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文优美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要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语言是什么?《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词典》为language这个词提供了很多解释。从最基本的意思来看,语言就是人们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有意义的语音和语音组合系统,通常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从广义上理解,可以将其引申为用以表达、交际或传播信息的任何途径,如手势、符号,或者特殊的数字、规则等。当然,本文主要讨论前者。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以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语言自然也在其内。
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语言。语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英美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英语文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良好的英美文化和英美文学基础(英美文学本是英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见于其在英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处单独列出),教师对教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如果可以将这些理解讲授给学生,一定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新世纪教材高二下Module4时,因为本单元是以“literature” 为主题,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知晓一些英美的文化知识,才能把本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经典名著讲得引人入胜,才可以从出处到隐含寓意,从著者到时代背景作清楚的阐释,学生才会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并由此对整篇文章、引文、作家乃至当时的历史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他们会深受裨益。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更深刻地掌握英语词汇。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生向笔者提出过同一个问题:怎样背单词才会比较省力,而且印象深刻?他们往往拿着一本袖珍词汇书,埋头苦背,效果却不佳――不是记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就是混成一团。有的学生很有毅力,背完了词汇书,可是一见原版英文书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很多词和自己背的意思不一样。本人的建议往往是:多看,多听,多阅读,多运用。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要将英语学习中和英美文化联系起来,多看优秀的英美影片,多听优美的英文材料,多读精华的英美文学作品,多运用自己刚刚学到的英语词汇。
比如,在一次Close Test中我们需要选单词blonde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它的隐含意义,而选择了beautiful,按照我们的审美标准,金发碧眼正是美丽的象征。但在给学生观看一小段美国影片Legally Blonde后, 我利用主人公Elle Woods 的事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美丽的主人公会仅仅因为是一个blonde而被想在法律界有所作为的男朋友抛弃,从而使学生们透彻地理解 blonde不但不是褒义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贬义词,指的是“没有头脑,没有智慧的漂亮花瓶形象”,是会受到歧视的。我想,通过这样的文化与语言的联系,学生们就可以充分透彻地掌握一些单词了。
另外,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也常常让学生们头疼。同一个词偏偏就有不同的意思。比如The Queen’s English 指的不是英国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地道的标准英语。说The Queen’s English的人并非一定要是女王;然而The President’s English 所表示的就不是正宗的美国英语,而是总统个人所说的英语。例如里根总统就曾因为偶尔失言被人嘲笑:The President’s English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像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可以从英美文化的角度,即从其来源、历史和现实意义上进行阐释,一定可以让学生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明,减少和外国朋友交流的障碍。胡文仲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不了解目标国家的文明,谁也不可能真正和该国人民进行交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我们很注意对别人的称呼。比如跟一个人叫“同志”,“先生”,“老板”,还是“小李”,“老张”都是大有讲究的。其实,在英美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也是很讲究这一点的。Stephen Potter 教授在One-upmanship一书中举例说明了某局长如何称呼他的下属,比如,此人叫Michael Yates:
如果他是副局长,局长叫他Mike(用呢称);如果他是助理局长,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如果他是段长,局长叫他Mr. Yates (称姓并加Mr.);
如果他是助理段长,局长叫他Yates(称姓不称名);
如果他是得力秘书,局长叫他Mr. Yates(称姓并加Mr.);
如果他是学徒,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
如果他是警卫,局长叫他Mike(用呢称);
如此复杂的称谓现象,就是研究英语多年的学者也难以把握。在我们基础外语教学中如果不去渗透的话,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时就会犯错误,尤其是需要和英美朋友交流或共事时,这些知识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达到和英美朋友自如交流的程度,学生们不仅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英美文化,比较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并将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结合起来,这些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初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引起学生关注英美文化才会引起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最后,从广义上讲,学习一定的英美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基础的英美文学知识,对于平衡学生知识结构有很大的作用。
当前学生升学就业压力极大,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免会花费大量精力在这些学科上,导致知识结构不平衡。偏理的学生不知道莎士比亚,偏文的学生不懂得运用计算机,这种现象并不个别。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灌输文化文学知识,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兴趣不同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语言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学习为目标。
综上所述,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技能,了解西方文明,有一定的文化常识,成为这个国际开放时代里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① 邓炎昌,1995,《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英语文学;鉴赏课;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校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美文欣赏、英语写作的能力,了解美国文学写作的方法和基本知识。经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功底,提高人文素质水平,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特点。英语文学中的立意充满内涵,有着丰富的哲理,是学生培养深厚的外国文学修养和锻炼扎实的文字功底的重要方法,厚积薄发,写作能力才能够稳步的提升。通过开设英语文学鉴赏课证明,通过大量的积累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西方文化,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文学材料。
一、英语文学鉴赏课程要点分析
1.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配置,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哲理,见解独到、思想内容丰富、令人深思的文章,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品位;同时文章需要具有真情实感,是积极向上的英文作品;作品形式上还需要有创新、构思巧妙,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学到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语言的水平。
2.注重英语文学作品的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单词量,积累英语名言警句和英语成语,背诵英文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优美词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赏析不断积累文学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美文化的精华,感悟和体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受文学作者的智慧,通过不断积累,耳濡目染,通过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文学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要反复阅读文学作品,仔细分析文章的内涵,认真研究作者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英语文学的鉴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发扬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作为写作素材的储备。同时,指导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练笔,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英语文学鉴赏课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课程
学校需要充分重视英语文学鉴赏课,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课程进行课程安排。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语文学作品,通过写文学作品赏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背诵和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读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英语文学学习经验,使得学生不断积累英语文学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外国文学读书报告
每堂英语文学鉴赏课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来加深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自主的撰写读书报告,对英语文学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文章的内涵,养成善于思索的习惯,对文章构思分析严谨,表达方法正确,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熟悉英语文学,能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读书报告的写作情况,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英语文学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英语文学鉴赏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去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积极地做好老师安排的各项作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展英语文学作品鉴赏讨论、撰写英语文章比赛、组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文学鉴赏之中,感受英语文学鉴赏课的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学鉴赏课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积累英语文学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英语文学鉴赏课是学生积累单词量,掌握英语语法和短语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素材,将增加阅读量和写阅读报告相结合,学会运用英语文学中的单词、语法和短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审美文化;大众化;感性化;消费性;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01-02
在当代中国市场化、商品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审美文化主流逐渐背弃了美学和文化传统,开始了大众化转型,具有了多元发展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主力军。电子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扩张了审美文化的范围,加速了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也消解了传统审美文化固有的界限和范式。
一、审美文化的一般特点
1.主体的大众化
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个维度。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即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意味着审美文化不同于经典审美的纯粹性和个体性,体现为社会共享的普遍性质。文化、技术、传媒与审美的结合,造就了审美文化主体日益大众化。审美活动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大众同样可以进行审美实践,而且生活中处处有审美。“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全方位展开:从交通、饮食、服饰、建筑、居室装修,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容、旅行,这一切生活内容无不蕴含着审美文化的因子。”[1]225
2.对象的大众化
审美对象的大众化,即由高雅的艺术到世俗生活。如今审美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点到线再发展到面,社会生活中被称为美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审美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边界消解了,从广播、电视、VCD、DVD、Internet到报纸的电子版,甚至是霓虹灯烁动的街头海报,美附着在大众传媒,融化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1]224以往的纯审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生活体验成为审美的重要资源。审美对象的泛化使生活变得艺术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昨日“让生活更美好”的格言变成了今天的“让生活、购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3]。
3.内容的感性化
相比于重视伦理教化的传统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以其新的方式和形象,紧贴以“当下性”为特征的大众感性生活,把社会意识和人的认识导向感性体验变得普遍化。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审美感性自觉与追求日益高涨,人们的感性需求越发成为一种时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物质文化形态的极大丰富,具有实用性、大众化和享受性的感性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它刺激、放纵大众的感官享受,使得大众只是关心审美对象“是什么”。对于审美文化内容的感性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无疑,审美要通过生动的感性形式或者外在形式展现在审美主体面前,但是审美毕竟是一个中介环节,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人、一个素质健全的人。如果我们在审美中只注重感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理性的升华,甚至将审美降低到动物性的生理需求,那么,审美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4.生产的消费化
不同于传统审美注重精神性、情感感染性,当代审美文化由于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主宰的消费时代,它的生产既受到审美规律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制约,又受到市场经济的显在影响。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在审美领域,一部分人把审美当成一种消费,“在美轮美奂的经验形式上享受感性的快悦”[3]。不断放逐和消费日常生活感官化的审美。审美成了大众消费,大众消费也是审美的。而大众对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向对商品附加值的消费,商品消费成为象征性符号的消费,消费成为一种形式。在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口味,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审美文化在市场逻辑控制之下,进行模式化、程序化和批量化生产。
5.价值的多元化
审美活动蕴含着人们对美的价值观念和接受方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人的审美评判标准会有很大差异,审美价值呈现多元化特点。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中,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结构发生重组,当代审美文化呈现主导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共享文化的形态涌现出来的大众审美文化正瓦解、消解着精英审美文化和主导审美文化运作方式和表达形式。由于无法满足大众日常生活审美需求,由精英群体创造和传播的精英审美文化和依赖于政治体制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倾向的主导审美文化被迫让位于大众审美文化,日渐处于被边缘文化地位。大众审美文化价值观日渐得到广泛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审美文化中最具规模和活力的部分。
二、审美文化当展趋势
审美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发展产物,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和语境之下,当代审美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二者将是更加融合的态势。“泛审美文化”或者“审美文化泛化”是对审美文化当展趋势的概括。“审美文化泛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艺术的生活化”也就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二是指“生活的艺术化”即“日常生活审美化”。
1.审美日常生活化
审美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行为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4]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审美需要并进行审美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审美是人类全面认识、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也表达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美学思想认为审美是通过感性形象形式来展现理性的内容,感性形式是手段,理性的表达是目的。审美日常生活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审美走向大众审美。
传统的审美只是少数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强经济实力的有教养的社会上层人士的特权,审美内容以高雅的戏剧、诗歌、文学传统艺术审美为主,审美活动固定在特定场所。普通大众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缺乏审美条件和能力。如今,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媒体技术的介入,大众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之后,对审美需求也日渐显露出来,大众逐渐成为审美文化的主体。审美活动正是有了大众的参与,它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属特权,审美对象的艺术范围不断扩大,审美场所不止于歌剧院、博物馆、音乐厅等高雅艺术场馆,中心公园、超级市场等公共日常生活空间成为审美场所。原来存在于象牙塔中的审美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纳入了审美范围,成为审美对象,审美生活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并行与融合。
在审美日常生活化过程中,精英审美文化和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并行与融合的趋势。“精英文化是唯审美的,而大众文化是泛审美的,唯审美是一种审美占有和把持,高高在上难以亲近;泛审美则是一种大众审美的自足、自在形态,它是个体的亲在、个体的在世经验,张扬人的审美感性。”[5]从形而上层面进行思考的精英审美文化相比于紧贴日常生活层面的大众审美文化,由于不太贴近大众日常生活,与大众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其权威性和经典性迅速被大众审美文化消解,精英审美文化日渐式微。因此人类审美文化结构呈现金字塔式的格式,精英审美文化高居塔尖却占据比例很少,大众审美文化虽然处于塔底,却规模庞大。
2.日常生活审美化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通认为,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把现实生活囊括为审美的范围,以审美的态度引进生活,对其进行观照,使大众日常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实现生活艺术化。审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美的环境到美的生活方式到美的身体,整个世界成为审美的对象。日常生活审美化彰显大众对高质量审美式生活的追求。审美世俗性和视觉化突出体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一,审美走向世俗性生活。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和娱乐性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强有力推手。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刺激了文化的世俗性力量,而世俗性的力量渗透到大众的审美当中,使得日常生活审美世俗性发展倾向越发明显。在充斥着“当下性”欲望和消费追逐的世俗生活里,“人们只对自己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充满兴趣”[6]。“对于当代人来说,没有普遍的永久的美感原则,审美机制是一种建构并且正在不断建构的过程。”[7]大量经典艺术作品通过文化工业被批量复制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推崇优美与崇高的经典美学与推崇和娱乐当代审美之间的沟壑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中逐渐被填平。
第二,审美方式视觉化崛起。
审美方式视觉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大众主要通过视觉方式进行审美。视觉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认知途径,是人类与周边环境进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当今时代是图像资源丰富乃至急速发展的时代,视觉文化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响产品,从购物场所的装饰到广告牌的设计,从流行音乐到穿衣搭配,审美泛化的时尚包装,大众完全为图像信息所围绕,感官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的冲击。审美对象以直观、形象的面貌通过视觉传递给大众,大众可以获得形象欲望的满足和感官的欢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后备军。全面提高自我素养,实现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已是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良好的审美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备的素质。
整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发展状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众审美文化作用下,大学生在审美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类与其角色期待之间的偏差。大学生应该通过审美实践的学习,多接触经典文艺作品,接受文艺作品熏陶,积淀人文素养,克服心浮气躁和目光短浅,提升审美、鉴美的能力,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沃尔夫冈・韦尔斯.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64.
[3]张晶,周雪梅.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0.
[4][匈牙利]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101.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 问题 技巧
中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而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技巧。
一、生词
在阅读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所面临的生词。对于日常阅读而言,要是一遇到生词就翻开词典去查询,不仅影响阅读速度,易养成对词典的依赖性,也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阅读中要学会不查字典,合理猜测词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猜词方法:
(一)构词法猜词义
阅读必须以词汇量为基础,但是无论词汇量多大,难免会遇到陌生的单词,这时候可以根据平时对于单词词根词缀的积累和掌握,通过单词构词法就能猜测出生词的词义。假设我们第一次见到unable这个单词,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单词是由词根able和前缀un-(不,无,与……相反)构成,因而猜测unable是“不会的,不能的”的意思。依此类推,还可猜出unhappy,uncertain等词的含义。
(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
英语文章讲究逻辑的,如果掌握其中的逻辑点,猜词义将迎刃而解。
1.注意单词的同义复现
有些生词在文中可以找到暗示性解释,例如这种词在有系动词be或be called等判断词的句子中作主语或表语,也可能由定语从句或同位语来解释说明。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某些标点符号,如冒号表示上下义,括号表解释说明,分号表并列,破折号表解释等等,都能给我们猜词义提供很多信息。
2.关注让步转折
阅读中应多注意带有but,yet,however,otherwise,nevertheless等表转折意义的词或有分号的句子,这类句子前后存在明显的对比关系,根据已知内容通过对比很容易猜出生词的意思。
3.注意因果关系
有些生词出现在有because,since,as,for,therefore,as a result等词或短语的句型中,通过因果关系,依据已知部分猜测生词词义。
二、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存在着差异,中西文化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语语言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语序的差异
所谓主(S)谓(V)宾(O),定状补,对于中文语句是先次后主,而英文则是先主后次,若放在一个句子中,()表示中文语序,[]表示英文语序,则是(状语),(定语)S[定语]V(定语)O[定语][状语]。例如:He is a person deserving of being respected.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其中“值得尊重的”在汉语中作为定语置于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英语则将其后置。掌握语序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文章。
四、文章表述差异
对于中文而言,习惯于先分后总,先是大段大段的描述,最后才总结中心思想。而对于英文,一般是总分总的关系,一般文章的第一段是文章中心段,每段第一句话是段落中心句。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要把握中心思想,据此揣测作者的态度、意图,从而进一步猜出作者所要写的细节,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大意。
五、培养英语语感
良好的英语语感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英语语感是一种经验和体会,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的组织和法则反复接触和熟悉后归纳出的自然的、无意识的感觉。有了良好的英语语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有助于更有效更准确的理解文章。而语感的形成需要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是在接受语言刺激和学习语言材料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语言经验。因此要大量阅读,最初可以先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的文章,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再逐步扩大范围,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除此之外,培养语感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朗读和背诵。只有大胆读出来,慢慢才能领会英语语言,只有多背诵优美文章段落,信息量大了,自然会慢慢形成语感。
六、快读阅读
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有助于迅速把握整篇文章,抓住重点,是阅读英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可进行如下训练:
(一)略读
即通过对文章标题,首段和首尾句的阅读,对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以迅速了解作者的意图或文章的主题思想。阅读不是毫无目的或不分主次的全篇细读,而是有选择地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梗概,加快阅读速度。
(二)查读
也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它同略读的不同之处在于:略读是在对文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从文章中获得大意,目的是了解文章概要。而查读是在对文章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从文章中寻找某些特定的信息。
(三)泛读
指广泛阅读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即可。
总而言之,在英语阅读的训练中,首先要扩充词汇量,其次要大量阅读,培养英语语感,并有计划地进行快读阅读训练,归纳并掌握阅读技巧,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光, 韩玉萍. 从群书:英语阅读技巧与实践手册.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将多模态教学法引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已成为必然,文章从将英文歌曲,英文视频片段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多模态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多媒体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英语教学也呈现多模态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利用一切符号手段促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多模态化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课堂有一定的必要性。另外,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是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也有必要通过应用这一新模式,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理论基础
多模态化教学这一概念是由New LondonGroup 在1996 年提出的新术语, 它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多模态教学是指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调用多种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此外,多模态教学还提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沉默法、互动听说法、全身反应法等兼收并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多模态教学还主张,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以及各种视觉、听觉手段,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多模态教学法的特点正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多模态教学法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它强调多感官并用,以帮助学生克服单词、语法等记忆难的问题,在多感官身体力行后,便可达到牢固记忆。同时,“多模态教学法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静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发型、脸型等和动态的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表情、动作、姿势等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的多感官充盈的体验,引起多层次的联想。
二、将英文视频短片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英文电影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英文电影作为学习语言的载体,它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影在真实的语境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创造了一种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笔者基于英文电影听力的优势,首先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将英文视频短片引入课堂教学很感兴趣。其次,英语短片,视频等这类形象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真实的事物不断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周围的一切。我们喜欢看这些形象的东西,因为这些形象的东西易于理解、记忆,不容易忘记。教学过程中如能采用英语短片的辅助将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方式,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或视频短片,学生会因此而感兴趣。在讲解文章背景或单词的时候穿插视频短片,充分利用形象思维的优势,会有利于我们记忆所学内容,而且会印象深刻。
三、将英语歌曲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
将英文歌曲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是交际法英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英文歌曲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优势。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第二,有助于语音的矫正。第三,有助于学习口语和习惯用法。
(一)英文歌曲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青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这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培训,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在纠正学生语音语调了解欧美文化等方面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对英语文章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当然,在选择歌曲方面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英文歌曲,其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听力理解能力。歌曲的内容要多样化,而且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歌曲。
(二)英语听力教学中英语歌曲的运用
在听力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选择相关英语歌曲资料,利用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英语歌曲赏析,在听英语歌曲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What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song?或者Do you kn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ong?等等。可以通过听歌曲,完成各种英语测验,如做完形填空,将要听的英语歌曲中重要的单词删除要求学生补充空缺的词语。同时,也可以通过听英语歌曲进行口语练习,经常使学生处于英文歌曲所创造的英语环境中,可以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地语感培养训练,一个人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反复听英文歌曲中那些优美的词语,来达到语感的形成,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英语。例如,通过很多不同的英文流行音乐的歌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地道的口语词汇。除此之外,英语歌曲也在英语阅读,写作等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无论是英语电影视频短片,还是英语歌曲,都属于多模态中的一种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是要将各种适合课堂教学的形式综合利用,由一种模态辅助另一种模态,相互依存,相互辅助,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