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息影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N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85-01
1.交互概述
通常认为,交互是以人为主体,人与其他事物进行信息交流,并产生相互作用及影响。两者会产生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可能是单方面反应,也有可能是双方面反应。客观上来说,交互蕴含了多层面及多维度属性,不同学术领域对于交互也表现了不同的观点。例如,传播学范畴内,交互被视作信息通道;而在计算机领域内,交互则视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一种交流机制,用户将信息传递于计算机,计算机根据用户需求信息作出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双向交互过程[1-2]。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影像技术等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交互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而交互理念的不断更新将扩充人们的思维,促使交互方式变得多元化。
2.全息影像技术发展概述
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全息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交互理念也如萌芽般在不断成长、完善。目前,全息影像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行业,并与其他学科产生了融合,形成了新的领域。全息影像应用于艺术设计,将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视觉冲击力,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全息无损检测对工业产品进行检验,可将产品的“瑕疵”显露出来,保证产品质量;全息影像智能显示技术还可用作飞机制造,将全息影像附于驾驶窗玻璃上,可为驾驶员空中环境信息。全息影像技术用于不同的领域,使其也变得愈来愈成熟。
3.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理念特征分析
全息影像改变了以往受众被动观看的方式。通过全息影像,受众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情境当中,除了观看外,受众还可以从情境中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种“空间再造”的模式让交互主体直接占据了情境当中的主动地位[3]。全息影像让人机互动变得更为彻底,增进了产品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受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产品,奠定了产品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与此同时,设计师借助全息影像,可以将设计理念及产品蕴藏的思想向受众表达,使受众产生思想共鸣。全息影像技术下的新交互理念包括了以下特征:(1)多样性。在人类感知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视觉与听觉具有相互弥补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视觉较听觉更为优先,给人的感受也更为直接。但往往人听到的先是声音,然后才会由大脑引导视觉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当只存在一种声源时,90%以上的认可将其与声源有效关联起来。由此可见,声音是反馈及命令传达的最有效方式[4]。通过语音交互可有效缓解用户的视觉疲劳,在语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工语音智能也愈来愈成熟。拟人态的语音可以增加用户的舒适度,并为用户提供便利性。全息影像技术则将语音与视觉充分融为一体,在语音交互的基础上让交互突破了2D的束缚,变革为立体化的3D交互[5]。甚至部分特殊交互媒介,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能为受众提供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受。多元化的感受使得交互效率更上一层楼。(2)直观化。虚拟化环境带给人多事听觉、视觉感受,由于缺乏了触觉感受,使其依然与现实感受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虚拟化交互局限之一。将全息影像与力反馈关联起来,当用户触控到影像时,由专门的力反馈装置向用户反馈信息,让用户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iPhone6s便带来了这种启示。它所携带的Force touch功能改变了以往的x、y轴交互,通过力反馈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z轴交互,尽管这种交互方式并不成熟,但却扩充了交互维度,创造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3)信息量大。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全息影像承载了更大的信息量。一张全息感光板可通过多次曝光,可记录众多不同的影像。数字技术与全息影像技术相互结合,可直接利用电子元件将全息图像记录下来,避免了图像后期处理,提高了图像应用效率。以计算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精细化处理,可将图像强度与相位分布清晰反映出来,并可对多个全息图像进行叠加操作[6],从而形成一个数字虚拟空间,其中承载了大量信息。也正是基于这些大容量信息,为受众带来了更为饱满的交互体验。(4)社会性。以社会学角度来看,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下,参与着社会活动,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事实上就是交互,通过相互交流,传递思想并习惯于他人交往。换句话说,交互始终承载了社会属性,并不会由于交互理念的变革、交互方式的转变、交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全息影像技术也不例外[7]。全息影像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交互水平的提升,满足了人类分享信息的本能。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思想会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全息影像技术除了基本的交互功能外,还起到了调节、平衡社会活动的作用。全息影像技术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基础,而是要融入于社会环境当中,方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结语
全息影像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并带来了新的启示,其中蕴含了新的交互理念。目前,全息影像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已经产生了交集,从而衍生出了新的技术体系,这使得全息影像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并具备了更深远的影响力。未来全息影像将得到更大的应用空间,而人类的交互方式也将随之产生变革。
参考文献
[1]于瀛洁,李雨浪,郑华东. 一种基于视觉的手指与全息影像交互研究[J]. 激光与红外,2010,04:447-452.
[2]姜晓鹏,马纯永,陈璐,于方杰,范龙庆. 360°全息幻影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12:4268-4272.
[3]海川. 全息技术:从科幻走进现实[J]. 新经济导刊,2015,Z1:60-63.
[4]朱欣焰,周成虎,呙维,胡涛,刘洪强,高文秀. 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内涵及其关键技术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03:285-295.
关键词: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影响
21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由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信息化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是一次机遇,是一场革命,是经济发展的新平台。由于信息化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经济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深,由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我国立法将信息安全界定为“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的安全以及保障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由上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涵盖了技术设备以及人员各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全面的体系。信息是一系列相关内容形成的有用内容,限于此篇讨论即为存储于计算机介质并发挥相关作用的数据资料。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的交流日趋频繁,信息不仅成为交流的物质形式而且逐渐拟商品化。由于信息的交流等以网络与计算机为载体,故而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信息安全也多与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的安全稳定性,众所周知,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技术在于cpu,而cpu技术只有个别技术强国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intel与amd。这就很容易形成技术上的霸权与信息安全的隐患。其次,软件方面,恶意程序、木马病毒等成为信息安全的直接威胁者。信息丢失,甚至泄露都源于此。更有甚者,美国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留有可供美国国家安全局随意出入的“后门”。这些都是信息安全的隐患。再次,来自黑客以及不发分子利用网络的蓄意攻击和网络犯罪,如对信用卡用户密码的窃取等。最后,防范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信息安全立法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无法给予法制上的完全支持。另外,社会整体的安全意识薄弱。例如,对信息安全产品的不了解造成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剧。
二、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
(一)计算机以及网络设施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共享的范围有所扩大提高。相应地,也带来了很大威胁,正是这些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带来了经济安全的隐患。现代社会,信息的载体亦即存储媒介多以数字化形式,而这些设备数量通过网络的连接抑或复制的简易性,被泄露甚至篡取,大量的商业秘密或者经济信息被不法分子劫掠造成企业的动荡甚至毁灭。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互联网、局域网等带来了信息的通畅,同时也是信息安全隐患的温床。以金融业为例,银行的系统一旦崩溃或遭受攻击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引起的经济动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二)信息安全产品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
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产品也给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问题。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等信息安全产品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一些信息安全产品的制造商本身信誉很差,自己制作病毒再推出相关产品以取得利益。缘于此产生的经济行为,如电子商务等,将遭遇很大的麻烦。网络认证、数字证书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造成网络经济的混乱,使社会对电子商务等产生不信任感。这是对社会经济的重大打击,使本不十分稳定的网络经济安全雪上加霜。再者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的滞后性使竞争对手有机可乘,从而对我国的商业信息进行窃取和泄露,从宏观上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安全性。
(三)经济安全的基本问题以及对策
经济安全关乎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是经济信息化趋势带来的焦点问题,现归纳如下:一是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引发的核心技术的不安全性造成我国经济信息安全的巨大隐患不容忽视;二是相关信息系统的纰漏以及黑客与不发分子的攻击所产生的网络经济安全问题;三是社会整体信息安全的普遍不了解造成对信息安全的漠视容易对经济安全造成损失,引起经济安全更大的不稳定性。建议从核心技术做起,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保护经济安全,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打击不法分子,加大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防范意识。
三、结束语
信息化趋势引起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探讨钻研,以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以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一书中所说的话作为结束语,以期引起社会对信息化带来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岩.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首先,可融资融券的启动将为市场输入增量资金,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以为投资者提供融资,必然给证券市场带来新的资金增量,这会对证券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市场换手率居高不下,但从产品设计、微观结构与市场参与者等三方面考察,市场流动性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与境外证券市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融资交易主要从两个渠道增加市场交易金额,一是买空交易的自身交易额,另一个是买空交易通过其“示范效应”引发投资者增加正常交易(非保证金交易)额。同时,无论是融资还是融券,至少会进行买入、卖出或卖出、买入两次交易,这将大大提高证券交易的换手率。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后,通过买空交易的作用,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水平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各市场都会对融资的比例有一定的限制,中国台湾地区证券融资余额占股市总市值的比重为1.5%,欧美国家也一般不超过2%,这样按照A股3万亿的市值,新增资金可能在450亿元左右,对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
其次,活跃市场,完善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股市容易暴涨暴跌。融资融券这种双向交易制度,使股市同时存在多方与空方两种力量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股市暴涨暴跌。在完善的融资融券制度下,信用交易制度能发挥价格稳定器的作用,即当市场过度投机或者做庄导致某一股票价格暴涨时,投资者可通过融券卖出方式沽出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下跌;反之,当某一股票价值低估时,投资者可通过融资买进方式购入股票,从而促使股价上涨。融资交易者是市场上最活跃的、最能发掘市场机会的部分,对市场合理定价、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将起促进作用。欧美市场融资交易者的成交额占股市成交总量的18%-20%左右,中国台湾市场甚至有时占到40%, 欧美等国家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发展经验表明,融资融券者往往也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交易者,其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对股价的合理定位都对市场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融资融券者成为价格发现功能实现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卖空机制的引入将改变原来市场单边市的局面,有利于市场价格发现。目前,在我国这一群体暂时还没有形成,但是随着融资融券规则的逐步完善,伴随着信用交易量的扩大,融资融券者将活跃市场交易且强化价值发现功能。
再次,融资融券的引入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完善了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填补“了做空”机制的空白。在海外主要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一项常规和成熟业务。而在我国,股票市场仍属于典型的单边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其一主要的制度缺陷是没有做空机制,总是处于高系统性风险的“单边”行情之中。融资融券业务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缺陷,使投资者不仅能受益于未来股价的上涨,也能在股价下跌中获利。融资使投资者可以在投资中借助杠杆,而融券可以使投资者在市场下跌的时候也能实现盈利。这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
二、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融资融券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融资融券交易可以放大市场证券供求、活跃市场交易,但如果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的证券流通量小、市场管理不当,也容易产生过度投机等负面作用。
首先,融资融券可能助涨也可能助跌,增大市场波动,进而可能助长市场的投机气氛。
其次,可能增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融资可能导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如果控制不力,将有可能推动市场泡沫的形成,而在经济出现衰退、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又有可能增大市场波动,甚至引发危机。
三、对于完善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相关建议
1.借鉴境外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完善我国融资融券制度
首先,建立融资融券制度需要考虑我国金融结构、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监管水平。例如,卖空时虽然需要解决券源问题,但是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譬如在香港,市场比较发达,在引入卖空之初,采取的就是一种市场化的融券方式。而在日本和台湾,由于市场尚欠发达,因此采取的是一种通过证券金融公司融券的方式,从而便于市场的管理。其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经历一个由保护到放开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推出阶段应当严加管制,给予政策上的限制和保护,等到时机成熟再逐步放开各项限制条件,取消各种门槛,使之真正转化成完全的市场化模式。总之,从长期来看,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政府应逐步推出该项业务,推动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进一步完善监管协凋机制,逐步完善融资融券交易的环境
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证监会集中监管、交易所一线监管、证券业协会及券商自律管理较为完善的“四级”监管体系,较大程度提高了监管协调性和整体效率。但融资融券交易涉及证券业、银行业与保险业,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与保险市场三个市场的互动,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监管方式、监管技术手段,监管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下,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监管协调机制也需进一步建立与完善。
3.建立融资融券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融资融券的风险尤为敏感和担忧。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在增大收益的同时也在加剧风险。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开展融资融券交易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格外注重风险控制机制的设计。
4.尽早出台关于证券公司转融通的规则
关键词:融资;融券
一、研究假设
在参考了国外市场买空、卖空交易量与市场成交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鉴于融资融券等信用交易的开展具有增强市场流动性的功能,对于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初期,沪深两市成交金额与融资、融券的交易量的相互关系作出如下假设:
H1:市场成交金额与当日融资买入额正相关
H2:市场成交金额与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额正相关
H3:市场成交金额与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额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1、样本的建立
本文选取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开始,至2010年9月21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本日融资买入额、融券余量变化量,即本日融券卖出数量与本日融券偿还数量的差额、融资融券交易总量变化量,共120个交易日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样本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的历史数据记录。
2、变量的定义
Y1:沪市上证综指交易金额
X1:沪市当日融资买入额
X2:沪市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
X3:沪市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
Y2:深市深成综指交易金额
X11:深市当日融资买入额
X22:深市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
X33:深市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
Y3:沪市、深市交易金额
X111:沪市、深市当日融资买入额
X222:沪市、深市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
X333:沪市、深市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
三、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EVIEWS统计软件,对沪深两市成交金额与融资、融券的交易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回归结果表明:
(1)当日融资买人额(X1)的被否定可能性小于1%,即统计显著。偏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预期相同。
(2)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X2)的被否定可能性过大,即统计不显著。偏回归系数虽为正,与假设预期相同,但回归结果无意义。
(3)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X3)的被否定可能性小于10%,即统计显著。偏回归系数为负,与假设预期不相同。
回归结果表明:
(1)当日融资买入额(X11)的被否定可能性小于1%,即统计显著。偏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预期相同。
(2)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X22)的被否定可能性过大,即统计不显著。偏回归系数为负,与假设预期不相同。
(3)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X33)的被否定可能性过大,即统计不显著。偏回归系数为负,与假设预期不相同。
回归结果表明:
(1)当日融资买入额(X111)的被否定可能性小于1%,即统计显著。偏回归系数为正,与假设预期相同。
(2)当日融券余量变化量(X222)的被否定可能性过大,即统计不显著。偏回归系数为负,与假设预期不相同。
(3)当日融资融券总额变化量(X333)的被否定可能性过大,即统计不显著。偏回归系数虽为正,与假设预期相同,但回归结果无意义。
在电信重组后,移动、联通、电信均会对其原有业务进行整合,原六家运营商,仅有原联通在固定业务与移动业务均有涉及,其余运营商原移动集中于移动业务,网通、电信、铁通集中于固定业务;经过重组后,三家运营商均为全业务运营商,新联通固定业务与移动业务较为均衡,新移动、新电信都成“鸭梨型”分别在固定与移动业务各自原有领域占有优势。我国的通信市场分布相对不均衡。电信重组后,国家将通过一些不对称管制手段使不同运营商之间市场份额的差距逐渐缩小,移动的收入增长将面临巨大压力。
面对当前的重组,对传送网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利用铁通资源
如果移动和铁通重组,那么我们将面对铁通传送网与移动网络的融合问题,首先要对现有资源进行统计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其次要面对移动将面对固网接入的问题,目前移动与网通电信的传送网络相比,管道资源、市区内线路资源都不是很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移动应该在加大小区、大客户光缆接入建设同时引入成熟的前沿的接入技术,力求在技术上最大程度弥补自身缺陷。同时寻找与铁通网络融合的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延伸,避免今后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二、如何应对网络IP化
IP化是通信网络发展的大势所趋,用户对网络IP化有很大的需求。首先,用户需要更高的带宽,未来5年内不管固定用户还是移动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将是现在的10倍甚至更多。其次,用户需要在不同终端上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包括手机和手提电脑。再次,用户越来越希望参与通信服务的定制。目前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运营商推给他的服务,希望参与定制服务,这就需要运营商提供固定、移动融合的服务,IP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固定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IP化给网络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业务,也能够令运营商降低经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但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在进行网络IP化的同时,运营商该如何满足未来分组业务需求的网络架构的选择?如何提高网络的效率、扩展性和可管理性?如何协调传统业务和新业务的发展?在网络演进的同时如何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这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为了适应全IP网络架构的需要,满足传送IP信号的需求,考虑到IP和WDM技术发展的现状,在进行传送网建设时,推荐采取以下措施。
1.在省际光传送网、省内干线光传送网和城域传送网核心层网络建设中,针对GE、2.5G/10GPOS、10GE等大颗粒IP业务需求,采用IP over WDM技术组网。当城域传送网光纤资源丰富、传输距离近时,也可以采用IP over WDM光纤方式组网。在城域传送网汇聚层、接入层,针对小颗粒IP业务需求,引入PTN技术,采用MSTP设备组网。
2.在现网网络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将新增大颗粒IP业务直接由WDM系统承载,采用光通道1+1保护方式组网。
3.保护技术。由于WDM层及IP层均具备各自的保护功能,在IPoverWDM网络建设中,加强了传输专业与IP专业的联动协调、统一规划、联合设计。
4.OTN系统相关设备配置原则。各公司采用OTN组网时,应充分利用现有OTN系统资源,根据采用的保护技术配置相应的板卡。
5.光谱分析模块的配置原则。为进一步提高光层性能监控及故障定位能力,增强维护手段,可在OTM站点配置光谱分析模块,以监控WDM光层线路收、发光口的各项性能指标,并在网管系统中呈现相关性能数据。
6.同步设置原则。当路由器设备与WDM设备之间采用以太网接口时,无须设置同步;当路由器与WDM设备之间采用POS接口时,需考虑同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