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海报设计

电影海报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海报设计

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电影海报在起着视觉传达和传递影片信息的同时,对电影影片的商业原作的成功与否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海报设计

电影海报与电影紧密相连,它运用视觉传达的方式描述和传递着影片的关键信息,同时也传递着一种视觉感受,观众能从海报中看到电影的性格与格调。任何一幅风格独特、富于吸引力的电影海报都是视觉艺术的典范之作,电影海报的视觉表现是设计的中心,对它的思考凝聚了设计师的创意与智慧。

视觉是人类的主要感觉来源,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绝大部分是依靠视觉来完成的。同时视觉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媒介,只有人们“所看”与“所知”同时发生感觉,才会对视觉印象产生理解与感悟。电影海报的设计应该以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为第一要素。我们研究观众的视觉心理,也就是为了挖掘电影海报与观众的内在关系,以期先入为主的在海报中展现影片的风格和气势,唤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进而使观众产生走进电影院去享受一场视听盛宴的强烈欲望。

电影海报的形式是多样的,而且风格各异。其视觉元素归结起来主要是海报中的图形、色彩、文字以及组织起三者关系的版面设计,它们是海报信息传递的载体。海报设计师要学会让图形传达概念、让字体讲述故事、让色彩创造情绪、让版面释放信息,这样才能创作出令人欣赏的优秀海报作品。

在海报的视觉元素中,图形是主体部分。电影海报主要是通过图形语言来传达影片的思想和主题的,当代国际著名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曾经这样说:“一幅好的招贴应该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来注解。”在海报的图形创作上,多采用主题鲜明、造型突出、色彩强烈的艺术形式,力求瞬间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效果。海报总是运用最夸张的意向拼贴出冲击视觉的形象,通过形态、色彩与符号的重组,运用心理暗示的原理。不断强调画面的效果,从而一下子抓住观众的视线,让人无法抗拒。

电影海报通常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传递有效信息的。一是通过对影片中主要人物和代表性场景的可视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把电影中最经典、最震撼的镜头画面通过海报的提炼展现给观众,通过这些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牢牢地吸引住观者的视线,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二是从电影中提炼出最典型和最有价值的信息。采用写意甚至抽象的方式,运用提炼、比喻、夸张、变形的手法来揭示主题内容,表达影片的意境和情感,从而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海报作品的艺术品味。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文字在电影海报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供观者阅读,更重要的是不断发掘其“视觉形象”的价值。文字的形态可以模仿语音,传达特定的语气,它就像我们进行语言交流时的表情、动作、语气一样重要,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

文字的形象化设计,也就是以字体形象为媒介。与文字本身的含义相结合,读者通过对形的解读,强化了对文字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比如:文字的形态、动态、质感、体积感、色调以及文字的特效和光线的处理、字与字的排列方式等等,这些元素无一不在讲述影片故事、揭示影片主题、强化影片内涵。从文字视觉化的角度来审视文字图形,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不仅具有阅读的功能,还具有一种作为视觉载体所特有的图形魅力。将海报中的文字用图形化的形式进行表现,不仅可“读”,而且可“看”可“赏”,文字形象的视觉化,使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趣味性、故事性、内容性不断增强。其语言效果、实用价值和艺术品质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

文字的形态、色彩、风格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让观众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进人影片的主要内容。

版面是很容易让我们忽视的设计元素。但设计作品的“视觉效应”却是通过讲究的版面设计来实现的。电影海报中的信息很多,相应的文字、图形元素就很多。版面把海报中的所有视觉元素组织和融合成一个整体,让观者在品味的过程中轻易地明确主题、解读概念、感悟气氛。好的版面设计,能够把信息主次分明并且有序地一点点释放出来,让海报能讲述一切。

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第2篇

1、强烈的时代特征

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衍生物,反正和记录着人们的生活,通过电影海报,人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生活的影子。在我国电影发展的早期,电影的制作往往是通过还原现实生活实现的,在电影海报中,也可以发现人们生活的场景。时代特征作为电影海报的重要特征,体现为不同阶段的海报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电影海报的制作往往受到制作技术、绘图技术等的影响。不同时代的电影海报都着不同的特征,有的强调手绘,有的注重特技,这些都是时展的反映。

2、深厚的中国意蕴

不管是电影的制作还是电影海报的制作,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的中国元素如汉字和民族图画等被运用到电影海报中,展现出强烈的中国意蕴特征。通过将文化元素运用到电影海报中,传达着电影的主题思想,并展现出许多电影以外所包含的内容。同时,加之电影台词的合理运用,结合图片设计与制作,展现出中国电影海报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成因

近年来,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处速上升时期,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报不断涌现,并且在全球电影海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化的成就与中国国内外的环境息息相关。

1、中国传统文化为电影海报设计提供创新思维

中国上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与民族思想体系是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中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艺术源泉。在我国的电影海报设计中,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传统的中国风韵:色彩、山川、书法、花鸟、图腾、民族文化、……,增加了电影本身的厚重感、关注度。民族化、本土化使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艺术特质,因而能够迅速成长发展起来。

2、剧烈转型的社会环境为电影海报设计创造了时空机遇

技术、经济的发展转型,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电脑特技、现代器械、信息技术、现代思维等的多元融合为电影海报设计提供了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重要机遇。中国电影在国内外多元思潮的影响下也出现多元流派共存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数以亿计的电影观众受到空前丰富的思想潮流及审美情趣的冲击洗礼,反过来又激发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从各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推动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从外在形式、内在内容等层面表现出流畅性、开放性、动态性的展示效果,其次这种情境也无时无刻的给电影海报设计从业人员以压力、动力,促使其进一步为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提供更高水平、多元思维的成果。

三、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流派演化

从过去近百年的中国电影海报演化史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海报设计风格流派经历了大致三个路径的演化。

1、从“繁”到“简”

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多是以大幅剧照或人物画面为主体,影片名字多是用浓重的颜色和大大的字号来展现,表现形式单一,视觉效果沉闷,给人一种繁冗之感。而现代的中国电影海报设计不断追求的设计风格是“大道至简”,留白、重构、变异等表现手段被大量运用,营造出一种深邃广博的艺术意境。

2、由“大”变“小”

“大”“小”是指海报表达的主题。早期海报突出对电影情节的夸张表现,而现在则以简约的人物、意境展示主题内容,这反映出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演化取向——以小见大、大题小做。

3、由“浅”到“深”

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1942》;黑白符号;形式语言;时空转换;意象构成

电影海报作为设计艺术和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形式及媒介之一,既要满足电影宣传的商业需求,又要体现海报所特有的艺术特征,综合影像、图形、色彩、构成等形式和手段,最终在形式上形成超越,达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心灵涵养所至的艺术境界。电影海报设计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传递电影信息为主要目的,基本上以电影演员和主题场景作为海报的主要元素,通过“明星效应”,以写实手法给人们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受,使其有一种亲眼所见的视觉效果,产生一种潜意识中的可信度。[1]另一种则是超越电影本身的形式语言,不以电影角色及场景为主要设计元素,而是以独立图形构成的意象形态诠释更深层次的主题,总而言之,通过意象形态打动人们的情感是电影海报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意象”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意象”是指被情感参与后的再造形态,其构建是以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维为导线,通过色彩、影像元素构成的“时空转换”让观者再次体味着作品的内涵。

电影《1942》以1942年进入相持阶段时,发生在中国河南的“”为故事背景,通过主人公“走”与“回”的时空转换,体现出生命本体的挣扎和苦痛、希冀与愤怒,是对近代中华民族心路历程的再度反思。《1942》的电影海报,无论是黑白影像构成的视觉和心理空间,还是黑白木刻所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及构成的时代符号,其色彩意象与时空意象都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以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视觉语言,超越了电影海报本身的商业价值,体现着海报艺术的文化特征和美学意义,同时以“无界”的观念淡化了艺术形态之间的界限。

一、黑白意象

“黑与白”虽然在色彩学中被称为“无彩色”,但它却蕴含在一切色彩的变化之中,而其本身所产生的变化甚至超越了其他色彩而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①老子的《道德经》中将“黑与白”幻化成两种行为,在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借助色彩意象阐述了“黑与白”虽处于对立的状态,但在“道”的体系下是可以转化和融合的,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绘画体系中,“黑与白”的表现力远远超越其客观存在的状态,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要的色彩语言,“黑”即墨,而“白”则是纸,所以中国画非常讲究“留白”,当白纸上落下墨色,白色的纸就脱离了材料的表征,成为画面中的色彩,继而成为绘画中的主体。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便是将“黑白”的表象形态注入创作主体的情感后形成意象形态的精辟总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层面上的“黑与白”,是指构成设计元素间的客观关系,再通过这种关系让观者感受其内在所要传递的情感。2012年6月,电影《1942》了两幅前导海报,从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段上虽然具有明显的差异,一种是通过黑白影像的方式,一种则是采用了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以“黑与白”为主体语言来进行考量和设计的。摄影术在发明的时候即是以黑白影像呈现的,随着彩色摄影技术的发明,好像色彩单一的黑白影像被人们逐渐淡忘,但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与艺术语言,黑白所呈现的复古思潮和情感却成为人们的钟爱,人们从中不仅感受到历史积淀所传递出的回忆与想象,更能够感受黑白变化所带来的丰富内涵。“黑与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源自观者感受作品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暗示抑或是心理冲动,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着一种平衡,这是相对而不是绝对,“黑与白”是一个随时、随地、随性的变化着的整体。

二、时间意象

在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的形成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审美特征的影响。法国史学家、美学家丹纳曾说过,任何成功的艺术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他认为,艺术作品无法脱离时代、种族、环境的影响,只有那种“综合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品”,才能获得巨大成功。[2]比如一提到欧洲的中世纪,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宏伟的教堂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建筑与雕刻艺术演化成那个时代的象征被存入历史永恒的记忆中。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形态的更新促使了创作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和延展,所有这些外在特征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电影《1942》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的相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的主要特征依然是以表现民族危亡和抗日救国为主,特别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技巧的逐渐成熟,使得木刻版画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中国新兴版画”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主要艺术创作形式之一,由鲁迅先生积极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开创了我国版画艺术的新篇。在当时民族危亡与社会现实中,艺术家试图通过刻刀寻找救国救民的方向,他们的眼中没有风花雪月般的闲情逸致,更多的是心系中华民族的命运,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怀抱着深切的同情和对于黑暗社会的愤懑,用作品唤醒沉睡的心灵,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和符号,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主导地位。《1942》前导电影海报之一的设计风格便是借用了著名版画家李桦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3]的表现形式,两幅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形象都被蒙着眼睛,但所传达出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版画家李桦作品中的人物,代表着受压迫、受侵略中国人民的愤怒与觉醒,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而电影海报中的人物则隐喻当时政府对民众疾苦和灾难的置若罔闻,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鞭挞,“黑白”在画面中不仅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对比,抽象的思维展现着电影的主题和丰富的哲理。电影海报在版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图形构成元素及字体,“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成了蚂蚱。”耐人寻味的语言深刻表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社会现状,在心灵与现实之间的照应中诠释了电影的主题。

三、空间意象

法国美术史学家福西永(Henri Focillon,1881—1943)曾说:“一件艺术品位于空间中,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只是被动地存在于空间中。艺术作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空间、定义空间,甚至创造它所必须的空间。”②从视觉艺术的感知上来说,空间可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任何艺术形态都是“虚实相生”后而存在或构建于空间之中,而“虚空间”是启发心理感知的空间,它通过隐喻、借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突出了空间的多变性和可塑性,也拓展了空间的容量,“虚空间”的体验更依赖于主观的想象。[4]空间中形象存在的位置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当艺术形态与空间产生关系后,便形成了具有超越表征意义的意象形态,通过意象形态再构建艺术的“意境”,所以说空间是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同时又在形式的影响下延展自身的属性。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单纯的平面元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需要借助“空间”的力量来刺激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知。[5]在平面介质中营造空间感主要是通过透视来表达的,它是对客观生活中的现实空间进行复原或模拟,使画面内部产生延伸的纵深感,对观者的视觉起到了引导作用,形成空间感知。当然,这只是表象意义上的空间,在设计中还应调动观者的主观空间意识,以理性的创意思维将其转换为感性思维空间,从而使空间中的客观形态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形态。《1942》电影前导海报之二使用了黑白摄影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语言,以透视原理和写实主义风格对难民队伍进行了表现。漆黑的夜色中,天空飘散着点点白色的雪花,一辆满载难民的列车驶向远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希冀,是一种悲壮的行进,让观者的视觉定格在远处火车头上的青烟,加之“走下去、活下去”的字体处理,营造出了无限大的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与电影结尾处老东家拉着小女孩继续行走的那段心灵独白完美契合在一起,虽然从逃难出来时的一家人变成孑然一身,但求生的欲望和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被画面中的空间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创作形式,通过借鉴摄影、绘画艺术完善和丰富着自身的创作语言。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这是艺术产生的源点。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意象构成是通过对电影本身的主题和审美诉求来实现的,它既要体现电影创作主体的情感,又要体现电影海报设计的主体情感,在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形成的视觉艺术形象。海报设计师将剧本创作、导演创作、演员表演以及场景、服装、道具等相关创作主体结合,并借助诸多艺术形式的情感倾向,通过设计化的形式语言,将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意象形态。

四、结 语

艺术的魅力在于审美主体并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通过客观物象呈现出来。电影海报虽以平面媒介呈现,但通过创作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延展了作为海报设计诸要素的本体语言和文化内涵,构成了意象形态的“时空转换”,融合了历史与文化形态,体现创作思维与主题之间的和谐关系,电影艺术离不开海报设计,而海报设计对电影艺术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6]通过对电影本身的深刻理解并寻求对其表现形式的准确把握,甚至是超越电影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完全独立的形式被欣赏者直接感悟与体验。电影海报看似“静”,却蕴涵着无限的动能和张力,给了欣赏者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画面所构成的“瞬间”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成为一种精神的凝练与永恒,抑或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符号”,电影海报不再是电影上映前的“告示”,而是多元文化语境下艺术形态之间的相互解释和延展。

注释: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② [法]福西永:《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 张文波.“先声夺人”“喜闻乐见”——浅谈电影海报的两个特征[J].丹东师专学报,2003(25).

[2] 丹纳,著.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 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1931-1991)[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4] 魏天德.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谈室内虚空间[J].美术大观,2011(11).

[5] 肖丹.试论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表现[J].大众文艺,2011(11).

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第4篇

自1895年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卢米埃电影》诞生,海报伴随着电影经历了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平面艺术表现载体。在设计中设计者会使用各种视觉符号语言,便于被消费者感知,因此电影海报的设计与符号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符号学的概念中,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是两组基本的概念,它们都表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形式,同时两者之间又密切相关。在索绪尔的概念中语言是一个集体契约,人们必须遵循其规则才能完成自身的动作;言语则是在契约之内的个人选择和现实行为。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构成符号,或者说是一种音响形象与概念的结合。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设计者所使用的语言由两方面构成:

(1)必要的文字信息,电影海报上的文字由宣传方撰写,它是一种决策集团主动编订的符码。当消费者阅读时其成为言语。

(2)相对固定的组成元素,构成一幅海报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文字与图形。海报中的文字,不论其是否进行了图案化设计,在传达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读。设计者在使用文字与图形设计时还会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1)当时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纵观电影海报的制作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起初是在木板上写放映信息,随后加入色彩和画面,工业化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海报开始大规模制作。摄影技术的发展,让电影剧照直接应用在海报创作之中,如今电脑图像合成技术的普及,使电影海报步入电脑加工设计的时代。

(2)海报投放国家或地区的大众审美需求。各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审美趋向存在差别,电影在不同国家上映时会根据不同的观众需求进行调整。例如《三枪拍案惊奇》中国版海报大红大绿,色彩饱和艳丽,充满了民族感同时又有荒诞滑稽的效果,而美国版的海报黑暗中一束光下的人物剪影,大面积蓝黑色搭配玫红色,显出一种诡异惊险的气氛,对于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观众会有更强的吸引力。

(3)文化政治中的敏感区域对内容和形式的限制。例如,美国电影《迷惑》因对种族主义进行戏谑,而被禁止使用。海报的设计者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下,运用文字和图形设计出无数种海报的形式,这些构成了电影海报的言语。电影海报中其的指与所指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图形或图像上,叶姆斯列夫对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能指的层面构成表达层,所指的层面构成内容层”。在此意义上出现在海报上的图形,除了具有直接展示给消费者电影的场景、演员等信息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被传递的其他东西。例如当看到剑就会延伸到战争或武侠,看到皇冠就知道是宫廷戏。

二、海报设计中的符号学原理应用

文学名著历来是电影青睐拍摄的题材之一,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曾五次被搬上大荧幕,期间跨度近九十年,基本涵盖了电影海报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选择这五张海报为例来分析符号学原理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此电影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金钱、奢靡和爱情三个关键词,针对这三个关键词,五款海报在视觉语言上使用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色彩符号与观众进行了“交流”。

1.色彩符号

色彩是平面构成三大要素之一,在海报设计中也极其重要。人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对色彩的记忆和联想形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色彩的基本符号形象。作为符号的色彩有两层符号意义,直观感觉上色彩的表情符号,它来自人们观察大自然色彩得到的直观印象的积累;进一步的色彩联想符号,它是将眼前色彩与过去的视觉经验联系在一起,经过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分析五个年份的海报所使用的色彩,主要使用了五种:黄色或金色、紫色、红色、灰色和黑色,其中使用最多的黄色和紫色,其次是黑色。首先分析这五种色彩的表情符号。黄色——黄金,紫色——紫宝石、茄子,红色——红旗、灯笼,灰色——乌云,黑色——墨汁、夜晚。进一步来看它们的联想符号,黄色——高贵、光明、华贵,象征着权利;紫色——尊贵、神圣,象征着贵族;红色——热烈、喜庆、兴奋,象征着节日;灰色——忧郁、消极、寂寞,象征着理性;黑色——寂静、悲伤、压抑,象征着死亡。在联想符号这个层面上,联系三个关键词金钱、奢靡和爱情,就可以发现这五种颜色分别在传达着关键词的含义。并且五张时间跨度将近九十年的海报,在主要色彩选择上基本一致,这表明色彩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不仅是生存在同一个时空氛围中的人们共同遵循的色彩尺度,而且在心理联想方面保持稳定,因此色彩是用视觉方式传达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

2.图形符号

具象的符号有明显的写实性,是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它可以快速的传达电影的重要内容。五个年份的海报,四张都选用了具象的表现方式,以男女主角为视觉中心,直截了当的展示了电影的爱情主题。主角周围的配景也同样传达着电影的信息,如2000年的版本,使用了城堡、豪车和宴会中的人群作为配景,用这些图像传达着电影奢靡的氛围。抽象的符号主要是通过构图来辅助具象的内容传达关键词的含义。例如1949年版的海报,整体上成三角形,男主角用最大体量控制着画面的高度,在三角形的底部配置欢闹的人群、豪车和小比例的风尘女性形象,并且显示出仰望的姿态,海报用这种构图方式,表现出电影中男女角色的地位关系。2013年版的海报抛弃了具象的图像,全部采用抽象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纹样构成整个海报,金色繁复的纹样制造出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文字符号

五张海报所包含的文字内容主要包括片名、主演、电影简介、制作发行单位、上映时间。从文字的形态上来看,最主要的片名为了配合电影的背景年代全部使用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字体。其他内容使用的字体比较多样,不具有普遍的符号学意义,不再详细分析。

三、结语

电影海报设计范文第5篇

(一)提高电影海报的个性魅力

图形语言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图形作为人类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视觉符号,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不仅能起到一般文字所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而且能以形象和色彩来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好的电影海报设计应当以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依赖文字的注解。据相关研究表明,电影海报最引人注目和引起人们兴趣的不是文字,而是形象鲜明的图画。电影海报设计人员将图形语言的这种独特魅力运用到设计中,创造出造型简洁明快、色彩鲜艳、主题鲜明突出的艺术形式,不仅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而且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

(二)提高电影海报的审美价值

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使其审美价值得到提高。电影海报是电影灵魂的传播,对于提高影片的知名度、传递影片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票房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审美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含有现实现象的自然性质,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但它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与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因而,电影海报的审美价值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电影中所包含的复杂的影片精华部分,即影片的精神实质和情感生活。这些复杂的联系和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电影海报审美价值的基础。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对电影内部存在的精神和价值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降低观众审美评价的不足、提升海报自身的审美价值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文化与海报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

电影海报能够跨越国家、种族、阶级和语言障碍进入各个领域,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它包含许多人类进化发展的符号,被认为是未来的世界语言。电影海报中图形语言的运用是实现电影海报与电影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电影海报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影片主题内容、观众和市场的需要,集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于一体并通过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来实现。随着电影海报设计与电影文化的结合,电影海报设计的侧重点倾向于集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表现手法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电影文化的表达,文化成为电影海报体现的主要精髓。电影文化与电影海报设计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电影海报的文化价值,增强电影海报的感染力,而且可以提高电影海报本身的吸引力,达到信息宣传的目的。

二、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这些图形语言是电影海报设计中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行发展,因而在实际运用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影片形式、主题、内容和受众对象的不同灵活应用。

(一)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以具体的形象为表现基础,是一种直观的、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视觉语言形式,具有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具象图形所用的形象是客观对象具体形态的实质表现,这种写实的图形语言形式能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带给人强烈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具象图形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表面地反映电影主题,而是在深刻把握影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对影片内容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和升华,最大程度地突出影片的主要信息,诠释影片主题。具象图形的写实性特征决定了电影海报必须以突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演员的特写镜头或经典姿态动作为主。如在影片《佐罗传奇》的电影海报中,画面仅出现了蒙着黑面具、手持长剑的主人公佐罗的形象,具象图形语言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刻画出佐罗的游侠形象,而且增强了海报的吸引力、表现力和宣传效果。由于演员本身就是卖点,因而这种注重人物面部特写、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海报是电影海报中最常见、最常使用的形式。具象图形以高度逼真的形象性、真实的情境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具创意的写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大的心灵震撼力,激起人们观看电影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影片《投名状》的宣传海报中,上面部分是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和徐静蕾四位主演的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下面部分展现的是万箭齐发的战争场景,场面激烈震撼,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影片的类型、主要演员一目了然。这种写实的、简明扼要的、直奔主题的海报设计形式既有效地利用了主要演员的明星效应,又突出了影片的主要人物、宣传了影片的主要信息,因而已成为电影海报设计中较为固定的模式。

(二)抽象图形

虽然具象图形能快速传递信息,但是由于图形过于直白,缺乏商业化创意和艺术性,因而,无法充分有效地表达电影内涵。抽象图形是与具象图象相对而言的,是以具体物象为基础,经过联想、象征、比喻、暗示等艺术加工后,忽略、超越具体物象的原形,使其成为没有视觉上具体形象再现的图形。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理念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多用来表现精神和意象方面的事物。抽象图形不仅能够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时空限制,而且能摆脱表现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强化影片主题,使影片主题体现出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在影片《南京》的宣传海报中,整幅海报只有灰暗的天空和一面被高高举起的红十字会旗,尽管画面中没有一个人,但人们却能感受到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正遭受着严重的生命威胁,他们急需人道主义的救援。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常被用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电影主题的海报设计中,但由于纯粹的抽象图形很难被多数人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因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很少被单独使用。当前,电影海报设计中最常采用的图形语言是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的相互结合和渗透,这样既能体现简洁明快的效果、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感,又能极大地提升设计的表现内涵和艺术品位。

三、电影海报设计中运用图形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一)图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优秀的电影海报是电影的预告,与电影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关系,因而,电影海报设计不仅要在风格、类型、主题、内容上与电影保持一致,而且要以完整的视觉形象和画面来传递信息和文化。电影海报作为电影艺术的衍生物,必须依附从属于电影,为电影服务,这就使得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语言不能像其他艺术语言一样可以随意创作,而必须依据影片表现的人物、场景和意境,以比喻、夸张、变形的修辞手法,具有刺激性、艺术性、通俗性和鼓动性的语言形式将影片中最典型、最精彩的镜头和信息传递给受众。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程度、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等性。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能够使绝大多数受众从图形语言中准确地理解海报所要传达的信息,尽量减少信息误读误解的发生。因而,海报设计人员在对图形信息和影片信息进行编码时,首先要考虑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问题,毕竟海报信息传播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此外,设计人员还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来传播信息,以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准确地领悟到海报所传达的信息。

(二)图形语言表达要生动简洁

图形越简洁生动,传递速度就越快,传播效果就越好,因而,电影海报中使用的图形语言除了要准确深刻外,还要简洁生动。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人的视域范围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只能集中于很小的区域。人眼所能看到的视域是由大脑对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外界事物的识别范围决定的。一般来说,外界事物的影像越大、越清晰,物体的层次越少,大脑的反应就越直接,视觉识别的速度就越快。从物体形状和平面图形的角度看,人眼对对称的、简单有规则的图形和恬静的形象识别得较快。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无意注意时间大约为1~3秒,电影海报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视线、传递影片重要信息,就必须使用简洁生动的平面化图形语言。此外,画面内容太多、太杂还容易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因而,简洁生动的图形语言不仅能强化色彩对比和主体形象,还能将繁杂的内容以醒目、生动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实现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高度重视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