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形的拼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图形元素 产品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 是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生产劳动与文化生活相结合, 具有装饰性、实用性和民族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借鉴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元素, 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 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 以丰富产品设计形式, 拓宽产品设计内容, 构建产品设计个性, 打造产品设计特色,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特性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具有中华文化儒、道、佛等汉族文化的共性, 同时更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如云南最有代表的傣族,其文化的核心含义是“水”;彝族的特性是“火”,彝族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脾气,其民族装饰图案更是突显了火和太阳。根据不同民族,不同角度,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个性归纳为以下特色:
(1)原生性,是指云南土著民族和原始迁移民族而形成图案元素原生态特性。
(2)多样性,是指云南多种民族和多种社会形态而形成图案特性。
(3)边缘性,指云南地处边彊和多民族跨境居住而形成的图案特性。
(4)独特性,指云南少数民族构成和生活地域特殊而形成的图案特性。
二、少数民族图形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1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概述
产品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将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图案, 通过重构拓展, 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中, 无疑会使我们的产品设计更具特色, 从而更符合客户市场和用户市场需要。
纵观现代产品设计,不难发现,有许多产品中已经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例如家具、灯饰等。这些神采飞扬、活灵活现的民族图形之所以这么动人,与它的工艺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历史悠久,有各自不同的民族工艺、风俗习惯、服饰穿戴艺术等。基于当代艺术设计的研究目的,我们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的运用研究上必须具备清醒的辨别价值能力,并为它的语义转换提供合理的语境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当代艺术设计的使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2.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方法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要坚持统一、连贯、分割、和谐等基本原则, 有效运用对称有序、间隔连续、节奏变化、韵律流畅等组合手法, 借助先进适用软件技术, 充分突出主题思想, 表现文本内涵, 实现主题与版式相统一, 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和创意与特色相统一等设计要求。
产品设计本质上是对视觉元素进行艺术化创作的过程。因此,要掌控形态的不可控性、多维性、交互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视觉艺术形式,合理布置产品设计各种构成元素,以期产生强烈的美学视觉效果。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正是以其多重价值而更具魅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认真的疏理,并对一些原生态图案进行艺术创意重构和拓展,为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新的视角和更多路径。
(1)应用重构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常用写实、写意、抽象、夸张、重叠等手法,对其民族图腾、建筑、服饰、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借助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和几何等多种图案,进行意志表达和装饰表现。由于原生态图案功用十分明确,如果直接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可能显得呆板突兀,有时还会涉及民族禁忌。因此,在设计应用中,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进行重构, 使之适合设计符号化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特定动机和语义的符号。如果只是简单再现或直观仿造,就很难将其应用于设计中,也很难从风格上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神韵,因而,只有按照设计主题和文本要求,遵循图案原理,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图案形式法则,通过简化、添加、夸张、解构等手法,提炼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的核心元素,重构特色鲜明的抽象形态和几何形态,使产品设计体现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时代性。
(2)应用拓展
产品设计集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涉及到家具、包装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产品系统设计的布局、构图、色彩始终等保持统一风格,除了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符号化的重构应用,还需要对产品造型、图像造型、文字设计和色彩搭配等进行多层次拓展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表现设计主题,表述文本内涵,塑造产品风格, 提高设计质量和竞争力的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真实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强烈宣染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一方面,有利于拯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时代精神;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展现民族鲜明特色;有利于推动和扩大少数民族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和谐;有利于改善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产品设计思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有利于更新产品设计理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地位;有利于丰富产品设计内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诉求;有利于打造产品设计特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有利于探索产品设计实践应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再一方面, 有利于拓宽视觉艺术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有利于启发设计理念,打造产品设计特色。使得我国的产品设计带有本国特有的民族特色,走出亚洲,冲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7-421.
一、 缺少数学味
数学味是数学课的本质特征,一堂课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和浮华上,不去凸显数学的本质的话,学生的所获所得会大为减少。在课堂上,我看到有把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别的图形的拼组,还有做风车的活动。但前者教师只让学生说出自己拼成了什么图形,没有让学生结合图形的特征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拼,为什么拼成的是这个图形,没有把单纯的动手做转化为数学问题研讨。关于做风车,教师也是手把手教每一步怎么做,而没有让学生通过做风车的过程,体会到可以由长方形得到正方形,再由正方形得到几个三角形的相互转化过程,从而理解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数学味的缺失,使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
二、 缺乏操作
操作是什么?仅仅是动手吗?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的确有动手折和拼组,但这些行为是对教师操作的模仿,是靠机械记忆的拼图游戏,无法促进我们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淡化我们的教学主题。比如:教学中有个练习是熊猫拼图,在一张正方形纸上有个熊猫图,教师把它剪成了9块,把它们弄乱,让学生再把它拼回原样。学生拼完后,练习也就结束。在课堂上做这么一个拼图游戏,学生是操作了,但是,学生沟通了这个游戏和我们数学之间的联系吗?没有。教师这样处理,仅仅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处理好如何通过操作构建知识的问题,没有把操作当作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的一个方法和手段。
三、 缺失教学目标
上“平面图形的拼组”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再进行拼组。拼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但在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给了拼组,而让学生体会、理解平面图形的时间非常之少,这样的做法明显是只抓芝麻丢了西瓜,致使教学目标缺失,课堂浮华不实,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非常不理想。
没有教学的研究,就不会有教学细节的处理,也不会有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思考。这个教学内容进行过几次试教,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我觉得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体现出教学什么,还要体现出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设计能不能流畅贯穿于课堂,不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失。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七巧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69-02从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并将这一过程简化为三步。第一步: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步: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第三步:求出结果,并用此结果进行问题解释和讨论。所以,数学建模的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培养,更使学生在思想、方法方面逐步积累经验;情感、态度也会有所发展,也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教材引入了“七巧板”,并以解决问题基本步骤的呈现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拼组图形,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同时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试教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教材P4例3,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它是在本单元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后,来“拼一拼”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以问题解决的形式来动手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明白干什么?要知道什么,如何做?然后动手动脑,一个人做或小组合作。最后说一说自己做了什么。这样教材用问题解决的三步呈现更易于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体现了通过实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体验。
第一层: “知道了什么”是这样安排的:每个学生一套七巧板。让学生看着七巧板,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在一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它们各是几个?学生各自数,同桌互相交流,然后汇报。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展示:2个大三角形,1个中三角形,2个小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2个大三角形同样大,2个小三角形同样大。有的同学还会发现颜色的不同。有的同学还发现:两个大三角形占的地方(教师指正为面积)和其它5个图形所占的面积同样大。只要说得有道理,我都给以肯定。并指导学生把七巧板标上号,为拼摆使用方便。教师及时指出,要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成三角形,主要和七巧板中各种图形的形状有关。
第二层: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套七巧板中有多种形状的图形,可以怎样拼呢?教师告诉学生,用一套三角板可以有许多种拼法。为不拼重,不遗漏,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张白纸,把拼的形状画下来。怎样画呢?看老师演示:我发现两个大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 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大三角形的边画下来,并标上号,如 。剩下图形,哪几个图形还可以摆成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 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三角形的边画下来,并标上号,如 。这样就完成一次拼摆。如: 。使学生看明白后,动手操作,记录下自己拼摆方法是很重要的。开始记录是很困难,也很费时间。学生熟练后,做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巡视过程中,边指导、边提示,同桌边交流边操作。
第三层:把不同摆法展示出来(把学生画图贴在黑板上),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明白,教师在纸上涂上颜色,按七巧板中的图形剪了许多图形,并拼摆出来。通过启发,学生又想出了许多拼摆方法。比一比,看谁拼得多。
1.
2.
3.
4.
5.
6.
7.
通过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之间有联系,图形可以转化。然后完成“做一做”。通过拼摆使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中学习,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3.体验克服困难、感受成功的快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一套七巧板,一张白纸,铅笔。
2.教师:规格大一些的七巧板多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主要说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平面图形之间可以拼摆。
二、复习:
(一)我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二)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三、出示例3,读懂题:
(一)知道了什么
启发学生知道了七巧板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每个图形各有几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特别要明确是用一套七巧板拼成三角形,有几种拼法。
(二)怎样拼呢
1.引导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进行操作。
2.指导学生做一下,拼组结果的记录并演示。记录拼组结果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数,可以画图等等。用画图方法比较简便。
(三)谁拼得多
1.展示拼组结果。
2.通过启发,补充拼组结果。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23―01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采用“分类研究”的策略,经历“转化图形――寻找关系――总结公式”的研究过程,为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3. 发现新的转化图形的方式:拼组法。
4. 在探索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科学的研究态度,发展空间观念,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三角形、方格纸、剪刀。
[课堂实录]
一、 回顾已有经验,揭示课题
1. 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炼研究过程:转化图形――发现关系――总结公式。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把三角形沿着底边平移到另一边,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是长方形的宽,所以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
2. 回顾三角形的分类,为分类研究埋下伏笔。
出示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分类。
二、 新知探究
1. 研究直角三角形
(1)课件出示方格纸,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并让学生思考:除了数方格的办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学生汇报
第一种:中位线割补
生1:把直角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对折并剪开,得到一个小三角形和直角梯形,拼在一起得到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且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的底,宽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第二种:拼组
生2:我剪了一个和方格上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将它和方格纸上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2倍,长方形的长是原三角形的底,宽是长方形的原三角形的高,故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高÷2。
(3)总结(略)
2.研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师: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分为三大类,我们刚才只研究了其中的一类,其他两类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填写记录单。
记录单的内容如下:
a.你们研究的是( )三角形,把它转化成了( )形。
b.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c. 转化后图形的( )是三角形的( ),转化后图形的( )是三角形的( )。
d.所以,( )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
(2)学生汇报
生1:拼组锐角三角形,总结出锐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拼组钝角三角形,总结出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有很多同学用了拼组的方法转化三角形, 有没有同学用割补的方法尝试转化?
生3:我用了割补的方法。我先画了锐角三角形的高,然后找到高的中点,过中点作底边的平行线,沿着这条平行线剪开后,拼成了和原来三角形面积相同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做得非常好。转化的方法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去探究。
3.师:经过分类研究,我们发现,不论是哪种方法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都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因此S三角形=底×高÷2。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