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性气质

女性气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女性气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女性气质

女性气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词;女性气质

一、天真开朗的纯真少女气质

李清照出生于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格非的呵护下,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天性得到了自由发展。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言说语境中保持较为自由的思想状态,这使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始终没有产生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贬抑心理。这样的生活经历,能够让李清照通过女性的视角,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情感。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篇词中,这位天真、活泼、好奇、娇羞、多情,又有几分聪慧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在动态的细节描述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的复杂心理。李清照是以女性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传达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充满了李清照对分别之后的思念,一边是对丈夫充满了柔情,一边是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但是她又有女性的矜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虽是无可奈何的语气,但李清照刚毅任性、富有自尊的个性便跃然纸上。

作为是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文化中,李清照却具有与男性一决高低的个性,作为大家闺秀,她能突破传统观念,以女性敏锐、细腻的感触和明确的自省意识,从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并力图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将它们表达出来,在词中尽抒自己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了她的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美。在《渔家傲》一词中,表达了词人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愿望,展示了李清照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宽阔襟怀和崇高的境界,想象奇特,散发着理想的光芒。在《浣溪沙》一词中,李清照描写一位和情人传递书信并幽会的女子,这位女子正是作者的自画像,年轻漂亮、活泼多情、大胆泼辣、性格开朗。这在封建时代,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蔑视和叛逆。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这种纵横词坛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为之,更何况女性。

二、婉约深情的多情形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新婚女子的爱美天性和在新婚丈夫面前的娇媚神韵、心态写得坦率、真挚。

婚后生活虽然幸福,但却与丈夫常在离别之中,敏感善虑的李清照围绕着自己的闺阁生活创作了许多离愁别恨的作品,她大胆直率地抒写自己的爱情生活,表现一个多情的细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醉花阴》中,“薄露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瑟瑟秋风中摇曳孱弱的黄花,比喻一个相思憔悴、茕茕孑立的思妇,形象上富于创造性,写出离愁别恨和相思之苦。在《一剪梅》一词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把夫妻相思之情,写得曲折多致,剪不断,理还乱。

李清照在《漱玉词》中塑造了一个满腹愁情、孤寂惆怅、望眼欲穿、哀婉深怨的思妇形象。李清照以女性特殊的细腻敏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思。叶嘉莹曾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李清照以女性之作者,使用女性语言和女性化文体,来叙写女性自己的情感,达一种过人成就。在《漱玉词》中最出色的正是这些表现离愁别绪的词,词中对夫妻情爱的坦率,对流露幸福生活的渴望,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大胆挑战。李清照用女人独特方式去感受生活、观察世界,表现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情怀,这也正是“易安体”中最本质的东西。

三、乐观向上、卓尔不群的才女形象

李清照有着一支充溢着女性灵动的笔,运用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李清照借惜花怜春来叹惜自己春闺独处,韶华空逝,而这种情感她是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段情节、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物对话所构成的一种完美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在《醉花阴》中,李清照运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在自我怜惜的同时,对的命运产生了类似的联想,想象在风中的凋零,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的容颜,这种词境正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喻本身贴切形象,而寓意又深远,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李清照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楼前流水以人的思想,丈夫不知怜惜她,而楼前流水却感知她,成为她的知音,有情人还不如无情的流水,词浅而情深。

李清照在创作上,她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易安体”。正因为李清照张扬和叛逆的个性,才使她在心理上突破男权文化的礼教束缚,让自己站在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位置上,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思想和愁怨。被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视为的爱情,李清照却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无论是“人比黄花瘦”的伤感,还是“终日凝眸”的痴情;无论是“万千心事难寄”的惆怅,还是“生怕离情别苦”的凄凉,都是因为一个“情”字。

四、忧国忧民的丈夫气质

李清照还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文人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铸就了她虽身为女子,却有丈夫气质的个性。形成了她志趣高远,品格高洁,有着对于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中深刻总结了唐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一反女人祸水论和歌功颂德的老调,从大处着笔,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权者。李清照以托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权者的劝戒和腐败朝政的深深忧虑。朱熹曾叹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也”。

清人沈曾植赞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这时赵明诚却不甘寂寞地重返仕途,夫妇二人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此处为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便吟下这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南渡至建康,她写下著名的《永遇乐落日溶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貌似平淡,那种强抑内心的伤痛和对国难期间人们依旧享乐终夜,苟且偷安,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反感暗寓其中。李清照晚年时受尽了孤独的磨难,遭遇国难、情愁。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座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曲折然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李清照所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文学艺术中女性作为被观赏者和世俗的命运,李清照完成了文学中女性地位的重大转折。

作为封建社会的卓异女性,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自身的命运,她有着进步的女性意识,她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将人本身看作是一切的生存基础,她高扬着人文主义大旗,呼唤着对人间真情的回归,渴望一个能够让人自由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作为封建社会一个文化女性,她能冲破封建社会重重枷锁,投奔自然,关怀人性,心系国事,她的心灵深处闪烁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小人苟且为伍。李清照正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来抒写女性的怀抱与情感,因而走向了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获得了当世及后代读者广泛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淑丽.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J].山西大学学报,

1997,(3).

女性气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愈;墓志铭;女性观

韩愈(768-824)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哲学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而有关韩愈的女性思想方面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韩愈撰写的女性墓志铭的分析,探究韩愈视野中的女性。

一、韩愈所撰写的女性墓志铭

据韩愈的女婿李汉所收集的韩愈的散文数量统计,碑志文共有76篇,其中墓志铭类的有50多篇。韩愈所作墓志备受推崇,《唐才子传》说“时韩碑铭独唱”,而明人吴讷在论及韩愈这类文章时说:“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踏袭”。在这50篇中,其中为女性所撰写的墓志铭有9篇,虽然为数不多,但在历来的研究中却甚少有人涉及。在这些女性墓志铭中,韩愈表露出了他的女性观。

这9篇中的6篇都是写给官员夫人的墓志铭,而剩下的三篇则是写给生活中亲近的人,岳母、女儿和乳母。

女儿、乳母和岳母都是韩愈生活中最为亲近的人,所以这三篇墓志铭与其他6篇不同,在这三篇墓志铭中,除了常规的描述性语言外,浓厚的感彩更是穿插于字里行间,在哀悼逝者的同时诉说自身的命运多舛。在给女儿的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因书写《谏佛骨表》而遭贬斥连累家人,致使年仅12岁的四女因在途中生病,不得修养和治疗而离世。

女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

客观事实般简练的陈述,却将女儿死前的惨状描述地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作为一个父亲眼看女儿离世的自责与痛心。

在给乳母的墓志铭中,开头描绘了乳母待自己视如己出的母爱,接着又借乳母哺育自己的过程来叙述自己孤苦的童年。之后便是记叙自己如何摆脱童年阴影,发奋图强在考取功名后报答乳母的养育之恩。从“卒三日,葬河南县北十五里。愈率妇孙视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中可看出,韩愈对乳母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真诚。

二、韩愈笔下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深受限制与束缚,经济上、政治上处于被压迫地位,在家庭中则受男子的奴役,社会地位卑下,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标准。那么韩愈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他理想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闺秀淑女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大环境下,官员夫人也都系出名门。韩愈也极其重视女性的出身,所以他花了很大的笔墨在渲染她们的门第。例如《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在墓志铭开端便这样写到:“夫人姓苗氏,曾大父袭夔,赠礼部尚书;大父殆庶,赠太子太师。父如兰,仕至太子司议郎,汝州司马。”当然在第一部分这样写无可厚非,但在最后一部分还写到:“赫赫苗宗,族茂位尊;或毗于王,或贰于藩。”可以看出全文都在极力渲染苗氏的母家地位。在《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中,更是用了一大段来写韦氏的家庭出身。详述其“七世祖父封龙门公”,其祖父“太原少尹”,其父“太子少保”等官职。

而且第二段又写到她的夫君出身不俗“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

在《楚国夫人墓志铭》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楚国夫人,姓翟氏,故检校御史大夫宋州刺史良佐之女,今司徒兼中书令许国公之妻。韩氏族大且贵,又太尉刘公甥,内外尊显。

此段文字除了写翟氏出身名门,也强调了其夫家的煊赫家世。由此可见在韩愈看来门楣对于女子是相当重要的。

闺秀除了具备不俗的家世外,就其女性自身魅力而言,韩愈还十分重视女子的容貌和举止气质。

同样是《监察御史元君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的最后一部分,以《诗经・硕人》的庄姜来比拟韦丛。《诗经・硕人》中庄姜是一位不仅家世显赫,而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女形象。由此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是,在韩愈看来女子除了有高贵的出身外,还应有如花的容颜。或者并不单纯是指外表的美丽,更是举止的高雅,与气质的不俗。这便与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形象不谋而合。

(二)知书达理,相夫教子

由前文所述,这些女子皆系出名门,所以在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中,也极力赞扬这些女子的家教。在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中,赞扬女性的为妇之道,像唐代许多文人一样,充斥着指代贤良的形容词,如顺、婉、柔、恭及勤。如《扶风郡夫人墓志铭》中有这样的描写:“卢某旧门承守,不失其初,其子女闻教训,有幽闲之德,为公子择妇,宜莫如卢氏。”和“婉婉有仪,柔静以和。”(《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

韩愈还充分地认识到妻子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妻子的行事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她们是整个大家庭的管家。韩愈笔下的女性都显示了管理家庭事务的超凡承受力。扶风郡夫人卢氏“入门而媪御皆喜,既馈,而公姑交贺。克受成福,母有多子;为妇为母,莫不法式;天资仁恕,左右媵侍,常蒙假与颜色,人人莫不自在;仗婢使数,未尝过二三,虽有不怿,未尝见声气。”

中国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孝道是子女道德情操的第一要义,所谓百善孝为先。但女性的孝行之所以受到表彰,往往不是因为她们对于生身父母尽孝,而更多的是因为她们能够代替丈夫侍奉公婆。虽然孝道对于男子和女性是一样重要的,但是侍奉老年父母的任务却主要由女性承担。楚国夫人翟氏“肃恭诚至,奉养不怠。皇姑以夫人能尽妇道,称之六亲。”韩愈认为,媳妇侍奉公婆的孝行是衡量一位女子是否尽妇道的标准。

韩愈还认为女性应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重视母亲作为教育者对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在韩愈为女性撰写的9篇墓志铭中,几乎每个做了母亲的女性都因为教育子女有方而受到称赞。《楚国夫人墓志铭》“其事夫,义以顺;其教子,爱以公。”司徒公曰:“我之能守贵富,不危溢者,楚国有助焉耳。”他最亲近的乳母李氏也是这样的慈母,“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乳母墓铭)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可以描述出韩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女性必须对大家庭负责,孝敬公婆,处理好和家庭其它成员的关系;她还必须是一个贤明的管家,不仅从事妇工,还要训育子女,主持家庭事务。韩愈还认为对这些事情的处理,反映了女性对于大家庭的巨大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都间接或直接反映出了韩愈的女性观,就是那一时期的女性并不是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她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独立的人格,她们的存在必须依附着某种介质,例如她们的母家或者她们的夫家,她们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她们所依附的介质才能得以实现

韩愈理想女性观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家庭范围内,突出的是女性的“贤德”和“恪尽职分”。封建社会妇女做人的规范,尽其职分,显示出“以丈夫为重”、“以家庭为重”、以“礼”为重的贤德。她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担当家庭重任,无私奉献于男性,尽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妇的责任。韩愈并没有把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说其视野中的女性形象大体未摆脱传统女性观念的藩篱。韩愈通过对女性墓志铭的写作,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建构出了他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以此为所有女性树立一个理想的榜样。(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女性气质范文第3篇

起源于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有关织女星牵牛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

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载: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意指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织女星是现代星图中天琴座的主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与它相对的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这两颗星都很亮,它们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

上古时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汉书·律历志》载:“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日星纪。”从星纪来说,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是“星回岁终”新旧交替的时节,因此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作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内容便由此而来。

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认为,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

事实上,古时的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天文崇拜的痕迹。

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象,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象中发展而来的。

其实,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原不浪漫。在秦初,七夕是作为一个婚嫁的禁忌日而存在的。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按其中的《日书》记载:“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都没有成功。因此,在早期阶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纯粹的悲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介绍,七夕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形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的是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做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又日:“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针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为什么七夕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迪指出,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

五代人编辑的《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都在宫中举行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阗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如潮涌、交通堵塞的景象充分证明乞巧节曾是古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乞巧是七夕节流传至今的重要习俗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固安谓之“丢花针”,民国年间文安谓之“投花针”。据说女人乞巧时,“以碗贮水,曝热日中,投绣花针于水面,谛视水底,针影成云雾花鸟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齿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

爱情丰富了七夕的文化特征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说过,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如果说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这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一一窥见——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现代人十分倾向并且乐于把七夕当作歌颂爱情的节日,尽管有的学者不以为然,有的学者对于七夕节的商业化大力抨击,然而,绝大多数人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节日的存废兴替应该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古老的节日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女性气质范文第4篇

2、阳光透入我的眼睛、告诉了我并不孤单。

3、花开了丶泪落了,天空弥漫着花香丶眼泪却止不住的留下。

4、很多年以后,开始相信,有些事物或者有些人,仅仅是我们的纪念。

5、泛滥的小青春,演绎着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6、往事易冷,花开花落忆清秋。

女性气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女性期刊;转企改制;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 G321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3-018-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女性时尚类期刊崛起,标志着女性期刊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中国期刊发展经历了三次大众化浪潮,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女性期刊在前两次大众化浪潮中都充当了领军作用,引领着新的办刊潮流。到本世纪初,内地约有70多种女性期刊,整个女性期刊的内容风格由指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内容主要集中在时尚、爱情和家庭生活等放方面,传统的内容比例开始缩小,而美容、服饰、女性心理等主题突显,一些富有现代时尚意识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拓展了女性的生活视野和审美空间,女性期刊开始更全面的关怀女性的身心,力求突破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2011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同年6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部署改革工作,明确了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由此全面铺开。

女性期刊因为其独特个性和特殊功能, 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刊格局,在 转企改制中遇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女性期刊似乎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在转企改制的风口浪尖,女性期刊又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一、女性期刊转企改制中的几个问题

女性期刊的转企改制是我国文化产业转企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期刊及其从业人员而言,这次转企改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为深刻、最为全面、影响也最为广泛的改革,它不仅关涉到期刊从业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更对我国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目标上来说,要坚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经营化的改革目标,就方法而言,要灵活多样,在实施措施上要稳步推进,从根本上改变女性期刊总体上差距明显、同质化严重的局面。以下是女性期刊在转企改制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目标与成本问题

从美、 英、 德、 荷等出版业比较发达国家的办刊模式和办刊理念来看, 规模化、 集团化、 专业化、国际化、 经营化等特征都相当明显,以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例,它向200多个国家提供图书和期刊,每年出版新书2500余种,办刊200余种。任何改革都要付出成本,付出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长远利益。从全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女性期刊由国家支付办刊成本的已经不多了,但转企改制时国家的财政资助时必不可少的,转企改制的目的就是打破大锅饭, 打破平均主义, 充分调动办刊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现有的办刊资源在整合之后产生更大的效益,也就是说,这次转企改制不仅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提高办刊效益。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有益处,所以,在政策设计时,为达到转企改制目标,宁肯短期内多付出一些成本,长远来看这样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人力资源问题

转企改制仅仅给出版单位获得市场生机带来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但真正要转企实现预期目标,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的问题。这其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原单位人员流转的问题,二是新成立企业的人事配置问题。首先,从第一个问题来看,相当多的办刊者都把自己办的期刊当自留地看待,自己耕种自己收获,观念十分狭隘,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很多人都有较强的事业单位认同感,为此,转企改制要顺利进行,在组建新的出版单位时,就应充分尊重办刊人员的个人意愿,愿专职专心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就进入期刊出版单位,不愿者则不能勉强,这涉及到个人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问题,在制定转企改制政策时,不能让进入期刊出版单位的人发展无前途、经济上受损 (包括退休以后的社会保障),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使女性期刊发展有后劲。其次,是出版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转企改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出版单位,那么,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下以市场手段支配人力资源的方式,把具有丰富出版工作经验的人吸引到出版单位来,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过硬的出版人才队伍,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经费与管理问题

保证必要的办刊经费是期刊正常出版的基本条件,对于很多发展规模较小的女性期刊,政府和主管主办单位不能通过转企改制一甩了之,这样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改制初始阶段,可设定一个过渡期,办刊经费不少于以前。新组建的期刊出版单位是一个文化企业,这就要求管理上按企业去管理, 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谁肯干谁卖力,谁就发展快实惠多,这样才能激发办刊者的积极性,办出好的期刊。

在转企改制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地区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受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政策落实难度大、政策执行走样的问题,这无疑对期刊的转企改制时致命性,政策不能有效执行,不但会使新成立的出版企业利益受损,更会极大的损伤出版人员的积极性,这与转企改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出版管理部门一定要在政策衔接和落实上狠下功夫,不要让转企改制中的期刊出版单位腹死胎中。

(四)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

以集约化为最明显特征的女性期刊转企改制,目的就是大大提高办刊效益, 由此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形成期刊群内部之间的竞争,期刊群与期刊群之间的竞争,国内期刊群与国外期刊群之间的竞争。逆向的约束机制是:办刊宗旨不明确定位不清晰者自动出局,办刊人员素质不高、 能力不强或工作不认真扎实者必遭淘汰。

女性期刊的转企改制工作不仅涉及到期刊本身,还涉及到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制度与政策设计及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制度政策本身的包容性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协调性。包容性强调制度政策既要有统一目标、即定路线和时间规划,又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差异,各地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个模子行事,必须有多项选择,只要方向目标一致,手段方式可自由灵活;协同性强调改革的整体推进,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往及现实的有些改革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与此关系极大。比如,女性期刊的转企改制如果不能与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协同推进,改革的阻力可能会更大,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女性期刊转企改制后的未来

就在女性期刊开始转企改制之路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来自传统媒体的一片叹息声,这样的叹息便是来自与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浪潮之中进行转企改制的女性期刊,必然会受到数字化出版的强烈影响。数字化出版正在成为期刊大众化发展中的第四次浪潮,刚刚完成或者正在经历转企改制的女性期刊,如何才能在这次浪潮中找到机遇呢?

(一)变革期刊的内容,转变编辑人员的观念

女性期刊要有创新意识,要在关注女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要关注读者带有普遍性的审美娱乐要求。过去一段时间内,女性期刊的成功正是其旗帜鲜明的大文化的观念,所以,坚持大众化观念,依旧是女性期刊发现的必由之路。女性期刊的转企改制,不仅仅是体制机制的转变,更为核心的应该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编辑人员从观念上有了彻底的转变,转企改制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女性期刊的编辑要牢固树立读者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期刊必须更加强调服务于读者,把读者的要求作为办刊指向。为读者办刊,构想明确的读者群,能提高女性期刊的发行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读者服务不仅仅是对期刊内容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全方位的为读者服务上,未来期刊,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阅读定制或者生活服务,出版单位将近一步向服务性机构转变,在这一点上,女性期刊的编辑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彻底转变观念。

女性期刊的编辑要树立效益意识。女性期刊是精神产品,可通过电视访谈、研讨会等方式借助其它媒体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视期刊的商品属性,使女性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相促进,实现期刊效益的最大化。

女性期刊的编辑要加强网络意识。新时期的女性期刊编辑,要充分利用好、开发好网络这一特殊的传播工具,虽然网络化和数字化是女性期刊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对于女性期刊的编辑来说,最重要的是融入到数字化出版的体系中,只有身临其境,我们才能对新媒体有更多的认识,也才不会被时代的发展所遗弃。在未来的新媒体环境下,发挥好女性期刊编辑的选择功能、服务功能和桥梁功能,对女性期刊和新媒体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走集团化产业化之路

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他们将是期刊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看杂志的时间,现在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

新媒体的终端已经相当普及,任何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条件好。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的发展,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下进行的,没有政府的专门规划和经费支持,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新媒体不需要读者去专门购买阅读载体,它的载体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具备新媒体阅读的终端。

新媒体的内容商阵营也在不断扩张。一些通讯公司自己或者通过委托创意公司正逐渐转向媒体内容生产,如开发手机报刊。大批城市的创意园区、文化园区,也正在为新媒体提供内容软件。

在更高层面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对网络文化的高度重视。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数字报业”战略,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的挑战,促进传统报刊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人类社会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的,新闻出版业也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全面数字化新媒体传播转型。在这种难以置信的高速转型过程中,原有的行业分工正在打破,全社会正在向着一种高度融合又高度个性化、高度交互化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将代替传统的新闻出版传媒业。

女性期刊要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需要从机制上引进民营资本进入,通过民营资本的引进,在发行和广告上深入变革。但是,受女性期刊传统受众减少的制约,单独引进民营资本的难度很大,很多期刊社开始尝试集团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加盟大的出版集团,对于女性期刊来说,是一条发展新路,在大集团的运作下,充分整合网络资源,通过创新文本形式,与新的读者群体对接,与数字化出版的方向对接。女性期刊只有真正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美)杰伊·布莱克,詹宁斯·布莱恩特,苏珊·汤普森,张咏华.大众传播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孙光海,陈立生.传媒博奕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永健.传播研究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