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讲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硒是在1817年由瑞典化学家柏采利乌斯发现的。当时他在硫酸厂铅室中焙烧一种黄铜矿时,注意到铅室的墙上沉积出一层红色的淤泥来。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经多次实验之后,发现这些红泥是一种新元素,它的化学性质与碲十分相似,于是柏采利乌斯仿照碲(罗马大地女神之意)的命名,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硒”(希腊月亮女神之名)。
生物学界对硒的认识始于1934年,最早是从它的毒性开始的。当时发现在高硒地区放牧的牲畜出现腹泻、呼吸困难、虚脱、跛行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经研究证实是由于当地牧草中硒含量过高。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先验证和肯定了克山病(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和缺硒的关系,发现克山病地区人群均处于低硒状态,补硒能有效地预防克山病,从而揭示了硒缺乏是克山病发病的基本因素,同时也证明了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
硒有哪些生理功能?
抗氧化作用
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都与活性氧自由基有关。正常状态下,人的抗氧化系统几乎可以清除所有自由基。但很多外部因素会使体内自由基大量增加,危及健康,如化学因素、辐射和吸烟等致癌过程,克山病心肌氧化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白内障形成,衰老过程,炎症发生等无不与活性氧自由基有关。
硒是许多抗氧化酶的活性中心,这些含硒酶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而延缓衰老及预防某些慢性病的发生。如果机体缺硒,该类酶的活性下降。大量自由基就会使细胞膜遭到破坏,导致细胞受损,诱发各种疾病。
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硒通过三个脱碘酶发挥调节作用,对全身代谢及相关疾病产生影响,如碘缺乏病、克山病、衰老等。
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防线,而在脾、肝、淋巴结等所有免疫器官中都有硒的身影。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补硒可全面提高人体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延缓衰老,保护心脑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是导致膜损伤和促进老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人到老年,面部、手背上会有很多褐色斑点――老年斑,这种老年斑就是过氧化反应生成的沉积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斑点同样也会沉积于心脑血管和肌肉、神经系统上,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冠心病等。体内的氧化防御系统,特别是硒和维生素E两种强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老年斑和脂质色素沉积,从而延寿抗衰。保护心脑血管和心肌的健康。
对有毒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硒和金属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一种天然的对抗重金属的解毒剂,能与体内重金属汞、镉、铅等相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质复合物而使金属得到解毒,并促进金属排出体外。
其他作用
硒还具有促进生长、保护视力、抗肿瘤、抗艾滋病、维持正常生育功能等作用。如由白内障和糖尿病引起的失明,经补硒可改善视觉功能;硒缺乏地区的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缺硒可导致动物发生不孕不育等。
硒的缺乏和过量
由于硒在地壳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出现地域性的高硒区或低硒区,从而得到含硒量较高或较低的粮食和畜禽产品,又由于硒的吸收率相对高,导致硒的摄入量过高或过低的“地方病”。
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东北的克山县。许多村民都因为一种怪病而死亡,当地群众称之为“攻心病”或“吐黄水病”,医学界将其命名为克山病。该病是一种以多发性灶状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病,临床特征为心肌凝固性坏死,伴有明显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死亡率高达85%。调查发现,病区人群血、尿、头发及粮食中的硒含量和血中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低于非病区,适量补硒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
另外,目前认为缺硒也是大骨节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该病只出现于低硒地区,多发生于青少年。严重影响骨发育和日后劳动、生活能力,通过补硒可缓解症状。并具有促进修复和防止恶化的作用。
而在高硒区,高剂量的硒摄入会引起中毒,动物在摄入含硒量高的饲料时,可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时出现一种“蹒跚盲”综合征,其特征是失明、腹痛、流涎,最后因肌肉麻痹而死于呼吸困难。人因食用含硒量高的食物和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硒中毒症状,包括毛发脱落、皮肤脱色、指甲异常、疲乏无力、恶心呕吐、呼出气有大蒜气味等。上世纪60年代我国湖北恩施地区和陕西紫阳县发生过人吃高硒玉米而急性中毒病例,严重者3~4天内头发竟然全部脱落。
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广泛,也是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成人体内磷的含量约为650克,约占体重的1%左右,仅次于钙。在生命过程中,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除了担负着构成骨骼牙齿,参与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的多种功能外,在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的细胞中都可以找到磷的身影,它以磷酸形式参与生命活动,可以说是生命的起源元素之一。
磷有什么作用?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磷和钙一样,都是形成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需构成物质。人体内的磷约有85%~90%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干骨骼和牙齿中。磷与钙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好兄弟,它们的代谢在许多方面是互帮互助、同伴而行的,在人体骨骼的形成过程中,每2克钙就需要1克磷,无机磷酸盐与钙结合,才能构成坚硬的骨骼和牙齿。可以说,磷和钙共同承担着构成机体支架和负重的任务,其中一种元素的缺乏,就会影响另一种的吸收与利用。
参与能量代谢 人体内的磷还以有机磷酸酯的形式参与能量代谢。三磷酸腺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TP,就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和磷酸肌酸等可以作为能量载体,在细胞内能量转换代谢中,以及作为能源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人体内所有能量的产生、储存都需要适量的磷。
构成生命物质成分磷是DNA、RNA及各种核苷酸的基本组成成分,而核苷酸是生命中传递遗传信息和调控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另外,磷脂还是构成所有细胞膜所必需的成分,并参与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体内的磷酸盐可与氢离子结合为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并从尿中排出,从而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缺乏和摄入过量磷时会有什么危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几乎所有食物均含有磷,合理的膳食中磷含量往往超过人体的需要,所以营养性磷缺乏较少见。磷缺乏的病人只是见于在某些特殊情况,如长期食用大量抗酸药的病人,或禁食者、使用静脉营养过度而未补充磷的病人等。缺乏磷会出现肌无力、骨痛、骨软化和佝偻病等症状。当然,合理的膳食不会导致磷过量,但若摄入过量的磷酸盐,可引起低钙血症,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强,出现手足抽搐和惊厥。
哪些食物中含有磷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壳聚糖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球上每年生成量达100亿吨,其中海洋生物的生成量在10亿吨以上,可以说是一种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但是长久以来。虾蟹的甲壳只是被当作废物丢弃,直到1881年,法国学者布拉克诺首次提取出甲壳质,却又误把它当成纤维素。甲壳质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在已是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甲壳质又称甲壳素、几丁质、壳多糖,是从虾、蟹壳,节肢动物的外骨骼,软体动物的外骨骼与内骨骼及真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壁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聚合物,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有“人体第六要素”、“软黄金”之美誉。甲壳质经脱乙酰化处理后可以生成壳聚糖,又名可溶性甲壳质,弥补了甲壳质不溶于水,难以开发使用的缺点。
现在,甲壳质及壳聚糖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保鲜、果汁澄清、防止淀粉食品老化、保健食品及医药、化妆品、污水处理、新型饲料等方面,甲壳质混合于化肥有利于酸性土地的改造;在化妆品中添加甲壳质,可使润肤剂提高成膜性能;洗发剂、固发液中加入甲壳质后能增进柔软度、黏合性;造纸业中使用甲壳质可以增加抗拉强度和增进印刷着色性与抗紫外照射的脱色性。
在众多的应用中,壳聚糖的保健功能尤为令人瞩目。
壳聚糖的的保健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壳聚糖可直接活化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攻击肿瘤细胞(LAK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消除体内有毒有害因子,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和抗感染能力。
抑制肿瘤:壳聚糖具有增强细胞免疫、活化淋巴细胞的功效,可以使体液pH值升高,从而创造了碱性环境,增强淋巴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能力,提高杀伤癌细胞的功能。 降血脂,调节胆固醇:壳聚糖可以通过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在负电荷脂肪滴周围构筑一层屏障,使脂肪油滴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而排除体外;另外,壳聚糖在肠道中很容易与胆酸结合,使胆固醇失去转化成胆固醇酯的条件而不被吸收。同时,胆酸和壳聚糖结合后,胆囊中胆酸的量减少,从而刺激肝脏分泌胆酸。这样又消耗血液中的胆固醇,达到减肥的目的。
强化肝脏机能:壳聚糖及壳聚糖能够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来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使其不能沉积在肝脏中以降低肝脏内不良胆固醇的存在。壳聚糖与干扰素并用,可促进肝炎病毒抗体的产生,而有利于防治肝炎,壳聚糖还可以强化醛脱氢酶活性作用,可氧化嗜酒者肝内毒性较强的乙醛,从而缓解肝脏损伤。
防治糖尿病:糖尿病的基本原理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胰岛素的活性与人体内的pH值有关,pH值上升0.1,则胰岛素的活性上升30%。壳聚糖能有效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另外,壳聚糖有较强的吸附性,在肠道内有一定的容积,能减少食物中糖类的吸收,降低并延缓血糖峰值,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降血压:实验表明,壳聚糖能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少人体对氯离子的吸收,在胃酸作用下形成正电核的电阳离子基因与氯离子结合,降低血清中的氯离子浓度,使血管扩张作用增强,从而降低血压及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各种疾病。近期研究还发现,壳聚糖能减轻降血压西药的副作用。
吸附重金属:带有阳离子的壳聚糖有吸着并将重金属排除体外的作用,可减少体内重金属的蓄积。
抗菌活性:壳聚糖能够络合有机体正常生长所需的金属离子,微量元素或一些必需的营养成分,从阻止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同时。低聚壳聚糖中带正电荷的-NH+能吸附带负电荷的细菌的细胞壁,这样壳聚糖就吸附在细胞膜表面,改变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阻止营养物质向细胞内的运输,最终导致细菌胞质流失,细胞质壁分离,从而起到抑菌杀菌作用。
改善消化机能:壳聚糖可提高有益菌对抗有害菌的功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改善胃肠道功能,使人体有效吸收营养。
壳聚糖的广泛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壳聚糖可以用来澄清果汁、保鲜水果、延长食品货架期等,但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它作为保健食品的应用。市场上,以壳聚糖及壳聚糖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及保健食品种类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减肥食品:由于壳聚糖具有膳食纤维性质,不被胃肠吸收。同时可将脂肪等高热量物质带出体外,从而抑制肥胖的产生。国外早已将壳聚糖制备成减肥保健食品。
乳制品:低聚壳聚糖应用于乳制品,可使双歧杆菌大幅度增殖,改善肠道菌群比例,防止肠道紊乱,减少肠炎,结肠癌的发病率。低聚壳聚糖还可大量结合酸性物质,中和胃中过多的胃酸,形成的凝胶可粘在胃壁上形成胃壁保护层。防止胃酸对胃损伤面的刺激和腐蚀,从而使胃炎及溃疡病得到改善,有效防止胃部的癌变发生。
铁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 铁是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以及某些呼吸酶的组成成分。其中血红蛋白与氧进行可逆性的结合,具有携带氧的功能,参与体内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肌红蛋白在肌肉组织中起转运和储存氧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释放氧以满足代谢的需要;细胞色素为含血红素的化合物,在线粒体内具有电子传递作用,对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 红细胞中含铁约占机体总铁量的2/3。铁在骨髓造血细胞中与卟啉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后者与珠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缺铁时,新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甚至影响DNA的合成及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
参与其他重要功能 铁与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缺铁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另外。铁在催化促进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嘌呤与胶原的合成、抗体的产生、脂类在血液中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解毒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缺铁会有哪些危害?
缺铁性贫血对人体健康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易导致各类人群的免疫力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早期铁缺乏的儿童易烦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成人则反应冷漠呆板。当血红蛋白继续降低,则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发育受阻。体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成年人发生工作效率低下。易疲劳乏力、头晕、心悸、指甲脆薄等现象;孕产妇铁水平低下。同时可引起胎儿及乳儿贫血。
哪些人容易缺铁及缺铁的原因
铁缺乏是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体内贮存的铁不多,如长期摄入不足,特别是膳食中可利用铁不足。膳食中存在干扰铁吸收因素,或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贮存的铁就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造成造血原料的不足,进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婴幼儿、孕妇、乳母以及素食者等为高发人群。造成人体铁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铁摄入不足 日常膳食食物选择不当,铁含量较低,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及盲目节食,均可影响摄入食物的种类与数量,从而限制了富铁食物的摄入,如肉类食品摄入较少等。
膳食铁的生物利用率低 某些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是铁缺乏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如前所述,铁生物利用率受很多膳食因素影响。
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 当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或吸收的铁量未能相应增加时,即可造成机体铁缺乏。如处在生长发育的儿童,一般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需铁35~45毫克。而婴儿期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贮铁较少,生长发育又较快,若不及时补充更易于发生缺铁性贫血。育龄期妇女月经量过多、妊娠、哺乳等都会增加铁的丢失。若铁摄入未相应增加,均能导致铁的缺乏。
某些疾病 如痔疮、消化道溃疡、肠道寄生虫等疾病引起出血,胃酸缺乏或过多服用抗酸药时。影响铁离子释放。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的膳食结构中铁含量并不低,但吃进去的铁。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补铁的作用呢?有人每天吃很多含铁量丰富的蔬菜。但身体却并不“买账”。这又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人体对铁的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膳食补铁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蔬菜中铁的吸收率很低,吃进去的铁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
食物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瘦肉、动物肝脏、鱼肉、禽肉等所含的铁,属于二价铁。可被小肠直接吸收,不受膳食因素影响,吸收率较高,大约在10%~30%。而像菠菜、油菜、大白菜、粮食等植物性食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又叫三价铁,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分离,转化为二价铁后方能吸收。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谷类和蔬菜中的植酸、草酸、鞣酸、磷酸盐等可与非血红素铁结合,形成不溶性的铁盐而使身体无法吸收;过多的膳食纤维也会干扰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我国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就是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铁吸收率通常较低,如大米仅为1%。玉米为3%,莴苣为4%。小麦面粉为5%。而肉类食物中的“肉因子”、充足量的维生素及适量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的摄入。可大大促进铁的吸收与利用,尤其是维生素C,还原性强,能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是促进铁吸收的功臣。所以,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山楂、猕猴桃、草莓、番茄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补铁手段之一。
今天,我们在学校的多功能厅听了一节健康课,讲的是关于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和我们出生的全过程。
听了这次健康大讲堂,我的感受极为深刻。我体会到了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有三亿左右的到了妈妈的肚子里,争先恐后的往那唯一的卵子里钻,哪个第一个钻进了卵子里,哪个就是最强壮的,哪个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这个竞争过程很是激烈和残酷呀!
但也不是钻进了卵子后就能安全出生的,我们的命运就要让妈妈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