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材料作文训练

材料作文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材料作文训练

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第1篇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材料作文,再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比较起来,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的权利,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凸显了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材料的审读问题。“新材料作文中,阅读(理解材料、把握材料,寻找写作切入点)是一道客观存在的‘门槛’”。[1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淡化了“审题”,但因过于宽泛而容易套做;“新材料作文”强调“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材料作文是一种资源型作文,试题中的‘材料’(含内容、思想、主题)就是给予写作者的第一份资源,是文章思维的起点,思想的火种。” [2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高考福建语文作文约有18%的考生不及格,其中多数作文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材料审读不准确,偏离题意。

新材料作文之所以审题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在于:首先,材料多为叙事性,多没有明显的提示立意的词句;其次,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多呈现多向性;其三,中学生缺少作文思维训练,思维普遍呈现肤浅、单一和人云亦云状态,常常无法对材料做深入准确的分析,审题容易走偏。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审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下面,笔者尝试以具体的审题思维训练为例,来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抓关键句,把握主旨

即准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关键语句常常是议论性语句,或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或是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示例一:(2006全国卷Ⅰ)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很羡慕,于是开始模仿,想学鹰抓羊。有一天,它看到牧羊人带着小孩在放一群羊,它也像鹰那样飞下来抓羊。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小孩说:它也很可爱。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有多少个角度。生可能回答:鹰、羊、乌鸦、牧羊人、小孩等五个角度。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材料中的主角?哪些属于关键词?从而确定乌鸦是材料中的主角,找出关键词:羡慕、模仿、抓。然后,再找与乌鸦结局有关的评价。学生确定了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接着,思考:乌鸦为什么被牧羊人抓到了?最后,确定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乌鸦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盲目模仿老鹰。作文立意:要正确评价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属于最主要的角度和最稳妥的立意)。由此,可以归纳出快速审题“四字”要领:“抓”(主次方)、“圈”(关键词)、“划”(中心句)、“问”(为什么)。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而言,这个审题训练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方法。“抽象”就是同志在《实践论》里所说的“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3 ]首先将材料通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逐句分析,概括出中心意思;然后将具体含义通过全面考量,从同一类别的感性对象中抽取出它们的本质属性。2006年全国卷I所引用的材料虽是多元的,但很显然的,乌鸦是第一角度,也是最佳角度。“抓”、“圈”、“划”、“问”这四个审题步骤,可以分析并从中抽取乌鸦结局的本质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这样训练,一环接着一环,将思维一步一步地由具体引向抽象,拂去表层,深入本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既切题又富有深度。这种方法可能使学生在处理比较感性的材料时更加有章可循。

二、由果溯因

世间万物之间关系复杂,其中有些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可以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示例2: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国大军北伐魏国,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相持数月后,诸葛亮不幸病逝军中,蜀军群龙无首悄悄退兵,司马懿不战而胜。

审题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1.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通过材料中对司马懿的描写语句,可以分析出其不战而胜的原因有哪些?3.从“司马懿认定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定不足,故闭门休战”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4.从“诸葛亮多次设计引诱,甚至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裳侮辱逼战,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强压怒火稳住军心”中又能提炼出什么观点?5.从“相持数月”中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

这是多因对一果的因果关系型材料,在审题思维训练上,除了要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外,还需有发散性思维。在分析中,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过程,从果溯因,因为深入把握成因是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必经途径。

通过以上思考题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果,一步一步地分析,推究出结果的本质原因,进行多角度立意。比如:由第3题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做到知己知彼”的观点;由第4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自控能力强,在关键时刻能控制情绪,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有自制力、能忍辱负重”的观点;由第5题中,可以分析出他能准确把握时机,由此可提炼出“要获得成功,须学会等待时机、善于把握时机”的观点。

三、

遇到多则材料,首先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从而提炼出观点。

示例3:(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审题思维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读材料:1.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将三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试着找出共同点。虽都没有明显表现主题的词句,内容也完全不同,但三个材料都有一个过程:由现象问题之因,引起思考、探索之行,最后得出努力之果;都有一个不好的开始和一个好的结果——道尔顿把红色看成蓝色到研究出色盲症理论,安藤百福破产到发明方便面,乔利弄脏了衣服到研制出干洗剂;每个问题的产生,都具有其偶然性,问题最终有好的结果,又是主人公留心生活、努力探索的必然。3.综合三则材料,就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主题——偶然的发现,若能够抓住不放,深入思考和探索,必将带来不一样的成功。当然,还可以多向思考。如: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发明创造,就在生活当中;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善于发现并努力思考探索,才容易成功;发明、成功,必须执著于事,努力付出;等等。

由于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立意角度的多向选择性,选取这个材料进行思维训练,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体会如何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从而更快速而准确地审题立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上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要在分别读懂每则材料、把握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才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绝不能仅凭其中一个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的油浸衣服,白干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

马克思十分重视思维的比较过程,他说:“极为相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现象的钥匙。” [4 ]在进行思维的广阔性训练时,我们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将各个角度或各个方位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辩证地观察、分析、联想,广开思路。多角度思维的作用是拓宽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出问题的实质或要害,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从而写出见解深邃、令人信服的文章。

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广阔、由肤浅到深刻是新材料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的必由之路。清代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单则材料可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旨”、“由果溯因”等方法,多则材料可运用“”等方法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一般人的认识“剥去一层”,其思维就逐步广阔、逐步深刻了。

以上是笔者在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能力训练上所进行的一些摸索。正如王立根老师所说的:“作文也应重视思维训练,只要我们不时地坚持做思维体操,我们也一定会学会分析,把思维引向深入。” [5 ]如何有效、有序地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始终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课题。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2]余发亮:《关于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福建省第二届“高中议论文教学”高级研修班专题讲座,福建省教育学院,2012年。

[3]:《实践论》,《全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第2篇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3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3写作指导

一、 审读材料

材料列举了关于莫言获奖以及随后在社会上刮起的“莫言热”种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对此我们还可以联想、观察到更多与此有关的社会情形,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学的、教育的、文化的、经济的等众多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以理性的思考,作辩证的分析,才能写出有一定独特见解、一定分量的作品。比如材料中提及“热”,“热”的反面是“冷”,可否谈“对‘莫言热’的冷思考”;“莫言文学馆挂牌了”、“作品翻价N倍”、“手稿飙升至百万”,可否谈谈“对‘文学的真正意义’的认识”;“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网络上的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我们怎么辨识?怎么理性看待?莫言自己怎么看待、处理这些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观察、思考。构思时,不必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个方面或角度分析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道理来。

二、 观察、联想、分析类似的社会现象

这段时间,中国的媒体像是炸开了锅一样,把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莫言推送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新闻联播》到网友吐槽,一时间,莫言成了“同一首歌”中的“我的太阳”。在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揭开文学奖谜底的第二天,中国多数媒体的头版位置都给了莫言。网上舆论也出现了“井喷”奇观,将中国的文学激情推向峰顶。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北大中文系某位教授以“环球时报”式的口吻宣称:“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我们还会得到更多的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海外媒体也将莫言获奖作为热议的焦点。媒体制造的舆论焰火让人萌生这样的感觉: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在时下各大书店,莫言的书在锋线热销,不少书店已经断货。事先,可能谁也没有想到,莫言能为我们的文化GDP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

好在,莫言很清醒。这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处于文学顶峰的莫言,以乡亲乡土般的朴实彰显他的清醒,这一表现,对当代中国作家、时代青年甚至国人都应当有很深的启发。

三、 从教育的眼光看:纠正语文教育上“快餐式阅读”的偏差

今天的校园,“经典阅读”有荒芜化趋势,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甚至有更丑陋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文化速食时代,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品一部作品,更多的是选择进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或是玩一玩网络游戏来填充自己的业余时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是为世界所承认的东西,人们更加愿意去品读莫言,重拾起从前被遗忘的文学。在教育界,校园里再次响起“经典阅读”的声音,一定可以对“浅层阅读”作有效反驳。进而影响到国人的“经典阅读”,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效应。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莫言热是一种正面的现象。如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都已经置若罔闻,不再关心“教育”和“文学”,始终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嫌弃“穷酸”的文人,那么这将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那我们国家的精神可全都要用速食文化来支撑了。

四、 从文学、文化的眼光看:端正创作态度,弘扬人文精神

莫言获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一大盛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莫大肯定;莫言的作品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展现乡土文学的普世价值。他的现实主义和人文精神代表了当前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浓厚,一些作家被虚浮躁动的气息所裹挟,借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能让那些作家或作者端正创作态度,正视文学创作。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莫言这次获奖是一个契机,或许可以使公众改变对本土文学的轻视态度,激励文学创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一批批文学创作新人。中国当今社会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使人正视中国本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五、 用宽容的眼光看: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任何国家的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贝尔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所以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诚然,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国家的肯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我国一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今莫言获此殊荣,实现了国人多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梦,也让中国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世界的肯定。所以,国人为此狂欢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六、 用冷静的眼光看:任何“热”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莫言热”是一种情绪,我们也要正确引导。“热”要适度,“热”要有理智。所以,面对“莫言热”,我们更要有冷静的思考。

我们不妨把这次莫言获奖作为认真冷静认识中国文学的一次契机。莫言在这次获奖面前的冷静表现,实际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我们更需要把双脚扎在厚厚的土地上,保持起码的清醒,以便走好下一段旅程。此时此刻,恰恰是我们反思中国文学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我们的冷静思考不妨就从莫言开始。我们需要追问这样的一些问题:这次获奖的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此前对莫言的理解是否存在局限?会不会因莫言的获奖,我们会放大本来不该有的意义?莫言的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何在?西方世界对莫言的认知存在不存在“选择性失明”?他们的解读会不会有“创造性的误读”?他们理解莫言的标准对于中国文学意味着什么?莫言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究竟如何?这些待解的问题也许值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去琢磨。

国人表现出非理性的狂欢,从情感的逻辑理解,本无可厚非。但若把这种非理性一直绵延下去,由此放大对莫言的光环效应,放大对中国文学的文学意义的认识,甚至放大中国文学的非文学想象,这可能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宽宥的了。

我们还可以借助“莫言热”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的肤浅、功利化的价值观等作更广泛的针砭,倡导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第3篇

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让学引思 高中 作文 训练

高中时期作文训练在展开时,教师应当确定更加合适的思想理念与教学出发点。随着新材料作文成为高中作文考察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也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和素养的锻炼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材料深入的解析能力,并且能够从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论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完成。因此,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作文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分析看待问题时应当具备从不同视角来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和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高中课堂上学生学到的阅读文章中不乏一些很有深度的经典文本,在分析这些文章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各种观点、想法有分享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学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分享。在这种整体氛围下才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自然会逐渐形成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如教学《雷雨》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是假进行讨论,展开辩论。有的同学结合教材的内容认为是真,如把鲁侍萍的照片摆在房间里;保留当年用过的家具、侍萍帮他补过的衣服、不喜欢开窗的习惯等。有的同学辩证看待:年轻时候的周朴园很爱年轻貌美的鲁侍萍,后来周朴园成为了资产家,具有封建资产阶级的思想,变得唯利是图,对鲁侍萍的爱有虚假的成分。随着辩论的越来越激烈,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样的教学组织环节不仅会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挖掘更深,这其实也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层面有所提升的训练过程。

二、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仍然会经常在高中作文训练中出现,这类作文训练方式需要学生对于具体材料或者探究的主题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学生要能够从材料进行延伸,在有效思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观点或者立意点,然后来组织与构建文章。材料作文的训练中,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是训练重心,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可以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以让学引思理念作为指导,鼓励学生对于讨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在观察和阅读中获取的一些体验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形成自己的立意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都有所要求。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慢慢成为主流,教师可以多从一些典型的训练题目中来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让学生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都更加熟悉。比如,有关钻石与石头的材料作文,我们就要让学生自己认真读,思考可能的写作角度。除了从钻石、石头的角度,以及钻石与石头对比的角度外,可不可以选择其他角度呢?其实,可以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作文情感的倾向等。如这道材料题可以抓住“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一关键句提炼出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这一观点。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是学生思维引发的向导,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以及τ诓牧戏治鐾诰虻墓程,对于材料有充分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审题立意,找到自己写作的有效切入点。

三、展开对于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对于有的学生不容易把握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也是对于让学引思理念的一种彰显。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中作文训练的主流,但是,有的材料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思路上的偏差。一旦审题立意上产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主题表达,学生会写偏甚至写错。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找到自己想要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进而更好的组织与构建文章。

如一道材料作文谈的是“知识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如果有学生只从“财富就是金钱”的角度写作则明显不妥,当然,老师不能批评学生,毕竟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财富”有深刻的内涵吗?让学生继续进行联想想象,学生进一步思考会得出:“财富”是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此,学生思路打开了,写作方向多了,更有利于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会陷入局限,甚至进入题设的陷阱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指出学生思路上的偏差乃至错误,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于写作主题的自主探究,进而慢慢找到良好的写作思路与方向,更清晰的架构文章,写出优质的习作。

【参考文献】

【1】曹勇军.追求作文教学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2】贺向东.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01)

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构思训练

“构思”是作者在头脑内部建立文章的心理图式的心智活动过程,即作者根据所给定的题目或写作要求,在头脑里确定所要表达的信息,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这些信息,把这些信息组合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的表征系统或叫文章的心理图式。“训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构思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获得作文构思能力。

二.构思的重要性及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1.构思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作文构思是作文加工的必要阶段,是作文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加工过程,对于作文成品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古尔德(Gould,1980)在对被试用于构思时间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被试者的写作速度都大大低于正常说话、写字的速度,而多的那部分时间被用在构思上,被试用于构思的时间大约占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二。松桥(Matsuhashi,1981,1982)观察了学生在写作时发生的停顿,结果发现,构思时间占写作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种停顿有利于作者组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纳入适当的上下文中。弗劳尔(Flower,1981)的研究发现,成人写作者舍得花时间思考,他们推测读者的需要,构想写作顺序,在构思阶段就删除或添加一些观念;而年幼的写作者则是简单地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他们不能自动地去除那些不符合题目的观念。

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了作文构思的重要性。

2.构思训练的必要性

贝雷特和斯卡莫里亚(Bereiter&Scadamalia,1987)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写作者很少有人运用构思这一策略,他们只会拿起笔来就写,随着写作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构思活动才逐渐出现,但也只是局部的构思,而成熟的作者会自觉地运用构思策略,写作前仔细推敲题目,认真考虑写作目标,并舍得花费时间用于构思特别是全局性构思。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了构思训练的必要性,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构思的重要性,更要对学生进行构思方面的训练,才能充分发挥作文构思的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构思训练的具体方法

1.第一步:训练学生解析题目,明确中心――明白要写什么

写作不是信口开河,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构思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析题目,在进行训练时,这一训练步骤可以细化为确定文体,划定范围,明确写作要求,并确定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在训练之初,要求学生一定要用笔记下自己的思考结果。假以时日,就能过渡到一种自觉的思考。

2.第二步:训练学生展开回忆,概括材料――明白拿什么材料来反映中心

中心一旦确立,下一步,就要启发学生激活自己的记忆,提取与中心相关的一系列材料,把能够想到的所有材料都用笔罗列出来,并且要进一步思考,进行取舍,哪些材料特别能反映中心,哪些与中心关联并不紧密,然后划去无关的材料。

3.第三步:训练学生对材料和中心进行组织――确定怎样用材料反应中心

对材料的组织包括:确定文章开头的方式,文章的开头方式一般有开门见山式、制造悬念式、优美抒情式等,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并记录下来;确定文章主体部分的详略、顺序、过渡,把第二步中所概括的材料拿来分清详略,确定写作的先后顺序,想想过渡的方法;确定结尾写法,结尾方式可以是启发式(抒发自己的一个感悟);可以是号召式(从中心生发出的热情的号召);可以是总结式(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可以是自然式(自然结尾,余韵悠长)。要求学生选择并记录下来。

4.第四步:训练学生整理思考结果,编写简要提纲

以上的三步思考结束后,学生的本子上一定是凌乱不堪的,训练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结果,编写出简要提纲,就能将他们的思考结果进一步简明化,会更有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写作。

材料作文训练范文第5篇

一、 在读中练习说话,为作文铺路搭桥

说话训练是小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实际上是为作文“铺路搭桥”。而在读中练习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的一条捷径。

在读中练习说话,即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与技巧。这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首先要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盲从回答问题和造句做起。然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让学生反复读,再模仿说,进行片段训练。最后可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编故事,进行篇的训练。这样循序渐进,不断训练,逐渐将范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当学生能有条理、思路清晰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时,通向作文的这座桥梁也便搭好了。

二、在读中积累材料,为作文堆砖垒瓦

写作文,跟修房子一样,同样需要材料,材料越多,作文就越容易写;材料越好,作文就越精彩。写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只有在读中积累。

精读课文,凡是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应指导学生精读,甚至背诵,使之永久性的留在脑海中,用时呼之欲出,招之就来。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人类创造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他以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鼓励学生 大量阅读,借以开阔眼界,积累词汇,在阅读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对与优秀学生可鼓励他们读中外名著,那是人类文学的典范。如 》,它所涉及的内容简直是无所不至。

三、在读中学会想象,为作文插上翅膀

想像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然而, 学生的作文并没有因此而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以为,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或想象不到位所至。 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进行表演, 学生积极性,并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地想象,这样学生写起来就轻松多了,写出来的东西就有真情实感,有感染力!

四、在读中积累经验,使作文走向成功

经验的积累是走向成功的基础,而一切经验都来自实践,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中积累,而后运用,用中提高,走向成功。

1、积累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观察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 ,各类观察方法都已包容,教师应该一课一结,让学生不断的积累观察方法。提高能力,学生学会了观察,作文思路便会清晰起来。

2、积累写作文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要重视模仿,模仿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起点和作文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片段,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可进行仿写;二是要提倡感悟。对于小学生还说,教师应避免进行枯燥的写作指导,提倡读中感悟。实际上也只有在读中才能有所感悟,哪怕是朦胧的意识也行。到作文时便能在笔尖得到流露。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仿写,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到写作方法,使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3、积累表达技巧,提高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