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童话故事

短篇童话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篇童话故事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童话;洛丽塔;功能;行动圈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洛丽塔》闻名世界文坛,作为一名俄裔美籍作家,在他心中,永远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如其作品《普宁》《眼睛》等,小说中时常会出现俄语短语和俄国人名,就连同《洛丽塔》,也是由一个名为《魔法师》的俄文短篇小说改编而来。[1]细读《洛丽塔》,我们会发现,这也是一部对童话故事戏仿的作品。纳博科夫自己也曾在《文学讲稿》中说过:“伟大的小说往往是伟大的童话。”[2]本文拟从弗・雅・普罗普的功能性角度来阐释其童话戏仿。在对100个俄罗斯童话故事的形态比较分析中,普罗普指出,童话故事都有内在不变的形态结构,有不变的因素和可变的因素,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所谓功能,“即故事中主要人物对情节发展有意的行动”,是故事的基本因素。[3]在其代表作《故事形态学》中,普罗普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依次排列出31项功能,又将功能按角色进行了归纳和划分,提出了7个“行动圈”的概念。所谓“行动圈”,他认为很多功能是在一定范围里联结在一起的,这些范围整体上与完成者相对应,形成“行动圈”,以此涵盖故事中形形的人物和他们的行动。本文试从角色功能及角色功能行动圈两个方面来论述《洛丽塔》的童话戏仿。

一、角色功能

普罗普认为,所有俄国童话故事,都是从其总结的31项功能来重复演变的,都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体系。下面就从普罗普的31项功能来分析纳博科夫是如何进行童话戏仿的。

《洛丽塔》分为三部分:虚构前言,正文,作者后记,而正文内容又分为一、二两部分。本文主要研讨《洛丽塔》正文第二部分内容的角色功能。书中第二十二章,洛丽塔生病后被奎尔蒂拐走,她从此逃离了亨伯特的魔掌。此处对应31项功能的第8项,“加害”,即对头给一个家庭成员带来危害或损失,加害行为的形式各种各样,其中一项就包括对头掠走一个人。亨伯特的情敌(对头)奎尔蒂拐走了洛丽塔,使他从此失去了自己的至爱,这对他来说应该是巨大的损失。第二十三、四章,对应第十一项(主人公离家)。失去洛丽塔后,亨伯特开始了他的“侦探”路程,而一次次的追查“真凶”的失败,使亨伯特又一次陷入了伤心绝望的深崖中,这种失去至亲的感觉,毫无音信失魂落魄的感觉,对亨伯特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巨大的精神创伤,此处恰好对应31项功能中的第十二项(主人公经受考验),对洛丽塔的思念对亨伯特是极大的精神考验。三年过去后,亨伯特意外的收到洛丽塔的信件,得知洛丽塔已身怀六甲,得知洛丽塔急需物质上的供给,亨伯特满怀激动之情去见了自己的“情人”,当被告知真正的对手是奎尔蒂,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此处对应第二十六项(难题被解答)。亨伯特终于知晓原来和他玩文字游戏,原来美国之旅时路途的跟踪者,原来拐走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是奎尔蒂。愤怒之下,找到奎尔蒂的住所,最终枪杀了他。此处对应第三十项,敌人受到惩罚。其实,到此为止,奎尔蒂的死已经常规性的戏仿了童话故事中第31项功能的“圆满结局”,即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只是故事的本身还在于自身区别于一般童话故事的不同性,小说并没有安排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结局,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畸形的爱恋,这种不健康,不合伦理道德的爱是不会被社会提倡,不会被大众接受的。小说以男主人公在狱中的死和女主人公在难产中的死作为一个最终的结局,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却是小说的精心安排。戏仿俄国童话故事,但又区别于童话,《洛丽塔》的价值远远高于一般的童话故事的价值。

二、角色功能的“行动圈”

在总结31项功能的基础上,普罗普提出行动圈的概念。不同角色对应着不同的行动圈,但同时,同一行动圈也有可能对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洛丽塔》中,人物角色功能的行动圈对应,总结为以下三点:

1.对头(加害者)的行动圈

从亨伯特入住黑家,从亨伯特对洛丽塔的一见钟情开始,黑就已经成为了亨伯特的眼中钉,他怨恨黑不能单独给他和洛丽塔私人空间,他反对黑把洛丽塔送往Q营地,他痛恨黑,尤其是她的身份-洛丽塔的母亲,因为母亲的在场,他不能如愿的肆无忌惮的去爱洛丽塔,也因为黑对他的爱,无形中拉开了他与洛丽塔的距离。是黑的存在,成为他与洛丽塔相爱的绊脚石,成为亨伯特的对头。而对于奎尔蒂,他是亨伯特最大的敌人(对头)。由于对洛丽塔疯狂的爱,亨伯特总是小心翼翼的照顾她,呵护她,处处盯着她,看管着她,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对洛丽塔的爱中,可就这样,洛丽塔最终还是被奎尔蒂拐走了。奎尔蒂夺走了亨伯特的爱人,破坏了亨伯特的家庭,面对如此落魄的生活,处于绝望的亨伯特,最终枪杀了奎尔蒂,解决了他的最大对手。然而,对于这种违法行为,亨伯特最终也受到了惩罚。

2. 相助者的行动圈

这里的相助者可以归结为无生命的火和有生命的黑。故事一开始,主人公因为一把火的命运,得到了毕生难忘的经历和刻骨铭心的回忆。因为一把火的毁坏,他不得不另寻安身之处,由于朋友的推荐,他找到了黑家,也是因为黑的“帮助”,他才有机会认识洛丽塔,他才有之后拥有的一切。起初,是这团火把他推向了黑家,而故事中的第二位相助者就是黑,由于黑对亨伯特的迷恋,她极力推荐自家的住房条件,她带领亨伯特参观房子,无奈的亨伯特,直到来到一个草坪,看到清纯,娇媚,恬静的少女洛丽塔,他才决定留下来。是黑给了他这个认识洛丽塔的机会,而在故事的进展中,亨伯特与黑结婚,以结婚为由,他是想留下来一直陪在洛丽塔的身边。因为黑偷窥亨伯特的日记,她才知道自己被骗,结果在车祸中身亡。黑的死,无形中又给亨伯特创造了机会,他借此良机把洛丽塔从夏令营地接回来,开始了他们的美国之旅和放荡的生活。

3. 主人公的行动圈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亨伯特展开的,由于初恋安娜贝尔的不幸死亡,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这种刻骨铭心的初恋成了他终身的缺憾。带着早期不能释怀的爱恋的缺失,他一直在寻找他的女(年龄在9到12岁),直到遇到性感妩媚的洛丽塔,他们开始了二人奢靡放荡的生活。洛丽塔被奎尔蒂拐走后,伤心绝望的亨伯特又开始了他的“侦探”生活,直到3年后收到洛丽塔的一封求助信(她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得知拐骗洛丽塔的“凶手”后,他枪杀了奎尔蒂。整个故事就是围绕他的这段恋童癖的经历开始,发展,结束的,以主人公情感的缺陷开始,为了满足他的恋童情结,故事又以主人公的寻找猎物-得到猎物-享受猎物-丢失猎物为主线,引出了一系列其他人物如洛丽塔,黑,奎尔蒂的出现,最后故事以悲剧,各个人物的死亡为结局,最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结语:一部童话戏仿的小说《洛丽塔》,似于童话,却又非真正的童话。纳博科夫根据童话戏仿这一手段,创造了这部小说的伟大神秘性。故事不像童话的情节安排,带有虚构性,而是以一种真实的叙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真人真事儿的畸形情爱故事。故事不像童话的结局,总是以一个美好的尾声卸下帷幕,而是以各个人物的悲剧作为故事的完结。从普罗普有关功能的理论角度,从人物角色的功能及行动圈的论述,我们重新界定与阐释了《洛丽塔》的童话戏仿性。“源于童话,却又高于童话”,纳博科夫高超的艺术追求和魅力体现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文学驾驭能力。同时,他又化陈旧为新颖,从传统的童话故事中,模拟出了经典的童话戏仿小说,从而激发读者的审美热情,给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理解。

注释:

[1]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第40页。

[2]刘玲:“《洛丽塔》的童话故事的戏仿”,《文教资料》,2011年第5期,第22页。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参考文献:

[1]程正民:“普罗普的故事结构研究和历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5(2012):82-86。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刘玲:“《洛丽塔》的童话故事的戏仿”,《文教资料》5(2011):22-23。

[5]谭君强:《叙事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题日记 习作教学 写什么 怎么写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一种技能,宜于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巴金先生说过:只有写才会写。日记训练灵活方便,最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喜欢,最易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是实现反复练习、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提到日记,许多学生可谓是“爱之深,怕之切”,作文都不会写,天天写日记更不知该写什么。因此,在日记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进行了“专题日记”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明确内容,丰富主题

“专题日记”就是每个星期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专题内容,学生根据这个专题,组织材料写日记。

我给学生确定的日记专题是:星期一是“童话连续剧”,星期二是“猜猜他是谁”,星期三是“快乐读书屋”,星期四是“我爱我的家”,星期五是“校园趣事多”。这样每周往复,天天有内容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不用再为日记内容伤脑筋,只需要解决怎样把日记写好的问题。

二、指导写法,贵在坚持

要想让学生写好专题日记,每一个专题的具体的写法指导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有内容写之后,明白怎样写,从而解决了“有话不会说”的问题。

星期一:童话连续剧

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乐于写童话故事,根据这一心理。我确定了续编“童话连续剧”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己编创“动画片”,自己写中短篇童话故事。每周一集,让学生成为童话小作家。首先选定主人公,特点鲜明。第一集童话故事要先确定主人公,并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主人公要与众不同,可以是自己的化身,有超凡的能力或有出众的智慧,你想干什么办不到的事可让他在日记里替你完成,也可是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的影子。然后介绍他有什么突出特点,以后的故事围绕这个特点写。其次故事情节要曲折,充满情趣智慧。可以经历这样的过程:“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失败—再想办法—再失败—再想办法—最后成功—再遇到困难或危险。”这样的过程充满情趣和智慧,既可丰富故事情节,培养写作能力,又可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培养学生的情智。再次结尾要留下悬念。故事的结尾留下悬念,在主人公遇到危险时戛然而止,下周再见。这样不仅可吸引读者,而且学生有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把故事续写下去,写作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由于学生的生活认知和知识水平有限,大部分学生的童话连续剧不会有很多集。这样学生在每写完一部之后,我就引导其换其他内容开始下一部的创作。

星期二:猜猜他是谁

小学生习作中写人是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连自己的妈妈、老师都写不好。试想日常生活中最亲的人、学习生活中交流活动最多的人都写不好,能写好其他人吗?

于是我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引导、训练学生观察人物:每周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他的特点,如外貌特点、言行神态特点、行为习惯特点、优缺点等。但在日记中不能写这位同学的名字,让老师猜。如果老师一看就猜得出来,说明学生观察得细致,人物特点描写得生动、准确。

在开始进行人物介绍训练时,我先引导学生写特点鲜明的同学。结果,班级里的优等生和问题学生先后成为写作对象。对于问题学生的介绍,我进行了正确的评价引导——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还应发现他的优点。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笔下的人物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形象具体、人物鲜活。

周三:快乐读书屋

在开展这一专题之前,我根据不同的年段推荐了不同的阅读书目,组织班级读书会的教学活动,并提倡、推动家长和学生间的“亲子共读”。然后指导学生写好每一周的读书笔记。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三种写法:提纲法、摘录法、感受法(写读后感)。

周四:我爱我的家

每周写一件家里的事,或家人之间发生的事,范畴宽泛,只要是跟家庭有关的事就可以。重点强调叙事要完整,事情的过程要清楚具体。

周五:校园趣事多

写学校一周中发生的最值得记的一件事,如:课堂学习、课下游戏、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兴趣活动小组、班队会、校内外劳动等,也可以写一写一周的学习生活总结。

开展专题日记教学之初我并没有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写,而是由易到难,有层次地一个一个地开展。先进行星期一的“童话连续剧”这个专题,该专题写好之后,再开“快乐读书屋”的专题,依次开“校园趣事多”、“我爱我的家”、“猜猜他是谁”的专题。这样学生不会因为一下子内容过多而厌烦,反而新奇不断,兴趣激增。

三、及时反馈,重在鼓励

学生每次写好日记,总是热切期待尽快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老师作出反馈,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快地体验到成功、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在专题日记的评改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激励方式:

1.态度激励。以学生写日记态度是否端正为评价重点,态度积极的重点表扬,树立榜样。

2.高分激励。老师的一个高分也许就是激发学生写日记热情的一个契机,所以,在评价学生日记时我从来不吝惜笔下的分数,能给高分不给低分,甚至在满分的基础之上再给加分。

3.评语激励。通过评语表扬、激励学生,有效保护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动机。

4.学生作品成集、成册。专题日记开展半个学期以后我就逐渐地把优秀的“童话连续剧”编成故事集,打印成文稿,装订成册,作为课外读物在班级传阅。一个学期以后,我又精选了各个专题的日记,编成了日记精品集,每个学生一册。

实践证明,学生在专题日记中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真情实感在习作中自然流露;在日记中留心观察,善于想象,在习作中也能继续发扬,专题日记为作文走向成功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第3篇

还记得那是我小的时候,家里总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有长篇的小说,还有短篇的散文,经典的文学名着,外国的美文,优美的童话故事和充满神韵的唐诗宋词,虽然我当时还不懂这些,但却会常常把这些书翻来复去的看,终于,渐渐长大了,有些书我也能看懂了,就这样我的阅读水平也越来越丰富,那些经典的名着也让我的作文语言丰富起来。那时,因为书中的精美语言吸引着我,我也开始爱上了写作。

作文,它可以说是我多彩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爱作文,不仅因为它可以带给我创作成功那一刻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学到更多知识。现在,我,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我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优点,能够让我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让我了解到了我的不足与缺点,让我能够优美的词句来弥补我的过失。因此,我爱作文,因为它可以使我更优秀。

那时,我喜欢把心事写在纸上,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慢慢的也就爱上了写作。后来越写越疯狂,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怎样我都要写。刚开始写日记,后来写小说,再后来写议论文,它已经成为我的生活。

生命的存在,本就是空白,会因为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而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达到生命的价值。我想,我的生活因写作而变得多姿多彩。

而人生的真谛恰恰就是快乐、充实、活得自在。生命因快乐而精彩,而我快乐的源泉恰恰就是写作!

生命之花的绽放,在于有一颗坦诚的心,我把自己毫无遮露的展现给了写作,我对它坦诚,毫无隐藏,所以我的生命之花绽放。

守护,守护自己心目中的一方绿洲,一方希望,前方没有路,我便展翅飞翔,在天空自由翱翔;期待,期待干涸的心灵会有细雨的浇灌,那时心灵便是一片沃土,生命必会丰收。生命中注定要选择守护与祈福,选择一方绿地,作为梦的所在,我把写作放在那里!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方 童话 差异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简称。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具有开启思想、扩宽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养美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话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挥,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而中国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本文将从儿童观、创作出发点和着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二、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1.童话背后所反映的儿童观的差异

近现代西方国家对“人”本位的探讨、对人性的追寻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儿童为中心,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的儿童观萌发,因此,他们的儿童受到的更多的是理解与尊重,拥有更大的精神空间和自由度。这种儿童观的形成得益于他们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变革:从浪漫主义到儿童的发现,从卢梭到蒙台梭利,从卡洛尔到林格伦,从杜威到塞林格,从单纯的观念、理念到《儿童权利公约》。

与西方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相反,我们却是将“儿童”视为一个低级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断力的群体,潜意识里把写“儿童喜欢”的东西当成幼稚甚至是低俗的,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想把他们成长的进程牢牢地框定在自己设定的轨道。长时期以来教育特别强调教导者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儿童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传统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难免出现童话作品中脱离“儿童本位”的现象。

2.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重点不同

关注儿童,张扬儿童个性,弘扬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是西方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

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西方儿童文学逐渐从最初的“教育性”向“游戏性”转变,西方童话也更多关注到儿童的心智发展特点。儿童对文学的内在需要得到了普通的重视,对儿童的理解、挚爱及使之快乐的动机使得童话创作充满了童趣。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美国儿童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童话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对儿童世界的认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绪。这些关注儿童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的作品,令西方儿童文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哲学家、教育家对儿童观、游戏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现了更多“目的是娱乐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发而非灌输知识”的童话作品。西方童话的着重点在于它替儿童说话,站在儿童的“本位”为儿童争取权利,强调个性发展。

相反的,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话创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2000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树人使命自然与生俱来,教化成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教育对民族心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教化情结成为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彰显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引导着童话创作的出发点。

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我们宣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如《三个和尚》、《宝葫芦的秘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具有浓重的“文以载道”的气息,《狐假虎威》《贪婪的老虎》等童话故事都更多地侧重于教育儿童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等思想品德。

三、童话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异

1.西方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丰富,复杂多变。如艾丽莎、拇指姑娘、匹诺曹、汤姆、皮皮等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安徒生的艾丽莎、拇指姑娘等都是美的化身,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科洛狄的匹诺曹是个“活泼的小坏蛋”,幼小儿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点和谐统一的小木偶;马克・吐温的汤姆是个地道的顽童,一个聪明淘气,爱幻想,爱恶作剧,追求新奇的孩子;20世纪,林格伦的皮皮则是个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个善良、富有、热心肠的各种天性都获得正常发展的孩子。

而且这些人物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强盗从刚开始的只为好玩地抢钱到后来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人,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得以发展。

相对来讲,中国童话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且较为稳定。人物形象一旦定下,就不会轻易随着情节发展而改变。如《自私的小象》中,从故事一开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经定下了。而且中国童话对于主人公的评价也趋向于“纯”褒和“纯”贬两类,仅仅凭借其某一思想品格上的闪光点就将其大肆宣传,将人物视为完美无缺的化身。这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只着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种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2.中西方童话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和年龄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与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价值倾向相吻合,西方童话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且人物形象更具“儿童化”。童话中的小女孩和少女大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时,这也流露出西方社会民主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

而中国童话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话故事,主人公多为神灵英雄式的成人形象。圣君贤臣、首领人物总是有力量惩恶扬善、主宰世界,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性本能的张扬意识,男性成为战胜自然的神,寄托了中国人征服自然、变革现实的愿望。而女性人物多与“贤慧、能干、自我牺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较少的儿童形象也表现出“孝顺勇敢”的特点,这种“妻贤子孝”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原则的重视。

3.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所强调的人格特性的差异:西方童话更多的是宣扬“善良、天真、纯洁、诚实、追求自由”等的本性;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不畏艰险、坚毅不拔”等精神品质。

四、童话情节构思上的差异

童话环境大多被虚化,具有想象、幻想的特点。幻想是童话的最本质特征。但不同的是西方童话较中国童话大胆,童话创作的主观性更强。他们许多童话是完全远离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以致于我们无法从中窥探出主人公的原型,它具体的社会地位、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故事情节可能全凭作家天马行空的幻想。童话成了作家审美理想的一种描绘,带有一种乌托邦色彩。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善良、劫富济贫的强盗并非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强盗。情节构思上的大胆创新使得西方童话更具有感性色彩。

而中国童话虽也具有虚幻色彩,但夸张中却隐约地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反映其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更多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或者不满。如《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明显是代表着平民阶级,王母娘娘代表的是权贵阶级,故事情节也反映出了平民与贵族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童话是作家对现实的感慨甚至可以说是发泄,带有一定的现实色彩,这就使得中国童话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之光。

五、结语

中西童话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中国童话突出地表现了教育的功能、强调共性的发展、体现了理性色彩;而西方儿童文学的童话则表现为崇尚自然、肯定人生欢娱感,张扬个性和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富有浪漫感性色彩。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撞击的世界新文化格局中,中国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与西方儿童文学相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

[参考文献]

[1]杨健,郭成.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871―873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3](皮亚杰教育论著选》,转引自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儿出版社1卯5年版

[4]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5]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 外国短篇童话选.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短篇童话故事范文第5篇

“平叙”名片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也称分叙,指在作品里写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平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即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第二件事;另一种是“你争我夺,交叉炫美”,时而说一件,时而说另一件,让读者时刻处在对所有事件的关心状态中。

解密大叔初揭秘

其实呀,“平叙”这种写法一般用在较长的文学作品里,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选用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以及“和战士的交谈”这3个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各有侧重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质;《三国演义》第55回“却说玄德……”“却说孙权……”“却说赵云……”等段落讲的3个情节,也属于平叙写法。

有意思的是,儿童习作等短篇文章里平叙的运用,也同样精彩纷呈,当然,对照“平叙同‘时’不同‘点’”的定义,儿童作文中的“不同地点”显得更近一些,注意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哦!

1号发现

作文类型:“生活场景”

题目:《都市晚Party》

仿写指数:

布局说明:

先写“小区里,爷爷奶奶们精神抖擞,紧跟着音乐,夸张地摇摆着身体……”再写“文化广场上,顽皮的孩子们尽情地骑着儿童车,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好不快活……”最后写“大街上的青年男女手挽手,甜蜜地散步,走着走着,便停了下来,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欢笑声传得很远……”

看,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都是在同一时间段里发生的,且又各具特色,完整全面地写出了都市人们晚生活的丰富与快乐。

2号发现

作文类型:“景物描写”

题目:《蕊春园的清晨》

仿写指数:

布局说明:

先写“林间,鸟声婉转,似在举办演唱会,一会儿是百灵的独唱,一会儿是麻雀的合奏,热闹极了……”再写“葫芦池里,调皮的小鱼竞相嬉戏,自由地吐着泡泡,好像有本事的魔术家正在演出呢……”然后写“榆树下的巨石旁书声琅(láng)琅,爱读书的小朋友正尽情地和书里的故事约会呢……”

你发现到了吗?鸟声的婉转、鱼儿的调皮、小朋友们朗朗的读书声……蕊春园的清晨是那样的美妙和热闹!

3号发现

作文类型:“游戏活动”

题目:《做寿司,有意思》

仿写指数:

布局说明:

小作者先写“王晓宾不慌不忙,小心翼翼地拈(niān)了三片黄瓜,像是艺术家在创作得意的作品一般,轻巧地盖在了米团的上面……”再写“一旁的小杰却有些慌乱,黄瓜、芝麻、胡萝卜条弄撒了一桌,满头大汗的他急得都快要哭了……”

你看,多个人物的动作、神情是不是很生动呢?

4号发现

作文类型:“童话故事”

题目:《下水道里的呼救声》

仿写指数:

布局说明:

一处是“乌龟的身体浸在脏水里,只露出个脑袋,呆呆地望着洞口,嘴巴不时地一张一合,呼喊声越来越小……”,另一处是“五彩鱼倒是一头陷在水里,尾巴露在外面,努力地摆动,溅起了黑泥……”

对发生在乌龟和五彩鱼身上的惨事进行交叉叙述,使读者身临其境,时刻为它们的遭遇担忧、同情。

相关期刊更多

短篇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市委宣传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青海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