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出血康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脑出血;焦虑;认知行为疗法;护理干预;MIF;BDNF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1-00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n anxiety scores, changes of MIF and BDNF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of rehabilitation by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6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routine nursing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tervened by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scores were analyzed by SAS questionnaire. The MIF and BDNF expression were observed by ELIS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anxiety scores, MIF and BDNF expressions were analyz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changes of anxiety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MIF and BDNF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behavior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decrease the anxiety scores, improve the expressions of MIF and BDNF, is worthy to be applied in the clinical work.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IF; BDNF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高发病,焦虑综合征是其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兴趣丧失、食欲降低、睡眠障碍、体重减轻、反应迟钝、易激惹,甚至发展成精神变态及人格分裂、自杀倾向等,发生率约为30%~50%[1]。Smith在1991年首次提出了负性情绪的巨噬细胞理论,认为负性情绪相关症状与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同时,负性情绪发生与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表达亦密切相关[2]。本实验通过观察认知行为为主的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分析干预对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BDNF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6例,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55~74岁,中位年龄64岁。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MRI证实。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②伴有严重内脏器官疾病的患者;③近6个月服用镇静安神药物的患者;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或不能正确理解量表中内容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专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如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期药物治疗、压疮风险防范等。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认知疗法,包括:①积极的心理干预,主要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分四个阶段进行(每周3次,每次1 h,共4周)。第一阶段(第1周)为心理诊断阶段,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介绍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方法、科学的饮食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并通过沟通找出患者负性心理问题的原因,努力发掘根源,确定患者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二阶段(第2周)为领悟阶段,针对第一阶段确定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使患者积极主动面对心理问题,认识消极情绪和不良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阶段(第3周)为修通阶段,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使患者能够主动控制情绪,适应神经功能缺损带来的不便,并让患者内心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并对其固有观点进行内心自我辩证,努力自己纠正,发挥正常心理防御机制。第四阶段(第4周)为再教育阶段,也是治疗的巩固阶段。因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是长期过程,患者很容易过度关心功能恢复而导致焦虑情绪,因此,需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让患者感受到康复治疗的效果,同时逐渐养成与错误理念进行辩论的方法。②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可辅以音乐疗法。音乐疗法可根据患者的情绪选择音乐曲目,如《步步高》、《茉莉花》等,音乐疗法能够缓和交感神经的过度紧张,减轻压力反应。③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1.3 焦虑量表的应用
研究关注干预前后焦虑评分的改变。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对象进行焦虑评分,分数为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症状越重[3,4]。均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时间为25~30 min。
1.4 MIF和BDNF的检测方法
检测干预前后血清中MIF和BDNF的表达。MIF和BDNF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工程公司,MIF和BDNF的检测应用ELISA法。严格按实验步骤操作,均由同一技师完成,努力减少误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下降值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焦虑评分均下降,观察组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干预前后血清中MIF和BDNF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中MIF和BDNF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干预后两组MIF和BDNF的表达均较干预前变化明显,观察组MIF的下降值、BDNF的升高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在给患者带来躯体功能障碍的同时,也是患者负性情绪的应激源。患者进入康复期时,继发的负性情绪明显增多,尤其是以焦虑为主的负性心理,此时针对患者的干预至关重要,同时患者发病过程中血清中相关指标也出现明显变化。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焦虑患者血清中MIF和BDNF的表达异常[5,6]。MIF是一种由粒细胞及HPA 轴分泌细胞产生的前炎性因子,目前也被称作白细胞介素-21β(IL-21β),MIF的增高与焦虑症状的炎性反应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MIF抑制晨间Cor 的分泌,使后者对急性心理应激的反应相对迟钝,导致焦虑症状的产生[7,8]。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主要参与调节神经元可塑性过程,可为受损神经元提供营养而促进其存活与修复[9]。且目前研究认为其变化水平与焦虑等病情波动有关[10]。大量研究表明BDNF 在焦虑障碍的发病过程中均有参与,焦虑障碍或抑郁症患者急性期时血清BDNF 水平低于正常人群[11,12]。BDNF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BDNF促进海马神经元的神经发生,BDNF通过对颗粒细胞的生长存活、对成熟颗粒细胞形态方面形成明显的影响,以及对神经可塑性、轴突的生长及连接的形态方面产生影响,起到明显地调节神经可塑性和轴突的生长连接作用;②BDNF高表达时可以有效地清除兴奋性氨基酸,减轻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末梢的毒性作用。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认为,能扰乱患者情绪的东西,主要是患者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一旦认知上的缺陷得到改变和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也会相应地好转[13,14]。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疗法为主的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明显调节作用,提示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抗负性情绪的能力,使患者心理恢复能力增强。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降低,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能够主动接受康复治疗。此时患者也提高了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水平,使HPA轴激素分泌趋于平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血清中MIF表达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BDNF表达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提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清指标,尤其是改善以MIF和BDNF为始动因子介导的与负性情绪相关的级联反应。MIF和BDNF的表达异常可使患者焦虑障碍加速,同时对急性期起到促进作用,并伴发多种严重的负性情绪,使机体的康复明显受到影响。因此有效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唤起患者的防御适应机制,对治疗或改善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机体与焦虑有关的MIF和BDNF的表达,从内环境水平对机体负性情绪进行良性调节。
总之,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积极应用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可以有效改善血清中与焦虑相关的MIF和BDNF的表达,有效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 何焕金, 林东如. 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2] 崔莹, 单培彦, 侯桂华, 等. 老年情感障碍患者SSRIs类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皮质醇及认知功能的变化[J]. 山东大学学报, 2011, 49(3): 76-80.
[3] 庞久玲, 刘爱东. 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 1716-1717.
[4] 庞久玲, 张静涛, 刘军, 等. 心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3): 325-326.
[5] 刘世建, 马国昭, 王雪琦, 等. 皮质激素受体在抑郁大鼠海马GIRK1-4 mRNA调控中的作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10): 1058-1060.
[6] Loria MJ, White SW, Robbins SA, et al.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sponse in vulnerable and resilient genetic lines in the chick anxiety-depression model[J]. Behav Brain Res, 2013, 245(15): 29-33.
[7] 李归宿. 急性脑梗塞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 医学信息,2011,24(8):4928-4930.
[8] 彭登高,唐卓,刘厂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IF MMP-9表达及PCI术后动态变化[J]. 基层医学论坛,2012, 16(7): 824-827.
[9] 史秋艳,何俊芳,孙惠芳,等. 脑出血大鼠脑内NGF和BDNF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7): 8-10.
[10] 曾妍,艾明,陈建梅,等.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特质焦虑与其血清BDN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18): 1967-1969.
[11] Nugraha B, Korallus C, Gutenbrunner C. Serum level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fibromyalgia syndrome correlates with depression but not anxiety[J]. Neurochem Int, 2013, 62(3): 281-286.
[12] 符卫仙,唐牟尼,黄悦勤,等. 强迫症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J]. 广州医药,2011,42(2): 1-3.
[13] 梁翠萍, 孙素娟, 张卫红, 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18): 12-13.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分组分别给予中药康复治疗和西药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运动功能情况(fma)、认知功能水平及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康组显著优于西康组;中康组对fma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康组;两种康复方案短期内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无明显效果;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患者依从性较西医康复组为佳。结论 优选出确有疗效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以提高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中医药治疗卒中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但是以往在急性脑卒中的救治中,人们往往重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而忽视了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且目前国内出血性脑卒中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康复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缺如,已成为阻碍中西医结合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瓶颈。本研究即是在以往对急性脑出血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康复医疗方案,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情况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就诊于我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柳州市中医院、广西隆安县中医院等4家单位的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试验方案经过各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1〕。全部以ct确诊。
1.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属中经络者。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分为风痰瘀阻、痰热腑实、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个证型。
1.3 病情分级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脑卒中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类诊断标准〔3〕。总分各项相加,0~10分为轻型,11~20分为中型,21分以上为重型。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者(ct等检查为内囊、底节区、脑叶出血);②符合中医的诊断标准,属中经络者;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7分以上,并有肢体功能障碍;④年龄40~79岁;⑤发病72 h内入院;⑥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者。
1.4.2 排除标准
①脑干、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②入院后24 h内病情急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者;伴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④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伴有脑动脉炎、类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包括颅底异常血管网);⑤年龄<40岁或>79岁者;⑥凡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者;对本药过敏者。
1.5 分组方法及入组情况
按入院先后顺序,对应 (sas统计包软件产生的)信封上的序号随机拆封取卡,实施临床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和(中康组)和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 (西康组)两组,共纳入病例270例,剔除或脱落12例,共258例患者进入试验,其中中康组125例,男91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7±10.3)岁;病程 0.4~122 h,平均 (17.8±20.6)h;出血部位:基底节104例,脑叶18例,脑叶并基底节3例;出血量1~50 ml,平均(12.35±9.15)ml;中线偏移71例,血肿破入脑室14例,发生占位效应47例,接受微创手术者19例。西康组133例,男99例,女34例;平均年龄(61.4±10.5)岁;病程 0.6~132 h,平均(18.5±22.6)h;出血部位:基底节 112例,脑叶16例,脑叶并基底节5例;出血量 1.5~60 ml,平均 (15.65±12.76)ml;中线偏移80例,血肿破入脑室 17例,发生占位效应54例;接受微创手术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疗方法
(1)两组内科基础治疗参照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4〕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2)两组外科治疗: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年龄、全身状况,选择微创手术。(3)中康组综合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法:①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参照2006年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5〕进行辨证施治,所有单味中药使用江苏天江江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制剂;②中药制剂静脉点滴用药:辨证属于痰热证明显者,如痰热腑实证患者每天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其余各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③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即予施行,1次/d;④改良陆氏推拿疗法:此法是在继承名老中医陆永昌老先生的陆氏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的特点而设,临症时结合患者所处的brunnstrom阶段调整手法;⑤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出血性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⑥药物熏洗疗法:投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偏瘫活络洗液(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两面针、牛膝、桑枝等药物组成)。1剂/d,每剂加水3 000 ml,文火煎取汁,熏洗患肢,每次30 min,1次/d。⑦中医心理疏导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采用相应的情志康复措施,使患者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⑧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4)西康组综合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以下治疗方法:①运动疗法:根据brunnstrom恢复阶段的分期,选用bobath技术为主进行康复训练,1次/d,每次45 min;②关节活动:包括各关节的被动、助动、主动及抗阻训练;③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与中医组相同,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④理疗:如患侧肢体的腕或踝部肌群无肉眼收缩,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出现主动收缩,则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1次/d,每次20 min。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⑥西医护理: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帮助患者保持良肢位,进行关节功能训练等。以上治疗疗程均为28 d,发病3个月后回访一次。
1.7 观察指标与方法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标准”中提出的内容和标准〔6〕。每周评定1次,以康复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以治疗前后评分情况判定疗效。借助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分别于治疗前、后及发病3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自拟康复训练依从性调查表,完全依从:住院期间能主动接受康复训练;部分依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康复训练;不依从:住院期间不接受康复训练。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各组nfi比较
见表1,治疗28 d后两组nfi较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28 d和3个月nfi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康组显著优于西康组。表1 两组病例nfi比较
2.2 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病例治疗前fma 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28 d fma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积分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康组对fma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康组。
2.3 治疗前后fma分级情况比较
见表3,治疗后28 d两组fma 积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两组fma 积分分级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3个月后中康组fma 积分改善优于西康组。
2.4 各组mmse积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8 d及3个月时两组mmse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康复方案短期内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无明显效果。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情况比较表3 两组治疗后fma分级情况临床分布表
表4 两组病例mmse积分比较
2.5 患者康复依从性情况比较
见表5,经χ2检验(p<0.05),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患者依从性较西医康复组为佳。表5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3 讨 论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有确切疗效,以往关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文献多强调以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某一类或一种单一的干预措施作研究,但在临床实际中,由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临床施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多技术组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干预,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这也符合中医康复学的整体康复和辨证康复的治疗原则。因此,从临床实践出发,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独到之处,优选出确有疗效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以提高脑卒中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即是在我们既往参与国家“九五”、“十五”脑卒中攻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临床疗效相对肯定的治疗方法,结合脑卒中病中医药研究现状,针对脑卒中半身不遂等症状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静脉点滴、熏洗、针灸、心理干预等措施进行辨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结合护理,同时借助西医内科的对症治疗措施,达到优势互补,多个靶点共同作用,以提高疗效。
客观有效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脑出血康复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其生活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评价残损指数采用fma、nfi法。fma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评价方法,其细致量化指标能更真实地评出肢体功能恢复的确切程度,科学性较强,是临床评测偏瘫疗效的较好办法,确能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水平。临床nfi法为我国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的评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有效指标,能准确反映脑血管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7〕。因而,在研究中常常将简式fma和nfi作为标准量表反映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实用价值,近年来为人们所推崇。二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对于卒中的疗效评价特别是远期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将其引入中医临床并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改善中医界临床疗效评定指标的构成,能更好地验证中医药的疗效。本研究提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残障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试行版)〔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脑卒中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7.
4 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4.
5 田德禄,蔡 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3.
脑出血已成为中老年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急,变化快,病程长,危险性大,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突发的肢体瘫痪,失语等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而且也使病人本身遭受极大痛苦。过去由于认识不足,只重视抢救生命,忽略了病人康复护理,以至于病人形成废用手、废用脚、甚至废用脑,形成永久性的残废。如何降低致残率,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给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 ,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是指病人神智清楚和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进行康复训练。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把握住时机做康复训练。这样不但降低致残率,也能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经济负担。由于患者的康复期大部分在家庭度过,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训练、合理饮食、控制血压、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将是一个高强度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作为社区护理工作者将如何协助患者做好康复期的各项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是自己几年来在社区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共同道参考。
1.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及语言训练
1.1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患者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动,第一周发病起3~7天,病人清醒时床上行肢体轻度运动。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第二周8~14天加大床上肢体被动运动,每日5~6次,每次20~30分,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心理等措施。第三周15~21天,肢体自行活动,不能活动者被动活动。每日7~8次,每次30分,第21天,无论机体恢复如何,都要进行离床活动早活动的原则。应根据病情和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缓慢柔和,由轻到重。次数逐渐增加,范围逐渐扩大。各种动作均达到最大限度不引起疼痛为止。
1.2床上活动的方法,为防止患肢发生痉挛屈曲,应保持患肢的正确姿势,侧或仰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上肢活动的方法,侧或仰卧位,自主运动用健侧的手活动患侧的上肢、腕、手、各指的伸曲画圈牵拉运动。将肩、肘、腕关节置于头顶,尽量抚摸对侧的耳部,被动运动,护理人员站在患侧肢体的一边,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的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画圈伸曲运动。手部的各关节较难恢复,应较其他关节增加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一手握住患肢的手腕,另一只手分别做各指的运动。或一手握住患肢的四指做前后左右画圈运动。下肢的活动方法,坐或仰卧位,自主运动用健侧的手或前臂的力量或足带动患侧的小腿,足各趾的画圈活动或向前扳动足尖;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的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曲,内外旋转,内收外展。足的运动: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握住五趾,行伸曲旋转活动,也可一手握住足弓部,另一手做趾的活动。
1.3离床活方法,初离活动时,先在床边静坐片刻,做几次深呼吸,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缓缓站起,双人搀扶患者两臂,试图慢慢向前迈步,协助人员一脚放在患肢的足跟部,帮助向前迈步,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不要急以求成,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并知道正确的行步方法,3~4次每日,每次15~20分,或视病情恢复的程度决定行走的时间和次数,逐渐减至单人搀扶或扶单拐行走,直至独立行走。
1.4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练是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包括大小便、洗漱、进食、如厕、穿衣、洗澡等项。刚开始时护理人员应给与全部或部分协助,以满足患者生活需要。随着运动功能的改善,护理人员的协助应该逐渐减少。在训练时耐心引导,对患者的微小进步都表示肯定与鼓励,以增加患者的信心。使其主动参加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目前,脑出血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以取得共识。早期肢体康复作为脑出血患者康复的第一站,要把握好时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1.5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病人, 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1) 运动性失语: 字- 词- 短句; (2) 感觉性失语: 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 (3) 命名性失语: 用物品反复教病人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病人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 但要注意防止病人过度疲劳。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2整体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亲属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起着巨大的精神支持作用。在工作中,指导家属注意加强与病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向患者介绍康复知识和护理计划,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知只要经过顽强锻炼,所有症状都可在1~3年内逐渐改善,使患者在建立积极心态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训练,不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促进脑功能的康复。嘱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室内光线、温湿度适宜,地面防滑。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态度和蔼,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使其情绪稳定。
2.2饮食方面: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食疗,可以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脑循环。不食刺激性食物嘱病人戒烟酒,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等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每日食盐在6克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
2.3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可加速或导致脑小动脉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坏死,它使血管内膜大为削弱,促使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破裂出血。
在恢复期预防脑出血再发很有意义。发作次数越多,每次的后遗症加起来预后就更差,死亡率也大大增加。为防止再发,应使血压保持在18.0/11.5 kPa左右,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亦不宜同时服用多种降压?药。应避免血压骤降或过低致脑供血不足,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免使血压骤升骤降而危及生命。定期检查有无心、肺等并发症。
2.4健康教育
关键词脑出血吞咽困难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脑出血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9~81岁。46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根据吞咽能力评判标准划分患者[1]:①正常:具有正常的摄食吞咽能力;②轻度障碍: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摄食;③中度障碍:部分食物能经口摄食,需静脉辅助营养;④重度障碍:完全不能经口摄食,需鼻饲和静脉辅助营养。其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13例,重度吞咽困难15例。
康复训练及护理:⑴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训练,可提高口腔、舌、咽喉肌肉运动的力量和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①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深吸气后张口发“啊”“咿”“唔”音等也可指导患者缩唇做吹口哨动作,诱导发音,通过声门开闭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2],4次/日,每次10分钟。然后学说常用的熟悉的单字、双音词、短语、短句、再到简单的对话。②舌部训练:将患者手洗净,取无菌纱布将其食指包绕放于口中,让患者模仿吸吮动作,体会吸吮感觉[3]。每天晨、晚间各做1次,每次10分钟。嘱患者张口伸舌,让舌尖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运动,舔及上下唇及左右口角若患者不能主动伸舌运动,用消毒纱布包住舌头,然后用舌钳夹住舌头,进行上下左右运动,训练舌肌的灵活性,2次/日,每次10分钟。③颊部、喉部内收肌运动训练:护士可用小指沿患者齿龈部摩擦,而后以半圆运动向外推颊部。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鼓起腮,使双颊部充满气体,轻轻吐出,以刺激颊肌和软腭的运动。也可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者下颌,使患者作咀嚼动作。喉部吞咽训练时,护士可将拇指和食指轻置于患者喉部适当位置,嘱患者反复作吞咽动作练习。让患者做吸允、龇牙、鼓腮、叩齿、张口、闭口动作,反复进行3次/日,10分/次。④咽反射训练:寒冷刺激能有效的强化咽反射增强吞咽力,采用冰冻的棉棒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可使咽反射变快。反复多次以后,让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也可以让患者吞咽冰块,以刺激咽反射。⑵进食训练:进食训练包括进食时患者的进食、食物的选择、用量等,目的是保证患者摄取足够营养,使具备足够的体力,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①进食前准备:保持环境整洁安静,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做好心理护理,嘱咐患者保持轻松、愉快情绪;清洁口腔,吸尽痰液后休息30分钟再行喂食,常规备好吸引器。②进食:可以先尝试30°仰卧、颈部前倾势.如果患者功能有所改善,确认能安全吞咽的话,可抬高角度。在床倾斜至60°之前,应采取防止误咽的颈部前屈位。在情况下,最好采取“健康一侧在下,麻痹一侧在上”的半仰卧位,颈部朝向麻痹侧,重力作用下食物落至运动正常的健康一侧,使吞咽顺畅。③食物选择:食物应选择清谈,少油腻软食为宜,如糊状或胶冻状的黏稠食物,为便于吞咽,食物通常作成中药丸大小,此外,还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用以增进食欲。④进食的协助:当患者开始进食时,食团要适宜,开始可给予1/4勺,逐渐增加到1勺,把食物放在患者健侧舌上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将食物全部咽下,张口无误后再送入食物。每咽下1口应清理口腔1次。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1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对因真性球麻痹而致口腔或咽部运动障碍,不能维持由口摄入足够饮水量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食,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效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⑶鼻饲护理:重度吞咽困难的患者不能经口进食,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发病48小时后给予鼻饲。鼻饲时抬高,可防止逆流、误吸。进食前后要留意观察胃管是否在胃中。在患者剧烈咳嗽,或泛起呕吐反射时,可能使胃管脱出。每次鼻饲前应先回抽,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或胃潴留。如无异常可缓慢注入少量温开水(20ml),然后再灌注鼻饲药物或流食。鼻饲速度应缓慢,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鼻饲后用温水20ml冲刷胃管,避免食品残留在胃内发酵或变质,引起患者胃肠炎或堵塞管腔。⑷物理治疗与针灸治疗:脑出血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物理治疗与针灸治疗可以使患者较快的恢复吞咽动作。①物理治疗:在咽喉区进行中频电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锻炼肌肉产生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电流作用深,对皮肤刺激小,提高咽、口区肌肉力量。2次/日,每次11~15分钟。②针灸治疗: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取印堂、人中、地仓、廉泉、承浆等穴位,同时在两侧咬肌、舌下肌各取一个阿是穴。常规消毒穴位,用一寸28号毫针斜刺以上穴位,注意毫针不能刺透口腔内膜,然后在阿是穴咬肌,舌下肌两侧各直刺1针,并加电刺激(用断续波刺激)2次/日,每次15~20分钟。
结果
重度吞咽困难15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5例,有效率60%;中度13例,痊愈1例,明显好转2例,好转7例,有效率76.92%;轻度18例,痊愈8例,明显好转3例,好转4例,有效率83.33%;总有效率73.91%。
讨论
吞咽障碍的康复不但需要康复医师积极理疗,也需要护士的参与。必要的护理介入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结合患者和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家庭的支持作用,使患者积极配合摄食、吞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获得足够的营养,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Ellul J,Barer D.On behalf 0f ESDB/COSTAR collaborative dysphasia study.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of a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men(SSA).Cerebrovas Dis,1996,6(Suppl 2):152-153.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