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得与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次,弟弟想要一个玩具,终于忍不住了。就像妈妈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我想…”“说吧,想要什么?”“卡布达玩具。”“可以呀,给你钱。”“哦,妈妈万岁!”“可是,从今天开始,7天不许看电视哦。”“啊,妈妈,这未免也~”“不同意呀。不同意就..”妈妈正准备把钱要回来。“不看就不看啦。”
果然,弟弟一星期都没看电视。就象这样,一物换一物。
当然有时候,你在失去一些东西时,也会得到一些。比如说一个孩子,离开父母生活。他虽然失去了爸爸妈妈的爱,却学会在逆境中生活。既磨练了意志,又使他学会了自主自立自强。又比如你犯了错误,失去了老师暂时的信任,但是却从中得到了教训,使自己的到了进步,提高了自我。
小男孩却说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不行啊,爸爸,我不能松手,那样,我会失去一分钱。”
这一个故事,是我在一本中外笑话书里无意看来的。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好笑,心想,这个人怎么那么傻啊,把手伸开了以后可以了,再把花瓶倒过来不就得了,有必要为了一分钱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吗?一分钱,放弃也罢。再后来,我的心忽然变的沉重起来,这个故事竟给了我一个震撼,很深、很深……
在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着,犹豫着,紧紧的抓住一些本该失去的东西,不愿松手,在这个时候,他们想的仅仅是失去一些东西很吃亏,而没有想到过失去之后随之而来的盈利。他们仅仅在乎这片面的思想,而没有深入思考过这背后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在放弃一些东西的同时,你也会获得一些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衡量得与失。
多少人正像男孩一样,执意抓住那一分钱,不愿获得自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放掉那些无意义的东西,获得本属于自己的生命自由。他们抓住了自己认为应该抓住的东西,却不知不觉中放掉了很多难得的机会。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得与失的真正含义,莽撞冲动的做出选择,而致使他们在最后后悔万分。
选择,你是选择得,还是选择失,这都是你的选择。
不过在选择之前,请擦亮你的双眼,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适当反思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理念上的偏差。长期以来,由于坚持了金牌至上的指导思想,我们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收获了一块又一块让人艳羡的金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难以忘怀的感动。但是,毋庸讳言,金牌至上也让我们失去很多,诸多为人诟病的现象很难说和它没有干系。
现象一:个别队员消极比赛。7月31日的羽毛球女双小组赛中,中国队于洋/王晓理对阵韩国队的郑景银/金荷娜,双方都刻意求败,消极对待比赛。赛后,国际羽联取消了这两对选手的参赛资格。这一事件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给我国体育甚至我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不小负面影响。
这其中固然有赛制不合理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金牌的渴望超过对体育道德的追求,对结果完美的重视超过了对过程公正的关注。
现象二:“三大球”成绩下滑。尽管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令人满意,但世界公认的代表体育发展水平的“三大球”成绩却令人失望,足球、篮球、排球无一进入四强。女排在1/4决赛中不敌日本,排名第五(上届季军);女篮在淘汰赛中不敌澳大利亚,位列第六(上届第四名);男篮五战皆败,场均输三十多分,排名垫底(上届第八名);男排、男足、女足更为可怜,连入场券都没拿到。
出现这种局面,虽有教练水平、球员新老更替、职业化水平等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唯金牌论。为了完成金牌任务,与其以己之短搏人之长,不如另辟蹊径,把宝押在冷门项目、个人项目、普及性较差的项目上。这样,投入小见效快,何乐不为?但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急功近利的“取巧”做法,包括“三大球”在内的弱势项目、集体项目将会更加弱化,重振雄风将会遥不可及。
现象三:运动员的健康保障水平堪忧。8月7日,在亿万国人的热切期待下,刘翔带伤上场,预赛中打栏摔倒致跟腱断裂,无缘晋级。他强忍伤痛,单脚跳到终点,俯身亲吻最后一个栏架,以令人惆怅不已的悲情方式告别了伦敦奥运会。刘翔的确拼尽了全力,他的顽强作风和刚毅品质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但喜欢刘翔的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有关方面是如何做保障工作的?如果不知他的伤情,那是失职;如果明知有严重伤病还让他上场,那是失策。其实,这也是金牌至上思想惹的祸。因为在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刘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冲金实力的运动员,为了金牌索性冒险一试。孰料天不度人,金牌未得反而加重了他的伤势。
从1998年注册资本仅为50万元人民币的腾讯计算机(腾讯控股的前身)到今天价值约60亿港元的腾讯控股,国际投资机构功不可没。2000年4月,IDG和香港盈科共投入220万美元风险投资,分别持有腾讯控股总股本的20%,马化腾及其团队持股60%。正是这22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为腾讯日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2001年6月,在以110万美元的投资,不到一年即获得1000余万美元的回报后,香港盈科又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起源于南非的MIH传媒巨头不满足于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MIH又从IDG 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此后的2002年6月,MIH又从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购得13.5%的股份。此时,MIH的连连出手使得腾讯的股权结构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MIH成为腾讯最大的股东。
显然按常规来看,一旦看清了腾讯的成长潜力,MIH下一步将不甘仅仅成为一个参股投资的角色。可后来的事实却又证明MIH最终仍然扮演着参股投资的安分角色。这就会引出一个疑问:在曾经占据股权优势的背景之下,MIH为何放弃绝对控股而接受与腾讯创业团队各占50%的股权安排?腾讯又有什么杀手锏让对方没有对自己进一步“蚕食鲸吞”呢?
曾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MIH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但对于腾讯控股而言,一旦没有马化腾及其他主要创办人“人”的努力,公司的运营和进一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 外交 体制
中图分类号: K8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00-02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的历程。康乾以来,中国奉行闭关锁国,自上而下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先进,不需要和国外交往。但当的大炮轰开了国门之后,统治阶级才发现天朝上国无非是一片幻影,我们早就落后于列强太多,尤其在科技水平上,与西方的距离不啻天壤之别。当时的有识之士,包括清政府的核心人物们,不仅开始反思中国“器物”之落后的问题,也开始反思外交政策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人传统的外交观念中,华夏居于中心地位,只有华夏改变“夷人”,没有“夷人”改变华夏的。但是的失败,列强不仅占领了华夏的都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外国公使可以入驻北京等。虽然这些不平等条约让清政府大失颜面,但清政府仍旧采用传统的对待蛮夷的思维来对待西方列强国家。这是西方列强完全不能接受的。随着沿江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开放,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有些还到内地游历传教,因此若想要完全回避与外国人的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洋务派的官员开始转变外交观念,提出了一些新的外交政策,促使了中国近代外交政策开始逐步转变,与世界接轨。
一、洋务外交的背景
晚清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碰撞的大环境之下,这是两种区域、两种文明的较量。可以说是改变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个转折点。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期间,在这一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在对待外国人时,还是采用传统的“华夷”观念,通俗的说就是仍旧带有优越感。第二阶段,是时期,这是清政府外交上的一个过渡时期,既保留了传统的对外政策,又开始逐步采纳西方的一些理念、政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第三阶段,破产后,帝国主义的狂潮掀起,中国开始被迫全面进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我们这里重点要论述的是处于过渡时期的洋务外交情况。
谈及洋务外交的背景,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两种国际体系的碰撞。早在16世纪初,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脚步,不少欧洲国家就走上了海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在随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人陆续来到亚洲,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国际体系开始碰撞,即我们所说的朝贡体系与近代民族国家体系。所谓的朝贡体系,其核心观念是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即华夷思想。在这种体系之下,把中国看作为世界的中心,周边国家都是落后的“夷”,从而形成一N鲜明的阶级文明对立。但是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再一次掀起了对外扩张的浪潮,用他们大炮加商品的外交征途,不断挑战东方国家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规范。尽管中国在两次时期屡屡失败,但对外思想仍以旧有的朝贡体系为标准,没有认同西方的外交手段,或者说是炮口下的被迫认同。这种认同是在大炮的震撼下,在各种条约的胁迫下,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展开的。
二、洋务外交的特征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中再一次失败,被迫签订了《》《》等不平等条约。在各个条约以及附属条约的规定下,清政府被迫割让了更多的土地,通商口岸也开放了更多,国家不断遭到侵犯。由此,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开始做出一些调整,虽然很大程度是“不得不调整”:在遵守条约的基础上,清政府建立了一些新的对外机构,按照西方同行的国际法则与西方国家开展国际关系。虽然清政府开始尝试进入西方近代国家,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了人们的心理,虽然是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洋务外交仍旧带有鲜明的矛盾性与过渡性。
1.对外观念新旧交杂
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外交理念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差序与平行的矛盾,而二者从本质上看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外交理念。以中国为主导的东方国家,强调的是华夷尊卑的理念,注重的是藩属国对宗主国的附属。而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是国家独立和的平等。在对外的基本观念上,洋务外交最主要特征就表现在被迫放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优越理念,而转变为主动接受西方列强的平等甚至是被压迫的观念。所谓的新旧观念胶着,指的不仅仅是这一时期中保守派和洋务派外交理念的矛盾,也包括洋务派自身在被迫接受身份转变时的矛盾心情。
第二次中,英法联军、洗劫北京城的巨大耻辱,不仅仅给清朝统治者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让很多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他们承认西方先进武器背后的科技、经济实力等都是不容小觑的,并且承认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一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世界格局是不是已经开始变化。除此之外,有关洋务外交中有一点事实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次失败后,出现了两次觐见礼仪之争,这种礼仪的争论看似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而这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晚清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放弃心中最后一丝“天朝上国”思想的无奈。
2.常驻使节制度的建立
洋务外交时期,很明显的一个外交特征就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交往原则并行。所谓的双轨措施,一方面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外交体系开始在中国出现,例如外国公使入驻北京,清政府也派遣使节驻外,进行国际交往活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与一些仅存的朝贡国之间仍旧采用旧有的模式进行交往。例如在英国侵略缅甸的时候,还曾让英国承认朝贡的传统做法。在中西方的交往过程中,晚清政府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被迫接受了新规则,但也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接受的过程中,抵御的心态始终伴随。
此期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常驻使节制度的建立。近代外交体制建立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国与国之间互派使节入驻,处理外交事务。1860年外国公使入驻北京,再到1876年中国第一个对外使节前往英国。但实际上,晚清政府全面建立这种使节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外国人派公使入驻北京,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长久利益。而遣使驻外,也是常驻使节制度内容的一部分,诸如《》《》等均没有明确规定中国需要派遣大使,外国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只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大程度上仍旧是清政府自己认识到过去做法的局限,表现出其克服传统观念的过程。
三、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很多时候都需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待。没能拯救日落西山的清政府,也没能挽救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但是对于近代中国来说,的外交政策还是起到很多的积极作用。
从改变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在之前,虽然民间已经有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师夷长技”来改变中国现状。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也让沉醉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清政府醒来。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列强,清政府虽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接待外国人时,仍旧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事实证明,西方列强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落后而无知的夷人。清政府被迫建立了使节制度、总理衙门等一系列的制度、机构来让中国融入近代西方国际社会之中。兴起后,洋务派官员们开始自上而下的带领人们向西方学习,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技术,对于转变中国传统的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掀起后,随着对外政策的改变,清政府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教授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选派公费留学生去国外学习。这种主动与国外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仅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时期的外交带有浓厚的矛盾色彩,并且最后也难免走向了失败。两次的失败,洋务派们看到的是西方列强先进的武器和科技水平,却因为自身立场问题,看不到中国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洋务派官员们采取了看似开明的外交政策,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清政府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不得已而为的。虽然期间,国家公平法已经逐步被清政府接受,但是在两种力量悬殊的对比中,清政府仍旧是被动的。占有优势的西方列强并没有强迫清政府接受一系列的外交理念,但是在力量对比之下,已经失势的清政府只能主动的接受现状,并且尝试了解与自己站在对立面的西方列强究竟是什么模样。
清政府在被动接受西方国际外交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一些看似符合国际要求的外交政策、机构来捍卫自己的礼仪,从某种程度上看似乎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却始终改不了统治者封建国家观念的束缚,也就导致了洋务外交必⒆呦蚴О堋6的破产,直接告诉清政府,单向西方学习先进器物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后,到爆发,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的朝贡体系外交终于完全土崩瓦解。
四、结语
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希望从器物层面改变中国社会。从本质上说,虽然在近代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尤其在外交上培养了很多人才,也让近代中国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但的本质仍旧是为了恢复清政府的元气,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决定了的外交政策并不能转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也改变不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世界地位。今天,中国国力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考量历史,仍旧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发展仍然不乏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正旭.从审视中国近代化特点[J].凯里学院学报,2016(4).
[2]郭翠翠.从制度建设角度看的缺陷[J].传承,2016年(4).
[3]杨天地.时期西学东渐对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