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清照的词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李清照;词;叠语;修辞;民歌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10-01
叠语,见于旧题王昌龄撰《诗中密旨》:“句中叠语格八。诗曰:‘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是也。”释皎然《诗议》、白居易《金针诗格》与洪迈《容斋随笔》皆有提及。叠语就是某个词语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且意义相同,不同与现代修辞学的‘复辞’”。这种修辞在易安词中很常见。
一、易安词中的叠语
除存疑作品外,出现典型叠语的词作在李清照53首中占27首,达到了一半的比例。从叠语的位置上来看,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句内叠,如:“奴面不如花面好”、“花自飘零水自流”、“醉莫插花花莫笑”等。两字多不相邻,分别处于开头和结尾部分,间隔三个音节。这就在声律上造成了“一波三折”的节奏效果。
二是临句叠,如:“烛底凤钗明,凤头人胜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山枕斜,枕损钗头凤”等,往往用做顶针或对偶,达到上下句回环钩连的效果。
三是连环叠,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等。一般是相连的几句中含有某个相同成分,也可以看做“叠句”的一种形式。
四是篇内叠,如:“春到长门春草青……着意过今春”、“云闲水远……水流云断”、“怎敌他……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在整首词内多次出现相同词语,后者或是对前者的加强,或是对前者的消解。
二、“不避重复”与叠语的艺术效果
对于写诗作文要不要“避重复”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观点。陈《文则》丁六条分别论述了“避重复”和“不避重复”,并把它们都视作修辞手法。对于易安词中的叠字,批评家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肯定,但对叠语则有分歧。如孙致弥在《词鹄》凡例中指出:“须戒重叠字面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万不得已用之。如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终成白璧微瑕”。
易安词的叠语并非简单重复,也不是“万不得已”的用法,而是有各自的艺术考虑。叠语的位置都恰到好处,往往是与连绵、递进或对比的结构相伴随的。如“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楼”与“凝眸”一叠再叠,使整个下片既相连缀又相推进,曲折婉转,将愁情表达得缠绵深长。又如“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为报今年春色好……可怜春似人将老”,前者依旧,后者全非。叠语将它们串联起来罗列目前,把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的更加浓烈。再如被《词鹄》批评的三个“怎”字,也并非拙劣的重复,“怎敌”、“怎生”、“怎了得”,每一次反问都是对全词情感的一次深化,每一问的失落都是对凄凉处景的强调,都将无可奈何加深一层。
三、易安词叠语与民歌的关系
叠语的大量使用,与易安词对民歌和口语的借鉴是分不开的。叠语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口语化习惯,如《容斋随笔》中“汉书用字”条:“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而不为冗复,非后人笔墨畦径所能到也”。在民歌中,叠语也很普遍。从最早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后来乐府中的“东飞伯劳西飞燕”、“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以及西洲曲反复叠用的“西洲”、“莲”、“郎”等。民歌中的叠语多用来加强音乐效果,这是民歌回环复沓传统的延续。
易安词的叠语有着更丰富的艺术功能。在继承民歌音乐美的基础上,拓展了叠语对词意和结构的艺术作用,尤其是递进与对比的效果。李清照一生命运多舛,词多伤心之语,物是人非、昔乐今悲是易安词中最突出的主题之一。“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将胸中郁结的愁绪反复吟唱,含凄无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故应难看梅花”,刻意地把今夕景况叠在一起,字面的“同”,把背后的“异”反衬的更加鲜明,使浓烈的愁情缠绵迢递,萦绕不去。易安词对叠语的运用,既撷民歌之精华,又蕴身世之情怀,是“易安体”成功的艺术特色。
注释:
本文所引李清照词内容及数量以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为主,以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第198页.
[2]易蒲,李金苓著.汉语修辞学史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05.第239页.
[3](宋)陈著.刘彦成注译.文则注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02.第75~78页.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位居“婉约之首”的李清照,词作柔美、精致,读来如同潺潺的泉水溅在山石之上,碎玉飞散,正像她的词集名:《漱玉》。这首《如梦令》是她在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
落日的余晖,将温柔的光芒铺洒在一片美丽的荷塘上,夏日凉风从溪边的亭子里穿过。十五六岁的少女泛舟赏花,饮酒诵诗,醉意蒙,忘记了回去的路。沉沉暮霭中,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走,不想却误入了荷花丛的深处,进退不得,怎么办呢?奋力划船的时候,只听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是一群鸥鹭受惊飞了起来……
这首小令如同一幅自然清新的画,粉红的、白的荷花,摇曳在田田的荷叶间,凉亭安静的剪影投射在微微荡漾的水面上。此时,如花的少女来了,银铃般的笑声醉了一池的荷花。画面就这样缓缓生动起来,最后竟飞起了一群洁白的鸥鹭。此情此景,迷离而蒙,不正如梦一般吗?也难怪李清照会对这样美好的记忆深深怀念!
《如梦令》这一词牌名,原名《忆仙姿》,最早见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词: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勖本是习武之人,却也通晓音律。他虽不如南唐后主李煜一般在词作上享有盛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如此美好的词牌名――《如梦令》。
而将这个词牌填写得淋漓尽致的,却是感情真挚、语言清丽的李清照。她的另一首《如梦令》自然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的广为流传,为李清照在词学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宋代王灼称赞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暮春时节,群芳正浓,无奈风雨来得急迫。词人从沉睡中醒来,昨夜的酒还没有消,却想着窗外的海棠花,于是问随身的侍女。侍女说,海棠花没有任何改变。词人听了感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已落了不少,叶子却更繁茂了!”
从那以后,我对词大感兴趣,自己又跑去买了宋词选集。词看多了,觉得不能不懂旧诗,于是又由唐诗三百首开始看,越看越着迷,后来甚至编了好厚一本唐诗句典的工具书。而且古诗往下又搞新诗,由刘大白、徐志摩一路看,后来居然还在台湾的大学里头教新诗。
更重要的是,我今天的写作深受这些新旧诗词的影响,甚至可以讲,如果没有对诗词的爱好,我可能写不出那些带有诗意的散文。妙不妙?简直是个缘吧,只因为在厕所里碰上一本《李清照词集》,居然能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我的半生。
每个人从小到大,读的每一本书,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信的话,如果你注意人们讲话的词汇,很可能可以推论出他的年龄。因为课本隔几年会重编,造成读不同版本的人,用的词儿不一样。譬如一个人赏月说“唯见江心秋月白”,你很可能推算他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另外一个人,在一般的闲谈里头冒出一句“命途多舛”,极可能他以前课本里头有《滕王阁序》。
也可以说读同样课本的人,会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顺着这个道理想,是不是年龄相近的人由小到大,因为读的课本大同小异,就算是有的人功课好,有的人成绩差,基本上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是相对的,如果你私下读了几本大家没接触过的课外书,可就不一样了。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验,聊天的时候,碰到某方面的题材,大家都不懂,但是有位跟你年龄、学历相当的,搞不好是同学,却旁征博引地说出一大番道理。这时候,四周的朋友就会问了:“哎,奇怪,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啊?”当别人不懂的东西你懂,别人不熟的东西你熟,大家一方面佩服你,对你好奇;另一方面,也让你显得莫测高深。
是啊,谈这个你懂,谈那个你也说得头头是道,以此推论,你当然博学多闻,你也就显得不平凡。我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萤窗小语》,各位知道是怎么出版的吗?最早我把稿子拿给一家出版社,那主编翻了翻,还对我说,小小一本,自己出吧。我又拿给我服务的电视公司出版部,负责人也说,这么一点,不感兴趣。幸亏我高中、大学都编校刊,跟印刷厂挺熟的,就自个儿去找到印刷厂,印了几千本,没想到才一上市就被抢光了,不得不一版再版印了几十万本,我因此被鼓励并继续写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请问,如果我不是因为参加校刊和社团,比别人多懂一些,我能有今天吗?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希望将来孩子出人头地,除了教他们好好读书,把学校的东西学好之外,还得让他们多读课外书,多参加社团活动。而且,你的孩子越是杰出,越是在读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你越得要他往外涉猎。
关键词:叠韵;声韵;音韵;愁情
音乐可以创造意境、传达心情。《声声慢》一词集中地创设了凄苦忧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与悲伤的心情,作者是如何调动音乐手段为之服务的呢?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本词的音乐艺术。
一、叠词
《声声慢》开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连叠七字,重笔浓墨曲折尽意,为全词奠定了异常痛苦、悲愁感伤的基调。宋代张端义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但无斧凿痕。”细加分析,妙不可言。
今人傅庚生概括也极其恰当:“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开头七组叠字连用,感情深沉,声调铿锵,平仄相间,字音相谐,且这些叠字所形成的哀婉舒展章节是与家国破亡之忧、爱人病逝之哀、漂泊颠沛之苦、凄惨忧愁之情紧紧相连的。
二、词调
词调是词的腔调,又叫词牌,一定词调反映一定的声情,歌词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得“能移我情”的效果。《声声慢》属于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释》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选用《声声慢》这一词调,以悲怆、凄楚、拖音、袅娜的调子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她凄楚的晚年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三、节奏
《声声慢》特有的音乐节奏,实质上就是作者心中的感情波澜的音响反映。寻寻觅觅(平平/仄仄)音调由舒缓入急促,冷冷清清(仄仄/平平)由急促暂缓,“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由舒缓入急促,“点点滴滴”(仄仄/仄仄)声调急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以急促为主,只是偶尔稍有舒缓,每舒缓处仍只是为更加急促做铺垫,一声一声的顿挫,刻出作者“顿挫凄绝”的情感。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改变句读来调节情感。清代万树云:“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四、音韵
全文四十二个齿音字,字字是血与泪的哀愁,哽咽啜泣之声充满耳管,扰人心弦。夏承焘先生对本词齿音做了详尽的阐述:“用舌音的共十五个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音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齿音本是不开展的难发之音,而将其叠用,更为难发,尤其那十四叠中,大量齿音连发,难则更加几层,大量齿音连叠而发,不发则已,一旦发出,就将那一曲无尽的哀歌唱彻。
本词韵脚多为“一七”韵,特别是前十四叠与后四叠押的都是“一七”韵。“一七”韵缩口、窄音且凄婉,加之又都为入声,故更显缠绵中的急促、愁苦、悲哀,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真是点点滴滴都是愁人心上之秋。
五、长短
“长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句子的长短与奇偶看似自由,但实际上却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句子的长短与奇偶对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情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声声慢》上片先连用两个三言短句、两个四言偶句,特别是开头连用七个偶数句,加之整个上片都用入声韵,故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恰宜表现作者当时当地的愁苦心情。下片开始多用偶数句,略显拗怒,但到最后处“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繁音促节,愈转愈急,一泄而下,加之句句押入声韵,使人感到情急调苦,凄婉欲绝。
综上所述,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充分调动叠词运用、词调选择、节奏与长短和声韵与平仄等音乐手段创造了铿锵急促的旋律,营造了凄苦愁绝的意境,传达了顿挫凄绝的情感。今天,时隔近千年,我们依然能清晰地体会到词人的惆怅、茫然不知所措的凄苦,这应该是这首词的最大艺术魅力了,然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颗哀伤破碎的心灵用凄绝哀婉的声腔与顿挫紧促的节奏所唱出的悲戚与愁情才是真正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端义,贵耳集.梁玉玮校点.1版.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4:19.
[2]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1版.北京出版社,2003-1:3.
[3]万树.词律.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241.
[4]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1版.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9:6.
——越人歌
当我第一次看这首词的时候,我就决定喜欢它;当我听到这首曲的时候,我就决定爱上它。手中捧着一本古词集,隐隐透着若游丝般的书香,耳边一片静谧,只有周迅沙哑的嗓音配上几拨洽到其分的古筝声,那一刻,是心无旁骛,歌者至尊。
周迅的嗓子不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时这一次他的沙哑反而给曲增加了几缕独特的韵味,再加上古筝声,给人一种欲断不得,欲罢不能的感觉,曲调舒缓却不显拖沓。但不管这些有多么出色,我认为魅力之源是歌词。
闭上眼睛,想象那个可爱的江畔越女羞于启口而用一首歌表达自己的心意,心也悠悠,水也悠悠,悠悠的水上飘着悠悠的情意,飘着一叶舟,越女一边打浆一边用心注视着王子,唱着动听的歌儿。王子本是有心人,他听不懂越女说唱的歌的意思,但他会去打听,会去问,知道他明白越女的心意。这样说,越女是很幸运的,仅仅是一面之缘,却能锁住终身幸福。倘若王子是无心人,那首动听的歌曲听过就随它去了,那么越女最后那一句断人心肠的“心悦君兮君不知”就真的成为一个地老天荒无人知晓的凄美传说,慢慢地在越女的心上凝固停滞直至海枯石烂,成为一块暗紫色地伤疤,造型精致而惨烈。
也许,越人歌能流传至今,被那么多的人喜爱,能够拥有那么大的魅力,很大原因还源于它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圆满的结局,很多人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