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后禅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73―0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目如诗歌的眼睛,是理解鉴赏诗歌的切入点,通过题目可以透视到诗歌的内容。本诗的题目就开宗明义地点出了本诗的主题内容,一座古老又古朴的寺庙禅院,全诗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独特胜景来写的。而寺庙从意象来看毫无疑问是容器,寺庙一般是由围墙或院落环绕的殿宇和禅房组成,其中容纳着修身养性的僧人、佛像、经书典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有包容、能包容的容器,符合容器――内容的模式。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阳光普照山林。诗人从晨游山寺起笔,在第一句就用到了一个“入”字,而我们通常把进入一个空间称为“入”,这反映出诗人的用词是和容器――内容的意象图式不谋而合的。在第二句中,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礼赞佛宇之情。阳光作为本诗中最大的背景,实际从意象上讲也是容器。阳光可以是填充的内容,比如当阳光照亮一间屋子时,它就是填满屋内空间的内容。阳光同时也可作为容器,比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沐浴在阳光里时,就是把阳光看成容器的隐喻,人或事物身处其中。再比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似穹庐”的景象实际上是光线所致,阳光散射到天空中,看起来像帐篷一样笼罩着四面八方,这也说明阳光符合容器――内容图式的内涵。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古寺披上一层霞光,像是带着明亮光环,更显出庄严和神圣,诗人不由得心生仰慕。阳光的意象使得本句已蕴禅机。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因为创意精妙,似神来之笔,而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弯曲的小路通往一处幽暗的地方,原来是花木掩映中的禅房。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此句中的“通”和上句的“入”,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因为它也表示进入、通往一个空间里。关于“幽处”的解释,我们从下句能看出是指被花木林荫围在一个幽暗的空间里的禅房。诗人在这里用“幽处”这一容器图式与上联明亮、耀眼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上的明暗对比,表现了一种深邃、神秘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诗人体会到的曲折前进的禅意审美追求和客观辩证的禅理。如今,“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第2篇

  鲍亚民

“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首《夜宿山寺》诗描写的是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外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在苏州城西。张继在肃宗至德年间曾游苏,本诗当作于此时。寒山寺是佛寺名,在枫桥西一里处,传说因初盛唐时疯僧寒山曾住此寺,故名。全诗以“愁”为诗眼。写景写声,动静相应,由实写到虚伸,渺渺余意更在诗句之外,抒发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常建  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意境尤其静净,诗旨在于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寄托自己借山水遁世的情怀。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诗中 “摇落”即零落。“旧垒”指吴公台。这是一首吊古诗,其中“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两句诗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相同的气韵。作者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作者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题为《宿甘露寺僧舍》,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寺院的建筑或历史,诗中更没有一点儿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淡泊、超脱尘世的意味,作者的真实本意是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借以展现祖国江山的辽阔,尤其是长江的雄伟,同时也抒发作者本人豪迈、进取的胸怀。作者采用了极度夸张的描法,使全诗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先是作者颇有诗歌艺术的想象力: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样的诗句,没有艺术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就更是突发奇想、神来之笔了。其次是用语的夸张:写山就是“千峰”,写沟就是“万壑”,写浪之大就是“银山拍天”,写江之涌就是“开窗放入”。正是由于语言的夸张,造成了境界的开阔、气势的宏大。但是由于描写对象本身的阔大,读来并不觉得空疏虚浮,故作惊人之语,而是给人以生动逼真、振奋有力之感。作者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大胆实践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第3篇

中国是诗词的故乡,正所谓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在群里一位网友这样写到:

诗词是上天赐给人间最动听的情话,诗词的世界一直是一个梦,一个从历史和人文中衍生

出来的不息的梦,隐隐约约,绚丽升华,不可抗拒的牵引着我。

——负手诗词

喜欢诗词是从小开始的,读唐诗宋词时,总是被凝练的文字所吸引,每每看完心中陡生敬意。同样喜欢这个题目,风轻月夜寻诗梦。在这嘈杂的世间,寻一个身心清幽的所在,涤荡一下混沌的心灵。涤荡心灵莫过于禅意诗了,作为中国诗词的一派,其中有不少美诗值得一读。

禅意诗,大体分三种:

一是写清幽淡远的景物,以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如: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如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词具寂,惟闻钟磬音。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林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是表现以慧心观照而得的空寂之感,如: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醉眠》——唐寅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过古墓》——孙友箎

野水空山拜墓堂,松风湿翠洒衣裳。

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三是轻轻点染,以求于迷离恍惚中有言外意和味外味,也就是已禅理得诗的所谓韵味或神韵。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续本事诗》——-王氏诗

白藕作花风已愁,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秋。

佛教的出世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影响了不少读书人和士大夫。文学是生活的反应,它自然也要受到佛教的影响。既然说到了佛教和禅意诗,不妨录几则公案如下:

《能改斋漫录》载:

洪觉范(惠洪)有上元宿岳麓寺诗。蔡元度夫人王氏,荆公(王安石)女也,读

至“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曰:“浪子和尚耳。”原诗如下:

上元独宿寒岩寺,卧看篝灯映薄纱。夜久雪猿啼岳顶,梦回清月在梅花。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却忆少年行乐处,软红香雾喷京华。

《五灯会元》卷一九载:

克勤诣五祖法演问道。祖曰以“小艳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启发之,克勤亦以“小艳诗”——金鸭香销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

只许佳人独自知。而博得五祖赏识,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禅也。”由此,所至推为

上首。故《西圃词说》:受此公案影响,得出结论:“词之一道,纵横入妙。能转法华。则

本来寂灭,不障昙花。文字灵性,无非般若。频呼小玉,亦可证入圆通矣”。

《枯崖漫录》——圆悟录

临安府净慈肯堂育禅师,余杭人,嗣颜万庵,风规肃整,尊望一时,颂“即心即佛”云:

“美如西子离金阙,娇似杨妃下玉楼。终日与君花下醉,更嫌何处不风流。”

可见佛教本身有世俗的一面,委婉一点说是相机施教;率直一点说是投其所好。

风轻月阑,摘诗于旧日笔记中,有如旧友重逢,感悟诗词的精深博大,正像一场好梦。用资寿尼妙总禅师的一首诗做结吧: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挠舞棹别宫商。

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例说 古诗 情法

人生在世,百物感心,百事摧心,人虽有理智,但终归是情绪的奴仆。一切艺术的精髓,其真实姓名唤作“情”。以此推之,诗皆抒情。即使诗言志,志属情志,即使诗言理,理属情理。可以说,诗的天下,就是情的天下。

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简要例说古诗中的“情”法。

一.触景生情法

赏花花有语,触景景生情。景是情的母体,写景中蕴含情意,情是景,是婴孩,抒情中不失景趣。此类诗作,下笔需灵活,不滞不离,畅快淋漓,方为上乘。《闺怨》一绝,隽永妙到,评家品鉴,定为“毫巅之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写起,“不知愁”生出悬念,令人顿生疑团,这是为第三句的转句作逼势。第二句紧承“不知愁”,闺妇满心欢喜的妆扮自己,何愁之有?第三句猛然转出“忽见”二字,情感逆转,由沸点降到冰点,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所触的景是“杨柳”,所生的情是“悔教”。“杨柳”的符号中已具有追远怀人的密码,所以顿生“悔教”之情,“悔教”的情感定位中,已经激活了“柳色”的郁郁葱葱,丝丝拂情,所以景语便是情语。现在场与回忆场因“杨柳”与“柳色”而重叠而分离,于是,诗心愁怨,诗情缠绵。

二.借景抒情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如同婴孩和母亲的关系,人只要投入到景的怀抱,灵魂便有了皈依,精神便有了依托,生命便有了根基,真情、纯情、亲情自生。所以,景物就是诗情最恰当的形象载体。写景要含情而含蓄,写情要缠绵而悱恻,二者既要兼而有之,互生互存,又要分明清晰,方为神品。读此类诗何为景句、何为情句易分,要将借景抒发的情以及景句生出的情句、情句源于景句之间的关系看准,则不易。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精光万丈。章法上景与情虽然分写,但读来不觉其分,且有紧密之感,此诗当有神助。第一句写山中所闻,耳中只听风急猿哀,暗写心哀;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眼底只见沙白鸟回,暗写身孤;第三句承接第一句“风急”,暗写惊心;第四节承接第二句“渚清”,暗写悲来。前四句写景,景已含情;后四句写情,悲情催心。五六句写登高感触,感触点全是前四句实写之景,第五句突出“悲”,第六句强调“独”;第七句承接第五句“作客”,鬓已染霜,空空一生,悲哉;第八句承接第六句“多病”,潦倒不堪,毫无建树,呜呼悲哉!千古悲情谁敌手,登高一望万古绝。

三.借物抒情法

人心摇荡、心灵感动、情感生发都是由外在的人、事、物所引发。人心之感,感于所遇;有所感遇,必有所表达。可以说,天下人无不表情达意。能用极美的言语范式表达者,谓之诗人。能借用诗人的语言之美而知情达意的读者,谓之养心之人,遥望其人,定然高贵而气华。借物抒情的诗必感遇于物,能写出物对人的感发,其情便能动人。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漫漫长道,茫茫四野,浩浩东风,百草摇荡,这些所遇之物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人非金石,生命短促,只有功名才能流芳百世。人的生理生命容易“速老”,人的精神生命何“以为宝”?这是作者在生命的哲学层面提出的永恒命题。这一命题的源头便是“物”对“情”的感发:“悠悠涉长道”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暗寓生活之道,命运之道,“东风摇百草”中的“草”,草可草,非常草,暗寓生命如草,短促易枯,岂不痛哉。由外物而感发,由感发而动情,由动情而思想,并能用诗美来呈现,这种物以动情便能流美千古。读这样的诗,美者共美,情者同情。

四.借事抒情法

借事以传情,围绕一事,层层传情。写事之诗,难在写事要高度概括,及其典型,传情要借事托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上诗围绕遭“贬”一事传情。“潮州”是“贬”之地偏僻,“路八千”是“贬”之路遥远,“除弊事”写遭“贬”原因,不惜残年写“贬”前之志。以上四句写作者忠而遭贬,正直而获罪的事实,抒发了既感慨又无悔的感情。韩愈遭贬,不许与家人告别,小女又在遣逐途中惨死,“家何在”是遭“贬”之悲惨,“云横”、“雪拥”暗寓了前途的暗淡和内心的不安,是遭“贬”之愤慨,收骨瘴江边是设想遭“贬”之结局。后四句抒写悲愤绝望之情。

五.通体写景抒情法

写景之诗,要有层次,贵在景中有情。景是情的载体,景的层次就是情的层次,景语就是情语,而难在景语如何写出情语。通体写景要达到唤起读者身经其境的真切回味,方是好诗。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上诗首联写未入禅院之景,传喜爱、欣赏“日照高林”之情。颔联写正入禅院之景,传幽静美妙的环境令人陶醉之情。颈联写已入禅院之景,传杂念顿消、心灵自由之情。尾联写钟磬之音使周围环境更加幽静之景,传精神上静心怡悦、心灵上纯净忘我之情。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又不离情,景与情层次井然,令人忘机。

六.通体写情抒情法

写情之诗,要做到真诚圆到,出于自然,了无矫饰,方为真情。通体写情,难在写景、写事。情因事生,情因景活。景若情枝,事若情叶,情为诗魂。如整首诗通体抒情,那情的载体必是景物、事物。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破山寺后禅院范文第5篇

一、理解活用,疏通句意

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代诗人为了炼字、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掌握了这些词语的用法,句子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例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其中的“悦”、“空”要理解为“使……高兴”、“使……空明”,句子要理解为:“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再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要理解为“使……变绿”(吹绿)。如此方法去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就会明白诗中“镜”其实是“照镜子”,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

二、识别错位,还原语序

在近体诗中,词序更多的是服务于平仄、对仗、押韵甚至主题,与现代惯用词序有所不同,理解句子意思时可考虑调换词序。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句的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应还原为“三秦辅城阙,望五津风烟”。掌握了错位原则,“云隐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就应理解为“云隐初弦月,小树花传香”。

三、补充省略,理顺句意

古典诗词由于句数、字数的限制,省略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省略了“像”,应补充为“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 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应理解为:“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的寒霜上已经印了早行人的足迹了。”

四、扩充紧缩,文从字顺

紧缩和省略有相似之处,是指古诗的诗句有时可以看作是一两个分句组成的,只不过用来表示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在句中没有出现,在理解诗歌时可以把它加上去。这类句子往往不能一眼看穿诗意,需仔细揣摩。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应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再如:“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应理解为:“(因)潮平(故)两岸阔”。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博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博物馆

石油天然气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武当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