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1册第89~90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合理的解题步骤,学会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刚才课前我们一起看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最后是谁帮曹操解决了问题

(曹冲)曹冲真了不起啊!曹冲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生答)

2、师:石块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换了石块,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出来了。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替换)

二、展开

1、出示例1。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那老师把刚才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师: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每个同学有作业纸,请同学们自己先画一画,画出替换过程,并计算出来。

(2)指名上台展示并讲述。

过渡:同学们都很棒!老师再把题目换一下,好吗?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师:现在我们可不可以用替换的方法了?(上课时有的说可以,也有人说不可以)

(2)请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替换?小组讨论时注意这几个问题(手指屏幕)生读。

(3)小组汇报。(生答时演示过程)

三、课堂练习

1、过渡:我们班的洪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帮忙解决。

(1)出示题目。

洪老师想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师:同学们先再作业纸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汇报。(找不同做法的学生汇报)

2、过渡:还记得我们上次秋游吗?我们来看看六(2)班的同学在秋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题目。

六(2)班40名同学和姚老师、张老师一起去公园秋游,买门票一共用去220元。已知每张成人票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和每张成人票各多少元?

他们进了公园,来到水上乐园,其中有40人去划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几人?

(2)左边三组完成第一个问,右边三组完成第二个问。

(3)指名汇报。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替换的现象。

(1)播放视频。(生活的替换现象)

(2)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能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并能灵活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是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替换现象。]

四、全课总结 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综合实践

过渡: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综合实践题,课后想一想。

苏果超市用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目标教材;教学语言;精讲精练;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许多年,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还是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灵魂与精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其有效性,这也是我们一直探讨与追求的话题。经过多年的探索,“起航”,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目标,挖掘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1.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全课的灵魂,教学的设计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所以,课前先要认真研读教学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备课,要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明白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充分挖掘教材

除了研读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围绕目标,认真梳理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要想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研读教材,把握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能力。分析理解教材,解读文本,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由表及里,深入探其精髓,从而实现教材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设计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实践证明:生动、有趣、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前提条件。

1.故事导入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过程中,教师没法编造故事,将单调、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进行导入教学,让学生先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提问曹冲利用怎样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在学生答出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所求的大象的重量时,我顺势出示课题,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要学习的替换的策略。如此导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有启发性,使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2.游戏导入

教学中巧妙的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引进课堂,会极大地增添课堂情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导入,一个长方形,里面有两个小正方形,大长方形的上面有一个竖着的长方形,旁边还有几个圆,大长方形的下面还有两个圆,请问这是什么?学生听了一头雾水,他们不由自主的拿出了笔,通过画图解决了问题,寻找到了答案。于是,很自然的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三、锤炼语言,精讲精练

1.锤炼语言,提高效益

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短暂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师既要组织教学,又要有序地巩固练习,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最有效的是口语,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快慢适度、具有亲和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忌语言重复、罗嗦、过快,带口头禅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切忌所提问题不要过大,过于笼统。否则,学生的回答要么无法找到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东扯西拉,造成课堂教学不能有序进行。

2.着重精讲,讲透教材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费时多,收效低”这一现象,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等陈旧教学思想与方法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有的教师常常拖堂,甚至向一些技能课“开刀”的现象很普遍。从表面现象上看,这些教师事业心很强,工作认真负责,呕心沥血,其实质是多讲滥讲,搞题海战术,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揭示例题后,要让学生读明白例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方法途径,这就是教学目标中一再强调的数学思考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然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四、注重反思,精益求精

教学反思是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分析、调整,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更要注重教学后的反思行为。及时进行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帮我们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今后更好的教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精益求精,绽放生命的活力。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作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课前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这里面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这是老师带给你们的神秘礼物,什么样的孩子能得到它呢?

师:上课遵守纪律,积极主动,认真思考,回答对了的孩子,你就得到一颗智慧星。两颗星可以换一面红旗,两面红旗可以换一份神秘礼物,你们想得到神秘礼物吗?

生:想。

师:那让我们一起努力吧!首先,让我们来听一段故事!

2.故事导入。

课件演示:《曹冲称象》。

师: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一天,孙权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量相等。

师:从哪儿知道?

生:装上石头,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师:曹冲称象其实就是运用了数学当中的一种思想――“等量代换”。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用到,比如我要把100元换成零钱,怎么换?

生:2个50元,10个10元,5个20元……

师:能不能换成9个10元?为什么?

…………

师:价值不一样。(强调必须等量才能交换。)不同数量,不同价值的两种物体,如果重量方面是相等的或价值方面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请看。(出示情境图:水果摊前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1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1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1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1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代换就是把一种物体用另一种物体来替换,我们一定要弄清能不能直接换,不能就要找相关联的量。西瓜和苹果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都和1千克有联系,我们把1千克叫做中间量。先把西瓜换成1千克,再把1千克换成西瓜。这道题中是用16个苹果的重量替换4千克,1千克换4个苹果,所以1个西瓜可以换16个苹果。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的代换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 = 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 = 几个其他量。

师:你们的回答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得出的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题的时候可以选择你认为简捷的方法来算。拿出你的题卡,一起读一下题目(勇闯智慧岛)。每做对一道题你就给自己贴上一颗智慧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信心和能力靠自己的智慧来换取老师的神秘礼物。有信心吗?

生:有。

师:现在进入我们的智慧岛,开始答题。

三、巩固应用(每个孩子发张闯关卡,上面分别写着三关的内容)

1.1茶壶水可倒2暖瓶

1暖瓶可以倒4杯水

1茶壶可倒( )杯水

2.=++

=+++

=( )个

3.+=91

+=63

+=46

那么 =( )

=( )

=( )

四、总结拓展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总结:等量代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解决这种问题并不难。以后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应用我们的智慧,没有我们办不成的事情。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同学能得到神秘礼物。两颗星换一面红旗,两面红旗换神秘礼物,那需要几颗星就可以换礼物呢?(生:4颗星)恭喜这些同学得到神秘礼物。

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入手,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对策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对我们过去的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化学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使教学走进了“负担重、效果差”的死胡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关键是要转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因此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教育实践者的面前。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的考查中,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参与,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学趣味化。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化学了。

化学生活化。以往教材过分注重化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化学活动化。新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老教材不同,图文并茂,以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化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里所说的学生参与知识发现过程,不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发现化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是单纯等同于发现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传统封闭的、被动吸收的教学模式。

2各环节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置: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分难,也不能过分简单,要有梯度和层次性,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如补充适当的辅的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始终使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记得一次教学片段:我先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曹冲称象过程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后再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出一粒米的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先称取一定数量(如100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积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了集团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天平称出一个分子的质量?学生通过“称大象”到“称米粒”的过程体验,自然就会感悟出称量一定数目的分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个分子质量的思维方式,此时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已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感到轻松,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让学生述说思路受阻的节点时,使其于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思维受阻的原因,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节奏的把握: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两个重要的时间。第一个时间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就让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个时间指学生回答后,老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处理好第一个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个时间的长短则要灵活多变,象对于“判断性”和“描述性”的问题,时间肯定要短,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我们则注重期待,多总结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时间要保证。对形成正确结论的表扬,第二个时间则是相当短的,当既进行热烈的,甚至夸张的表扬,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印象深刻,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慎密性。

(4)资源的挖掘:教学的过程正是由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重演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追求结论,而没有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我们强调自由探究,不是主要追求结论正确,而是强调展示探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一节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充分思考、设计学生参与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5)结尾的整理:在课堂中既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实效,就必须抓好课堂小结。即在最后的整合环节,要引导帮助学生尝试将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小结,使之结构化、系统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我的思考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8-01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转型。培育出怎样的新一代,取决于教师能够给学生怎样的教育,取决于广大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学科教学必然呈现“新常态”,立足学科,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是必然趋势。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相关期刊更多

太空探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电子商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