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欣赏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课 动起来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一直以来,音乐欣赏课是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低学段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语言上的表达都有着一定的难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用语言来解释音乐,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很被动,很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在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要靠教师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先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1.1 教师要以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1.2 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教师自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观多方位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2.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音乐

《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强调“感受音乐不能单靠别人传授,而必须通过个体自身去体验。”然而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学生才能够亲身实践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1 画起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在欣赏音乐中将线条以及有趣的图像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视听动结合会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如:欣赏《江南好》,引导学生在欣赏主题旋律时根据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速度等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学生们在音乐聆听中大胆的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记录下来。

2.2 唱起来。在欣赏教学中有一些作品是歌曲,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边拍打边唱边转圈的去感受歌曲,将身的运动和歌唱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敏感地看到并感觉到音乐的变化,使对于歌曲更加利于理解,并在运动中体验节拍的特点。如:《编花篮》学生围成圆圈,根据歌曲不同的节拍设计不同的拍打动作,用拍手或拍肩、拍腿等。

2.3 演起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参与体验音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如:《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在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音乐剧。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2.4 奏起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儿童的身体就是很好的乐器,让学生用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进行演奏体验音乐的各种要素。把身体当做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用声势进行创作,无需高难度的音乐技巧,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自如的运用。

音乐欣赏课范文第2篇

一、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良药

中职学校通过设置音乐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艺术特征。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并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增强其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愿望。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艺术,学习丰富多彩的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养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们往后的素质教育及处事为人更是一种关键的良药。

二、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

1. 如今中职生的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及技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中职教育的培养基地,然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教育,急于着手的是目前的就业问题,却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对音乐教育的模块处于模糊不懂的状态,忽视了音乐教育对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修养与“为人”的培育。在中职学生眼里看来,并非不喜欢音乐教育,他们更多的是未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恰当地引导,所以,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更加要着手从教学上,改善以往的枯燥死板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造创新,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入手,编制新标准的音乐教学素材,使学生更简易地进入音乐课堂当中,从而渲染中职教学课程气氛,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往后成为品德行兼优的好学生。

2. 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将学生们喜欢的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放进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欣赏。利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在教学上加入对周杰伦的作品《蜗牛》的音乐欣赏,在欣赏《蜗牛》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简单地随音乐轻声跟唱,了解曲式的结构特点,透过学生们的想象力,学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虽然是一首很简单的流行歌曲,但对于学生们来说,整堂音乐课的气氛和学生们的热情远远超乎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在适当欣赏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加入一些中外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师要设法造创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如每天通过广播站,在业余或课间时间,在校园内播放古典钢琴曲等,或由播音员讲述一些作曲家的小故事等,这样在全校的范围内,让学生们公共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音乐艺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还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音乐教育对现阶段学生综合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意义

音乐欣赏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器乐欣赏 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器乐欣赏方面的教学,以便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器乐欣赏教学是需要充分调动各类感官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我结合教学经验,简单探讨了器乐欣赏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1. 初中音乐欣赏课器乐欣赏分析

1.1培养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器乐作品具有不确定和模糊性的特征,进行欣赏时,学生容易出现迷惘状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器乐欣赏空间较为广泛,不受特定条件的约束,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性化欣赏能力;拓展鉴赏空间。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器乐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对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音乐课上让学生鉴赏《梅花三弄》这一古琴作品时,告知虽然古琴、梅花两者并不存在情态上的必然联系,可是两者在气节和风骨等方面是相通的,且具备相似的精神内核,即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清幽之境、内心坚守与宁静。通过初步引导,多数学生都予以认同,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到冷漠意象和哀愁事物意象等;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与梅花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而对梅花所代表的寓意进行深化认识。在各种乐器中,古琴琴音空旷、深邃、古典和悠远,学生在欣赏时充分愉悦心灵,并提高想象能力,进而体验到器乐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1.2深化情感体验

器乐作品具有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和旋律悠扬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妙的音乐,还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从感官层次顺利进入情感体验层次,音乐教师在器乐欣赏中要对其进行有效导引。例如,在《百鸟朝凤》器乐作品中,抽象的音乐将清晨的山间景色形象勾勒和描绘出来,展示出了熹微、霞光和旭日下山林的无穷魅力。告知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用心捕捉唢呐所演绎出的各种虫鸣鸟叫,同时在器乐作品所营造的祥和意境当中感受八音交响和和鸣,体验自然和谐与草木虫鱼欣欣向荣之感。

1.3拓展延伸创造力

在教学器乐欣赏课程时,培养创造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此初中教师应时刻谨记培养和拓展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力拓展应当时刻贯穿,保证创造力与鉴赏、感受和乐理表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将创造力培养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在欣赏教学当中,把握好适度原则是关键的实施要点。适度原则当中的“度”主要是指将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作为依据,进行音乐教学,确保其准确理解与把握作品当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例如,当欣赏完作品《十面埋伏》,为了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其扮演作品中的主人公虞姬、项羽,再现作品中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在扮演过程中,叮嘱学生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与情绪,避免破坏教学当中的凄凉、悲情氛围。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还应注重将作品背景文化与音乐旋律联系起来,例如可以在朗诵《秋》和《二月兰》等作品时配乐。在提高学生创造力时,音乐教师应注意控制好音乐活动内容,保证活动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避免不根据情况选择内容,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2.欣赏厚度和欣赏深度的追求

当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知体验之后,必然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对此,音乐教师应当精心收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选择有一定难度、深度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余时间诱导初中生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深究,以便将器乐欣赏提升至愉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境界。例如,在欣赏作品《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体味月映二泉之意境元素与音画,并围绕“月”与“泉”两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意境,深入思考这一器乐作品所寄托与表达的感情。初中学生有可能会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住,此时可以适当鼓励学生,以便让其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思考下,得到深层感悟。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完满与深刻,则可以帮助其理清问题条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在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强化器乐欣赏的效果。

3.结语

初中音乐课程当中的器乐欣赏是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为了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应在教学时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深化其对于器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课程当中培养情志,并通过音乐提升自身精神层面,进而保证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艺术处理[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06).

音乐欣赏课范文第4篇

型;编创比赛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52—01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究竟怎样的一堂音乐欣赏课才算成功呢?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亲其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往往会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如果每位教师都具有能让学生敬佩、亲近的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是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通过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和由衷的赞扬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深入感受音乐语言,体会审美意蕴的表现手法和作品蕴涵的情感。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伴着美妙的古筝声想象“渔舟竟归,由远而近,渔歌四起,互相唱和”的意境。又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傣族姑娘翩翩起舞。

三、合理设计不同课型

教师按照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设计课型,将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即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这一题材为中心,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及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欣赏教学。这种课型主题统一,能使学生通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认识和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同一音乐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表演形式相同但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男声、女声及童声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主题的独唱音乐作品,从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同一曲式结构或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相关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组织编创比赛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欣赏与编创比赛结合起来。在比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编创,并让学生对编创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编创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玩得开心,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课范文第5篇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一提到音乐欣赏课大多数教师都觉得很难讲,学生因为受阅历和知识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喜欢听的曲目则听,不喜欢听的就表现出厌烦的情绪,甚至不听,课堂就显得乱哄哄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欣赏课,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让学生始终主动感知、思考、想象,在愉悦的氛围中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

1 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让视与听相结合

“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是最关键的环节,听主要是听旋律、听节奏、听音乐的发展以及听乐器的音色等。“听”的基本方法是:初听――细听――复听。初听是感知,细听是理解、记忆,复听是想象的过程。传统的欣赏音乐,大都局限于单一的“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兴趣,而且使欣赏内容变得直观,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感知印象,在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欣赏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的时候,教师播放舞剧《白毛女》中老百姓受压迫的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老百姓所处的社会环境,边听边看,抗战胜利归来老百姓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拿出自己家舍不得吃的粮食、鸡蛋、红枣送给。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用听觉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拍、情绪的变化,随音乐学唱歌曲。这样会使音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欣赏效果。在欣赏木管五重奏《土家喜爱咚咚喹》的时候,笔者搜集了一些关于“咚咚喹”的图片,让学生先认识什么是“咚咚喹”,再聆听乐曲,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并思考问题,让听与说相结合

学生在听赏音乐过程中,往往是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对于一些应掌握的知识也不重视。音乐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在欣赏每一首作品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预先设计好思考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避免欣赏的盲目性,让学生针对老师在聆听音乐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说”是学生对作品的主要要素、音乐形象等方面的评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或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回答。最后由老师归纳小结,这样老师可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教。

3 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我跟同学们说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对音乐的理解也就不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我们的想象也是不一样的。在欣赏《梦幻曲》时,笔者让学生用心独立的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音乐播放完后,笔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乐曲起名字,学生各抒己见,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说“当我听到这首乐曲时,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就想为他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跟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用心去听去想了,并敢于创新大胆的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听赏管弦乐《走绛州》时,有的学生就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白毛巾系在头上,把钢笔一支一支用胶带接起来做成扁担,模仿挑夫的形象,大胆的到台上随着音乐表演,所以音乐欣赏课会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4 运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或乐曲的理解。在欣赏《土家喜爱咚咚喹》的时候,有的学生就随音乐跳起了摆手舞,我们都知道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还有学过舞蹈的同学自己创编舞蹈动作为音乐伴舞。这种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这样使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敢于大胆的表现音乐、体验乐曲的情绪。

5 哼唱主题旋律,体会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在欣赏《土家喜爱咚咚喹》时,笔者让学生聆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在节奏上有什么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唱熟之后,用不同的节奏演唱,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不同的音乐形象。

6 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