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株紫丁香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蒙田说:“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其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就成为指导朗读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每篇课文都有鲜明可爱插图的优势,在朗读课文前,先指导学生看图,再用儿童化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使孩子由喜欢看图转向想要朗读,从而读出文章的感情。如,教学《2008,北京》这篇课文,我先让学生欣赏申奥成功那一刻全国各地欢庆的画面,学生很快被那激动人心的气氛感染了,不由自主地随着画面欢呼起来。这样,全班同学都带着自豪、兴奋的心情进入了课文的朗读,那份喜悦、激动的感情全都从朗读中发挥了出来。
二、示范朗读激发感情
朗读教学的亮点,绝不仅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结果上,更体现在过程中。过程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引导得好,感情朗读就会好。由于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差异,学生难以正确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低估。范读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较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情感内涵。如《狼和小羊》中有一段,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这里有逗号、叹号和问号,而且狼还是气冲冲地说。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读出了狼的气冲冲,但标点符号读不出来,我适时地作了示范,学生不仅更好地读出了狼的凶恶,而且读出了各种标点的不同。
三、创设情境激活感情
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训练,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分角色感情朗读时,师:现在你们就是狐狸,老师是乌鸦,你们非常想骗取我嘴上的这块肉。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忽而“眼珠子一转”,忽而“赔着笑脸”,忽而又“轻声细语”,读时还用上了夸张的语气。转而再交换角色,让学生扮演乌鸦,老师扮演狐狸。对乌鸦的三次表现,学生分别用了平稳的语调、稍上扬的语调、兴奋的语调,表现出了乌鸦一步步失去警惕的过程。还可以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教室变成了“舞台”,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把有声的朗读转化为会“动”的图景,从朗读中感悟到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四、联系生活悟出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就越深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秋游》有这样一句话:“草地上小朋友有的在打滚儿,有的在逮蚂蚱,有的向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在朗读时都能体会到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时的情景,但读不出小朋友在郊外草地上嬉戏时高兴、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大家在秋游时都玩了哪些游戏?当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秋游时的感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在朗读中就会见文生情了。
五、运用多媒体提升感情
【关键词】教学层次;课时概念;朗读层次;学法梯度;问题层级
一、清晰的课时划分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学亦然。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课时的衔接,要有清晰的课时概念,做到每一课时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学才有侧重,训练才能扎实,重点才能突出,难点才有时间来突破。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就是在一节一节课中逐渐提高的。如果没有课时概念,就会让教学在低效中迂回,在浅层次里周旋。
二、有层次的朗读训练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把握了读的层次就把握了学语文的关键。但是,在听课时经常看到,老师们还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由于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起来就很难入情入境。其实,重视读不是一遍一遍简单重复,而是每一遍读有每一遍的目的,老师重视引导,让朗读与词句的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实现朗读训练追求的效果。
如《翠鸟》的第一段,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是描写小动物外形的范本。教者应准确把握,并采用恰当的教法,可以采用教师引读,感悟写作的顺序;可以抓住重点词读,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感受翠鸟的形象;可以借助资源训练读,如课件资源,图文结合读(看图描绘读,看着画面读,想象画面读,借助画面自己描述读)加深形象的理解;可以以重点词为脉络,引导学生练习背诵,积累语言……富有层次的朗读,把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是个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对中心的感悟。然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仿说、仿写小动物,便有路可循,水到渠成。
学习语文,不是老师教过,让学生读过,学生便掌握,而是要学生理解了语言,并在反复诵读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再到联系生活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涩到流畅,到品词句读出感情,到口诵心惟,甚至熟读成诵的过程,有序地训练。课课如此,学生必然会训练有素。
三、有梯度的学法指导
注意学法指导的层次,能让学生在一节课里从归纳掌握方法,到尝试运用方法学习新知识,到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这个过程体现学生能力的由低向高的发展的历程。学习了同类型的字词,让学生掌握了规律,再次出现类似就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乐此不疲,享受成功的愉悦。例如《一株紫丁香》,老师通过引导发现第一节的最后一字的“院”“前”,发现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老师点拨:“这是诗歌的特点之一:押韵。押韵能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然后让学生读中感悟音韵美。接下来学习中,学生很快发现并总结出:“这首诗的押韵,都是押‘an’。”并且在诵读中巩固认识。对书中类似的诗歌如《欢庆》《一株紫丁香》等就容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从而初步掌握诗歌押韵、节奏、分节等特点。
四、有层级的问题设置
问题设置的前提是围绕文本。我们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励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问题设置的关键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稍加努力但又得花点儿时间去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反应肯定不热烈;太容易,老师刚说出口,学生已经不假思索就答出来,又失去讨论的意义。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从整体入手,精选内容,梳理出一两个整合性问题切入。例如学习一段话,可以先问学生“这段写什么”;再问“抓住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探讨“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精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简单的几个问题,从“整体把握入手──具体深入了解写法──字斟句酌中感悟人文内涵”,层次分明,克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善问的老师还会灵活地采用追问,使学生思考更深入。
五、情感激发的层次
情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沟通知与行的桥梁,激发认知的动力。老师要注意运用有层次的指导,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的“受罚”部分,当学生与老师都游离于文本外,在空洞地说“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根本触及不了内心,这样的朗读与理解都是肤浅的,毫无效果。可是当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细细品味,通过多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想,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W生在分析理解中读,在读中分析理解;在体会中表达,在表达中体会。因为议得有层次,从而由学生个体情感的激发,促进群体情感的凝集。通过多元读与议,真正使学生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探讨
一、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紧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中,在识记“息”这个字,学生运用了拆字法,把“息”拆分为“自”“心”,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分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息”所在的此“休息”拿出来说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理解“息”这个字,从而记住了“息”。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时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二、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实际的范围。例如:人教版第二册《语文园地二》,要认识的“扫、提、搬、推、挑、抬、捕、捉、抓”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扌”。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扌’,都跟动作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扌’的字,然后进行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三、游戏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了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声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的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补强。在游戏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改良”,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还有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方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出示了“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火’一碰,伙伙。”学生也还可以自己进行拓展,比如“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门’一碰,们们。”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四、情境中识字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动态生成 学习情态
学习情态,简言之就是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它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或积极或消极的倾向,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成绩。特别是小学阶段,学习情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尤为明显。小学生对待学科学习的情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体验中,在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且这种或积极或消极的学习情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段时间里不容易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影响学生学习情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教师因素。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个人素质、人格特点、教学方法和风格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态产生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态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学过程。学科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态。(3)集体因素。学校、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态。(4)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决定他们学习情态的重要因素。多数学生有强烈的学好语文的愿望,但大部分学生有心想学,却自制力差,只要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不够,听不懂了,学不进去了就会放弃,难题越积越多,造成恶性循环。
由上可见,学生对语文学习情态不够积极的症结主要是教师和课堂。课堂上,教师要敏锐把握和主动顺应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内在积极的学习情态,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将实践中的几点策略提炼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饱满、主动投入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写景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描绘的景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不同的课文中,教师还可以配以图片、音乐、故事等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有效生成。例如在教《春联》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边播放《喜洋洋》欢快的乐曲,边让学生欣赏春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剪窗花、贴春联的喜庆画面,一下把学生带到了春节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产生了学习文章的冲动。学习过程中,我又设置了“配春联”“贴春联”“拼春联”“选春联”等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了春联的特点与魅力。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特点,创设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便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启发学生思维。
二、引发疑问,以惑导情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如教《卧薪尝胆》时,我有意先出示文中写吴越两国两次战争不同结果的句子:第一次:“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第二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并告诉大家,越王勾践不仅重振了江山,反过来灭掉了吴国,而且还成为江淮一带的霸主。学生心中早已疑惑重重,我再一追问:“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呢?”学生纷纷举手将自己的心中的疑惑一吐为快。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课文,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达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仅自己要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更应教会学生提问题,并鼓励学生有疑而问、无疑生疑。教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允许课堂中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如教《一株紫丁香》时,一位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提出:“我们称呼长辈或尊敬的人都用‘您’,为什么这篇文章中用了“你”呢?”这个问题与课文无多大关系,但是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应及时地解决。我就让学生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用你,学生们有的说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平时和家人说话时也只用你。于是有同学便联想到是同学们和老师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于是用“你”。你看,看似无用的问题,在有意的探究下,却又与课文主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问”多好!
三、体验成功。以情导情
成功是每位学生的追求目标,每一次成功都能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情感。教师应悉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地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往往对优等生能不吝表扬之词,却忽视了那些学困生、后进生。而学困生、后进生一般都是学习情态比较低的学生,其实,他们更渴望老师的表扬。教师要多关注这一群体,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可先从让他们进行朗读、组词等训练开始,多给他们些发言的机会,发言成功后给予他们中肯的表扬,成功的喜悦会促使他们更专心地听讲。平时,教师要去多关心他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和老师散步谈心的机会,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鼓励和期待。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教师也不要常以“字太潦草”“不认真”等否定性的语言来评价,而是要抓住闪光点,继而再提出意见和希望,如“再努力一点,就会得到三颗红五星”“不用过多久,就会跟某某(写字写得好的学生)写得一样好”等充满鼓励的话语。在这样的鼓励和期待下,他们的信心和兴趣就会逐渐地回归,有了学好语文的信心,成绩也就提高了。
四、组织活动,以赛导情
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大多喜欢自我表现。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多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更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三顾茅庐》这一课时,学生对三国故事很感兴趣,于是,我便组织开展了课外读书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学生们买来《三国演义》,利用课余时间饶有兴致地阅读、讨论。他们纷纷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如故事内容、人物形象、计谋、战术等。后来,我又结合练习3中和三国有关的教学内容上了一堂语文活动课。课上,学生们热情高涨,把自己阅读了解到的三国人物和故事讲给大家听,并加以分析。这堂课,既解决了课本中的内容,又拓展到了课外;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