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登高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叙事结构
舞剧是舞蹈构成的复杂类型,谈起舞剧的叙事结构,首先就要了解舞剧的定义了。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剧中以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与音乐相配合,来表现剧情和角色的思想感情。通俗地讲就是:“以舞演剧”。即是演“剧”,就要重视叙事,就要强化剧情,就要研究舞蹈叙事的结构方式。本文将结合《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舞剧作为例子进行重点分析,它在舞剧的叙事结构处理上与以往的舞剧导演的不同之处,以及其中渗透的突破与创新的理念。
一、结构转换之创新
《大》剧在整场舞剧的结构处理上,最让我记忆犹深得就是一幕的花轿部分了。下面就用它(花轿)谈谈张艺谋在舞剧叙事结构处理上带来的独特创新之处。在一幕里女主人公被塞进花轿以前,还是个身着少女洋装的清纯学生形象,然而从花轿里走出来以后,就变成了老爷家里的新婚姨太太了,这里花轿就作为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的人生重要转折点,改变了她以往的学生身份,也由上一段舞剧诠释的故事内容转承了下面剧情的矛盾冲突,不仅是人物角色的转换,也是舞剧结构自然转折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新的身份拉开故事新的篇章,花轿在这里已经不再一个单纯的道具,而是升华到舞剧叙事结构上必不可少的一个中转轴心了。跟以往的舞剧有所不同,在不更换场次的情况下就更换了舞台的场景,一直摆放在舞台的中间,作为舞蹈语言的核心话题,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直到被点亮了灯笼,三姨太才从灯笼里面走了出来,道具未变,但是舞段的内容已围绕花轿展开甚多,环环相扣,主线结构明显,没有用生活动作的叙述,就将整个段落连接之处点在花轿上了,将道具作为故事的连接点也就成为了这部舞剧的独特创新之处。
二、叙事方法之多元
记得在《奥涅金》舞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在舞剧中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舞段处理耐人寻味,前面是女主人公达吉亚娜对公爵奥涅金的爱慕与追逐,主被动关系在舞段设计的显现,总是奥涅金在前面走,达吉亚娜在后面跟着,奥涅金站着,达吉亚娜就在地上趴着或坐着,而到后面两个人的主被动关系和地位就变成了相反的局面。这个微妙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阐述的。是用舞蹈演员肢体舞蹈就将其告知给观众,应作为舞剧舞蹈动作叙事方面上的一个典范了。而在中国舞剧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也悄然走进了舞蹈的世界。在《大》剧一幕中三姨太和老爷的洞房的双人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多媒体给予观众的表现力,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大胆地将投影加入舞剧叙事行列,将激烈的矛盾关系的双人舞转换为一种剪影形式,让影子说话,揭示了在封建旧社会里女人和男人地位悬殊落差,矛盾关系与强弱对比,扩大夸张了这部分舞段自身的表现力,是舞蹈表演的一种升华表现,补充了舞蹈动作对故事历史背景描述的缺点。让观众对故事内容更加细致的了解。无论你是行内人还是行外人都能看懂张氏的这种特殊的舞蹈语言,也让专业舞蹈艺术表演扭转了曲高而不和寡的局面。在《红色娘子军》一幕中吴清华被南霸天的狗腿子扬鞭抽打这段的叙事方法,采用的是用生活原型动作的模仿表现,虽然效果逼真,但是缺乏特点,并没有给观众带来深入人心的印象;但《大》剧后半部分就有这么一处耐人寻味,三幕中老爷惩罚三姨太、戏子与二姨太的这部分舞段,同样是叙述用刑,但张艺谋并没有让家丁打在三个人的身上,而是用浇了红色颜料的棍棒打在天幕的白布上,留下的一条条血痕触目惊心,舞台上是一直在翻滚的三个人,将受棍棒之苦的三人的痛苦无限放大在观众视野里,让血腥的红色印满了白墙,也印满了观众的心灵。张艺谋在《大》剧上叙事方法的多元更为巧妙地将故事内容突出表现,重点刻画,也更能加深观众对《大》剧的深刻印象。
三、电影技法之借鉴
在整场舞剧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就是张艺谋运用电影的叙事方法——平行蒙太奇给予舞剧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与帮助了。对于电影,平行蒙太奇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手法了,可是将其放进舞剧里作为舞剧叙事的使用,在现代中国的舞剧还是首屈一指。这种手法的运用出现在剧中二幕里,一处是在一家主仆们都在花园赏戏时,三姨太与戏子同时从月洞门里出来,前面花园赏戏,后面花园幽会。另一处是夜晚姨太太们在房间里打麻将消磨时间,三姨太与戏子两人躲在暗处的场景。让整个舞台多画面、多情节的为观众讲述其故事的关键内容,改变了舞剧舞台,同时只能讲述一个事件和内容局面,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值得中国舞蹈编导在舞剧舞蹈编创上对情节描述方法上的大力推举。
其实这种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在西方舞剧中也有过一些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交响芭蕾,经常用灯光将不同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来展现人物复杂、多变、丰富的内心活动。比如《斯巴达克》、前面说过的《奥涅金》等,还有交响芭蕾的经典剧目《天鹅湖》在第三幕黑天鹅与王子的双人舞那一场,正当王子和奥吉莉娅共舞时,奥杰塔出现在舞台后面的窗户外面,到魔王阴谋得逞后,奥杰塔绝望的离去这部分都是运用平行蒙太奇,同时表现了两个场景,刻画了故事的矛盾冲突。西方舞剧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对中国舞剧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综上所述,《大》在舞剧叙事结构的整体处理上:对舞剧叙事结构奇思妙想的处理:舞段转换处理创新,让内容生动清晰;多媒体渲染放大的故事情节震撼力;和非舞蹈叙事思维电影表现手法——平行蒙太奇的借鉴运用。导演张艺谋在舞蹈叙事思维上的独特见解,更加完善了舞剧整体结构。让《大》这部舞剧丰满圆润的叙事带给观众们的舞蹈视听艺术的享受。使得顶尖舞蹈作品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更加让社会大众所接受,所了解。这些都是在舞剧的叙事结构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可操作性的实用方法,也是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在舞剧的创作上的尝试和突破。这客观上必然会使得现代中国社会舞蹈产业在丰厚的商业利润中良性的发展,当然这也会具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通常在我在看完一个舞蹈或舞剧时,或多或少会记得里面的一些典型的主体动作,或富有代表性的造型,而看完《大》剧后,却没有留下对舞蹈动作的印象,更多的只是对画面、道具与灯光的运用有了深刻影响与了解,和对舞剧结构的整体把握的认识。“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学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 引用余大喜发表在《舞蹈》2002.9期的〈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一文 .]在这部舞剧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华丽的服装,精美的道具,准确的灯光,而暗淡了我们看舞剧的初衷——舞蹈本身。究竟现在中国的舞蹈编导是要利用那些舞蹈本身以外的语言来发展中国舞剧舞蹈事业,让它产业化的剧增呢?长久这样的趋势下,必将会却乏透过现象看本质,少了对舞蹈自身发展空间所给予的关注,舞剧舞蹈离开这些附属性的语言是否还能真正的让观众们了解和喜爱呢?得以让这种古老艺术永恒的存活与发展,而不会被其他艺术门类与高科技技术所替代呢?个人认为《大》剧在对叙事结构上的处理,应该在舞蹈语言肢体上多下工夫,像《奥涅金》等成功的西方舞剧学习,注重肢体本身表现力,强化用舞蹈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意识形态,故事的丰富内容,其后,在丰富的舞蹈依托的结构段落上再加以运用舞蹈以外的艺术形态表现手法填充舞剧叙事结构,要让它们成为舞剧舞蹈的辅助工具,起到添色提亮的作用即可,而不是占有大幅比重。
参考文献:
[1]《舞蹈形态学》, 作者:于平, 人民大学
出版社。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学习 能力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斯等人(Joyce,Weil,Calhoun)在其《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影响以及同伴的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这一意义上,教学模式的构建视角不应仅仅局限于从教师到学生知识输出的方向,而更应从学习者跟随教师获得知识输入的视角,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根本立场,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更好地获取知识作为基本目标和宗旨。
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以及实践的技能。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应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内容组成,不可偏废。当前困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首要的是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局限,这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科学性的欠缺。了解认识局限是在教育领域克服现有弊症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
一、对知识属性认识上的局限——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奉行的是客观主义,即认为知识是刚性的客观存在,可以严格区分真伪,是独立于人之外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知识并按固定的规则或方法去操作或迁移。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的目的是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顺从地接受,不需要基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对知识进行分析或批判。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视角必然是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更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则扼杀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必然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为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奉行建构主义,即所谓知识是人为的心灵意识对整个外在世界所做的理解或意义建构,知识是柔性的,可随着人的主观意志发展和变化,知识没有固化的真伪标准,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在这样的认识下,教学就应当重点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判断,并为学生指引不同情境下知识的变化,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在批判的基础上创新。
二、对能力层次认识上的局限——仅培养了学生的低阶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培养哪些能力。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理论,学习者的能力包括低阶能力(Lower-order Abilities)和高阶能力(Higher-order Abilities)。所谓低阶能力,是运用较低层次的认知思维,主要学习事实性知识,完成记忆任务,形成浅层次的理解和相同情境下近迁移的应用等。与此对应,高阶能力才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指向,也是教学模式改革与追求的目标所在。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能力整体,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不同情境下应用知识的远迁移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可持续发展等。
对知识属性认识的局限,加上对学生能力层次认识的局限,必然导致对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局限。若采用客观主义的教学观,则教学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达到学生能够在相同情境下应用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这些仅仅是学生低阶能力的培养,没有意识到还有能力的高级层次,更谈不上培养高阶能力。
三、对学习的价值取向认识上的局限——形成重知轻行的学习导向
传统的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形成学习的价值取向是“获知”知识,而并不包含对知识的实践追求。这就衍生出了重知轻行的教学导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改变教学中重知轻行的弊端,革新或重构教学模式是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切入点。多年来,树立实践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早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大多采用实验室模拟方式,学生只有较少的(往往是毕业实习期间)机会生活中接触真实的实践。实验室模拟模拟,固然可以训练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但这是在实验室里剔除了杂质而在较为纯净和理想的状态下开展实验,学生所获得的只是验证性的实践知识,得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技能。而真实的生活情况往往纷繁复杂、变故频生,各种条件和背景相比模拟状态要残破得多。所以要想使学生获得应对真正的实践需要的技能,必须在真实的实践场合中进行。
四、对师生关系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通观现今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可以以“权威——依存关系”来加以概括,教师是不可冒犯的知识权威,是传递知识的信息和资源库,学生是被动的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关系下,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活动,形成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没有学生主动求知、与教师互动对话的空间。在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以占有一定量的知识为学习结果,学习的目标只有死记学过的东西,而不需要一点发挥或创造,更不需要探究。而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对话空间,是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另外,单向教学模式下,学习同伴之间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各自进行各自的记忆,不需要合作,而变为“引导-陪伴”的师生关系,则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协作式的学习。
五、对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认识上的局限——教师被技术替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但令人遗憾的是,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教学成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我们把信息技术单纯当作运送知识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从技术中学习”(Learn from IT)的片面单向的技术应用观。其基本假设是: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可以镶嵌在信息技术化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的知识,就像跟教师学习一样。表现在教学中,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大量课件,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教师按照既定的课件内容和顺序讲课,课件替代了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逻辑分析和灵活机动的讲授顺序及强弱的安排,演变成了教师念课件,学生看课件,考试考课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扼杀了课堂思辩和课堂互动,并忽视了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内容和讲解调整的必要性。
实际上,技术不是教师,而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应该强调运用技术学习(Learn with IT)的技术应用观,而不是从技术中学习。让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这就需要在教学模式中改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发挥其学习支持工具的作用,并尽量避免技术对教师的替代效果。
六、人才标准化培养方式的局限——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明明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学习风格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可教学还是以统一的程式和要求应对学生千差万别的需要,这是教学中的“最痛”之处。一直以来,这似乎是教学中无法破解的“两难”,而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而未果的理想状态。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采取工业化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就象所有的学生都搭乘一列火车,驶向相同的目的地,中途有人下车了,表面上看这些下车的人是因为学习速度和能力跟不上,实际上是被甩掉了。而理想的教学思维应当是以个性化单件定制的思维开展教学。我们应当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需要的是个性化人才,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时间达到既定的学习标准,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培养方式是难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必定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之一。
七、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上的局限——导致评价失效
以往我们“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指标单薄、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评价重心偏重与终结性评价等。这样的评价势必导致评价结果背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观的建立,建立基于真实任务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中各类统计数据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显著,高等教育的改革离不开规划,规划势必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而统计则是教育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高等教育基层(事业)统计为例,它不仅仅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现状和把握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高等学校内部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根本依据。所以不仅仅统计指标值的设置和口径为如何指导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和进行决策提供了方向,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关联性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数据出现之前,大多数教育政策都是在缺乏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制定的,甚至有些制度让人怀疑是“拍脑壳”拍出来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统计数据本身的质量不高。二、对统计数据的利用和分析不够充分。
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
统计指标设置不够合理或者说没有实际的统计意义,统计人员无法按指标设计或布置时的统计口径来上报数据。
基层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多数学校未单独设置统计部门,更谈不上有专业的统计队伍,甚至都没有固定的统计人员,面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和要求的统计工作,学校往往会安排报表涉及数据较多的部门或人员来完成统计工作。甚至只要求按时完成,而缺乏对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关联性进行有效分析。
对统计数据的利用和分析不够充分。原因如下:提取数据的方式较为单一和局限,大量跨部门和跨行业数据得不到共享;未充分利用数据的关联性来对数据进行三维、四维的分析或叠加。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云计算、云储存和虚拟化处理技术随即产生并被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悄然而来。虽然传统的基础统计成就了“大数据”的数据量庞大,但大数据却不仅仅是海量数据的简单堆积。以往单一的统计数据的价值往往在单一的行业或范围被应用,而现阶段拥有的更大、更快的数据存储手段和计算功能却能满足对数据全方位的叠加和关联分析的需求。大数据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出现了不断的凉喜和可能。
有个大数据故事:某比萨店的电话铃响了,客服人员拿起电话
客服: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我为您服务?
顾客:你好,我想要一份……
客服:先生,烦请先把您的会员卡号告诉我。顾客:16846146***。
客服:陈先生,您好!您是住在泉州路一号12楼120x室。请问您想要点什么?
顾客:我想要一个海鲜比萨……
客服:陈先生,海鲜比萨不适合您。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您的医疗记录,你的血压和胆固醇都偏高。
顾客:那你们有什么可以推荐的?
客服您可以试试我们的低脂健康比萨。
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吃这种的?
客服:您上星期一在中央图书馆借了一本《低脂健康食谱》。
顾客:好。那我要一个家庭特大号比萨,要付多少钱?
客服:99元,这个足够您一家六口吃了。但您母亲应该少吃,她上个月刚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处在恢复期。
顾客:那可以刷卡吗?
客服:陈先生,对不起。请您付现款。因为您的信用卡已经刷爆了,您现在还欠银行4807元,而且还不包括房贷利息。
顾客:那我先去附近的提款机提款。
客服:先生,根据您的记录,您已经超过今日提款限额。
顾客:算了,你们直接把比萨送我家吧,家里有现金。你们多久会送到?
客服:大约30分钟。如果您不想等,可以自己骑车来。
顾客:为什么?
客服:根据我们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行驶自动跟踪系统记录。您登记有一辆车号为SB-748的摩托车,而目前您正在解放路东段华联商场右侧骑着这辆摩托车……
这就是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凉喜,那么大数据时代的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是否也将会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呢?
将来某一天,又到了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报送《高等教育基础统计报表》的时间了,审核程序用扫面二维码的形式将某高校老师报送的《高等教育基础统计报表》做了接收,接着,审核程序用对话框的形式将提示和校验信息做出反馈:
对话框提问:“校舍情况”表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数与该校所在地城建局对该校的项目备案和施工许可数不匹配。
输入解释:有200多平米违章辅助用房建筑,正打算拆除。
对话框提示:从法院受理案件记录里看出,该校今年*月由于违规占地修建,曾被法院强制执行**万元罚款,建议尽快拆除。
对话框提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据与该校报送的同一统计归属时间的《教学质量报告》数据不匹配,与《高校固定资产统计》的数据也不匹配,请核实。
输入解释:经核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填列数据属“千元”和“万元”转换错误,以《教学质量报告》中数据为准。
对话框提示:请尽快更改数据。
对话框提问:“图书(万册)其中:当年新增”数据与各出版社和供货商提供的本年度供应给该校的书籍数量不匹配。提示:(1)从税务发票系统里查实,以该校为抬头的发票附件中书籍清单数与该校报送的本年书籍新增数量不一致。(2)从各民政系统的统计记录里也未发现与该校相关的书籍捐赠信息。
输入解释:今年学校50周年校庆,教职工和学生将大量书籍捐赠给学校,学校均未开具捐赠票据。
对话框提示:通过省图书馆系统提供的该校学生在各级图书馆借阅书籍记录可以分析推断,该校图书馆藏书中人文类书籍较少或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建议多购人人文类书籍。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教育;大数据思维模式;教育改革
一、大数据与高校
伴随着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加入大数据阵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利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已经悄然成为社会各行业运行的基础。
高校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学校仍延续着传统的教育范式,教学策略依赖教师的经验,教师的学术严重落后于社会科技的发展,学校的评估机制存在很多漏洞等等。许多专家发现了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以前我们常说“让事实说话”,现在我们大声呼吁“让数据说话,用说话的数据”。
二、迎接大数据
迎接大数据的到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大数据科学本身其实是许多学科例如统计学,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计算机技术,方法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科技,以多种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新兴科技,使用者必须要对自己原本的思维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
大数据首先强调的是“大”,采集一切有关甚至表面上看似“无关”的数据,也就是以后用于分析的数据要是全体数据,我们称之为“全数据”;其次,采集的数据讲究的是模糊,而不是精确,数据的种类模糊,数据的分析模糊,而预测分析的准确度来源于数据量之大,正所谓“量变带来质变”;最后,就是对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要明确“是什么”,而不必在乎“为什么”。于是,大数据体系形成了思维的改变去采集数据,从而获得“大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来得到更为有效更为精准的数据。
三、使用大数据
(一)大数据的来源。高校中其实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数据,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消费,家庭情况,宿舍活动,选课信息,学习进度,作业完成进度,考试成绩的比对,参与的社团,参加的竞赛,参加的活动,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社会职业供求关系,就业的满意度调查等等太多数据,从教师的角度,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内容的整理,课程设计,,学生的成绩变化,论文质量,参与活动,科研项目等等数据,还要从社会,从家长,从宿舍,从第三方机构采集数据。由此可以看到整个校园的数据其实是一个极度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集合才是“大数据”。
(二)大数据不是单纯的“数字化”。例如,某个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或者使用在线视频课程,或者加入MOOC的阵营,这仅仅是简单的将原本文字的东西变成“0和1“而已,这是数字化,不是大数据,充其量算是实现“大数据”而使用的计算机技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这些计算机平台中去采集我们需要的数据,甚至收集我们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
(三)广义量化的数据。建立大数据,需要将一切信息进行量化,把文字量化,把数字量化,把地理位置量化,把沟通语言量化,把一切可以量化的信息都变成数据,构建大数据平台。
(四)大数据的作用。高校的大数据,要还原真实的教学质量,真实的就业情况,真实的师资力量,真实的管理决策成效,不能简单的用问卷调查得出“好、不好”的结论。大数据发掘了时间价值,节约了时间,历史数据的总结,实时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时间这个维度上的大数据成果。
四、小心大数据
(一)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在高校中,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在网站上发表的信息,对老师客观的评价,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的论文,就业信息等等一些相对可以公开的数据,但是经过分析和预测得到的评估结果,却涉及到了个人隐私。这也就是非隐私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隐私结论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隐私,是需要相应的规范去保护,对于数据的使用和加工者要有详细的法律责任,以保护非隐私数据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二)永久存在的数据。高校对于学生在校期间或者对于教师在校期间所有发生的数据,比如大到一次奖学金,一次公开获奖,小到每次活动记录,一次出勤,一次缺勤,这些曾经否定我们进步的数据在大数据的时代变成了永久存在的数据,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部分数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知“难”而“退”。高校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得出对于某个学生的学习建议,让该学生能够轻松避开自己的弱项,选择相对平坦的路线进行学习,那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我们一直崇尚学生学者要迎难而上,不要轻言放弃,要主动迎接挑战,现在有了大数据分析,他们可以轻松避开困难,为学生创造一条平坦的道路。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希望得到的吗?
结 语
任何新的变革,都需要时代的磨练,大数据时代刚刚起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很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大数据,然后忘记大数据,让大数据这个理念变成“计算机”一样的通俗,一样的深入人心。我们需要关注大数据,使用大数据,我们也需要和大数据一起成长,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高校未来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步入大数据时代,去体会其中的奥妙,去感受他给我们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每个高校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 地方院校 局限
曾有幸聆听过一位教育家的演讲,有句话至今不能忘怀:“‘与时俱进’是个很时尚的词语,但它并不完全适合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作为文化知识阵地和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仅要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还要有所坚守才不会失去方向和价值”。可见,就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与时俱进”表达了高等教育与时展的必然联系,但它与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使命不尽相符。
一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必需
地方院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地位和条件的弱势,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 时代要求。在建立学习型社会目标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界正着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象牙塔”的教育模式会让学校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孤立。处于弱势的地方院校,决不能“闭关自守”,只有紧跟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树立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的办学理论,实施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的办学策略,方能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
2 科技进步。教育是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支撑,教育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二者是互为动力、互为支撑的关系。科技进步促进教育思想深刻转变,并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开拓新领域,对教育提出新课题、新要求,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提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必须与科技发展同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3 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与结构,包括地方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做到输出人才的数量、质量都应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地方院校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掌握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学科专业,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学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与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不脱节,培养的学生毕业不失业。
二.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作为
1 基本建设。首先,地方院校应根据生源、就业形势及自身特色等,确立适当的发展规模,确保校园面积、建筑规划等硬件建设不重复、无浪费。其次,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和软件的完善,在充分提高利用率的基础上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实践需求。既不让教学资源闲置,也不能因基本建设匮乏而停留在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教学层面。
2 人才培养。地方院校因自身条件限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强化“即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就业作为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致力于毕业即能就业的教育理念。
一是学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应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学校应根据职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必须与市场对接。二是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学生,切实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管理制度。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自然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行政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人才管理等都必须根据学校特色规模、国家政策、教育形势适时进行调整改革,绝不让制度和管理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三. 地方院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局限
一味地“与时俱进”,对于文化知识阵地和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院校来说是有局限性的,地方院校尤其要避免因过分盲目效仿带来的弊端。 1 频繁调整,失去自我特色
高等教育有其发展规律,地方院校有因历史积淀、客观环境、自身条件和实力形成的自我特色。作为文化知识阵地,高等院校必须有坚守和执著才能确立自身价值,而自我特色的确立和强化才是地方院校长期发展的基石,基石之上的适度调整才是良性的。
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的理念在很多地方院校中都有体现,其实这种教育思想往往会让教育发展走入死胡同。现在不少地方院校出于对招生和学校发展的考虑,往往会对老牌、名牌、重点大学和周边院校进行盲目效仿,其主要表现在校系名称变更、专业设置、课程调整和管理模式改革上。如社会上某专业就业形势好,所有院校就不管有无条件,都一窝蜂地开设,结果因供大于求,热门成了冷门,而个别院校因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相应的层次,使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形成误解和偏见。这种“与时俱进”,其实只是盲目创新与改革,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外,还会导致地方院校自身特色和学术氛围的丧失,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的人才的竞争力都会大大下降。
2 缺乏进取,不能引领潮流
教育是个特殊的产业,它和经济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因为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教育产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除了政府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外,高等教育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是对的,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引领社会发展。正如苹果公司的产品开发原则,“苹果开发的不是用户需要的产品,而是开发让用户认可并喜欢的产品。”正是有了这种先于市场的开发理念,I PHONE、I PAD等系列产品才会热销。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思想仍然应该是先于社会发展的,如果仅仅是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那么跟上时代步伐的节奏肯定会慢半拍,与时俱进的效果最终也不能实现。
地方院校的“与时俱进”,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积极态度,在实际运作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并非契约式流水线产品生产,明确自身特色、确立先人一步的发展路线、发扬教育姿态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
[2] 余新科,蔡敏,张建功,倪燕.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