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列子二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挖掘内涵;传承传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7-02
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而为中断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外来的西方文化汹涌而至,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新形势面前,我们既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也不能崇洋、全盘西化。面对祖先留着我们丰厚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国家教育部多次在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畅游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领略中华五千年的灿烂风光。
一、初中语文课文中蕴育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因子
初中语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重点,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文以载道”、“以德教化”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初中语文课文中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与妻书》的“牺牲我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境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白居易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欲己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世范,也有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宋濂“未尝一日去书卷”勤奋不息精神,更有《论语》诚信仁爱等等,这些无疑是我们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瑰宝。
中国的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初中古文中,既有着故事性强,趣味性强,有一定思想性、短小精悍的故事如《世说新语》二则中的《期行》、《乘船》《列子》二则中的《杞人忧天》、《杨布大狗》等,也有着经典名篇如《爱莲说》、《答司马谏书》、《出师表》等;古诗词中,既有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的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滁洲西涧》,也有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的怀古咏史诗如《赤壁》,既有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如《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也有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的战争边塞诗如《使至塞上》《凉州词》。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2.1诵读中形成传统文化的积淀。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义教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的训练体系,并对诵读训练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的要求,也加强了诵读指导。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故义务教育教材特约编者张必锟先生大声疾呼要“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叶圣陶先生也说:“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文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