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借助多媒体协助,创设美术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识美术主要依靠视觉的直觉来感知完成,所以针对他们的认知特征,如果想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美术之美,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的世界,尤其在美术课堂之上。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才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所以教师要就这点展开教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快乐参与。
实现以上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多媒体可以使教师抽象的叙述直观化、形象化、丰富化、多彩化。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小学美术可以很好地创设美术情境,吸引学生进入到美术的世界。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切中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大于逻辑思维的特点,他们更加感性,甚至可以用感性的形象代替思维。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利用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在课件上感性展示,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在形象思维的推动下,激发学生欲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课堂,收获很大。
如《穿花衣的热带鱼》,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蔚蓝色的大海之中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在快乐地嬉戏,同时配有美妙的旋律。如此精美的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都被大海和热带鱼的魅力所征服,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喜爱,学生纷纷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画出他们心中的大海和热带鱼。
二、设计具有趣味的美术教学活动
学生喜欢参与具有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多次教学实践后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美术活动能够很好地将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美术教育更应该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果课程枯燥无趣,学生怎能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呢?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把兴趣和参与紧密相连,通过二者的配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手拉手,找朋友》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线条和色彩,并能够利用色彩和线条完成一次创作。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的,笔者以《找朋友》儿歌作为教学背景歌曲,请几个同学完成这个游戏,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入课程。笔者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然后制作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动物角色。课件上这些颇具特点的动物和小朋友在歌曲声中玩着“找朋友”的游戏,不时有些小插曲让课堂更充满乐趣。学生在整个氛围的影响下,纷纷提出再玩一会儿找朋友游戏的想法。笔者拿出课前所做的和课件动物形象一致的头饰发给大家来玩游戏。学生在游戏时对线条和色彩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活跃的氛围之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作画的一些技巧,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作画。这节课独具匠心,所以学生作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动静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美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即使多么热闹也不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以教师在提倡学生参与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品质,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调动他们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每个美术作品都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都同时体现着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二者都呈现给学生,包括想象、创造、艺术、思想,如一些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四、以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为基础,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非常重要。小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不会太受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有想象自由驰骋的有利条件。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利用有利条件充分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想象完全由之任之,有一定道理。小学生确实需要被尊重,但是教师还应该起引导作用,尤其有的学生偏离正途的想象,需要教师给予点拨。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想象应该完全在限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范围就是离谱,这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在美术中健全人格
自信对一个人而言,无异于精神支柱,也是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自信的人和不具有自信的人,所呈现出来的美术作品并不相同。美术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品体察学生的内心,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最终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尽情展示自己。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忽视了以人为本,一味是教师的传授,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本来是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改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只会产生厌学心理,尽管自己最初多么喜欢美术。新课程理念倡导下,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主导。作为美术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不同评价将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有的学生天生不喜欢美术或者美术素质不佳,美术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行为双重结合来挖掘学生的内心,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学生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家长和班主任,作为美术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够了,不要过分参与学生的成长。持此观点的美术教师只是把美术当做一种职业,并没有认识到教师教学的本质,更没有认清美术教育的深层次内涵。给予学生快乐的美术学习,需要教师明了美术教育的实质所在,给予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美术学;美学;关系探究
引言
在美术业内,系统性地、辨证性地来探究美术学和美学的内在联系的文章少之又少,而正确地理解和认知美术学与美学之关系对于相关专业研究及教学活动又十分必要。对美术学与美学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详尽的阐述,深刻地梳理内在的逻辑联系,会对两门学科的共同良性有序发展有着正面的意义。
1美术学与美学的区别
1.1美术学是什么
在中国古汉语中,是没有“美术”一词的。据学者考证,“美术”一词作为舶来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应该是在1911年,著名国画家高剑父举办的个人作品展“中国之有美展”开始,至此“美术”一词开始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并开始实际研究和专业应用方面的领域的使用。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刘刚纪先生认为:“美术学包含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延伸,美术学发展到今天不仅仅包括以上三个部分,而指的是作为当代人文学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以美术技术为核心,对美术的本质和美术自身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规律进行探寻。概括来说,就是一门建立在哲学思想上的,辩证地运用美术理论知识和先进技能进行美术批评和活动的综合性学科。美术学作为当代人文学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具体就是要探究美术的历史,研究艺术品的历史与美术价值,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评价理论体系和方式方法进行美术批评,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美术技术水平的一门综合类学科。例如,著名华裔美术家蔡国强先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与艺术奇思妙想的结合,碰撞出了灿烂的“思想火花”,给世界各地的民众带去了绚丽的视听盛宴,同时开辟出了不一样的美术创作道路。
1.2美术是什么
从《辞海》中我们可以知道“美学”指的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由于美学主要把艺术研究与讨论的对象,所以近代哲学奠基人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早已产生,然而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阐述和产生系统性地理论体系。1750年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在自己的著作《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第一次“美学”这个概念,并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之后的唯物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为美学体系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美学界可以说是各执一词,众口纷纭。例如西方学术界的两个主要学说:第一,美本身说。史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本身”就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美的思考就是“从各种美丽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第二,美的科学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就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美”,“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而国内学术界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也是百花齐放,难以统一。例如:国内知名美学家洪毅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在其著作《新美学纲要》中:“美学研究无妨有所偏重,并且宜以偏重研究艺术中的美及美感诸相关问题为主。”还有周来辉先生认为审美关系是美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包括美、审美、艺术这三大部分。”他还说“审美关系说也是对当前各派的一个概括、综合和扬弃的产物。”
1.3美术学与美学之间的区别
由上述可鉴,美术学和美学存在很大的不同。美术学是一门辩证的运用美术理论知识和先进技能进行美术批评和活动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而美学指的是对现实存在的审美关系、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和发展以及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哲学思维。从根本上来看,美学与美术学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美”本身单单只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而美术学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会同时涉及不少的新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例如系统论、控制论、哲学的关系等等。当然对于美学在研究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也在这些差异的范畴内。
2美术学与美学的联系
基于上述探讨,虽然美术学与美学从词语语义、历史发展、概念特征、固有属性及其研究对象等几个维度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美术学与美学也存在着最为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2.1美学为美术学提供价值取向
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观,会使得历史及价值自身开始重新建立和去伪存真,美学的思想观念,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还会对人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美术理论的特点是与其它的艺术理论存在着共同点的基础上,具有自己独特性,而美学理论,是对其它艺术理论的一些共性特征进行全方位式的总结。例如,在现阶段,美术学院的美学课程由于着重对美术技术的教学和人才发掘,反而降低了对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艺术成就的基础来源于对美学的理性认知、理论掌握程度以及跨学科的素养积累。在进行美术学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美学是和美术创作生产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的美术活动所创涉及的行为和作品,所呈现都会与美学理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2美术学为美学提供了研究的参考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奠定了他在古典美学中的基石地位。虽然黑格尔本人没有著名的艺术作品,但是其著作中关于美学思想体系的阐述和独到见解,却值得后来者认真思索和探寻。在关于哲学论述中,认为实践能够更好地去改变世界,有助于创造历史表明了其对实践的重视,并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证明。理论本质上是包含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的,作为哲学家和理论家,从他的种种阐述可以深刻的领悟到,美术学能够更好地为美学提供可以参照的物象特点。例如:黑格尔虽然是著名的哲学家,可是他对雕塑特点的专业论述比许多专业人士都更加透彻,这就深刻的说明了美术学向美学提供了参照物。艺术家和美学家在创作活动中,通常会使用“艺”和“道”这两种不同的概念进行阐述,对于古人而言,其不仅对“艺”更加重视,对“道”也具有很深的理解,在这当中往往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维,因为对于艺术来说,技术的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全部,精神的表现才是核心,这便是“道”。然而,各类艺术和美术活动都有各自的“道”,可以这么说,各类艺术与美术都是“美”的展示,也都是美术学可以为美学的研究提供参照物的体现。
3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美术学与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二者互为独立也相互影响,随着现当代美术学与美学大量的理论学说的大量涌现,促使一些美术学研究者开始重新思考美术学与美学的关系,这是令人鼓舞的,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注重美术学的研究,来丰富加深美学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新然.论美术学与美学之关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56-160.
[2]…刘纲纪.略谈美术学与美学的关系[J].美苑,2003(02):2-3.
一、民间美术资源所具有的功能分析
1.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功能明显
民间美术资源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反映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道德认知与审美体验。民间美术资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容大多弘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这种具有典型中华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资源所承载的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欣赏,普通的中国百姓在潜移默化中便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如果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独有的教育功能,对民俗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民间美术资源具有较强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民间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民间美术资源所承载的精神理想与文化认知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从民间美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民间美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存在较大的不同,不同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内容和形式具有该地区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民间美术资源不同地域特色的形成与当地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具有很大的关系,民间美术资源是不同民族审美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民间美术资源具有较强的审美功能。
3.民间美术资源所具有的生活功能
民间美术资源并不来源于高深的美学理论,其产生、发展与不同地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无不是民间美术资源的真正来源。民间美术资源的内容就是对百姓生活的真实描述,其所反映的内容不仅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这些内容在不同时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资源内容都是那个时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实反映,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所体现出的独特气质。因此,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资源也随着时代生活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改变。从本质上看,民间美术资源源于生活,其生活功能十分明显。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资源的引入策略
1.教会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民间美术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教师要从民间美术资源的基础知识讲起,让学生充分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要重视引进一些民间美术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历史与文化等多重内涵中理解民间美术作品,学会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在欣赏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如,教师在讲解《多彩的剪纸——动物》一课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媒体技术,在网上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有关动物的剪纸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的同时,了解剪纸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当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的时候,教师再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创作。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剪纸艺术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与同学共同欣赏,这对学生剪纸欣赏范围的扩大和剪纸欣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提供网址,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剪纸作品,促进学生剪纸欣赏水平的提升。
2.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
在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入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聘请一些老艺人,或者带领学生到不同的民间美术资源地区进行参观与了解。采取这些教学措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与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资源,促进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学习和欣赏。
3.与生活相结合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实用性
在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美术资源的引入要与生活相结合,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实用性。民间美术资源可以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各部分的内容,结合不同种类的美术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民间美术资源的地域特色,使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生活实践优势,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保证”
1.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
(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外力”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
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
(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找回属于儿童的美术课呢?
一、“探究”不等于“不教”
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又称为“研究性学习”方式。于是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为避免落入“满堂灌”学习的俗套,课堂上一行一动皆要探究,课前制作复杂的课件,准备大量的范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是怎么做(画)的?”“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然后热热闹闹漫无边际讨论一番,于是课堂中充盈着“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礼节性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而我们让学生在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有“行”无“实”的探究,根本就达不到“不用教”、“不用讲”的目的,学生又能收获什么呢?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走一概不讲不演示的路,其实这是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一些难点问题上是需要我们去教、去演示的。
问题是我们怎样去教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重视课前资料的收集。
学生只有亲历、亲为、亲感之后才会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这种需求产生,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美术课的学习当中去。
2、创设问题情景,留给学生想象与探究的空间。
老师要讲、要示范,但讲或示范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适当的点拨即可,不可太过,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由自己发现的快乐。
二、“教参”不等于“教案”
教学参考或一些名师教案是一些教师从事美术教学的“圣经”,在美术教学中动辄就将那些教学参考和名师们的教案搬来“以贩代教”。这是对教学参考和教案重 “形”轻 “神”的误用。如果一个教师课前不深入思考、积极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怎能充满激情,怎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看教参或名师教案,而是要我们参考着看,学习着看。这主要源于三点原因,一是学生审美水平不同,学生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等多方面差异。二是文化氛围不同。三是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结合自己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当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参和他人教案做参考,设计出只属于你和学生的教案,那将会是一节魅力四射的好课。
三、“拓展”不等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