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构造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汽车构造是学生较为深入认识汽车的第一课,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对于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任课教师责任重大,无论丛课程本身还是从专业都要求有一个好老师。然而教好汽车构造并非容易之事。汽车构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机械、制造、化工、电工电子、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使用和维修等相关知识的支撑。汽车构造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与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更需要有实际经验的教师。汽车构造是伴随着汽车的进步不断变化着,教师不仅要教授结构与原理,还应该是先进技术的传授者,这要求教师还必须是汽车新技术的跟随者。汽车构造不仅是介绍汽车的构造、功能和工作原理的一本书,它更是凝聚汽车先辈辛苦、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历史,是难得的启迪学生的好材料。在讲授汽车部件构造知识的同时,利用创意性材料去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激情,让学生陶冶在汽车构造带给一串串智慧之中,让汽车构造课程学习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2.在校园内开展广泛而自主的汽车知识学习研究
在大学里,关于汽车知识开设的课程大多局限于技术和理论的介绍,而关于汽车文化教育是一个空缺。有些院校已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正在增设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但汽车知识涵盖面很广,仅靠开设一两门专业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学生范围内展开广泛地自主地汽车知识学习。在汽车类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广泛而自主的汽车知识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汽车知识,对汽车构造课程等专业课的教学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形成学习汽车的风气,对创建有汽车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对于汽车知识的学习研究可采取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学校可给出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年级高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校成立汽车学习研究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帮助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学校定期举办汽车作品展,加强汽车知识交流,达到相互补充相促进的目的。在低年级可开展汽车史学习、汽车摄影、汽车品牌、汽车模型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在高年级可开展发动机技术、车身模型、变速器、制动系统技术等学习研究。这种对汽车的学习研究经过几批学生的努力必将变得丰富多彩。
3.把专业实验室建成学习汽车和进行汽车文化教育的基地
在开设汽车构造课程的学校都建有汽车构造实验室,以进行汽车构造和汽车原理的学习,这是汽车构造实验室的主要任务。然而这些实验室的专业气氛太浓,对于初学汽车构造的学生显得过于单调,这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汽车历史也极为不称。汽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有许多让人奋进感人的故事,在汽车构造实验室中嵌入汽车的文化元素,对于增添学习汽车的趣味性,扩展汽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汽车文化渗透于汽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汽车结构实验室变成汽车知识学习和进行汽车文化教育的园地。
4.成立课程委员会
汽车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高等院校因而开设与汽车相关专业。作为介绍汽车构造原理的汽车构造课程也就成为开设广泛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汽车构造课程的好坏对专业教学影响巨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汽车构造课程的学术组织,迫切需要成立课程学术组织———课程委员会。成立课程教学委员会是汽车构造课程大事,也是汽车相关专业的大事,它标志着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引入系统科学的轨道。课程教学委员会可从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教学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与研究,定期开展课程学术交流,从而使汽车构造课程进入有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新里程。
5.小结
关键词: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 实践教学 一体化教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事汽车修理行业,特别是现代汽车修理的必备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使用、维修、故障检测判断与排除等内容,需要电工学、电子学、物理及电工学等知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备不足。
实践教学主要方式为以班级为整体的演示性教学。演示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讲解,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很难有操作机会,不能实际操作,教师也不能预计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无法进行针对性讲解,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身的指导作用。
2.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生产实际设置故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和排除,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3.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教学脱节。
实践指导队伍有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教师不注重实践训练,实践课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重复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教学队伍的“断层”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汽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4.反馈信息无法测评。
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并能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测评。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传达到教师那里,造成单向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受影响。
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的教学方向
1.设计教学模块,明确目标。
鉴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修、售后或相关部门,该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构造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必须具有独立的故障判断、排除等修理技能。此外,还应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型号、性能特点及相关设备使用等技能。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如下模块:第一模块:种类型号模块。该模块主要就汽车电气的种类、型号、型号特性等进行分析讲授。第二模块:原理特性模块。该模块为基础模块,通过原理和特性掌握,为下一步学习故障判断和排除打下基础。第三模块:构造、拆装、检修模块。第三模块和第二模块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模块:识图、接线、故障判断和排除模块。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汽修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第五模块:仪器设备使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设备,学会用才能会修。以上模块的划分,是为了使教学知识点更集中,方便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学习。
2.一体化教学。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为主线,辅助教学设备为载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觉、听觉和行动为一体,听课、提问、实践操作相贯通,全方位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不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更要注意各个模块的相互渗透,以能力为主线,全方位实施。严格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习,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场所等教学资源,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需要把握以下环节: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教学模块是一体化教学的依据,教学模块的设计,但一定要考虑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在遵循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避免“断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过于注重理论学习,更不能盲目增加实践学习时间,造成理论和实践比例失当,可以将理论学习放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现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三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实行“协作学习”的组织模式。
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的。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包括蓄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认知、充电系统和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等,都有大量实践环节,加上教学设备、实践导师缺乏和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引入“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协作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精神为宗旨,根据学生成绩、技能水平和兴趣,随机分成不同档次,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
3.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加大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四、结语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避免脱节。本文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教学方法和具体实施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体化教学、三位一体和协作学习等模式。笔者希望以上模式能对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汽修行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崇毅.汽车电子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郭斌峰.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新法[J].企业技术开发,2010,22.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以建设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为目标,结合本校的师资、设备、背景和对如何培养适应汽车行业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在专业建设思想和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方向课程授 课方式、理论与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
(1)培养目标调整。为满足市场需求,我校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作出相应调整,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拥有本科培养层次的现状,培养目标改变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目标 满足学生直接就业到汽车厂、销售和维修服务机构做质检、工艺、技术服务和销售售后服务工作的需求,以满足部分学生继续研究生阶段学习。(2)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建立涵盖机、电、液控制的专业基础课平台,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建立了与工程机械专业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基础课平台包含车辆工程专业所需的各方向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同时满足汽车行业就业和深造需求。 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类课程学生可选多学时、少学时两种模式,满足了扩大基础面的要求,兼顾了学生学习的深度要求。二是扩大专业任选课范围,减少各门课程学时数。建立系统广泛的专业选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包括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先进技术、汽车运行材料、市场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专业英语、企业管理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种类型就业岗位的专业课要求。三是加大核心理论课的学时数。考虑部分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需要,增加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发动机原理等主干专业课学时数,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核心理论,为进一 步深造和以后从事汽车方向基础理论研究或产品应用研发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增加实践环节内容。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架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开设力学实验;机械原理,开设、变速、机构、创新实验;机械设计,开设对应课程设计;汽车构造课,开设构造实习环节;汽车设计开设对应课程设计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并应用于实践。
二、专业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1)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固有优点,可以减少教师书写授课内容的时间,方便演示各种插图,可以制作动画显示汽车构造的装配过程,可以显示动力学分析的过程和结论,非常适合少学时多内容的课堂讲解。但多媒体也有不足之处,多媒体的放映速度较快,容易弱化重点内容的讲解。在车辆工程三大主干专业课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中 汽车构造主要讲述构造原理,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讲授组成部分的构造。车辆工程专业方向教学人员编制了基于三维设计软件CATIA的汽车总体构造模型,并录制了装配过程,通过多媒体放映装配过程和装配图分析车辆的结构原理,授课效果理想。汽车理论是一门讲述汽车基础理论的课程,讲述了汽车的6类评价指标,各章内容按照指标提出模型分析公式推导和结论与指标体系的对比的逻辑过程讲解,其中的公式推导和结论部分用多媒体讲解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不深入,宜采用板书讲解。其他部分包括指标提出、模型分析、指标体系,因内容多而碎,数据和图表也较多,适合采用多媒体讲授。汽车设计课程主要讲述汽车各部件的选型依据、优缺点对比、主要设计参数确定、工艺特征等内容。一般在主要参数确定阶段需要理论分析和计算,形成一定体系,适合板书讲授,其他部分内容多而杂,适合多媒体讲解。(2)注重先进设计方法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随着汽车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主流厂商的研发、设计、实验手段和工具都和国外厂商接轨,表现为以CATIA、PRO/E等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以ADAMS、ANSYS进行性能分析指导设计。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CATIA、ADAMS、ANSYS实现设计要求,使学生掌握先进方法,满足就业要求。
通过近年来改革和实践,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核心专业理论掌握充分,具有实践能力,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考研深造比重,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课程;实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54-02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如果出现故障,后果会十分严重。在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汽车发动机的相关课程一直被视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发动机的构造与原理,并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之中。此外,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故障检修能力、诊断能力及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同样重要。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教学现状
按照汽车整体构造的特点,可以将汽车繁杂的机械和电气系统分为三大类,即发动机系统、底盘和电气设备系统。作为三大系统之一的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产生较大影响。然而,部分职业学校办学经验不足,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依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例如,教材更新周期过长,市场上的新技术与新设备的相关知识无法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专业课程过于侧重理论知识,机械相关内容偏多,电气课程较少;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等,都是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的通病。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课程同样受此影响,教学效果始终无法产生质的飞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将汽车专业的课程分为多个环节。通常按照汽车的构造、原理、检修进行分类,形成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维修、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电控装置结构与检修等六门专业主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好地强化了学生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理论教学效果明显。然而,在汽车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汽车发动机系统为例,混合动力、节油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发动机构造和运行原理都更加复杂。如果继续沿用分段式的课程设置,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且与实践能力脱节。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部分教学内容重叠,增加学生负担。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设置改革
1.及时更新教材,改革课程体系
汽车专业的教材更新与课程改革要打破传统分段式课程设置的观念,将过去六门主干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细分教学过程,首先,将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作为学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保证知识框架的完整和坚实;然后,按照汽车构造特点,将职业技术课程分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四个具体模块;最后,具体到每个机械构造和电器元件的模块化。
重新编写教材时,缺少专业人才和资金。不妨广泛借鉴其他院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经历教学实践考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蓝本。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对汽车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重新编写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并很快投入使用,经过十几年的更新和修订已经较为成熟,适于广泛推广。该教材将发动机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学生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归纳为整体,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实践与理论的脱节,为培养专项的高端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便于教材更新,更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开发与新教材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无法适应时展。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传媒高度发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新鲜事物,单调的课堂讲授难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尤其是操作性较强的汽车专业相关课程。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是传统的讲授模式无法比拟的。因此,新教材投入使用后,应尽快完成多媒体课件的配套,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以PowerPoint软件为平台制作相关课件,纳入大量的示例图片、影像、动画,同时配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介绍,营造生动、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人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要密切贴合教材内容,科学选取多媒体教学资料,必要时将教师的操作示范拍摄下来,编排到多媒体课件中。这样,既贴合教材内容,又适应学校的实际条件,还可在网上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为本专业学生获取学习资料提供便利,也有利于院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建立试题库,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理论考核为主、实训考核为辅,是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现象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采用笔试和答辩等方法,分阶段、多次考核,使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的比例达到均衡。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的相关知识可以采取笔试与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而发动机检修的考核则应以实际操作和现场操作为主,采用抽签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最终实验结果评定实训成绩。
建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试题数据库,一方面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另一方面,由专业的教师团队开发试题,使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科学。理论考核试题可以沿用传统的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实训考核应以新教材所划分的模块为出题依据。在理论和实训考核的内容方面,要紧密贴合新教材,并保证实训考核的可操作性。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1.发挥实训课堂的传统优势,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强、便于师生交流互动等优势,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强化,使实训课堂教学更完善:首先,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发动机参数、可能使用的设备设施及具体实验步骤等内容进行预习;其次,教学以启发为主,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发动机速度特性试验和负荷特性试验,主要通过验证和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测功机、油耗仪等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油耗量、转速和扭矩等试验数据的读取方法。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再由教师对实验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估。
2.项目化的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汽车维修工作密切相关,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设计方法,模拟汽车维修企业的场景。将教师定位为企业内训师,学生则从实习生开始做起,由浅及深地完成内训师指定的各项任务,培养分析车况、解决常见故障的能力。项目化的实训教学方法能够在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团队配合、认真负责的精神,有利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康国初.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2]朱敏,朱海燕.浅谈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J].江西化工,2008,(04).
[3]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02).
【关键词】中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实践教学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从事汽车修理行业,尤其是现代汽车修理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学习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原理、特性、使用、维修、检测及故障判断与排除等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下面笔者谈一谈本门学科的实践教学。
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备不足。实践教学主要方式为以班级为整体的演示性教学。演示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正确讲解,更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实验室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很难有操作机会,不能实际操作,教师也不能预计学生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无法进行针对性讲解,完全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2.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根据工作实际设置故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诊断和排除,而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
3.专业理论和实践老师教学脱节。专业教师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类型。理论课教师不注重实践训练,实践课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重复教学但是效果不佳。教学队伍的“断层”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汽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4.反馈信息无法测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并能独立操作,都无法进行测评。学生的反馈信息无法传达到教师那里,造成单向教学,教学效果势必受影响。
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方向
1.模块化教学。鉴于汽修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修、售后或相关部门,该专业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构造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其次必须具有独立的故障判断、排除等修理技能。此外,还应了解汽车电气设备的型号、性能特点以及相关设备使用等技能。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模块:第一模块:种类型号模块。该模块主要就汽车电气的种类、型号、型号特性等进行分析讲授。第二模块:原理特性模块。该模块为基础模块,通过原理和特性掌握,为下一步学习故障判断和排除打下基础。第三模块:构造、拆装、检修模块。第三模块和第二模块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便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第四模块:识图、接线、故障判断和排除模块。该模块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是汽修专业必备的专业技能。第五模块:仪器设备使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认识使用仪器设备,学会用才能会修。以上模块的划分,是为了使教学知识点更为集中,方便教学工作开展和学生学习。
2.理实一体化教学。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课堂教学为主线,辅助教学设备为载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视觉、听觉和行动为一体,听课、提问、实践操作相贯通,全方位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教学模块的设计,一定要考虑本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在遵循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注意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避免“断层”;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注重理论学习,更不能盲目增加实践学习时间,造成理论和实践比例失当,可以将理论学习放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满堂灌”,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三、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即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现场教学、技能训练、模拟故障三者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开展。通过现场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实行“协作学习”的组织模式。协作教学的组织模式是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定。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包括蓄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认知、充电系统和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判断和排除等,都有大量实践环节,加上教学设备、实践导师缺乏和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引入“协作学习”模式很有必要。协作学习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精神为宗旨,根据学生成绩、技能水平和学生兴趣,随机分成不同档次,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促进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作用。
3.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总体上升。“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