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登高的诗句

登高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登高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登高的诗句

登高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叙事结构

舞剧是舞蹈构成的复杂类型,谈起舞剧的叙事结构,首先就要了解舞剧的定义了。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剧中以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与音乐相配合,来表现剧情和角色的思想感情。通俗地讲就是:“以舞演剧”。即是演“剧”,就要重视叙事,就要强化剧情,就要研究舞蹈叙事的结构方式。本文将结合《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作为例子进行重点分析,它在舞剧的叙事结构处理上与以往的舞剧导演的不同之处,以及其中渗透的突破与创新的理念。

一、结构转换之创新

《大》剧在整场舞剧的结构处理上,最让我记忆犹深得就是一幕的花轿部分了。下面就用它(花轿)谈谈张艺谋在舞剧叙事结构处理上带来的独特创新之处。在一幕里女主人公被塞进花轿以前,还是个身着少女洋装的清纯学生形象,然而从花轿里走出来以后,就变成了老爷家里的新婚姨太太了,这里花轿就作为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的人生重要转折点,改变了她以往的学生身份,也由上一段舞剧诠释的故事内容转承了下面剧情的矛盾冲突,不仅是人物角色的转换,也是舞剧结构自然转折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新的身份拉开故事新的篇章,花轿在这里已经不再一个单纯的道具,而是升华到舞剧叙事结构上必不可少的一个中转轴心了。跟以往的舞剧有所不同,在不更换场次的情况下就更换了舞台的场景,一直摆放在舞台的中间,作为舞蹈语言的核心话题,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直到被点亮了灯笼,三姨太才从灯笼里面走了出来,道具未变,但是舞段的内容已围绕花轿展开甚多,环环相扣,主线结构明显,没有用生活动作的叙述,就将整个段落连接之处点在花轿上了,将道具作为故事的连接点也就成为了这部舞剧的独特创新之处。

二、叙事方法之多元

记得在《奥涅金》舞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在舞剧中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舞段处理耐人寻味,前面是女主人公达吉亚娜对公爵奥涅金的爱慕与追逐,主被动关系在舞段设计的显现,总是奥涅金在前面走,达吉亚娜在后面跟着,奥涅金站着,达吉亚娜就在地上趴着或坐着,而到后面两个人的主被动关系和地位就变成了相反的局面。这个微妙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阐述的。是用舞蹈演员肢体舞蹈就将其告知给观众,应作为舞剧舞蹈动作叙事方面上的一个典范了。而在中国舞剧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也悄然走进了舞蹈的世界。在《大》剧一幕中三姨太和老爷的洞房的双人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多媒体给予观众的表现力,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大胆地将投影加入舞剧叙事行列,将激烈的矛盾关系的双人舞转换为一种剪影形式,让影子说话,揭示了在封建旧社会里女人和男人地位悬殊落差,矛盾关系与强弱对比,扩大夸张了这部分舞段自身的表现力,是舞蹈表演的一种升华表现,补充了舞蹈动作对故事历史背景描述的缺点。让观众对故事内容更加细致的了解。无论你是行内人还是行外人都能看懂张氏的这种特殊的舞蹈语言,也让专业舞蹈艺术表演扭转了曲高而不和寡的局面。在《红色娘子军》一幕中吴清华被南霸天的狗腿子扬鞭抽打这段的叙事方法,采用的是用生活原型动作的模仿表现,虽然效果逼真,但是缺乏特点,并没有给观众带来深入人心的印象;但《大》剧后半部分就有这么一处耐人寻味,三幕中老爷惩罚三姨太、戏子与二姨太的这部分舞段,同样是叙述用刑,但张艺谋并没有让家丁打在三个人的身上,而是用浇了红色颜料的棍棒打在天幕的白布上,留下的一条条血痕触目惊心,舞台上是一直在翻滚的三个人,将受棍棒之苦的三人的痛苦无限放大在观众视野里,让血腥的红色印满了白墙,也印满了观众的心灵。张艺谋在《大》剧上叙事方法的多元更为巧妙地将故事内容突出表现,重点刻画,也更能加深观众对《大》剧的深刻印象。

三、电影技法之借鉴

在整场舞剧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就是张艺谋运用电影的叙事方法——平行蒙太奇给予舞剧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与帮助了。对于电影,平行蒙太奇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手法了,可是将其放进舞剧里作为舞剧叙事的使用,在现代中国的舞剧还是首屈一指。这种手法的运用出现在剧中二幕里,一处是在一家主仆们都在花园赏戏时,三姨太与戏子同时从月洞门里出来,前面花园赏戏,后面花园幽会。另一处是夜晚姨太太们在房间里打麻将消磨时间,三姨太与戏子两人躲在暗处的场景。让整个舞台多画面、多情节的为观众讲述其故事的关键内容,改变了舞剧舞台,同时只能讲述一个事件和内容局面,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值得中国舞蹈编导在舞剧舞蹈编创上对情节描述方法上的大力推举。

其实这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西方舞剧中也有过一些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交响芭蕾,经常用灯光将不同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来展现人物复杂、多变、丰富的内心活动。比如《斯巴达克》、前面说过的《奥涅金》等,还有交响芭蕾的经典剧目《天鹅湖》在第三幕黑天鹅与王子的双人舞那一场,正当王子和奥吉莉娅共舞时,奥杰塔出现在舞台后面的窗户外面,到魔王阴谋得逞后,奥杰塔绝望的离去这部分都是运用平行蒙太奇,同时表现了两个场景,刻画了故事的矛盾冲突。西方舞剧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对中国舞剧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大》在舞剧叙事结构的整体处理上:对舞剧叙事结构奇思妙想的处理:舞段转换处理创新,让内容生动清晰;多媒体渲染放大的故事情节震撼力;和非舞蹈叙事思维电影表现手法——平行蒙太奇的借鉴运用。导演张艺谋在舞蹈叙事思维上的独特见解,更加完善了舞剧整体结构。让《大》这部舞剧丰满圆润的叙事带给观众们的舞蹈视听艺术的享受。使得顶尖舞蹈作品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更加让社会大众所接受,所了解。这些都是在舞剧的叙事结构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可操作性的实用方法,也是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在舞剧的创作上的尝试和突破。这客观上必然会使得现代中国社会舞蹈产业在丰厚的商业利润中良性的发展,当然这也会具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通常在我在看完一个舞蹈或舞剧时,或多或少会记得里面的一些典型的主体动作,或富有代表性的造型,而看完《大》剧后,却没有留下对舞蹈动作的印象,更多的只是对画面、道具与灯光的运用有了深刻影响与了解,和对舞剧结构的整体把握的认识。“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学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 引用余大喜发表在《舞蹈》2002.9期的〈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一文 .]在这部舞剧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华丽的服装,精美的道具,准确的灯光,而暗淡了我们看舞剧的初衷——舞蹈本身。究竟现在中国的舞蹈编导是要利用那些舞蹈本身以外的语言来发展中国舞剧舞蹈事业,让它产业化的剧增呢?长久这样的趋势下,必将会却乏透过现象看本质,少了对舞蹈自身发展空间所给予的关注,舞剧舞蹈离开这些附属性的语言是否还能真正的让观众们了解和喜爱呢?得以让这种古老艺术永恒的存活与发展,而不会被其他艺术门类与高科技技术所替代呢?个人认为《大》剧在对叙事结构上的处理,应该在舞蹈语言肢体上多下工夫,像《奥涅金》等成功的西方舞剧学习,注重肢体本身表现力,强化用舞蹈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意识形态,故事的丰富内容,其后,在丰富的舞蹈依托的结构段落上再加以运用舞蹈以外的艺术形态表现手法填充舞剧叙事结构,要让它们成为舞剧舞蹈的辅助工具,起到添色提亮的作用即可,而不是占有大幅比重。

参考文献:

[1]《舞蹈形态学》, 作者:于平, 人民大学

出版社。

登高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学习 能力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斯等人(Joyce,Weil,Calhoun)在其《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影响以及同伴的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这一意义上,教学模式的构建视角不应仅仅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知识输出的方向,而更应从学习者跟随教师获得知识输入的视角,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立场,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更好地获取知识作为基本目标和宗旨。

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以及实践的技能。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应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内容组成,不可偏废。当前困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首要的是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局限,这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欠缺。了解认识局限是在教育领域克服现有弊症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一、对知识属性认识上的局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奉行的是客观主义,即认为知识是刚性的客观存在,可以严格区分真伪,是独立于人之外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知识并按固定的规则或方法去操作或迁移。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的目的是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顺从地接受,不需要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对知识进行分析或批判。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视角必然是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更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则扼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必然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为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奉行建构主义,即所谓知识是人为的心灵意识对整个外在世界所做的理解或意义建构,知识是柔性的,可随着人的主观意志发展和变化,知识没有固化的真伪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就应当重点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判断,并为学生指引不同情境下知识的变化,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

二、对能力层次认识上的局限——仅培养了学生的低阶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培养哪些能力。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理论,学习者的能力包括低阶能力(Lower-order Abilities)和高阶能力(Higher-order Abilities)。所谓低阶能力,是运用较低层次的认知思维,主要学习事实性知识,完成记忆任务,形成浅层次的理解和相同情境下近迁移的应用等。与此对应,高阶能力才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指向,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与追求的目标所在。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能力整体,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不同情境下应用知识的远迁移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对知识属性认识的局限,加上对学生能力层次认识的局限,必然导致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局限。若采用客观主义的教学观,则教学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达到学生能够在相同情境下应用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些仅仅是学生低阶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还有能力的高级层次,更谈不上培养高阶能力。

三、对学习的价值取向认识上的局限——形成重知轻行的学习导向

传统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形成学习的价值取向是“获知”知识,而并不包含对知识的实践追求。这就衍生出了重知轻行的教学导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改变教学中重知轻行的弊端,革新或重构教学模式是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切入点。多年来,树立实践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早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大多采用实验室模拟方式,学生只有较少的(往往是毕业实习期间)机会生活中接触真实的实践。实验室模拟模拟,固然可以训练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但这是在实验室里剔除了杂质而在较为纯净和理想的状态下开展实验,学生所获得的只是验证性的实践知识,得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技能。而真实的生活情况往往纷繁复杂、变故频生,各种条件和背景相比模拟状态要残破得多。所以要想使学生获得应对真正的实践需要的技能,必须在真实的实践场合中进行。

四、对师生关系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通观现今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可以以“权威——依存关系”来加以概括,教师是不可冒犯的知识权威,是传递知识的信息和资源库,学生是被动的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关系下,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活动,形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学生主动求知、与教师互动对话的空间。在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以占有一定量的知识为学习结果,学习的目标只有死记学过的东西,而不需要一点发挥或创造,更不需要探究。而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对话空间,是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另外,单向教学模式下,学习同伴之间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各自进行各自的记忆,不需要合作,而变为“引导-陪伴”的师生关系,则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协作式的学习。

五、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识上的局限——教师被技术替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教学成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们把信息技术单纯当作运送知识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从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的片面单向的技术应用观。其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可以镶嵌在信息技术化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的知识,就像跟教师学习一样。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大量课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教师按照既定的课件内容和顺序讲课,课件替代了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逻辑分析和灵活机动的讲授顺序及强弱的安排,演变成了教师念课件,学生看课件,考试考课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扼杀了课堂思辩和课堂互动,并忽视了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内容和讲解调整的必要性。

实际上,技术不是教师,而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应该强调运用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的技术应用观,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让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中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发挥其学习支持工具的作用,并尽量避免技术对教师的替代效果。

六、人才标准化培养方式的局限——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明明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学习风格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可教学还是以统一的程式和要求应对学生千差万别的需要,这是教学中的“最痛”之处。一直以来,这似乎是教学中无法破解的“两难”,而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而未果的理想状态。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采取工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就象所有的学生都搭乘一列火车,驶向相同的目的地,中途有人下车了,表面上看这些下车的人是因为学习速度和能力跟不上,实际上是被甩掉了。而理想的教学思维应当是以个性化单件定制的思维开展教学。我们应当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需要的是个性化人才,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时间达到既定的学习标准,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培养方式是难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必定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之一。

七、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上的局限——导致评价失效

以往我们“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指标单薄、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评价重心偏重与终结性评价等。这样的评价势必导致评价结果背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观的建立,建立基于真实任务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

登高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剧毒化学品 分类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X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154-02

剧毒化学品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和产品,在高校开展的许多科研项目和实验课题以及日常教学实验中也常常涉及到剧毒化学品。所谓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剧毒化学品往往同时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多种危险特性如氰化物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混合时反应就相当剧烈,可以引起爆炸;氰化物与酸接触生成剧毒氰化氢气体,磷化铝与水或水蒸气作用生成易燃、剧毒的磷化氢气体[1~2]。剧毒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涉及采购、运输、保管、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管理不善,都会出现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繁发生因非法使用剧毒化学品造成的校园事故,某些高校甚至提出校园内禁止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强制规定。然而,在无机化学、电化学、火工品等研究领域内,诸如叠氮化钠、汞、五氧化二钒等常见的剧毒化学品仍是学科研究实验的重要辅料。因此,为同时保证实验工作和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结合公安部门提出的“五双”管理办法,建立适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本文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剧毒化学品购运、储存、领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的具体管理规章,旨在提高实验室安全质量[3]。

1 剧毒化学品分类

根据2002年版《剧毒化学品目录》335种,以及《剧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将剧毒化学品分为A级有(无)机剧毒物品和B级有(无)机剧毒物品2种[4~6]。有机剧多含有磷、汞、铅、氰基、硫、硅、卤等官能团或取代基,无机剧多含有氰基、汞、砷、铅、硒等,重金属及其盐大多数都有毒,生物碱为含有氮的天然碱性有机物,大多数有麻醉作用。如果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磷化物、生物碱和其他类等6类;按不同用途可分为工业品、试剂、医药品和农药4大类。

2 剧毒化学品管理难点

2.1 储存条件

根据公安部门对于剧毒化学品的管理办法,使用单位储存剧毒化学品需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基础条件:明确的管理、登记制度,专用保险箱存放,双道防盗门,双人双锁管理,24小时监控设备等。而在高校,多年来对于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并不严格,绝大部分实验室不具备储存剧毒化学品的基本条件,而大部分剧毒化学品也实际分散于各实验室的普通药品柜内,药品安全得不到保证。

2.2 教学科研使用情况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火工品专业,叠氮化钠等剧毒化学品作为起爆药等实验的重要原料,参与实验的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很高;在无机化学实验室内,一些重金属类化学品也常见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实验中。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如果将剧毒化学品全部统一至学校药品仓库严格进行管理,那么势必会对教学与科研工作造成影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领取和使用阶段的管理流程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教学科研实验的工作效率,避免因管理过于死板影响教学科研质量。

3 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高等学校针对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理。剧毒化学品的使用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高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应实行“四统一”和“五双”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购买、统一保管、统一值守、统一领退以及双人领、双人用、双人管、双把锁、双本帐。同时,购买、储存、领取和使用剧毒化学品的教学、科研等相对固定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并经过有资质的培训单位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学生等流动性较大的使用人员,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剧毒化学品。

3.1 购运和储存

学校教学、科研所需剧毒化学品,由实验室负责人提出申请,填写购买申请审批表,经学院批准,再报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后交至化学药品库办理。购买剧毒化学品时,由化学药品库负责向公安机关申请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和道路运输通行证,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购买、出借、转让和接受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必须集中保管,在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分类储存,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剧毒化学品的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符合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治安防范措施要求。“人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附近设置值班室,实行24小时专人值守,值班室必须配置通讯设施、断电照明设施、自卫装备、值班记录台帐等。“物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安装防盗门,安装双把锁,并配有消防等安全器材和设施,铁栅窗钢筋直径不少于12 mm,栅杆间距不得超过10 cm。“技防”: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和防盗装置。视频监控应覆盖全面、到位,监控图像清晰可辨并至少保持30天。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必须建立详细的剧毒化学品入库、发放、退库、废弃处置的总账。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应当定期将其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国资处、保卫处备案。

3.2 领取和使用

领取剧毒化学品,应由使用人填写领用审批,经实验室、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后,报学校部门审批,执行双人领取制度。剧毒化学品的领用限当日使用量,实验结束后剩余部分必须立即退回化学药品库进行存储,不允许在实验室过夜。

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需具备使用剧毒化学品的相应知识和应急技能。学生使用剧毒化学品前,药品负责人要做好实验前安全教育,全面负责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并做好指导和监督。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室应根据所使用的剧毒化学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剧毒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必须配有领退、消耗台账,每次使用必须做好记录。台帐至少保存1年。

3.3 废弃物处置和应急处理

实验室剧毒化学品产生的废液、废渣,提倡先进行无害化处理,降解后作为普通废液进行回收,严禁私自倾倒和处置。如果确实无法自行处理,应贴好标识后定期报学校部门统一处置。废弃或不再使用的剧毒化学品与原包装物都要退回剧毒化学药品库暂存,由学校按照环保有关规定,统一交有资质的处理单位按照环保规定进行处置,严禁随意丢弃和擅自处理。

专用储存场所或场点、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应制定剧毒化学品案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并报学校管理部门备案。日常工作中要定期组织演练,加强对预案操作性的检验,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应对、有效处置。发现剧毒化学品来源不清,被盗、被抢、丢失、误用、流散等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逐级上报,保护好现场,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补救措施。

4 结语

(1)高等学校实验室剧毒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高等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剧毒化学品的组织领导,分级管理,狠抓剧毒化学品在采购、储存、领用、废弃等环节的安全责任落实,并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加强剧毒化学品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日常管理中,高等学校要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就是要防止剧毒化学药品对人和环境造成伤害。通过管理部门对剧毒化学药品各个环节的不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和督促实验人员及时整改,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前都应定期检查并上报安全工作总结,尤其是对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质、散发毒气的剧毒化学药品经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开展剧毒化学品的安全教育,增强使用剧毒化学品的人员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学校管理部门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使剧毒化学品等危化品能够更好地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韩建新.浅谈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12(7):165.

[2] 张智豪,欧黎明.浅谈高校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170-172.

[3] 徐旭冉,孙欣.高校易制爆化学品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完善[J].科技信息,2013(25):194.

[4] 安监管危化字[2003]196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S].

登高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 要件 平等 合作与交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在课堂教学中用某种形式取代了传统教法的现象有目共睹。一堂课的教学并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多强调多种教学方法功能的互补性,朝综合方面发展。即把某些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构成便于更好发挥其作用功能的综合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方式,它实际上是新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要想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就必须理解其在数学教学中所应具备的要件。

1、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念

师生平等,老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1、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评论员。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3、欣赏者。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2、彻底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教具、教材都是学生的。教师只是学生在探索新知道路上的一个助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环境,赋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观的变革,在互动中营造一种相互平等、包容和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而彻底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就要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举个例子,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讲 这个重要极限公式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推出结论,这样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

3、建立师生间相互理解的观念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4、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是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完美的,我们的就是成功的。

建立体现人格平等,师生互爱,教学民主的人文气息,促进师生关系中的知识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交融,就必须不断加强师生的互

动。在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必须给学生自主的“五权”,即“发言权”、“动手权”、“探究权”、“展示权”、“讨论权”,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碰撞,相互理解;教师在互动中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资源,得到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师生互动双方的地位,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只有充分发挥互动的作用,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才能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久忠.数学教育学[M].福建:福建师范大学自编教材,2003.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登高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 地方院校 局限

曾有幸聆听过一位教育家的演讲,有句话至今不能忘怀:“‘与时俱进’是个很时尚的词语,但它并不完全适合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知识阵地和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仅要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还要有所坚守才不会失去方向和价值”。可见,就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与时俱进”表达了高等教育与时展的必然联系,但它与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不尽相符。

一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必需

地方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地位和条件的弱势,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 时代要求。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目标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界正着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象牙塔”的教育模式会让学校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孤立。处于弱势的地方院校,决不能“闭关自守”,只有紧跟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树立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的办学理论,实施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的办学策略,方能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

2 科技进步。教育是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教育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二者是互为动力、互为支撑的关系。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深刻转变,并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开拓新领域,对教育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必须与科技发展同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3 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与结构,包括地方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做到输出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应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地方院校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学科专业,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学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与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不脱节,培养的学生毕业不失业。

二.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作为

1 基本建设。首先,地方院校应根据生源、就业形势及自身特色等,确立适当的发展规模,确保校园面积、建筑规划等硬件建设不重复、无浪费。其次,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和软件的完善,在充分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实践需求。既不让教学资源闲置,也不能因基本建设匮乏而停留在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教学层面。

2 人才培养。地方院校因自身条件限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强化“即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就业作为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致力于毕业即能就业的教育理念。

一是学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应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学校应根据职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必须与市场对接。二是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学生,切实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管理制度。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自然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行政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人才管理等都必须根据学校特色规模、国家政策、教育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改革,绝不让制度和管理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三.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局限

一味地“与时俱进”,对于文化知识阵地和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院校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地方院校尤其要避免因过分盲目效仿带来的弊端。 1 频繁调整,失去自我特色

高等教育有其发展规律,地方院校有因历史积淀、客观环境、自身条件和实力形成的自我特色。作为文化知识阵地,高等院校必须有坚守和执著才能确立自身价值,而自我特色的确立和强化才是地方院校长期发展的基石,基石之上的适度调整才是良性的。

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的理念在很多地方院校中都有体现,其实这种教育思想往往会让教育发展走入死胡同。现在不少地方院校出于对招生和学校发展的考虑,往往会对老牌、名牌、重点大学和周边院校进行盲目效仿,其主要表现在校系名称变更、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和管理模式改革上。如社会上某专业就业形势好,所有院校就不管有无条件,都一窝蜂地开设,结果因供大于求,热门成了冷门,而个别院校因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层次,使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形成误解和偏见。这种“与时俱进”,其实只是盲目创新与改革,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外,还会导致地方院校自身特色和学术氛围的丧失,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的人才的竞争力都会大大下降。

2 缺乏进取,不能引领潮流

教育是个特殊的产业,它和经济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教育产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除了政府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外,高等教育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是对的,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引领社会发展。正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原则,“苹果开发的不是用户需要的产品,而是开发让用户认可并喜欢的产品。”正是有了这种先于市场的开发理念,I PHONE、I PAD等系列产品才会热销。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仍然应该是先于社会发展的,如果仅仅是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那么跟上时代步伐的节奏肯定会慢半拍,与时俱进的效果最终也不能实现。

地方院校的“与时俱进”,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积极态度,在实际运作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并非契约式流水线产品生产,明确自身特色、确立先人一步的发展路线、发扬教育姿态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

[2] 余新科,蔡敏,张建功,倪燕.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