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析化学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1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多数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在逐渐的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化学习题课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化学习题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所以,我们要对现阶段的化学习题课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几所高中的化学老师进行调查发现,在化学习题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和习题内容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存在随意性
我们知道教学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教学目的的好坏往往影响着教学的成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的教学目的往往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和熟悉那些知识点还是很模糊,并且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是很明确。由于这种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往往会导致教学的随意向,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老师以用到什么知识点就讲什么,用到那种方法就教什么的现象,这会导致讲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教学态度。由于这种教学态度的模糊不清,导致教学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那些重点内容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化学习题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课前也没有去认真的对待教学设计,并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化学习题课对学生的重要性。
1.2习题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
由于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化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并且教学内容也比较的模糊,这往往会出现在习题课的选择上出现盲目的现象。当前的一些教学辅导资料与教材能够真正配套的并不是很多,目前在市面上的辅导资料都是有着很好的包装,但是实际内容却与教材内容有着很大的出入,在这些辅导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题目较为陈旧,观念较老,要不就是题目都较难,大多数都超出了课程的要求,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对于这些辅助资料不完善的现象,一些教师并没有去深入的研究化学标准,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分析问题,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也没有得到关注。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往往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使习题没有层次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
2 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化学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使化学习题课的教学涉及到很多因素,所以对于化学习题课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化学习题课具有独特的教学原则,使其具有引导原则和探究性原则。
2.1问题引导原则
问题引导性原则是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是引导性原则并不是单纯的设问,在一定的时候老师还应该把一些隐藏性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我们知道习题课的成败与否取决于习题课的选择。一套好的化学习题会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容易打消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选择习题时,教师要时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2.2探究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机械性思维,使学生变的主动学习,达到提升学生知识的能力。所以化学习题课的开展也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往往都是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之后,主动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使抽象、高深的问题变的鲜活起来。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
3 高中化学习题设计的具体环节
顾名思义,在高中的化学习题课堂上必须是以做化学习题为主,其他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都处于辅助地位。高中学生需要在做化学习题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发现自己薄弱的方面,并在练习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能够在习题课上总结出考试中常见的考试题型,针对各个题型进行逐个攻破,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高中教师也普遍反映化学教材中的练习题比较简单,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以及应用知识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编制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习题。
3.1立意的确立
编制习题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习题的立意。确定正确的习题立意,明确学习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等均有帮助。确定习题立意前,应充分考虑到化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考察程度,根据这些标准编制符合要求的习题。习题的立意应尽量明确,明确的指出相关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3.2设问方式的设计
基于清楚表达习题立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以设问的形式表现习题。也就是说,设问是对基础知识的总结概括,必须要针对知识点中的重点来提出设问,进而编制习题。提出设问的方式必须要顺畅、巧妙、值得推敲,尽量避免出现简单的、无意义的提问方式。对习题的陈述语言应尽量简练、精确,避免出现歧义或者含义不明的习题陈述方式。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的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题意,进而采取正确的解题方法顺利的解决问题。
3.3答案标准
在习题中不可或缺的除了习题的陈述语言外就是答案、得分标准以及答案的解析。第一,习题答案应随着题型的变换而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单选题型的答案就必须明确的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能出现相似的选项,误导学生。第二,习题附带的答案要与相应的得分标准相符合,如果是主观题,答案只要阐述出主要的观点就可以按照得分标准相应给分,如果是客观题,就必须完全按照参考答案给予分数。对于高中化学老师,设计化学习题是他们的基本技能。只要教师们足够的了解化学教材,熟练地掌握化学知识点,处理好习题间的情境、立意、设问、答案以及得分标准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师才能够设计出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习题。总而言之,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化学习题,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这就是教学的意义,也是设计习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志.高中化学“难易律”的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
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由南京大学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教材,2006年本书的第四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式出版。本文对该教材第四版的编写进行简要介绍,提出一些肤浅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的回顾
由陈荣三教授主编、黄孟健教授等人参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从1975年由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到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内第一本《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由于生物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国读者对这本书的厚爱,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研讨会先后举办过五次。第一次于1983年6月由南京大学承办,第二次于1984年6月由云南大学承办。这两次研讨会对此书的编排和内容的选取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并提出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内容加入到教材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用简明扼要的阐述,适度地引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质结构和掌握元素化学的知识。于是在1985年出版的第二版中,首次将热力学引入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同时为适应当时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教研室),又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开编写。其后,于1986年10月,1989年10月及1993年10月分别由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承办了第三、四和五次研讨会,会议对这本教材的第二版提出了不少中肯和有益的意见,同时也为修订第二版酝酿第三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98年,南京大学为了博采众长,分别邀请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教学一线的袁婉清及杜岱春两位教授参加第三版的写作。迄今该书已为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系以及农、林、医等院校有关专业所选用,受到全国广大师生的欢迎。
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编写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8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及时总结国内高等学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在浙江大学召开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为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而由原来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学体系改革的结果。它又是近化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建立相关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讨形式,它能集思广益,有效促进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企业资助的形式把研讨会延续举办下去。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定性分析“合”在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学中已为多数人所接受。可是无机化学和定量化学分析是“合”是“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比例和安排等问题,一直是教学改革中的争论点。“无机及分析化学”顾名思义,应和分立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所不同,可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内容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合”与“分”的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与实践,这一问题亦日趋明显,已达成初步共识。因为,为了解决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合”是必要的手段;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原本就是两门相近的学科,“合”也顺理成章;以“合”为上,“合”是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实践中已显示出“合”的优点。这方面浙江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就做得较好。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的编写和体会
当前,生命科学及近化学类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编者在第四版的修订过程中努力遵循“加强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注意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理念。“加强基础”就是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很好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趋向前沿”则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增加最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为进行创新型思维奠定基础。“反映现代”:在生命科学步入分子水平的今天,其重要标志就是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遗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继出现。如何不失时机地将化学学科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与时俱进,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现代化学的教育平台,以此“反映现代”,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注意交叉”: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当今科技发展一大趋势,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则是高校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共性的教学研究的新课题,这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整个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第四版的
编写中,我们也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有待听取大家更多的意见和建议。现将第四版中课程建设十六字理念的体现作进一步说明。
加强基础:较全面地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在第一次介绍化学原理时是具有化学总论性质的,要使学生对化学有一个系统全面、较中学化学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较全面地介绍化学原理三个主要部分:化学变化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和机理问题(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把握和初步利用这些基本观点处理化学问题。
趋向前沿:第四版中将“环境污染和环境化学”以及“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增加进来,而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可持续发展及最新的生物技术的研究手段包括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等,已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例介绍给学生,这也是在教学中体现“趋向前沿”这一理念。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起到一个培养兴趣及探索创新精神的作用。
反映现代:虽然第四版教材中增加了“拓展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实际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相关的章节中把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最新知识和进展增补进去,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专家作报告,介绍与所学基础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以开拓视野,明确方向。为更好地“反映现代”,如对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则按历史进程来讲授,不仅使内容更为生动,也可使学生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注意交叉:本教材名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但不少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则是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来讲授,这两者之间就有许多交叉和重复之处,如何更好衔接这两部分,是很多教师关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元素化学与定性分析”、“四大平衡”与“化学滴定”处理得当,就会取得减少课时、相得益彰的效果。各校教师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见解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亦愿意得到大家的指点。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当代科技发展一大标志,徐光宪先生2006年4月在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建设论坛的致词中就曾指出,以化学为一级学科,再到无机、分析、有机、物化、高分子、化工等二级学科,最后细分下来可分出六、七级学科,如最新的“大环化学”、“纳米材料化学”、“组合化学”等,这些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传统的化学分类已完全不再适用。注意到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就可以同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历来是老一辈教育家所推崇的教学模式,从南京大学戴安邦院士开始就是一直崇尚启发式教学,并在当时的条件下进行了许多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念。例如在第一次研讨会上,戴先生就讲了《启发式教学八则》,后来陈荣三教授、黄孟健教授秉承了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又做了许多尝试。例如:注意理论化学与描述化学相互沟通,使理论化学的知识在描述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运用和巩固;注意结合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介绍化学基础知识;课后习题与课堂学习的紧密结合,使习题能起到巩固、消化和运用课文内容的作用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使第四版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编者进行了下列改进:
1.淡化化学“数学化”倾向,如省略或减少复杂体系化学平衡的计算。
2.创新内容,为现代科学前沿预留“接口”。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理论知识在相关专业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改革分析化学部分的编写,完善化学分析的内容,缩减较复杂而应用较少的计算。由于仪器分析已独立成一门课程,故删去第三版仪器分析部分内容,但仍保留比色法等最常见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仪器分析打下一定基础。
第四版教材的编写,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广泛调研国内外有关教材,选择国内外其他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教材,汲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特别关注了近年有特色的国外教材。
2.编写伊始先编写了第四版的《编写大纲》,向全国若干所大学寄发并征求意见、交流、补充第三版之不足,听取各方教师的意见。
3.先期完成了部分书稿,在2003年中南大学举办的教育部非化学化工类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生物医药类化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进行交流,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其后的反馈中,我们陆续收了许多教师的信件,特别是武汉大学的潘祖亭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韩维和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的黄闻新教授等同仁的来信,这些都对第四版教材的编写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的编写中,我们编写组的教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围绕着编写基本要求,力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本教材从自编讲义开始就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力求与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和结合,当初的讲义就是“开门办学”的结果,成书出版后这一特色仍然保留,编写的内容都围绕这一特色来展开。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是第四版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新增的拓展知识也都是近期化学学科的一些热点,以此作为素材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更多的施展空间。
1.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数学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在的心理因素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宽,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也有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分化.
2.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识基础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出现连续学习不能衔接的薄弱环节,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程,导到学习松劲,成绩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些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因此导致成绩分化.
二、逐步减少学习分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在备课、授课上多下工夫,创造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后进生学习数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起点要低.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使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的习惯.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教师经常强调学生归纳小结,可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
4.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开始,教师要加强学生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关键词:注意力分散 观察力肤浅 记忆力薄弱 想象力空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4-01
在化学学习中,有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注意力分散、观察力肤浅、记忆力薄弱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1 注意力分散及对策
注意力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的心理活动,这种指向集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问题,若指向不集中,便形成注意力分散。如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忙于把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弄懂老师的讲解上;有些学生热衷于观看化学实验,而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不注意;对化学原理、定义、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和应用,而对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等视而不见,没有抓住重点学习,从而造成了注意力分散现象。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化学本学科、本章节的特点及学习要求,要抓住教学重点精讲,注意提醒学生抓住重点进行学习,对还没有引起注意的重点内容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或重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 观察力肤浅及对策
观察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水平的测定,通过观察能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而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往往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局限在表面上。如化学实验中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实验现象上,而对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原理何在,得到什么结论不注意思考,以致在解决实验类问题时,出现判断错误。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加强有意注意、有意识记等活动;其次,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观察前的准备工作,把与观察有关的知识教给学生,或让学生通过自学为观察活动提供足够的知识准备,要注意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丰富他们想象的内容和培养观察的独立性,以提高观察效果;第三,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变式启发学生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观察活动;第四,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有计划地做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分类,区别主次,进行抽象概括,找出一般规律性的特点来,写出观察报告。 3 记忆力薄弱及对策
在化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有关化学概念、定律、定理、化学用语、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征现象、各种图形、符号代表的意义、仪器的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等没有很好的经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识等过程,没有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所以一经检测,就出现各种错误,这正是由于记忆力薄弱的表现。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加强目的性及自觉性的指导,提出学习和记忆的任务,要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训练学生注意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等良好的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少用机械重复的方法,多发展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的能力,避免单纯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多思考,充分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自我抽签测验等有效形式加以复习、巩固记忆。
4 想象力空泛及对策
在化学学习中有些学生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对有些化学知识缺乏理阮如物质结构中电子云的概念、电子云的形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化学键、分子的结构及空间构型等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就是由于想象力空泛而引起的。
针对想象力空泛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可借助于实验、模型、挂图、计算机模拟、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在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否则,欲速则不达。
5 思维力僵化及对策
在化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是有联系和区别的,有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照搬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方式,而忽视了化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依赖于死记硬背等方法来进行化学知识点的积累,不会联系对比,缺乏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知识点成孤立无序状态,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还有的学生不能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化学概念、定律、规律的内涵、外延及特性,有的学生习惯于从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思路狭窄封闭,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变通性,抓不住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知识点不能形成系统,知识得不到良好的迁移和升华,在问题的解决中缺乏思维的求同性和求异性。如分散系知识的学习,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化学问题的一题多解和简解、溶液浓度之间的换算等,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就是由于思维力僵化而引起的。
关键词:电厂化学问题;化学腐蚀;难点分析
1. 前言
电力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稳定发展和安全运行对整个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机组也逐渐往大容量和高参数的方向发展,这就引起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在设备运行维护、控制检测、工艺和管理方面的巨大变化。化学水处理作为电厂的辅助生产环节,一旦管理不善可能使自然水中含有直接腐蚀热力设备的有害物质,引起设备不同程度的受损,严重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因此化学水处理同时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2. 水汽质量问题以及水汽质量恶化的原因
2.1 水汽质量问题
不同类别的机组尤其是不同历史的机组,水汽质量情况不同,水汽质量问题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水汽质量问题:水汽的浓缩倍率升高、水质恶化、缺水等会使得电力设备直接遭到腐蚀,甚至停运,这对电力部门和区域生产生活的经济效益影响时不可估量的。凝气管内的循环水中含盐量、含氧量、氯离子含量过高,还会产生脱锌和点蚀,甚至使得凝气管发生腐蚀泄露、结垢等不可修复的恶劣影响。
2.2. 引起水汽质量恶化的原因
火电机组的大量投入以及机组容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水质问题不断恶化。凝气管中的冷凝水中腐蚀性物质成分过高使得凝气管泄露,引起凝结水、锅炉的补给水和炉水的钠含量、电导率和二氧化硅含量超标,使得锅炉内的PH值等指标严重不合格,引起锅炉内壁结垢,壁管超温蠕胀和闭塞性腐蚀,进而造成汽轮机叶片结盐垢和汽门卡住等不良影响。
3. 化学水处理的现状
3.1 化学水处理的管理现状
目前电厂的化学水处理控制呈分散状态,多个独立的控制设备分散在不同的控制室内,不仅造成人员的利用率下降,还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负担,使其工作强度大,加大了控制操作的难度。控制室的独立配备导致了水处理工序的繁重冗杂,对电厂化学水处理的有序高效进行造成障碍。除此之外,目前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行的机组运行对水质的要求,因此,应当使用先进的处理手段来提高化学水汽的质量,如膜处理技术等。在采用先进的处理手段之外,还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来有效的去除繁杂的工序,保证化学水处理的有效进行。
3.2 化学水处理系统的现状
水处理的系统针对各类化学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由于化学水的种类繁多,因此水处理系统也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如净水预处理系统、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等等,每一种水处理系统都至关重要。为了便于控制,一般将多样化的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设计,形成一个独立且庞大的系统。这种集中式的控制手段有利于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系统能够更快速的做出应对措施。但是由于设备太多,大多数电厂都不能对设备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样不仅增加工作量、拖慢电厂的生产进度,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不够也使得设备的故障不能及时消除,造成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很多电厂的水处理工艺不能与时俱进,采用传统的方式或是工作人员技术落后,使得水处理效率低下或设备浪费。
4. 化学水处理的难点
4.1 水处理的类别
4.1.1 锅炉补给水的处理
锅炉补给水的预处理一般采用混凝和过滤的处理方式,而预脱盐处理则采用反渗透技术。补给水的预处理一般都采用机械加速搅拌来澄清,现如今又加入了变频技术,使得设备可以针对不同恶化程度的水汽进行调整搅拌速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工操作。针对目前的水质,采用离子交换的预脱盐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反渗透技术由于具有很强的除硅和除有机物的能力,已经成为水处理行业发展的亮点。
4.1.2 锅炉炉水的处理
锅炉炉水的水处理主要是磷酸盐处理。之前的锅炉由于参数较低,炉内经常有大量的导致炉内结垢的钙镁离子出现,磷酸盐则是去除水垢的有效物质,但是同时磷酸盐又使得炉水的PH值升高,腐蚀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就不得不采用磷酸盐处理。磷酸盐处理的目的是使得磷酸盐含量在保证与结垢物质完全反应的前提下浓度最低。
4.1.3 循环水的处理
火电厂一般采用闭式循环冷却的运行模式,水处理工作的重点也在冷却水的循环利用以及水质稳定技术开发方面。目前,国际上循环水浓缩率已达8倍,而我国循环水浓缩率在2-3倍左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有些滨海电厂采用海水作为冷却水,一般在排放时进行加氯处理,避免磷系水处理药物对水体进行二次污染。
4.1.4 废水的处理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采用废水集中汇集、分布处理的废水处理模式。包括氧化环节、PH值调整、混凝澄清等主要工艺。近年来,两相流固液分离技术发展迅速,废水一次加药混凝后在一个整体设施内完成絮凝、沉淀、浮渣刮除和排除污泥等过程,可以将废水中的泥沙、悬浮固体、动植物进行分离,大大提高了水质,增强了回收力度。
4.2 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以机械过滤各种杂物和污渍为主,除盐则采用离子交换技术采用阳床、阴床、混合窗的办法;而先进的水处理工艺则加入了变频技术来节省人力,使得设备更加高效,除盐则采用了先进的膜分离和电除盐技术,其中反渗透方法是膜分离技术中高效先进方法的体现。相较而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更能适应高参数机组对水处理系统的要求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要求,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排放物更加绿色环保来满足电厂的循环生产。图1是先进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具体装置。
4.3 水处理控制监测管理
水处理的控制监测是以PLC为核心的,包括含单个子系统实现PLC+PC的控制方式、集中化管理、子系统互联在内的三个层面。子系统直接在CRT上操作和监控,并利用以太网卡使整个系统与电厂的其他设备进行互联,进行数据共享,并在线分析与监测,实行水汽处理的在线自动调节。
5. 结束语
电厂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水处理工作比较复杂且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合理运用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水质进行专类处理,才能保证排水的质量,保证周边环境不被污染。科学的化学水处理方式可以降低电厂的投入成本,保障电厂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进生. 大型火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进展与应用探讨[J]. 机电信息, 2004, 13: 37-40.
[2]赵品华. 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的特点与发展思考[J]. 技术管理,2011(09)
[3]曲忠勇. 电厂化学水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02)
[4]尚悦. 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研究现状[J]. 能源科技,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