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人生哲理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杂文选刊》职场版主要栏目有:
语录:撷取网络上的经典语录和帖子中的浓缩精华,幽默调侃,“辣”在其中;
社会:关注社会问题、民瘼国是,全方位地再现时代足音;
职场:描绘职场生活原色,折射出职场背后文化基因;
人生:以杂文敏锐的笔触,关注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人的性格及人的命运;
家庭:描叙家庭生活从而折射出长幼关系、伦理文化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反映家庭成员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思维差异、矛盾冲突及生活中的心理微变;
情感:着眼于日常生活,体验源自情感、终于情感的纯美、希冀、痛苦与迷茫,间接倡导一种爱情理想;
斑竹推荐:国内较有特色的网络论坛推介,经版主推荐的优秀帖,强调优秀纸媒与强势论坛的强强合作;
人物:每期关注一位人物,挖掘其独特品质,以前瞻时代潮流,碰撞固有观念,体现杂文的忧患意识和关注现实的精神;
专题:每期一个选题,以杂文视角,或阐释社会现象,或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或诠释个人际遇……写作手法上含纳常规杂文与非常规杂文;
亲历:较大的社会变革、时展在个人生活中留下的印迹;
怀念:那些因时间逝去、因地域远去、因空间淡去却永留在心与现实社会形成对照的人与事;
行走:纵情山水、游历名胜时的关于人文、历史、人性、文化方面的思考与独特发现;
书屋:以书为媒,探讨其反映的社会、历史、人生、人性等诸多问题;
影院:以电影为由头,引出杂文思维,可谈观后的独特体悟及对现实的批判,对世俗与诸多逆历史潮流之思想和习惯进行鞭笞;
中华杂文网文选:中华杂文网的优秀作品选;
临界:采用多种杂文周边艺术形式创作的针砭讽刺性作品,如曲艺、诗歌、摄影、漫画等;
笑吧:社会生活的幽默短信、讽刺笑话,博读友轻松一笑;
短信平台:以短信平台为载体,将读友反馈、读后感文字中个性独到者择优刊发;
感悟:编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可谈阅读困惑、对刊物的期望、对杂文的体悟,亦刊发“读后感”。
以上栏目皆欢迎投稿、荐稿。文章尽量精悍,一般不超过一千五百字。
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一、 谈作者,知牡蛎之痛
好的作品如同经受百般痛苦的牡蛎所结的珍珠,在看到它光彩夺目的同时,我们也应体察这背后故事的艰辛。就如同明朝《警世贤文》中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在其生命“寒彻骨”的背景下孕育的,它是作者生命和精神的呈现,是作者以笔墨所阐发的深刻生命道德、人生哲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避作者而不言,割裂其与作品的关系。简言之,缺少作者影子的作品是无血肉的虚无之身,它所表现出的感情和思想也是干瘪空洞的。所以在赏文本措辞及暗含思想之前,需先去认识作者,将其自身的道德观与人生哲思列举开来,开启、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使语文教学厚重,有韵味。
例如教师在执教《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马丁·路德·金的伟大人生:在美国种族歧视纷争背景下,马丁·路德·金亲历黑人痛苦艰难的生活和非人待遇,为了争取全美国黑人人权,毅然将所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献给了自由运动。这是他人生道德价值观的终极体现,而他渴望自由的强烈感情也展示出他的人生哲学。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学生也就深刻地感受到蕴藏在演讲词中巨大的感情气势及激情四射的感召力,这为其探求演讲辞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作者身上流露出的道德、哲学元素也点缀铺陈了课堂,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厚重,有韵味。
二、 说文章,赏珍珠之美
作品是作者安放思想和感情的纸介容器,是教师育心树人的道德模板,是学生提取道德感情、人生理想、生命哲学的文本载体。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教师不可偏爱一方而忽略另一方。从实用价值来说,它是应试教育下语文试卷分数分布的核心,对文章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从审美价值上来说,其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哲思又是一项抽象的资源,震撼学生的内心,为其人格做了一次“洗涤”。所以“说文章”要表里通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纯熟的技法和别具一格的措辞特点,也要深刻挖掘,寻找镶嵌在文章中的道德和哲学元素,并将这些挖掘来倾洒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线条中,作为点缀装饰物,使课堂变得更加韵味浓厚。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这是一首气势磅礴,隽永大气的千古绝唱,作者利用粗线条,将种种宏大的意象描绘出来,粗犷、豪迈、昂扬、激奋,鼓荡人心。而这些显性的意象当中又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感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挖掘伟人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情感。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和景物动画图片,使学生在情思相怡中联想开去,感觉自己也同这莽莽的苍山融为一道,与无数往昔的英雄倾心相会。当然,诗文朗诵欣赏只是一个情感蕴藉的过程,教师还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那种道德和哲思联袂成体的浓厚韵味。
三、 看自己,嚼领悟之思
观照他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也可能如临其境,同当局者感同身受。这是情感上的一种共鸣,此种共鸣建立在领悟之上。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是我们所希求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单一地看别人、学别人,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而是将书本当一个中介,由他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人生经验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得到点点滴滴的领悟之思。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升华之境。
如在执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在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如何克服自身的残疾,热爱生命,讴歌生命的基础上,创设问题,让学生从作者所持的镜子当中反观自己:“我要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残缺的肢体,完成对生命的修复?”在海伦·凯勒的“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的生命启示下,学生自我领悟,从旁观者的角度认识一切挫折都是纸老虎,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勇气去克服。而通过自身感情蓄积,学生又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归因式问题;辨析式问题;评价性问题;启智性问题;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32-02
历史课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简要真实记载,其中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正面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反面教训,还有经典的人生哲理与谋略智慧。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能使我们适应社会而安身立命,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为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而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
由于道德情感倾向、人生价值观取向、思想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人们的认识或评价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智慧化的人生经验与教训,作为课程教学,它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思索并探讨。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说明课堂讨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就历史课堂讨论问题加以归类,同时阐述简要的教学建议。
一、归因式问题
归因,即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出现,除了特定的政治与经济社会背景外,还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密切相关。探索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归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同时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有益的教训,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信念与智慧。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焚书坑儒”事件,它既源于士大夫对当时废除传统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管理的政治制度的不满,又与丞相李斯的治国理念以及个人政治动机有关,而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思想则是该事件的决定性因素。
引导学生开展归因式问题的讨论,一是要分析人物和事件的社会背景,二是要探究人物的思想文化意识、个性与心理动机。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以下系列问题:①“长平之战”前的两军对垒中,为什么廉颇坚守不出则秦军无法取胜?②赵王为什么会中秦军的离间计而不用能将廉颇?③赵王为什么会任用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④秦军采用的军事谋略有哪些?⑤赵括的军事指挥有哪些失误?为使学生对上述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在问题讨论前,教师要提供下面三方面的史料信息:一是关于赵王的个性脾气、思想文化、治国理念、用人识人能力以及赵王对当时两国战争形式的主观判断等;二是关于赵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学识水平、军事能力、心理素质等;三是有关“长平战役”的地理环境、双方的兵力布置、粮草运输等。
二、辨析式讨论
辨析,即分析与辨识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认识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怎样认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对楚庄王的欺诈行为,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晋文公曾在国家内乱逃亡中受到楚庄王恩惠后表示,如果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恩。然而在实际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表面是以“退避三舍”来兑现以前的承诺,然而实际是实施诱敌深入而达到歼灭楚军的军事谋略。晋文公是否不讲诚信?晋文公是否恩将仇报?如何认识兵法中的诡道?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晋文公的枭雄品质,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诚信或报恩道德概念的适用范畴,同时还能较好地领悟为人处世的某些谋略与智慧。
在历史课程中,值得辨析的问题比比皆是。如夏商时期,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什么还会出现灿烂的青铜文化?又如封建社会帝位的“世袭制”,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利弊?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但社会发展是呈现进步的趋势,那么如何看待“世袭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再如教材中介绍:“相传,皇帝建造宫室,制作衣服,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发展,其决定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的问题。
引导课堂辨析式讨论,一般说来,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即使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提供了相关的史料信息,但仍需要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分析。由于学生不同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倾向或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学中必须贯彻民主作风,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某些事件,自古以来就是褒贬不一,是是非非难以说清。即使是偏激或偏差的看法,也不必即时更正,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积累与思想情感的演变,原先某些观点或看法也会随之改变,而这种自我感悟就是最好的课程教育效果。
三、评价式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道德行为或功过得失、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都属于评价式的讨论话题。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式讨论,能促进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今后人生事业成功的思想与智慧,以致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
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式问题讨论,主要应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评价。对于传统文化,要汲取其营养而赐除其糟粕。如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其营养的精华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强为。然而这种思想又会导致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又是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二是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或功过评价。如对刘邦与项羽的评价,为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刘邦与项羽,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话: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随后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又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虽统一六国,但广大百姓遭受生灵涂炭;虽北筑长城,但百姓劳役堪重;虽统一货币,但“焚书坑儒”;虽注重开发经济,但为修建阿房宫耗尽了国家财力,他是圣君还是暴君?是贤君还是昏君?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对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评价。如“官渡之战”,袁绍以十万大军进攻三四万人的曹军,从兵力对比角度来说,袁绍处于优势,然而事实是袁绍惨败。就此战例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中原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对曹操以后发起的“赤壁之战”有无关系?
必须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离不开历史事件,而评价历史事件的是非又离不开历史人物,因此对于评价式的历史问题讨论,通常是两者结合。如评价刘邦与项羽的用人,离不开评价他们对韩信的不同使用事件。再如评价“官渡之战”事件,也离不开评价曹操与袁绍这两位主帅的用人才能与军事才能。
四、启智式问题
启智性问题,就是指有助于启迪学生人生智慧的话题。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为什么?”这就是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历史上诸多“劣势战胜强势”或“弱小战胜强大”的案例都能充分体现这种以柔克刚并制胜的谋略智慧,如越王勾践三年为奴且为夫差舌舔大便以委曲求全来使得夫差释怀而放己回国,同时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致东山再起而报仇雪恨;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人扣留十年,他忍受了各种欺凌与苦难折磨,伺机逃脱后又经历长途跋涉的艰辛,终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为开辟陆地丝绸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人生智慧蕴含在各种历史事件之中。然而考究历史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人们受到的启示也将不同。如“赤壁之战”事件,论利益,刘备是“借鸡生蛋”,论战术谋略,孙权是“以长击短”,论战争因素,对曹操的深刻教训是“天时不如地利,骄兵必败”。就近现代成功人士来说,美国穷汉林肯在与富翁道格拉斯竞选总统中,就是以真诚朴实的“长”来击败对方显摆狂傲的“短”,而马云支付宝的赚钱方式就是“借鸡生蛋”智慧的巧妙运用。再如商鞅变法,应该说,它对秦国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惨遭五马分尸的结局则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当前和未来改革者的警醒。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改革需要付出代价,改革需要坚强的后盾。明确了这些道理,那么他在未来的事业改革中,既能审时度势,又能抓住机遇,既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既不会莽撞碰壁,也不会急于求成,更会注意如何保全自己。
引导学生开展启智性问题的讨论,切忌就历史而讲历史,应要求学生注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特别要反思或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处事行为,注意总结自己的得失,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智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就是指课程教育要启迪并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智慧。
历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提升人文与智慧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所在。为促进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深刻性,教师除了适当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之外,还应注意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让学生在思想火花碰撞中形成自己的人生智慧,在情感交流中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这是周国平在浩瀚的哲学海洋里撷取的教育珍宝。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出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很多人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无数人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智慧和童心》、《拯救童年》、《怎样做父母》等,都表现出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疾呼“救救孩子”。类似的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但周国平的话不是官话、套话,最可贵的是在于有真情。他写《宝贝,宝贝》,记录女儿啾啾的各种趣事,呵护女儿无瑕的童心,在女儿的成长期里,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带给女儿惊喜和欢乐,以及健康的价值观。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有人说看童话会让孩子简单化,但是,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能简简单单,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极大悲哀?当心灵被硬邦邦的铜臭味包裹,唯美的、柔软的、“无用”的童话自然被拒之门外。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在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周国平享受到了并且领会到了孩子心灵最珍贵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让更多的父母也能享受到、领会到。所以他寄予谆谆言语:“我们要如何做父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与家长们进行言之有物的心灵交流,他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孩子的朋友”。这些文章发自内心,可以说是文采斐然、真情流露,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并且去反思“小生命给父母的启示”。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何尝不是在教育我们?周国平在“对父母们说”中提了六点建议,的的确确,我们只能做孩子人生路上暂时的监护人,荣耀不是我们的功劳,黯淡也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要学会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们。
“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周国平提供的方案主要是――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兴趣为王,要让孩子尽可能地自由发展。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会变得相对容易,即使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但素质上的收获在将来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国平的建议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强调了“素质是熏陶出来的”,这个“熏陶”并不受限于职业和文化水平,更强调父母的价值观,也就是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熏陶是不教之教,值得家长践行。
教育是传承高贵的圣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生长,而生长的过程,就是让单纯的慧心发展为成熟的智慧。周国平说:“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在这里,教育需要担负起“传承高贵”的使命,让孩子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周国平“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对于教育扩招、教育腐败等提出了看法。他以“我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从德、智、才、情等方面提出了好教师应该坚持什么。他近年来走访了很多学校,进行了很多讲座和讲演,书中有很多谈话实录和当时的现场互动,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一线反馈。周国平饱览群书,他曾经说过,他乐意“为好书作嫁”,他说他的文章很多都是读书感悟,将所思所想诉诸于口,很多读者看过以后,往往去找他谈到的书,如此看来,他也是很乐意“为教育作嫁”,他不仅自己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并且致力于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为“教师行走”丛书作序,答《教师博览》,并为邰亚臣、林茶居、颜凤岭、杨东平等人的教育著作热心作序、写评。
周国平掏心窝、讲真话,批评现行教育的弊端不遗余力,同时他也看到一线教师的两难处境,看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奋力突围。优秀教师不仅是凭借自身的修养炼成的,整个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家长和教师之间更要多一些交流。他的文章让教育变得有担当、同时也有情感,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教师同样需要温暖和理解。
经典赐予生活的力量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徜徉,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他认为青年的心灵最适宜撒播智慧的种子。周国平把这个年龄提前了,在他看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小读经典作品,可以从经典的童话开始。周国平最推崇的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他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等表面的东西而空忙。周国平推荐的图书,部部都是精品,《世界百科全书》、《绿山墙的安妮》、《圣诞节清单》……他可爱的啾啾,就是在这些美丽的童书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地生长着。
一个小人儿,躺在干净温暖的小枕头上,听爸爸妈妈讲童话,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对将来的人生抱着无限的好感。这种感觉在她成长后会逐渐恍然,原来,小红帽战胜了大灰狼,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常常只能存在于童话。成年人的心,在童话面前,总是悻悻然,显示出疲惫和倦怠。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白白度过自己一生的话,终将变得更加智慧和洞察世事。摒弃纷繁浮华的表层,还原生活的本质,我们会看到,那些简单的故事是如何深藏着预言式的人生哲理,童话所描述的世道公平的清明世界,让人即使经历重重磨难也无限向往。我想,这正是周国平热爱童书的缘故,他以哲学家的洞察力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长的正能量。
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习心得1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上海市北郊学校的郑杰校长写的,这本书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郑杰校长把他的“一百条新建议”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做自己的主人”
书中提到“做自己的主人”,提倡我们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认识自己;二、自己选择;三、按自己的方式教书;四、自己评价自己。在第三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中,我感触颇深。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同一个教案,不同老师来上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有很多资料可以共享和借鉴,但借鉴归借鉴,不能全部照搬,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的影子。“作品是历史,教材是传统,学生是时代人”,社会在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上还应该多加入现代的元素,与时代接轨,这样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学得更好,而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学习,在准备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固步自封。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我们对学生总是挑剔、批评多于赞美,或者说我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赞美过学生,我们对他们总是抱有审视的眼光,想在他们身上挖掘更深的潜力却不由自主地运用了高姿态的谈话语气。我们担心学生得到赞美会骄傲自满“翘尾巴”,增长虚荣心,而更多时候,是学生偶尔得到一两句好话就出现“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表情。书中说:“这种力量来自于深度的不信任……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赞美学生并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能放下心里的怀疑,对于孩子来说,你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现在都在提倡学生要减负,这是让老师给学生减负,而给自己减负也非常重要,关键在于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做同样的.事,有的人觉得是负担,有的人觉得是幸福,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这样就不会觉得负担沉重,有兴趣了,就不会觉得累了。二是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有用的,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或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空洞乏味,只是一堆理论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的”。
“学会倾听不容易”
与“学会赞美真的很难”一样,学会倾听也很不容易,所谓倾听,就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试问,我们连朋友之间的倾听都很难时时做到,更何况是对着学生。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真的很难,即使是有各种原因导致的状态不好,也不能表现在学生面前,必须压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静下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还有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也有不愿意去倾听学生想法的老师,而倾听又恰恰是交流的第一技巧,如果做不好,就会在教学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上出现问题。
在这一百条建议里,还有很多其他不错的内容,比如,“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把困难当做机会”等等等等,这本书给了我这个新教师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包括教育、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师值得读的好书。
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习心得2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打开序言,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
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没有命令,没有说教,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充满了善意与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
“为孩子们当下的人生幸福服务”这句话令我至今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们教育孩子时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现在这么做,都是为了让你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好像确实是一个真理。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这么对我们说过;在我们成为老师之后,这个理由也一直是我们管理学生的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细心琢磨一下,原来这句话错了。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心理课上,我常常和学生讨论,在同样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事件,有人感觉幸福,有人却感觉不幸,关键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评价不同。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预设孩子的将来,我们能做的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需求,教会他调节自己的心态,告诉他必须要把握、追求什么才是自己的幸福。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个阶段组成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人的一生可浓缩为“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明天的事情等来了再说。最要紧的是,做好今天的事情!因为,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生命中惟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心理学上称之为“活在当下”,即活在“此时此地”。而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幸福,更要为他的当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务。不能为了看不见的所谓的未来幸福,而以剥夺学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作为代价。事实上,许多人的一生不幸往往源于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受到的伤害,或者他童年追求幸福的权利和需要没有获得周围人的足够尊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思考清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生,而且是为了学生当下此刻的人生。此时此地,如果他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幸福,那就说明此时此刻他的生命质量很高。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们当下的幸福感,帮助他们度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幸福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从心育、德育、美育三个层面,从启发心灵的视角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为塑造优良品性、阳光品格奠定基础。
那句话终于可以放到一边了,把目光从远方收回,从现在做起才是最重要的啊!
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习心得3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则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面对思想激荡的社会环境,也展现出多元化的一面。在这种形势之下,人们对教师又提出新的观点和理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句至理名言也启示我,身为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充电,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自己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工作之余,我认真拜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本书中,给了我处理教师和领导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管理学生和班级、教学和教研等方面的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很多观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现在就其中的几个观点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要学会倾听。
书中谈到“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在倾听。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技巧,是一种交往的艺术,更是一种美德。”的确如此,学会倾听领导、同事的讲话,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班委的想法,这是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方式。在我们的教学与管理中,少一些武断和粗暴,多一份倾听,于人于己都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有效沟通方式。
二、学会宽容。
文章中说到:“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文章中还指出:“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格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某些学生,年龄在增长,身高也在长,但是心智却很幼稚,又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导致这部分学生思想扭曲,是非不明,对老师的关爱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是一种负担,故意捣蛋,处处作对。面对这种学生,学会宽容是一种处理的最好方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