在而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说得更冷酷点,压根就不会有什么变化。
离了谁,地球和朋友圈都照样转。
那些刷朋友圈的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去和隔壁聊聊天,面对面地认识下对方。当然,他还那么年轻,怎能想到猝死的厄运会突然降到自己头上?你会想到吗?我会想到吗?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直到它发生。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这个手机统治我们的时间的时代,可以说是多个朋友,多条生路。
发展到目前为止的通信技术,仍然只能给我们以虚幻的联系感。又或者,技术永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可感的交谈、触碰和气息。
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韩国留学生发现,无论是去食堂吃饭,去上课,还是去运动,在她看来最好是和朋友一起做的事,许多中国学生都是一个人去做。
我们是孤独的一代,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学会如何与这份孤独安然相处。
孤独并不新鲜,但大规模群体性的孤独,却是现代“流动的陌生社会”里才有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主动被动地远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人们生活和工作在一个个小方块里,灯火万千,与我无关。老子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理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凉的讽刺。
婚姻出发点
不过两半结合,中间就会出现裂缝。整体看来像是全部,然而因为中间的裂缝,一半终究只是一半。
人们常常在孤独或痛苦的时候,寻找可以依赖的人。如果是因为缺憾而需要对方,那么总会对别人有所期待。只要期待对方安慰自己的孤独,那就注定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幸福。当某一半离开的时候,也就重新变成两半了。
所以,我们要减少对对方的依赖,要独立。
事实上,我们要做到的独立,是一种自我意义上的完整,是一种对对方的无所期待。
如果怀着一种找人安慰自身痛苦的心理去谈恋爱,那么很有可能会遇到年龄较大的人。因为,很多时候,双方年龄差距较大,即使自己任性,对方也很容易接受和包容自己。
不过,与年龄较大的人一起生活,尽管可以终生依赖对方,却只能做个随从。年龄大的人会听我的话吗?不会。当我痛苦的时候,他会关心我,但是两人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因为总是存在着隔阂。
年轻的时候喜欢别人关心自己,爱护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慢慢地会更加渴望和对方交流。这个时候,如果双方年龄差距太大,自然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对话。
我们在选择年龄相差悬殊的配偶之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内心里,既要把他当成丈夫,同时还要把他当成父亲,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放弃和他成为朋友的想法。
在婚姻关系的城堡中,幸福的最好的办法是两个人都提高自己,都成为完整的人。这样一来,关系就会柔顺多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的婚姻,其实都是对双方的束缚。因为结婚而不能跟朋友见面,因为结婚而不能喝酒,因为结婚而不能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人为此抱怨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个情况,是因为我们婚姻生活的出发点错了。
共处不厌倦
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心理变化的规律。
有的人明明知道依赖对方不对,却还是忍不住依赖对方,于是感到痛苦。
家有这样的两面性。家能保护我们,让我们感到舒适,同时也有可能变成监狱。父母也是这样,虽然会照顾子女,却也可能成为唠叨鬼。
因为讨厌监狱而想逃离家庭,就会成为流浪者。流浪久了又会感到孤独,于是重新回家。回家就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于是再次逃离。逃离之后又感到孤独,于是再次回家。
一个人孤独,两个人厌倦。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这就是我们彷徨的人生。
我们就应该做到独处不孤独,共处不厌倦。
对于对方没有期待,所以也就不存在烦心事。一个人也不觉得孤独的关键,在于对任何人都无所求,感觉不到缺憾。
一个人生活也好,两个人生活也好,选择起来非常自由。
此前,我们需要仔细思考一个问题,孤独究竟来自何方?
孤独的产生,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没有别人。孤独来自我们心灵之门的关闭。
如果心生厌恶,即使夫妇同床共枕,相拥而眠,依然会感到孤独。如果没有厌恶之心,身居深山独处10年的僧人,也不会感到孤独。
孤独,不仅出现于你为分分合合苦恼之时,如果关闭心灵的门,孤独就会来到你身旁。哪怕你周围有很多人,孤独也在所难免。
相反,只要打开心灵之门,即使身处深山也不会孤独。昆虫可以成为朋友,鸟也可以成为朋友;田鼠可以成为朋友,夜空的星星也可以成为朋友。
只要睁开眼睛,夜里也看得见。如果闭上眼睛,青天白日也什么都看不见。
因为关闭心门
孤独是因为自己关闭了心门,孤独的人就好像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闭着眼睛喊“天好黑啊,为什么这么黑”。如果有了这层认识,自己就可以摆脱孤独了,也就不需要再因为孤独而寻求安慰了。
通常没钱的人会找有钱的人,孤独的人会找可以安慰自己的人。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