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范文第1篇

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05-01

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倡导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3广泛涉猎散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散文所占比重之大,重要性之重,我们在广泛学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师的课内与课外资源组合,学生的课上与课下的资源搜索。全面广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笔记。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大量广泛地引用相关课内外课程资源,知道阅读和写作。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引起教育观念、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全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形式、把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原则。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进度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数量要适当,课程资源要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校外课程资源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多种感官配合原则:使用校外课程资源时,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淅,促进学生的理解。4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

散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等,学生的回答多为左右而言其它,少有切中要旨的。另外,历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也是其当然的铁证。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散文教学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现汇总如下。

一、自悟为先,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成虚妄之事,教学效果自然是难以得到现实的保障。具体来讲,学生要在“自悟”和“充分”两个层面下足功夫。

先谈“自悟”。教学是一项主观意识强烈的活动,这里面交织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两种主观活动一致,乃至有无限生成的空间,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有效。其中,学生的主观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和有效乃至高效的先决性条件。例如,阅读《我心归去》,就要读出其中内蕴的思想、抒情层次,理顺作者客居巴黎和心归故里之间的关系,继而体会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的个性化界定和思考。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在初步乃至更深层级文本阅读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突出自我领悟。事实上,不少教师严重忽略了这个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代之以学生的粗浅阅读,然后是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明确。说白了,这样的活动更多是为给人看热闹的,学生自身思维的“热闹”则少有。为此,教学效益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再谈“充分”。不容否认,正如吃饭一样,芸芸众生的吃相不一,学生对文本的“咀嚼”也是形态不一。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类型的。例如,对于《我心归去》的理解,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其实,这个理解是共性层面的,因为隶属这类主题的散文还有很多,如这个单元还有老舍的《想北平》。如果仅限于思乡主题,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宽泛、肤浅的,不能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之处。为此,由面到点式的充分阅读就非常必要。

二、导悟为继,教师应适时点拨

不可否认,学生的知能基础有一定的限制,还没有达到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程度。为此,教师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参与需要控制好一个“度”。

首先,要注意“因疑而导”。即如一名驾校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对于某个操作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教练要做的是准确答疑。与此相同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种种疑问,教师必须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例如,在《我心归去》的第六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没有……”句式,表明故乡的萧条、贫瘠等。对此,学生的疑问就来了,既然故乡是这样没办法与巴黎等地相比的,为何作者还在思念家乡呢?对此,教师要作出回应,帮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并组织学生回忆以往作文,将这种手法嫁接进去,在运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导而不宣”。学生有疑问了,教师就直接揭示答案,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回应。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够妥当,因为教师的回应更多是站在自身角度,少有虑及学生基础。为此,直接的结果宣示一般收效甚微。此时,古人的“引而不发”就派上了用场。学生有疑问,教师只是去导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领悟文本的奥妙。例如,对韩少功的所言“故乡的美中含悲”的理解,学生往往有困难。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直接揭示答案。明智的教师必然是智慧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从此句前文的“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和最后一段“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中,领会其内涵。一句话总结: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师只能称作合格的教师,而引导学生培养起解决一类问题能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三、共悟为妙,师生进行多级对话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需要在坚决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伸出智慧的触角,聆听外界的声音,汲取外界的营养。现实一点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多级对话是必须的环节和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我对话。其实,面对文本,学生自身就有一个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不少师生还是忽略了这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由文本开展自我对话。例如,学生拿到《我心归去》这个课题,就应该有一个系列化的自我对话。先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心归去哪儿?为什么要归去?归去的目的何在?然后,学生依靠自我的力量从文本中寻找根据和答案。

其次是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祖国公民,中学生必须培养起基本的合作能力。就课堂学习而言,仅仅依靠“单兵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这个时候,将眼光从自我空间里解放出来,转向同学,从他们身上获取启示就是一个比较睿智的做法。例如,对于文中第五段作者隔着万里守候亲人睡到天明的描写,一般同学就是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在同学交流时,就有同学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表述作者身居海外却心系家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很明显,这位同学从表达技巧层面解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深层含义,这就比前面一类同学的理解高出一个层级。也正是在更高层级的理解启示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促动。

再次是师生之间对话。如果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层级接近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具有感召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教师的感与知自然比学生高出一些层级,而且聪颖的教师更懂得怎样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仍然以《我心归去》为例,高明的教师自然会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想北平》进行比较,更高明的教师还会将这篇文章与古代诗歌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主题进行比较阅读,阐发出居家与离家之间的情感张力,让学生从更为阔大的背景中获得情感升华、美学体验和思维进化。

散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牵涉的元素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而适当的导读以及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级对话是根本。当然,从此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法也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胡可军.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

[2] 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 ,2015,(12).

散文教学范文第3篇

领悟和感受散文的美是散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首先,品味散文的形式美,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一般都是从形式的感知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达到美感的形神交流,最后和作品的感情产生共鸣。散文的形式美包括多方面:语言文辞美、表现手法美、结构美等。有的作家极重视美文的结构艺术,它们有的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烟波云海,意境深邃;有的像苏州园林,方圆几亩,峰回路转;有的谈古论今,言近旨远;有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总之,散文的结构千变万化,没有定规,正所谓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美不可言。我们应着眼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其次,感悟散文的内容美。散文再现的生活美,表现的情感美、哲理美,以及再现与表现相统一而形成的意境美,是散文呈藏蓄状态的内容美。散文和其他文学类别一样,反映社会生活既要再现客观对象的形神状貌,又要表现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因此,欣赏散文的美,要把握再现的生活美、表现的情感美和哲理美。再现的美与表现的美和谐构成了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美。它是多方面的,如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含蓄美。再次,享受散文的风格美。散文的风格美是散文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美。有的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有的如小桥流水,明月清风;有的如浓桃艳李,怡红扶绿;有的如疏梅浓竹,苦艾寒芹……对于具体的某一作品,欣赏者首先要根据其作品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判断它是阳刚美还是阴柔美。如果是用雄浑的笔墨、豪迈高昂的格调描绘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和大波大浪,表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生活片断,宣泄作者奔放激越的情感,使读者产生惊奇、狂喜、赞叹等大起大落的心理情感,那么,这样的散文风格就属于阳刚美;如果是用优美细腻的笔墨、委婉柔和的色调表现日常生活的细波微澜和自然界中的柔美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平缓、亲切、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心旷神怡的心境,那么,这样的散文风格则属于阴柔美。

二、把握文章结构,提炼关键语句

阅读散文还要善于抓关键的语句。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抒情意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起领收束或承上启下的语句;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也就是说,关键语是文章的精神聚点,是文章的标志。郁达夫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作者的感情总是会凝聚在文中一点,找到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对学生筛选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符合题意的关键句。阅读时最好能把书中的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样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大有裨益。

三、朗读品味多样化,倡导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

散文教学范文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珍珠,泪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

强调作者琦君的散文风格——温润素雅,犹如雨后丁香所散发的淡淡清气;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丽。这篇散文就是她在70岁时所写的。

三、美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为配乐美读课文,同时,请学生们找出文章中有几个关于泪珠的故事。

四、泪珠故事的寻找、定位

在找出泪珠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故事归为三类:书中泪、现实泪、圣人泪。

五、学生讨论(设置有梯度的三个讨论题)

1.这么多关于泪珠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哪一则能拨动你内心深处的琴弦。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触。(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泪珠的三重境界:纯美、至真、至善。这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既呼应了之前总结出的三种泪珠,又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2.书中的这些眼泪能不能换个顺序来写?

明确:任何一个教人向善的观点,或者说宗教,都有一个原则,就是推已及人,从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到基督教导大家“爱你的邻居甚至爱你的仇人”,无非是谈这一点。文章开始的泪为自己而流,到为自己的孩子而流,这已经是无私,伟大,纯洁的泪。再到对自己的生命,事业,追求。但是我们看到的流泪的范围是越来越宽,宽到最后是慈悲泪与感恩泪。

小结:作者对泪珠的认识由浅到深,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知,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到更高境界的升华。入世愈深,愈能体验到泪珠的美。从爱己到爱人,这泪珠闪烁着最美丽的光辉,是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3.而在这个升华的过程中,又是什么把这些如珍珠般晶莹璀璨的泪珠串起来的呢?

明确:“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根线,将这些闪亮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琦君告诉我们,有爱的泪珠就是珍珠。

六、谈经历

让学生谈谈十六七岁的人生当中,经历了哪些泪,说说自己的人生体验。

学生大多谈到“书中泪”“现实泪”,而“圣人泪”却没有涉及。于是在此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强调慈悲之心是一种爱,一种对整个人类的悲悯情怀。

七、看图结课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该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与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与世界上应该施与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用一组“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

教学后记:

由于是公开课,这篇课文笔者准备了很长时间。课后又经过组内老师批评指点,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在备课和讲课中,主观把课文中的“圣人泪”预设为只有观音和基督信徒们才能流下的眼泪。即把“圣人泪”神圣化了。其实,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为自己父亲的去世流泪,全班学生为他的遭遇流泪,为父母们的养育之恩流泪。此时,笔者的学生就已经有了圣人的心肠,掉落圣人的眼泪了。而笔者却在课堂上强调“为全人类而流泪的悲悯情怀才是圣人”,是多么简单啊!

其次,当学生讲述自己流泪经历时,谈及电视剧《我们的父亲》中伟大的父爱时,全班的气氛推向了一个,但是笔者却因为缺乏经验,没有给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推波助澜的评语,十分可惜。

再次,课件制作方面有一个声音与图片循环链接的小问题,是备课时不够细心所致。致使课件缺乏一个整体感。

如果说这堂公开课有什么经验可谈的话,大概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散文化的、美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比如导入与结课的设计。利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用一组“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使得课堂教学首尾呼应。

散文教学范文第5篇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如何分析初中散文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在领悟了散文的美以及各种写作手法和方式之后,实践就更加重要。由于散文更多地表现个体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若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情感于笔端,散文的写作能力必然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怎样在“习”的指导下,教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呢?笔者认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整天抓住应试教育这根线不放,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相对宽泛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散文练习。《紫藤萝瀑布》的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在写作练习中用到,作者在文中传递出的豁达的态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处理生活困难的参考。写作毕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日常小规模的训练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